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孩子经历暴力创伤
莫让孩子经历暴力创伤
孩子到四五岁的时候,整个人就开始活泼起来了,这时候孩子就会开始犯错误。有的爸爸妈妈认为,孩子犯了错误的话,就一定要采用暴力的方式来解决,只有孩子挨了打才会记住。
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教育专家指出,暴力教育是种极为不科学的方式,甚至可能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感觉自己不是好孩子
孩子如果一犯错就挨打的话,他会慢慢觉得自己本身就是个坏孩子,只能靠打骂才能改正。这样的孩子以后会缺少正常的自我认识,他们缺乏信心,极度自卑,对于孩子人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不利于孩子心理正常发育
当孩子犯错误时,爸爸妈妈就用打骂来解决,这会使父母形成习惯,并乐于去用简单的暴力行为来解决。
但是正常的孩子往往是通过讲道理、劝说的方式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并避免下次再犯。而挨打的孩子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此循环下去,只会妨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
容易模仿不好的暴力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面对问题时,爸爸妈妈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当孩子与小伙伴发生纠纷时,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只有打架才能让小伙伴顺从自己的想法,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家暴家庭更容易出现少年犯。
孩子不能得到更好的反省
经常打骂孩子,会让孩子在面对错误时产生一种自然反应:害怕即将到来的打骂,畏惧肉体上的疼痛,对父母产生极度的恐惧感。
试想,一个人犯错误时,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应该是反省,反省自己做出的不当,并能够吸取教训,及时纠正回来。但是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们的恐惧已经盖过了反省。
爸爸妈妈应该尽力做到慈祥的形象,使用暴力来教育孩子,不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还会给孩子带来深深地伤害,毁了孩子美好的一生。
发展孩子的绘画创造力
绘画不仅是让孩子涂涂画画,粘粘贴贴,还要注意培养绘画的想像力、创造力。怎样发展孩子的绘画创造力呢?
1、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创造优美的环境,如悦耳的歌声、生动的画面(如有趣的《三毛流浪记》的漫画)都可以激发孩子潜在的绘画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
2、重视大自然对孩子的感染和熏陶。许多有名画家都有一个共同经历,从小热爱大自然。在大自然的壮观奇景中可陶冶孩子对美的感受。
3、有意识引导孩子去观察、欣赏。如观察晚霞,可以通过问问题来启发孩子,比如“像什么?”“变成了什么?”让孩子充分地想像,引导孩子有顺序地从事物的形态到具体细节特征来感知美、创造美。
4、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成人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举止,使整个绘画过程气氛轻松,这样才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绘画创造力。
孩子频繁眨眼的危害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经常眨眼睛会认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常常是通过说教来让孩子进行改正,严重的甚至采用家庭暴力来强行让孩子进行改正。但家长不知道孩子经常性的眨眼也许并不是他们故意的,而是他们患上了抽动症。频繁眨眼睛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危害。
孩子频繁眨眼的危害是什么:
1、患有抽动症的孩子虽然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异常,但孩子通常会继发学习困难,成绩差。
2、如果孩子的抽动行为被同学、老师歧视嘲笑,患儿将更不喜欢上学,甚至厌学、逃学,影响升学和未来。
3、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难以建立自尊、自信的健全人格,而且很容易产生反社会心理,在青少年期出现品行障碍。
4、由于抽动症并不影响智力发育,部分抽动症患儿的智商还高于一般儿童,但是由于他们的怪异表现会让自己融入社会,因此该病给患儿内心造成的痛苦是巨大的,使他们在长期的痛苦和挫折中备受煎熬。
5、同时也会对抽动症患儿产生社会退缩和社交障碍方面的影响。
频繁眨眼睛会给孩子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所以当发现孩子有以上症状出现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带孩子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检查做进一步的确证,为孩子及早进行治疗使孩子早日康复,早日拥有健康生活。
