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肉瘤的生物学特性
软组织肉瘤的生物学特性
1、软组织肉瘤的生长呈离心式球形增大,其周围正常细胞受压平行排列,形成“受压区”,久而出现萎缩,使肉瘤呈现出有边界的肿块。
2、高度恶性的肉瘤,在“受压区”周围又出现“反应区”,表现组织水肿,并有新血管增生,呈间叶组织肉芽肿样改变,形成“假包膜”与正常组织明显分开。临床上由于“假包膜”混淆,常诱使外科医师施行肿瘤摘除术,致使手术野内仍残留肉瘤细胞,往往术后很快复发。高度恶性的肉瘤还可出现“卫星结节” 及跳跃式转移灶。
3、筋膜为强有力的天然屏障,多数肉瘤在筋膜平面内生长,只有到晚期才能穿透筋膜至邻近肌肉间室内。当吸取活检,手术不恰当时,均易破坏筋膜,肌肉间空的天然屏障,造成肉瘤医源性扩散及种植。
4、腹股沟,胳窝等处由于缺乏天然屏障阻挡,肉瘤极易向深处生长,手术及放疗疗效均差。
5、肌肉有肌腱附着骨质,一般不易被侵犯,但缺乏肌腱的肌肉纤维直接附于骨质者,肉瘤极易侵犯骨质。
6、软组织肉瘤多发生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虽不多见,但常见于胚胎型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滑膜肉瘤等。淋巴转移与血道转移同样预后不明转移肺部者预后极差、而骨、脑转移少见。
7、1991年gustafson指出低度恶性肉瘤常易局部复发,但多次复发并不均发生远处转移。只有高度恶性肉瘤才具备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特征。
8、肉瘤大小与预后有关,小于5cm预后佳,而大于5cm预后较差。肉瘤的深度更影响预后,表浅肉瘤预后较好,而位于深部的肿瘤预后较差。
9、某些儿童软组织肉瘤预后较好,放、化疗亦敏感,应积极治疗
茄子的生物学特性
茄子根系发达,育苗移栽后主要根系分布在30厘米以内,株高0.6米~l.0米,茎直立,基部木质化呈丫形分枝。叶单生、卵回或长椭圆形。叶柄长,叶身大,容易招风倒伏,栽培时需要培土。花紫色或白色,单生或序生,着生于节间。花序间隔4~5叶,雌雄同花,自花授粉,天然杂交率6%~7%。浆果形状有长、圆、椭圆等。果皮有紫色、白色、绿色或绿紫丝状相间条纹。茄子果实与萼筒交接处呈白色或绿色称茄眼。茄眼为果实夜间伸长部分,茄眼宽表明生长快,果肉嫩。果皮颜色与茎叶颜色相关。茎、叶、花紫色,果皮紫色或黑紫色,茎、叶绿色,花白色,果皮绿色或白色。种子呈肾形,黄褐色,有光泽。千粒重4克~6克,发芽年限3~4年。
茄子生长适温为22C~30C,白天适宜25C~28C,夜间为17C~20C。17C以下生长缓慢,夜间温度15C以下会落花,7C~8C时有冻害。茄子比较耐热,35C~40C时尚能生长,但花器发育不良,45C以上叶面引起坏死斑点。茄子要求强光,光弱时,光合产物少,生长不良,授粉授精能力弱,容易引起落花。茄子根系吸收力强,较耐肥。氮、磷、钾适宜的浓度是氮240PPm、磷160PPm、钾60PPm~180PPm。
肺部平滑肌肉瘤严重吗
一、软组织肉瘤的恶性程度 恶性程度高的需要辅助化疗,反过来说,恶性程度低的不需要辅助化疗。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是纤维肉瘤、高分化和中分化粘液脂肪肉瘤、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中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包括低分化粘液脂肪肉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和浅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包括血管肉瘤、滑膜肉瘤、腺泡状和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深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未分化肉瘤。另外需注意的是,大约15%的软组织肉瘤由于组织学上变化多端而不能分类。一般说来,恶性程度高的易发生血道播散,恶性程度低的不易发生血道播散。血道播散是软组织肉瘤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恶性软组织肿瘤通常生长迅速、体积巨大,浸润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肿瘤本身可有坏死、出血及继发感染,并且经常有广泛的血道播散转移至肺、骨、皮下、脑、肾上腺、胰腺等脏器。各种类型的恶性软组织肿瘤的血道播散也有显着差别,根据其血道播散机会可粗略地分为三类:高度可能性的有圆形细胞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血管肉瘤、淋巴管肉瘤等;中度可能性的有深部恶性巨细胞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透明细胞肉瘤、平滑肌肉瘤等;不常发生的有上皮样肉瘤、浅部恶性巨细胞瘤、纤维肉瘤、高分化的粘液脂肪肉瘤等。另外,检查时动作不够轻柔、不恰当地进行理疗、肿瘤的活检、手术时的挤压等都可能导致肉瘤细胞的血道播散。
二、局部复发率高的软组织肉瘤 软组织的良性肿瘤,在完全切除后多数不会复发。对于交界性肿瘤,要求在肿瘤四周一定距离的正常组织内进行手术切除,才有可能防止复发。恶性软组织肉瘤局部切除术后有75%~90%的病人局部复发,扩大切除术仍有20%~60%的人局部复发。其中以横纹肌肉瘤、滑膜肉瘤、间叶肉瘤较为突出。
三、淋巴道播散的机会 除血行转移外,软组织肉瘤还可伴有淋巴道转移,而且往往早期就有淋巴结转移。如滑膜肉瘤中17.6%、横纹肌肉瘤中15.6%病例有淋巴结转移。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等很少有淋巴结转移。
