腺胃炎的解剖症状
腺胃炎的解剖症状
病禽腺胃肌胃病变具有特性:病禽腺胃肿大,严重者肿大如乒乓球状,外观与肌胃体积比不是正常的1:4-5,而是2:3甚至是1:1,或腺胃乳头扁平甚到消失,或腺胃大过肌胃,手感变硬,切开见腺胃壁增厚、水肿、呈月牙状、指压可流出清亮液体,腺胃粘膜肿胀变厚、乳头肿胀、出血、溃疡,有的乳头己融合、界限不清,严重的出现火山口样的溃疡直至穿孔。肌胃内金增厚变硬易裂开,肌胃内金近腺胃侧有溃疡线,两侧或中间部分出现条纹或溃疡灶,严重的可见穿孔或呈火山口样。胸腺、脾脏及法氏囊严重萎缩,肠壁变薄无物、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性炎症。粪便呈腹泻,过料、颜色发暗。
根据腺胃、肌胃的溃疡程度,将腺肌胃炎分成六度感染:
一度感染:肌胃鸡内金靠近腺胃侧有白色溃疡线;
二度感染:两侧中间部分出现红色条纹或溃疡灶;
三度感染:出现未破溃的溃疡灶;
四度感染:出现了破溃的溃疡灶;
五度感染:溃疡灶破溃的程度较深,呈火山口样;
六度感染:最严重,溃疡灶近乎穿孔或己经穿孔。
导致肌腺胃炎的病因有那些呢
1.饲料营养不平衡、蛋白低、维生素缺乏等都是该病发病的诱因;
2、开口药物选择不合理的多种抗生素连用造成;
3、早期鸡舍温度过高、舍内湿度过大;
4、育雏期间饮用水温度比舍温低于10℃以上;
5、眼炎是本病的重要诱因,临床发现凡是有腺胃炎的鸡场首先是有眼炎类症状先发生;
6、现在一些垂直传播的病原可能也是该病的诱因,如临床常可发现的网状内皮增生症、鸡贫血因子、马立克等。
两种慢性胃炎的主要区别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于慢性胃炎,二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区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以胃镜和胃粘膜活检为重要。二者主要区别如下:
(1)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细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其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2/3者为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2)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主要有:①胃粘膜充血、水肿,充血区和水肿区可交叉存在,形成红白相间,并以充血的红色为主;②胃粘膜表面附着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黄色粘液斑;③胃粘膜有出血点;④有时粘膜上可看到小的糜烂。
腺胃炎的症状有哪些
家禽传染性腺肌胃炎是一种以家禽生长不良、消瘦、整齐度差,过料等外观症状、腺胃肿大,或腺胃乳头扁平甚至消失,腺胃黏膜出血溃疡、脱落、肌胃内金和肌胃粘膜面火山口样溃疡、肌胃糜烂为主要特征的流行病。
临床病状
1、直升飞机羽(或叫螺旋桨状羽毛):即翅膀翼羽基部不完全断裂,断裂羽毛与体躯垂直,象飞机螺旋状。病鸡食欲减退生长停滞,羽毛粗糙缺乏光泽蓬乱,体重仅为健康鸡的1/10--1/20。病鸡初 期表现精神沉郁,畏寒,呆立,缩头垂尾,采食和饮水急剧减少。后期可拖很长时间,最后由于采不到食,病鸡极度消瘦、苍白,逐渐衰弱而死。
2、神经症状:多发生于发育较好的鸡群。病初表现脚软,蹲地啄食,而后两脚瘫痪完全不能站立。病鸡侧卧两脚颤抖朝向一侧或前后(左右)叉开,头须向后卷曲或一侧卷曲,并出现作后翻滚动作。体温不高,常在1 ~2天内死亡。
3、腹泻:病鸡排黄白色稀粪,喂变质鱼粉的病鸡还发现体温升高至43~44℃. 由于饲料转化率低,消化不良,粪便中可见到未消化的饲料颗粒。
4、水肿:气温较高季节或饲养较良好的鸡群发病常可见水肿症状,在头部、下颌部、翅膀的臂部、下腹部等部位出现蓝紫色水肿。
5、皮肤苍白:病鸡冠、嘴、脚显得苍白。
6、鸡群鸡只大小参差不齐:部分病鸡逐渐康复,但体形瘦小,不能恢复生长,因此鸡群鸡只大小参差不齐。
胃异位胰腺
1 病例介绍
例1 ,男,34 岁。间歇性上腹隐痛3 年。钡餐透视发现胃窦部有3cm ×2cm 大小的充盈缺损,粘膜紊乱。胃镜见该肿块呈半球形,中心凹陷,局部粘膜糜烂。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诊断:胃粘膜下异位胰腺合并粘膜溃疡。
例2 ,女,23 岁。剑突下隐痛2 年。钡餐透视见胃窦部有1. 0cm ×1. 0cm 的圆形充盈缺损,周围有胃粘膜排挤现象。胃镜见该肿块似宽底息肉,局部粘膜充血、水肿。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诊断:胃粘膜下异位胰腺合并粘膜炎症。
2 讨论