孩子受到家暴易患上焦虑症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研究人员发表报告说,研究人员在试验中让40多名儿童分别观看悲伤、冷静或生气等不同面部表情的图片,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他们大脑的活动进行扫描。
在这些孩子中,约一半人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还因此被送入社会救助机构,这部分孩子的平均年龄为12岁。研究发现,他们在看到生气表情的图片时,大脑中前脑岛和杏仁核两个区域的活动幅度要明显大于那些正常成长的孩子。
据介绍,这两个区域与紧张情绪有关,以前研究人员也曾在经历过残酷战争的士兵的大脑中发现这种变化。由此可见,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影响可与战争对成人的影响相提并论。
孩子受家庭暴力多易患焦虑症
研究人员埃蒙·麦克罗里说,这种影响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出现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增加,他呼吁人们尽量让家庭暴力远离孩子。
暴晒后可以敷面膜吗 暴晒后要注意什么
晒后的肌肤脆弱非常缺水,并伴有炎症反应。美白面膜往往是酸性的,此时把面膜敷在脸上会加大致敏的因素,导致皮肤出红疹子。
经历暴晒后皮肤非常敏感脆弱,抵御紫外线的能力大大下降,如果再次经历日晒,皮肤晒伤变黑的程度会更严重。不想整个夏天都是小黑妞的话,要杜绝二次晒伤。
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
一、生理上的创伤
大人的力量是远远高于小孩的承受能力的。
有些家长生气时,抬手就向孩子打去,更甚者还会抓起身边的扫把、树枝、尺子等工具打孩子。如孩子认错态度良好则罢,如孩子“犯犟”,则很可能是越打越气,越气越打,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控。不少家庭悲剧就是这么造成的。大多打孩子的家长要理智一些,他们认为,孩子总归要打,但头打不得,打屁股没事,小屁股肉厚打不坏。事实上,屁股照样是可以“打坏”的——轻者,孩子皮下血肿,神经受损,重则,殃及内脏(如腰部的肾脏等)或由于广泛性出血而引起休克。要知道,孩子的小身体是非常娇嫩的,又怎能够经得起成人的掌心和拳头?
二、心理上的创伤
幼儿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粗暴的态度及打骂恐吓,都会使他的精神高度紧张、恐惧,甚至引发心里障碍。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由于惊吓引起的更常见)。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有个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对3岁前的孩子而言,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因此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他们本来可以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由于怕挨打,他们会渐渐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
8、仇恨心理: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他对父母的依恋性很强,一般不会产生仇恨心理,但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施暴,孩子渐渐就会在感情上与父母疏远,日后可发展为仇恨父母。
上面就是对打孩子的危害有哪些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希望对许多家长们能够带来一定的帮助,我们知道教育孩子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方式,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来教育,这样会对孩子的人格以及性格特点都会有一定形象,所以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如何对孩子进行受挫教育
孩子之所以会“输不起”,很大程度上还是跟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有很多朋友,孩子只要一哭闹,他们就会像你老公一样,主动缴械投降:要么在游戏中故意输给孩子,要么替孩子出头去解决难题。而在生活中,他们也非常宠爱孩子,喂饭穿衣,写作业背书包,基本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大部分事情。
其实,这样并不好。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生活顺顺利利,不让孩子经历挫折,不仅使孩子失去了动手的机会,也使得他们失去了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反,家长还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多多受挫。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大人对待挫折的态度与方式,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你可以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亲身经历,以及名人的故事,教育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经受挫折是正常现象,乐观对待、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才最重要。
