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进行儿童听力筛查
为何要进行儿童听力筛查
国内外研究表明,听力损伤的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可使患儿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达到正常同龄孩子的言语发育水平,减少儿童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发育迟缓,减少患儿给家庭及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
2004年12月,我国卫生部向全国颁布文件,首次正式将“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纳入到《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强调有条件的地方要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即运用快速、无创的技术对出生后3-7天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进行听力检测,未能通过筛查者1个月或42天复查,复查未通过者在3个月大时到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详细听力检查,确诊听力是否有损伤,有损伤者及时给予干预治疗和康复。北京市卫生局规定,既使通过了住院期间的听力筛查,还需要接受社区每年一次的儿童听力筛查;具有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孩子,需要在3岁以前接受每6个月一次的听力监测,目的是早期发现一些儿童时期可能出现的迟发性听力损伤。
开展新生儿及儿童听力筛查,目的是早期发现听力损伤,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开口说话,这对于家庭对于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家长提高意识,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孩子的听力。
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回事
新生儿听力损伤的发病率约为1~3‰,是新生儿可筛查的几种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是指使用客观的生理学方法对所有活产出生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地发现听损伤患儿,并且尽可能早地对其实施干预,使其言语和智力发育水平与同龄人相当,从而改善听损伤患儿在社会交往、教育和就业等方面所处的劣势地位。因此,实施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至关重要。目前,新生儿听力普遍筛查在我国大中城市已广泛开展,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0~6岁儿童听力筛查、诊断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新生儿在出生后住院期间都要进行听力筛查。从2009年6月1日起,北京市对所有本市户籍新生儿实行免费听力筛查。
目前我国常用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流程中,正常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的3~7天进行初筛,在基层及农村地区,由于产妇产后住院时间较短,也有在产后24小时进行初筛;而高危新生儿在病情稳定后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初筛者于产后1个月或42天左右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3个月大时转诊至儿童听力诊断中心进行诊断性检查。
用于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生理学检测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二者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客观、有效、快速、准确、无创性的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也是早期诊断新生儿听力损伤的最有效方法。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机构采用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筛查。
耳声发射主要用于检测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其具有客观、敏感、快速、无创等特点,已成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一项常规技术,常用的有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由于耳声发射受新生儿受试状态、中耳和外耳生理特性的影响,为保证筛查的通过率,筛查时间一般选在产后3~7天,新生儿处于自然熟睡或安静状态时进行,测试环境要相对安静,测试前要清洁外耳道。