异位胰腺属胰腺的先天性疾患。在胰腺解剖部位以外,凡与正常胰腺不相连续的胰腺组织,称为异位胰腺。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胚胎形成初期背侧胰芽、腹侧胰芽的一部分和附近组织(胃、十二指肠、结肠等) 混合生长,脱离原来组织而形成。异位胰腺多位于胃、十二指肠、空肠、美克耳氏憩室等粘膜下层或肌肉层;另在肠系膜、大网膜、脾、胆道、肝、横结肠及纵膈之畸胎瘤内亦偶可发现。异位胰腺大多为黄色或淡黄色圆有时呈分叶状,质地较胃肠壁硬,不能移动;直径一般在1~4cm 之间。临床上并无症状,多于手术时或尸体解剖时发现。异位胰腺有时可全部由胰岛细胞组成,可引起血糖过低的症状,临床上的重要性在于发生胰岛细胞瘤时,如正常胰腺中不能发现肿瘤,异位胰腺就有其重要意义。治疗应根据所在部位作相应的切除。在诊断困难时,切除活检不失为一种谨慎的方法。确定性诊断依靠术后病理检查。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鉴别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于慢性胃炎,二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故区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要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尤以胃镜和胃粘膜活检为重要。
胃粘膜活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膜内炎性 细 胞的浸润,亦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肠化生。本病的炎性病变主要累及胃 粘膜浅层,有时也可累及深层。 国内病理专业组讨论规定,按炎症细胞浸润深浅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中、重三级。
胃粘膜自表面至深部分成三等分,细胞浸润仅累及表浅1/3者为轻度,累及2/3以内者为中度,超过2/3者为重度。无论炎性病变轻重如何,浅表性胃炎的胃腺体(贲门腺、胃底腺、幽门腺)始终正常,没有破坏或数目减少。浅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其固有腺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转化成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粘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功能减低)为突出病变,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按影响固有腺的程度,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级。胃的固有腺(在胃窦部为幽门腺、胃底部为胃底腺、在贲门为贲门 腺)减少1/3者为轻度,减少1/3~ 2/3者为 中度,减少2/3以上者为重度。
腺胃炎流行特点
1、 家禽传染性腺胃炎在全世界均有发生,在我国家禽传染性腺肌胃炎可发生于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的家禽(鸡、鸭、鹅、鸽、鹌鹑等禽类)。
2、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3、 本病在我国,近一两年来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全国各地均有发病,且发病日龄越来越小,病症越来越严重,且发病后腺胃的肿胀、溃疡变得不如以前发病那么明显,而肌胃的溃疡等病变却越来越严重,并发或继发的疾病所带来的死亡越来越高。
4、 本病以前主要感染蛋鸡,而近一两年来水禽(鸭、鹅)、珍禽(鸽、鹌鹑、野鸡、山鸡、鸵鸟)也都开始发病,且发病的严重程度不亚于鸡和肉鸡;目前本病在家禽养殖鸡场的发病比例高达90%以上。
5、 发病的禽群生长严重受阻,参差不齐,群体与标准日龄值相差甚远。
6、 很多养禽场同一日龄两批不同品种或来源的禽苗,一批发病一批不发病。
7、 本病容易继发大肠杆菌、支原体、新城疫、流感、球虫等疾病,若继发其他疾病,则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程度的增高。
8、 本病一般不引起死亡,如继发感染真菌可引起轻度的死亡,如继发感染禽流感可引起大量死亡。
慢性胃炎的症状
一、分类
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无明显症状,而部分有消化不良的表现。可有上腹饱胀不适,以进餐后为甚,和无规律性隐痛、嗳气、反酸、烧灼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少数可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一般为少量出血。A型胃炎可出现明显厌食和体重减轻,可伴有贫血。在有典型恶性贫血时,可出现舌炎、舌萎缩和周围神经病变如四肢感觉异常,特别是在两足。
1.按解剖部位分类本病非常多见,男多于女,按解剖部位分为2类。
(1)慢性胃体炎(A型胃炎):少见,主要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病变主要累积胃体和胃底:常有遗传素质参与发病,约20%可伴有甲状腺炎、艾迪生病或白斑病。
(2)慢性胃窦炎(B型胃炎):十分常见,此型胃炎绝大多数由Hp感染所致,少数由其他病因包括胆汁反流、非甾类消炎药、吸烟和酒癖等所致。
2.病理分类 慢性胃炎是从浅表逐渐向深层扩展至腺体,继之腺体破坏和减少(萎缩)的过程。根据病理变化分为3种类型。
(1)浅表性胃炎:炎性细胞浸润局限于胃小凹和黏膜固有层的表层,腺体完整无损。
(2)全层黏膜炎:炎性细胞向深层发展累及腺体区,但腺体基本上保持其完整状态:
(3)萎缩性胃炎:炎症进一步发展,腺体破坏、萎缩、消失,黏膜变薄。随着腺体的萎缩,炎性细胞也逐渐消失,表面上皮细胞萎缩并失去分泌黏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