其次,要勇于放开手,让孩子自己面对困难。他跌倒了,你不要匆匆忙忙跑过去扶他,而应当鼓励他爬起来;他不会做的作业,不要直接告诉答案,而应该让他自己多想想。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学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如果你觉得孩子经受的挫折较少,你还要有意识地去创造“受挫”机会。在家里,让他帮你洗菜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节假日,带他去爬爬山;冬季,带他去晨跑,鼓励他与严寒作斗争。
甚至,你还可以“人为”设置一些障碍。五岁的孩子,你可以对他进行一定难度的情景训练。例如上街迷路了,他应该怎么办?与小朋友发生了争执,他又该怎么做?在不同的情景中,逐步提升孩子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能力。
青少年的攻击心理
攻击行为是人类常见的行为之一,攻击倾向属于人的本能倾向。我们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攻击,一种是因一特别的情势而产生,如某人的生命或某人的自尊、理想遭到攻击时而予以的反击。这是合理的敌意下,作出的正常反击。另一种是深藏于人心中的敌意和破坏欲,并有人格缺陷的攻击倾向,这是具有破坏性的攻击冲动,常常要找到某种对象来发泄它。如果一个人不能把其他的人当作破坏的对象,那么,他自己便成为了对象。
青春期孩子的攻击性表现多样,许多症状早在发生极端(暴力)行为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只是人们不注意罢了。
人的攻击性行为,都是个体需要受到挫折的直接结果。心理动力学认为,青少年现时的思维和行为无一不打上过去经历的烙印,无一不跟他们早期的亲子关系和亲子教育模式的影响有关。
现实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暴力现象,看得见的是各种抢劫、打人、杀人、战争等暴力,看不见的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忽视、仇视、嫉妒等冷暴力。我们做父母的,如果能理解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尤其是暴力行为的含义,就能理解孩子压抑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
1、理解暴力的诱惑
暴力是极端的攻击行为,是破坏性行为。人在什么情形下产生暴力?人为什么有暴力?即暴力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呢?
弗洛伊德在他晚年发现,人除了性冲动及自卫冲动以外,还有暴力破坏的癖性,这也是人类行为中的一个主要动机。弗罗姆对暴力破坏行为的解释是:生命有其自己的内在动力、有生长及表现自己的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以发展生命为目的的精力便会走向分解的过程,并且转变为以破坏为主的精力。换句话说,求生的冲动与破坏的冲动,并不是互相依赖的因素,而是一种相反交替的互相依赖的关系。求生的冲动受阻越大,想要破坏的行动则越强;生命实现的越多,则破坏行为的力量越小。
因此可以说,暴力破坏行为是生命受阻的结果。为了保证生存和生长,暴力有着它不可阻挡的诱惑力。
在中国历史上,暴力具有深动的现实意义。历朝历代,打江山夺皇位,都是靠暴力实现的。有位学者吴思在他的《血酬定律》一书中,就暴力对中国的发展及中国人思想的影响谈得很深刻,他说道:“中国人从自己的悠久历史中发现了核心秘密,发现了决定各种规则的元规则:暴力强者说了算,或是拳头硬的说了算。”没错,现在都是,你有权就能说了算,没有权有钱仍可以说了算,没权没钱但拳头硬(胆大妄为)也可以说了算。青少年恰是既没权又没钱的人生阶段,要能实现某些愿望(哪怕显露一点虚荣心),或解决什么问题,就只能靠拳头说了算。
简单的逻辑可以告诉我们,在发生争执的时候,如果在肉体上消灭对手很合算,那么只要拔出刀来,问问对手“想死还是想活”,任何争执都不难解决,任何目的都能很快达到。
这种逻辑所蕴涵的更一般的道理是,在选择规则的时候,拥有让对手得不偿失的伤害能力的一方,拥有否决权。死亡是最彻底的损失,所以暴力最强者拥有最高否决权。逻辑和经验共同告诉我们:暴力强者的选择,体现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不是对正义,更不是对精神道德的追求。
但因为暴力能彻底解决问题,能实现好处,所以它便经久不衰。最多通过法制、法律的制约,暴力得以控制和减少了。其实,也只能说那种打江山夺王位的暴力没有了,群体的暴力被控制了,而个人之间的外显暴力和隐形暴力,并没有减少。在青少年中,攻击倾向引发的问题很多,暴力犯罪的也不少。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变得更冷更另类了,比如离家出走、自杀、沉溺于暴力游戏等。
2、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心理动因
这里主要指外显的暴力。青少年所表现的极端暴力,如曾经的马加爵事件、徐力事件等。所表现的一般暴力,如殴打父母,殴打其他人,虐待动物等。
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是基于愤怒、敌意、憎恨及不满意情绪,对他人及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日本的稻村强调,几乎不存在没有挫折的攻击行为。
那么,青少年的愤怒情绪从何而来?他们存在怎样的挫折、怎么形成的挫折?