由于耳声发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的初筛未通过率可达10~20%。因此未通过耳声发射听力筛查并不一定说明孩子听力有问题,还有可能是因为新生儿外耳道和中耳腔可能有羊水、胎脂、胎性残积物滞留,它们对传入的刺激声和传出的反应信号造成衰减,导致耳声发射能量减弱或消失,造成了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假象。这种情况在剖宫产新生儿,以及产后不满3天即进行初筛的新生儿中尤为多见。随着吃奶、哭闹等带动软骨运动,可以使一部分羊水和胎性残积物排除,从而在满月或产后42天复筛时顺利通过。另外,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听力传导和神经系统发育可能不成熟,住院期间听力筛查未通过属暂时性,随身体各器官的发育,产后42天复查时听力筛查通过率会明显提高。
在对听力筛查未通过怎么回事认识后,进行听力筛查的时候,家长对不懂的地方,都是要进行咨询,而且进行听力筛查过程中,对宝宝各方面要进行照顾,同时听力筛查未通过后,要选择一些缓解方法,使得问题不会加重。
新生儿听力筛查没通过怎么办
新生儿出生后2-5天进行听力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受试儿划分为通过筛查和未通过筛查两个群体:
1. 未通过筛查的新生儿为可以听力障碍群体,必须在出生42天内接受复筛,如仍未通过则应转至专门的听力诊断结构,在3个月内完成诊断性听力学检测和评估,并在6个月内确诊并治疗。
大多数儿童听力筛查NHS方法是耳声发射和自动听性障碍,这两种方法是非常有用的。目前很多医院开展了听力筛查结合耳聋基因检测,联合对听力疾病进行筛查。
儿童听力筛查NHS意义
在于可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宝宝的听力损伤,最大限度减少听力损失对宝宝的不良影响。例如:早期发现、早期有效干预先天性听力障碍,康复率可达90%以上。
对于确诊听力障碍的宝宝,治疗的方法包括:语声放大、药物、手术、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和言语康复训练等。应根据具体的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
宝宝测听力早测为好
为及早发现新生儿先天听力损害并及时进行干预,从本世纪初开始,医院在这个方面开始对新生儿及婴儿进行听力筛查。截至目前,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已有近2000人接受了听力检测,从而保障了宝宝们的听力和言语-语言功能的健康发展。
先天性听力损害是新生儿常见的异常之一。有关资料推算,我国每年有2万至6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出现,而聋哑患者中,至少有50%是可以预防的。听力筛查是在对新生儿无侵入性、无损伤性、无任何副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的。在筛查中一旦发现异常患儿,将需要进行随访,并在婴儿出生的3个月左右再进行复查。如果确诊为听力障碍,将从6个月时开始干预治疗。然后进行早期听力、言语-语言等能力的训练,使这些儿童回归到正常孩子的行列。
医学专家建议,如你的孩子与下述进程不符合,请及时进行听力筛查。出生3个月:当突然听到60分贝以上的声音时,会出现全身抖动、两手握拳、前臂急速屈曲或皱眉、眨眼等;出生4-6个月,对声音有反应,可辨妈妈的声音,而且孩子的头会转向声源;7-9 个月,能主动向声源方向转脸,也就是有了辨别声音方向的定位能力。
手术产儿童听力问题多
市妇幼保健院近日结束的对我市3—6岁儿童听力筛查表明,由于众多家长缺乏保护儿童听力知识,我市幼儿听力问题的发生率已达1.72%,几乎是新生儿的10倍。
蟑螂险伤男孩听力
市妇幼保健院医生王磊介绍,近日,我市首次对3112名3-6岁儿童进行听力筛查。在某机关幼儿园,医生发现一男孩一只耳朵听不清。医生用耳镜为其检查时,在其耳道内竟取出一只高粱米粒大小的死蟑螂。
据了解,此次筛查3000多名孩子,发现140名孩子因耵聍栓塞(耳垢)出现听力问题。其中,有的孩子耳道已被耳垢完全堵住,几乎听不到声音。
手术产儿童听力问题多
此次医生还发现,初次筛查发现听力问题的儿童中,出生时81%为手术产。手术产为何对新生儿听力有如此影响,专家目前尚未检索到相关资料,正在进行进一步研究。妇幼保健专家据此提醒市民,多项研究均表明,正常生产是对孩子各种功能最有益处的生产方式。
筛查结果还显示,在听力存在问题的儿童中,巨大儿、早产儿、低体重儿占10.5%。专家指出,很多人认为刚生下的孩子越胖越好,其实,新生儿体重过重与过轻都有害孩子日后的健康。
听力不及视力受重视
王磊称,如今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视力、牙齿、心理等方面的保健,往往忽视儿童的听力健康。其实,耳朵与眼睛一样脆弱,特别是儿童听力极易受损。据统计,我国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0.1%—0.3%,而此次对3—6岁儿童的检查却发现1.72%存在听力问题。说明由于众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听力保健,许多幼儿在成长中听力受损。
专家介绍,保护儿童听力,要注意不让儿童抠耳朵,避免剧烈声音刺激,时刻关注孩子的耳朵是否存在听力问题,不能随便给孩子用药等。另外,还应定期为孩子进行听力检查,做到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宝宝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
听力初筛方案和复筛方案是什么?
