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简介
山竹简介
山竹营养分析:
1. 山竹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具有降燥、清凉解热的作用,这使山竹能克榴莲之燥热,在泰国,人们将榴莲山竹视为“夫妻果”,如果吃了过多榴莲上了火,吃上几个山竹就能缓解;
2. 山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类,对机体有很好的补养作用,对体弱、营养不良、病后都有很好的调养作用。
山竹补充信息:
购买山竹时一定要选蒂绿、果软的新鲜果,否则会买到“死竹”,使您大失所望。
山苦荬的简介
出处: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ShānKǔMǎi
英文名:all-grassofChineseIxeris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Ixerischinensis(Thunb.)Nakai[Lac-tucachinensis(hunb.)Makino]
药理作用:100%煎剂对在体兔心有抑制作用,使心收缩力减弱,频率减少。对在体及离体蟾蜍心脏,略有增强现象,但有舒张不全。滴在蟾蜍肠系膜上,能使小动脉扩张,先用肾上腺素使之收缩时亦如此。能使麻醉兔和犬的血压下降,其降压原理似乎与迷走神经有关。
性味:味苦;性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每次3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涂;或煎水熏洗。
考证:1.《广西药植名录》:止泻,消肿。治蛇伤,尿结石。2.《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泻肺火,凉血,止血,止痛,调经,活血,化腐生肌。治无名肿毒,阴囊湿疹,肺炎,跌打损伤,骨折。
摘录:《中华本草》
竹叶青蛇简介
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是蝮亚科的一种,属于竹叶青蛇属。又名青竹蛇,焦尾巴。竹叶青蛇是一种美丽的毒蛇,全身翠绿,眼睛多数为黄色或者红色,瞳孔呈垂直的一条线,有点像猫的眼睛,尾巴焦红色,观赏价值极高。 头大、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头顶具细鳞;左右鼻间鳞不相切,由细鳞分开;背鳞除最外一行外均起鳞,中段19-21(偶有23)行。除少数为卵生外,绝大部分品种为卵胎生。
头较大,呈三角形,颈细竹叶青蛇,体背呈草绿色,腹面稍浅或呈草黄色。自颈部以后,体侧常有由背鳞缀成的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纵线,或为黄色纵线。尾较短,焦红色,具缠绕性。眼红色,眼与鼻孔之间有颊窝(热测位器)。头背都是小鳞片,鼻鳞与第一上唇鳞被鳞沟完全分开;躯干中段背鳞19~21行;腹鳞150~178;尾下鳞54~80对。
竹叶青蛇生活于海拔150~2000米的山区树林中或阴湿的山溪旁杂草竹叶青蛇丛、竹林中或岩石上。常吊挂或缠在树枝上,尤其喜栖于山洞旁树丛中;多于阴雨天昼夜活动,夜间活动更频繁;以蛙、晰蝎、小鸟和鼠类等小型动物为食;适合温度在22—32度之间;性情为神经质,具攻击性。
山药的简介
山药又称薯蓣、土薯、山薯蓣、怀山药、淮山、白山药,是《中华本草》收载的草药,药用来源为薯蓣科植物山药干燥根茎。
山药具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频、遗精、妇女带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山药最适宜与灵芝搭配服用,具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山药在食品业和加工业上大有发展前途。
山竹的介绍
莽吉柿(学名:Garcinia mangostana L.),俗称山竹,或山竺、山竹子、倒捻子。小乔木,高12-20米,分枝多而密集,交互对生,小枝具明显的纵稜条。叶片厚革质,具光泽,椭圆形或椭圆状矩圆形,顶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雄花2-9簇生枝条顶端,花梗短;雌花单生或成对,着生于枝条顶端,比雄花稍大;子房5 8室,几无花柱,柱头5-6深裂。果成熟时紫红色,间有黄褐色斑块,光滑,有种子4-5,假种皮瓢状多汁,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原产马鲁古,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台湾、福建、广东和云南也有引种或试种。为著名的热带水果,可生食或制果脯。[1] 外果皮中的红色素可用来制染料。
白山药的简介
白山药, 缠络性草质藤本,植株长势中等,茎圆形,紫色,有时带绿色条纹,右旋,长3~5米;分支较少。单叶,茎下部叶片互生,中上部叶片对生,极少轮生;叶片长6.0厘米(4.1~8.0),宽6.2厘米(3.5~9.0),叶柄长5.4厘米(3.2~8.5);两面光滑,无柔毛,表面深绿色,背面灰白色;
全缘或浅波状缘;基部深心形、宽心形.块茎长圆柱形,长90~120厘米,直径3~5厘米,单株重1000~1900克,栽子较长,长10-20厘米;断面纯白色,致密,品质优;表皮褐色,密生须根,瘤大而密,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高,纯绿色食品,无污染,自古就有“山药山药,山中之药”的说法。