同样有许多研究认为,青少年暴力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有:﹙1﹚社会方面。青少年因对现实的不满而蔑视规范;传播媒介(如网络、电影)对暴力的大肆宣传,使不少孩子仿效其中的情节;过分激烈的学业和就业竞争,使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并有对失败的沮丧和被淘汰的恐慌。﹙2﹚家庭方面。父母存在性格弱点;父母与子女缺乏深刻的情感联系,使子女陷入慢性挫折状态之中;父母错位的教养方式,如过度保护、溺爱,或过于严格、惩罚,或过分期待、干涉等,导致孩子的是非观暧昧、克制力差,过分依赖,甚至敌意、猜疑、嫉恨与残忍。﹙3﹚个体方面,存在性格问题。有暴力倾向的孩子,其典型的个性特征是:多疑和固执;感知整合水平较低,难于准确理解事物的真正内涵和他人言行的意图;缺乏目的性思维,缺乏主见和预见性,在面临选择时,与理智的思考比,他们更多地服从自己的直觉和情绪。
我们再次从马加爵暴力事件来看,他当时出现极端行为的理由并不充分,不就为朋友之间的口角吗?表面上,他的挫折来于好友不给面子(自尊)的伤害,可这个面子的伤害,竟使他残暴地连续伤害4条人命,这非面子受挫所能解释的。
透过他表面受挫的自尊,我们可以看到,马加爵内心潜藏了一个蓄谋已久的复仇男孩。他这个无意识的复仇男孩的仇恨是什么呢?从他杀人的表面动机可以分析到,是嫉妒和人格受辱之恨。马加爵出生在农村,父母老实本分,家境贫穷,他从小在缺少关爱、缺乏被信任和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这些缺乏,会使人在幼小的心里埋下对关爱对公平与尊重等需要的强烈渴望,在以后的人际关系中,渴望之心会使人处于极度敏感状态,稍有冲突或纷争,便会感到被否定、被歧视,感到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侮辱。
被歧视感,是马加爵仇恨心理的早期创伤性原因,也是马加爵从小能执着上进、刻苦学习的动因。因为他必须改变受歧视的局面,没权力的劣等感是不好受的。但他创伤性的不满情绪一直存在,嫉恨他人不够信任不够尊重他的敌意存在。如果这些情绪障碍没有在早期得到疏通,和他既渴望权力又愤恨权力(嫉恨有权势,比他好的人)的冲突人格没有在青春期得以修通,那么他的敌意和压抑敌意冲动的矛盾心理,又将成为他潜抑破坏欲望的内心现实。如果我们早发现早矫正青少年的这种心理冲突,应该避免许多灾难性的攻击行为。
遗憾的是,马加爵还没有完成他天之骄子的学业任务,却因暴力葬送了他本可以不再受人歧视的人生。不过,他的暴力并非偶然,在他的个性中早已铸就了猜疑、偏执、妒忌的成分,他的攻击冲动和攻击行为会强烈指向受挫的直接动因——贬低他否定他的“嫌疑犯”是必然的。
从最近网上公布的某高校学生侮辱、殴打教师事件,以及有些孩子在家经常殴打母亲事件来看,其实,跟马加爵的暴力行为只是形式和程度的不同,而在行为背后的本质是相同的,即青少年的暴力倾向,都是跟他们的冲动性、反社会性等人格特征有关。这些人格的形成,又跟他们早期所受到的有缺陷的亲子教育有关,最主要的是,与童年时的关爱缺失、情感发展抑制、攻击性压抑有关。
别误解为父母对孩子没情感。如今的父母很爱孩子,只是不太懂怎么爱孩子。比如,溺爱就是爱的不得了呵,但溺爱是父母无意识的软暴力的爱,因为这属于操控性的爱。在这种爱之下,孩子的思维被禁锢,孩子的创造性、独立性个性被遏制,孩子体验了过多的平静和享受,当然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在应试教育下,成绩都非常好),而唯一没有也不可能学到的是,承受和处理风险与挫折的能力。所以,我们看到许多青少年在应付冲突事件时,要么显得退缩,要么就是拳头说话。
大的暴力,如恐怖分子制造的轰炸、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暴力背后的深层动因是恐惧,是缺乏安全的极度恐惧。毁灭世界是想使自己不受外界力量摧毁的最彻底的企图,是获得最大安全的最大保证。