孩子出生后不久,不仅要进行听力初筛,还要进行听力的复筛,而很多人并不了解听力筛查,不知道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是什么,对于听力有问题的孩子,听力筛查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同的孩子,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方案是不同的,正常分娩和NICU新生儿应采用不同的筛查方案。
1.正常分娩:用筛查型耳声发射(OAE)或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作为一线初筛工具。所有新生儿在出院前均应接受听力初筛;未通过初筛的应在出生42d内进行复筛。复筛时一律双耳复筛,即使初筛时只有单耳未通过,复筛时亦均应复筛双耳。复筛仪器同初筛。
2.入住NICU的新生儿及婴儿:病情稳定,出院前应施行AABR筛查,以免漏掉蜗后听力损失(如听神经病)。未通过AABR测试的婴儿,应直接转诊到听力中心复筛,并根据情况进行包含诊断性ABR在内的全面听力学评估。
3.在1月龄内再次住院治疗的婴幼儿(无论住NICU或普通病房):当伴有迟发性听力损失的可能时(如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或血培养阳性的败血症等),出院前应复筛听力。
4.在听力筛查时除力求发现已经存在的听力损失外,还要通过分析病史和家族史,了解受试者是否有迟发性听力损失的高危因素,可疑者应对其听力进行定期跟踪和随访。
孩子出生后如果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3 岁以内)缺乏言语和环境声的刺激,听觉-言语链就会出现障碍,这样会影响他们日后的言语-语言发育。轻者会导致辩音不清,重者会导致听觉言语障碍,甚至会导致性格孤僻、注意力不集中和学习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才可以早期发现宝宝的听力损失;给予及时干预和康复,减少其对言语-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听力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类型
与其他筛查一样,新生儿听力筛查也有全体人群筛查( universal screening)和目标人群筛查( targeted screening)两种。
全体人群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也称普遍筛查,即对每一出生的新生儿都要进行筛查。目标人群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仅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进行筛查。由于并不是所有的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都有高危因素,因此,仅仅对目标人群进行筛查势必会漏诊一些患儿,全体人群筛查应该是努力的目标。只是由于全体人群的筛查成本较高,对组织工作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先从目标人群筛查开始着手,随着方法学的逐步成熟和财政资源的El益丰富,再过渡到全体人群的筛查。我国目前总体上要求开展全体新生儿筛查,但在一些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先行进行目标人群筛查。
新生宝宝怎么做听力筛查
为了确保好孩子的健康,一般都会给新生宝宝做各项检查,而听力筛查就是其中一种,本文我们就来看看是怎么给新生宝宝做听力筛查的。
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
由于许多家长对听力筛查技术和方法缺乏了解,因而对听力筛查的结果产生误解。如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没有通过听力筛查就是听不见,从而产生担心和焦虑;相反,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虽然没有通过听力筛查但能听见关门声,觉得孩子听力没有问题而不带孩子去做进一步检查。下面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听力筛查,听力筛查都有哪些常用方法以及基本原理。
新生儿听力筛查就是通过一种客观、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将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宝宝筛查出来,并进一步确诊和追踪观察。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常用方法有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两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都是无创性的。我国大多数医院采用耳声发射进行听力筛查,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主要用于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听力筛查。
正常耳蜗可以产生一种很轻柔的声音,经过听骨链和鼓膜传导到外耳道,并可以被检测到。如果婴儿有蜗性听力损失,就不会产生耳声发射,用耳声发射(OAE)检测就通不过。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可以反映外耳、中耳、耳蜗及蜗神经通路的功能,自动听性脑干反应通不过,说明听觉通路上可能有问题。
一般在宝宝睡眠安或静状态下,将大小合适的探头或耳罩放置在宝宝的一侧耳朵开始进行测试,做完一侧耳朵再做另外一侧耳朵。OAE 或AABR通不过,都需要复筛或转诊。
儿童进入幼儿园应该做什么检查
儿童入园体检必检项目为:幼儿体格检查及评价、ALT+乙肝两对半、血常规、甲肝——IgM、胸透、心电图、血型;在园儿童体检项目为:幼儿体格检查及评价、血常规、乙肝表面抗体监测、甲肝IgM抗体监测、口腔涂氟防龋、听力筛查(纯音测听)、弱视斜视筛查(人工)、心理量表测试。望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积极推行儿童入园体检知情选择,实行入园体检知情选择单制度,严格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开展集体儿童保健服务。
一般都是这些项目,对于乙肝有的列入体检项目,可反对的人很多,很多人大代表都反对。
也有的幼儿园自己定标准:
幼儿体检项目为:肝功、澳抗、血色素、微量元素(含血铅)、智测、胸透、全面体检。
体检注意事项:幼儿肝功检查应为空腹。
宝宝不哭不闹正常吗 听力障碍
听力发育有问题的宝宝也会表现为“异常安静”,这点大家想得到吗?如果宝宝听不见,他有的时候也不会对周遭环境有反应。每个宝宝都会在出生后3-5天内进行听力筛查,如果第一次听力筛查未通过,其中包括一侧或两侧听力筛查未通过,一定要在42天时复查。42天复查时,如果还没通过,一定要去专业的儿童耳鼻喉科进行脑干听力诱发电位等的全面检查,不要掉以轻心,以为没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