包菜的生物学特性
植物学特征
甘蓝为二年生草本植物,根系主要分布在30cm以内土层中。茎短缩,又分内、外短缩茎,外短缩茎着生莲痤叶,内短缩茎着生球叶。甘蓝的叶片包括子叶、基生叶、幼苗叶、莲痤叶和球叶,叶片深绿至绿色,叶面光滑,叶肉肥厚,叶面有粉状蜡质,有减少水分蒸腾的作用,因而甘蓝比大白菜的较强的抗旱能力。花为总状花序,异花授粉,甘蓝所有的变种和品种之间相互杂交。果实为长角果,种子圆球形,红褐或黑褐色,千粒重4g左右。
生长发育
在正常情况下,北方以秋作甘蓝采种,第一年形成叶球,完成营养生长,经过冬季低温完成春化,第二年春通过长日照完成光周期而开花结实。它的生长过程所经过的各个生长时期和大白菜基本相同。但各生长时期所需日数较长,发芽期需8 ——10天;幼苗期需25——30天;莲座期,早熟品种需20——25天,中、晚熟品种需30——35天;结球期,早熟品种需20——25天,中、晚熟品种需30——50天。
甘蓝是冬性较强的作物,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要求幼苗长到一定大小以后才能接受低温感应,在0——12°C下,经50——90天可完成春化。关于光周期,尖头型和平头型品种要求不很严格,圆珠笔头型品种则较严格的要求长日照。进入生殖生长时期后,一般经历抽薹期、开花期和结果期。开花期需30——40天,结果期需40——50天。
甘蓝在未结球以前,如遇低温条件,或在幼苗期就满足了它的春化要求,栽植后一旦遇到长日照条件,就可能出现“未熟抽薹”现象,叶球形成受阻生成减产。近几年来,春甘蓝采用改良阳畦或塑料温室育苗,既避免了低温,又大大缩短了育苗期,对防止未熟抽薹,保证早熟丰产有良好效果。
莴苣的生物学特性
莴苣原产地地中海沿岸,公元 5 世纪传入我国,主要分布南方各地。莴苣茎叶都可作为青菜食用。茎用莴苣又叫莴笋,其肉质鲜嫩,可以生吃、凉拌、炒食、腌制。莴苣中含有丰富无机盐、维生素,尤其含有较多烟酸,对糖尿病患者有治疗效果。莴苣中还含有一定微量元素锌、铁等,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病的发生。
莴苣种子发芽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在 4℃以上就可以顺利发芽,如果温度在 15—20℃之间,莴苣种子只需要 3—4 天时间就能够发芽,如果气温超过 30℃,莴苣种子则不会发芽。莴苣苗期最适合温度为 12—20℃,如果白天温度超过 24℃,夜晚温度也在 19℃以上,很容易导致莴苣未熟抽薹。
肿瘤和癌症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呀
癌、肿瘤、肉瘤三者之间,以肿瘤概念的内含最广,它是一种细胞异常增生性疾患,既包含有良性肿瘤,也包括恶性肿瘤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瘤。癌的概念,目前已被人们错误地扩大化了,成为泛指一切恶性肿瘤的名词。实际上,癌仅是指来自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它包括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移行上皮癌、腺上皮癌等。肉瘤并非是仅能生长于肉 中的肿瘤,它泛指来自间叶非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常见的有纤维肉瘤、骨肉瘤、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脂肪肉瘤等。癌和肉瘤虽同属恶性肿瘤,但两者间存有明显的差异。除组织来源不同外,癌的发病率要远高于肉瘤(10倍以上),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成人,而肉瘤则多见于青少年。癌的质地较硬,灰白色,较干燥,而肉瘤的质地很软,色灰红,湿润,呈鱼肉状。组织学上,癌有癌巢,实质与间质之间分界清楚,而肉瘤细胞多呈弥漫状分布,实质与间质分界不清,间质内血管十分丰富。癌细胞间多无网状纤维,肉瘤细胞间多有网状纤维,所以肉瘤周围易形成包裹状。癌偏爱淋巴道转移,而肉瘤对血道转移是情有独钟。
软组织肉瘤与癌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简谈如下:肉瘤生长方式多为离心状球形增大,而癌多呈浸润状生长;肉瘤常有一层“假包膜”,实质上这是肿瘤的包膜,即存在肿瘤细胞,但外科医生常误认为此包膜为真正的包膜,而手术范围不够,造成复发;肌肉筋膜及肌腱可以阻挡肿瘤的扩延。软组织肉瘤易发生血道转移,但淋巴结转移并不多见,但一旦发生,预后同样较差;低度恶性肉瘤常易局部复发,而高度恶性肉瘤可能同时复发或转移;肿瘤大小与预后有关,小于5厘米的肿瘤预后好,而大于5厘米的肿瘤预后较差;小儿的软组织肉瘤预后好,成人较差。儿童的软组纵肿瘤对化、放疗敏感,成人次之。
猪苓生物学特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
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药用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
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脆枣的生物学特性
20年生植株干高12米,干周0,52米, 树高7一9.5米,枝展5.2一6.4米。枣头发枝力中等,当年 结实率较强。进入结果期早,较丰产, 20年生单株产鲜枣 35一40公斤。在永济产地4月上旬发芽,5月中下旬开花, 6月上旬达盛花期,9月中旬果实成熟, 10月下旬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