小的暴力,如我们常见的人与人之间的厮杀或殴斗,其暴力的动因仍然是恐惧,仍然是缺安全的恐惧。比如家庭暴力,其暴力者就是因为严重缺自信、缺情感归宿的安全感,当然更是暴力者存在人格缺陷、缺乏内心安全所致。青少年的暴力背后,说明他欲消除外界的威胁,来显示自己的威信和增强自己的力量。这透视了青少年内心的脆弱和他们渴望自己强大的深层动因。
其实,我们可以激发孩子好的动机,让他们知道,必须运用好的和有效的办法,才能增强心理能力、实现自己的强大。
3、解读冷暴力
青少年的冷暴力表现为拖沓、逆反、缄默、回避、自闭、离家出走等等。冷暴力,也可以说是隐匿性暴力,或是软暴力。
比较外暴力,冷暴力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婚姻痛苦的人常说,那种长期冷言冷语或沉默冷战,比起吵吵闹闹、打架更令人恐惧和难受。有孩子说,当母亲变得寡言、没表情、不理人时我感到更可怕,像要窒息一样。
冷暴力的杀伤性在哪里呢?这不由让人想到“放冷箭”“背后戳脊梁骨”“暗里藏刀”等成语,好像这是冷暴力的象征意义。
人有一种气质,叫作“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指的就是要活得明明白白,即便遭惩罚或处死,也要知道自己错在哪里,死也要死个明白。战争有胜败,但人们更愿直接交锋,哪怕结果是惨败;商场的输赢,人们更能面对公平公开的竞争,能接受公然竞争的倒闭,难以忍受不明不白(如因对手暗地破坏)的失败;夫妻打架,知道疼在哪里,也知道为何要打或被打,能预测结果并掌控轻重。而夫妻冷战,却是一种不痛不痒的怪痛,让你感到憋闷,躁动在心里不能发作,也无法预测何时何地是爆发的决口。
这就是冷暴力的厉害之处——痛不能让你痛得痛快!让你在损伤和惨痛下,还要承受死不瞑目的冤屈的折磨。
多重人格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也被叫做分离性人格障碍,可以由严重情感创伤导致。这种心理疾病也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如颞叶癫痫等疾病造成的长期有机损害,感觉剥夺和阿尔茨海默氏病等。多重人格障碍可以发生在癫痫手术后,连接左右两个半脑的胼胝体被分裂开减少症状以及与严重癫痫有关的神经损伤后。
与创伤有关的多重人格障碍被定义为一种情感型人格障碍。患这种疾病的孩子往往经历过严重的心理创伤,通常是身体或性虐待形式,但也包括孩子目睹过暴力或灾难现场。遭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可能会把自己与周围痛苦和可怕的现实分离开来,因此在他们年轻的思想中,创伤事件更像是一个电视节目。心灵采用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以分隔痛苦的回忆,往往会删除它们很多年以避免情感痛苦并难以应对这类可怕的经历。
多重人格障碍患者不能记起童年时代的许多事情。并发现虽然不是所有经历过情感创伤的孩子会发展成人格障碍,但如果创伤持续或频繁发生,发展成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孩子没有时间恢复,并且分离思想和感情会开始发展成明显的个性。
独特个性因人而异,即所谓的“改变”。发展形成的改变可能与原来的个性很像或完全不同。不同可以包括性别,年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词汇和语言等。改变有时也表现出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心跳,体温,疼痛阈值和视力品质等。改变还对药物有不同反应,如身体健康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会遭受哮喘的折磨。
正常人格可能会占主导很多年,并且没有个性表面上的改变。在此期间,患者过的是普通生活并且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多重人格障阿碍。但在改变浮出表面时,许多病人会在改变控制下记不起过去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