野山椒的简介
野山椒俗称指天椒,主要用作菜肴烹调、配菜的佐料,辛辣副食品的调料。野山椒既可以鲜食也可以干食,还可以加工制成罐头食品,青椒罐头,市场畅销,供不应求。四川地区多以泡为主,泡过的野山椒俗称之为“泡野山椒”或“泡椒”。在川菜中如野山椒炒牛肉、野山椒牛肉、野山椒鱼头、泡凤爪等。
孔雀竹芋的简介
孔雀竹芋,原产于热带美洲及印度洋的岛域中。为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0厘米,具根茎,长而窄的矛状的叶直接从根部长出,植株呈丛状;叶上有深浅不同的绿色斑纹,叶背部多呈褐红色。本种叶为银绿色,并从中脉放射出深绿色斑点,背面有同样形状的褐红色斑。
孔雀竹芋除甲醛的功效值为吊兰的一半,但相比普通植物也要高很多,此外,它还是清除空气中的氨气污染的高手(其在10平方米内可清除甲醛0.86mg,氨气2.19mg)。
性喜半阴,不耐直射阳光,适应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
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不耐寒。生长适温为18℃至25℃,超过35℃对其生长不利;越冬虽处于半休眠状态,但室温不得低于13℃至16℃,其它季节维持正常室温即可。
它要求有较高的空气湿度,最好能达到70%至80%;忌空气干燥、盆土发干,但也忌盆土内积水,否则极易造成植株烂根。在室内养护期间,经常用凉开水喷洒叶片效果不错。
孔雀竹芋原生于热带雨林下,它和竹芋科同属其它植物一样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在它的叶片与叶柄连接处,有一明显膨大的关节,俗称叶枕。叶枕内是贮水细胞,具有调节叶片方位的功能。当温度适宜、湿度大时,叶枕内水分饱满,叶片明显直立,表现出一派生机活力。如果温度高而湿度低,或曝晒于阳光下时,由于叶枕失去水分,则表现萎蔫无力;相反,如果温度低而湿度大,则会造成烂叶、烂根,因此高温、高湿最利于生长。温度降低,应相应降低湿度。
孔雀竹芋的简介
孔雀竹芋是多年生常绿草本。高30~60厘米,叶长15~20厘米,宽5~10厘米,卵状椭圆形,叶薄,革质,叶柄紫红色。绿色叶面上隐约呈现金属光泽,且明亮艳丽,沿中脉两侧分布着羽状、暗绿色、长椭圆形的绒状斑块,左右交互排列。叶背紫红色。
孔雀竹芋性喜半阴,不耐直射阳光,适应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生长。栽培时宜给予一定程度的遮阴,并保持温度在12—29℃左右,冬季温度宜维持在16—18℃,春夏两季生长旺盛,需较高空气湿度,可进行喷雾;对土壤要求不甚严,但要求保持适度湿润,生长季节,约2周施一次肥,而冬季土壤可稍干和凉爽,并减少施肥次数;繁殖时多采用分根的方法;于初夏季节进行,另外还可采用扦插的方法;主要害虫有粉蚤、红蜘蛛、蚜虫、介壳虫等。
山兰米的简介
种植的地域不同·产在全年无污染的健康岛上,全世界只有北纬18度的黄金地区,才能种植出紫红色的山兰米
“山兰米”千年来一直种植在海南中部的五指山、琼中、白沙、保亭、乐东地区,该地区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因为该地区有着两种气候之分,海南以北的海口湿润凉爽,以南的三亚酷暑严热。因为在海南北纬18度之间(五指山、牛岭)中部地区,划分出了南北两种不同温差的气候,形成天然的热带和亚热带交汇处,称为黄金交汇处的“分界洲”,在气候、水文、物产以及地貌上的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物基因宝库,当“山兰米”离开这人区域时,别的地区根本种植不了。因此,全世界也只有北纬18度这版绿色无污染的五指山独特地区,才种出紫红色的山兰米
●空气:
海南岛“一个未受污染的岛屿”,素有“健康岛”、“长寿岛”之称,中部地区气候温和,四时花香,无任何工业污染。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显示:在可以准确获得数据的266天,海南空气质量为优的236天,为良的30天,污染为零。
●阳光:
海南中部地区为北纬18度,东经109度,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3~25℃,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月份温度仍达16~20℃,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
●雨水:
海南中部地区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雨量充沛,全是大自然天赐的雨水,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2600毫米之间,年平均降水量为1690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水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90%。
●土壤:
海南中部区为热带原始森林,释放出大量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氧气,因此称为“地球之肺”。根据“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发现;这一带土壤为有机质丰富的砖红壤,含有像富硒、富锗等微量元素,且洁净未受污染,保持天然状态,含有许多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