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24小时没有小便 宝宝出生24小时的注意事项
宝宝出生24小时没有小便 宝宝出生24小时的注意事项
宝宝出生后30分钟可抱至母亲处按需哺乳,提倡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时,首先试喂糖水约10ml,吸允及吞咽功能良好者,可给予配方奶,每3小时一次。
第一个24小时内需要接种的疫苗是卡介苗跟乙肝疫苗,卡介苗的作用是预防结核病,等到三个月后检查一下如果接种成功是可以终生免疫结核病了。
足月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排尿,12小时内开始排出黑绿色胎粪,3—4天转为黄绿色。如48小时未排尿,24小时未排便应及时就医。
家人们怀揣着兴奋迎来了宝宝的诞生,免不了盯着看、动手摸一摸、亲几口,捎带拍几张照片。这时家长们要注意刚出生的宝宝抵抗能力差、免疫力低,探望者如患有感冒、咳嗽者应少接近避免传染。
宝宝刚一出生,就会被剪掉脐带,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开始生活,宝爸宝妈们在护理宝宝时一定要注意做好脐带的消毒和防水工作哦。
宝宝没吃饱的9个重要信号
母乳喂养宝宝的妈妈是不是总担心自己的奶不够宝宝吃?你是不是搞不懂这个只会哭的小家伙到底吃饱了没有?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宝宝是否吃饱的观察方法吧!
宝宝出生后,就开始张着小嘴嗷嗷待哺了。可是,母乳喂养的新妈妈因为看不见宝宝究竟吃了多少奶,总怀疑自己的奶水不足,宝宝没吃饱。因此,怎样通过观察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是需要新妈妈尽快掌握的。
宝宝吃饱了的4个信号
1、每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宝宝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宝宝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虽然妈妈的乳房能分泌母乳,但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特别提醒:
1.不要一哭就喂
宝宝一出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但表达各种需求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有些新妈妈认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赶紧喂奶。其实,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的。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2.给乳房足够的刺激
宝宝出生24小时后,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母乳喂养一次。否则,妈妈的乳房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宝宝出生后要做的5件事
1、出生后哭泣,是宝宝肺部要工作了
我们都知道,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声哭泣尤为重要。这不仅是宝宝宣告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更是表明了宝宝肺部呼吸系统功能的建立。
因为在宝宝出生之前,肺部功能尚未能运作,是靠着脐带传送妈妈养分生存。出生后,由于宝宝能自主接触到空气,心脏和肺部也随之开始循环运作,所以就有了第一声哭泣。
另外,如果宝宝出生后没有啼哭,医生会采用拍打足底的方法让宝宝发出哭泣声。
2、出生后半小时,妈妈喂奶要及时
都说母乳是宝宝出生后收到较为珍贵的礼物,所以出生后的半小时内,妈妈要及时给宝宝喂奶。也许,这一阶段妈妈可能只有一些初乳,但是让宝宝吃奶,不但能促进妈妈脑下垂体分泌催乳激素,增加乳汁的分泌;还能提升宝宝吮吸能力和增强抗体。
同时,妈妈还可利用按摩的手法,以此促进乳汁的分泌。
首先,用28摄氏度左右的水温敷;其次,用指腹采取揉或拍的手法,轻轻拍打乳房周围;最后,用手掌分别从四周到中间顺平,目的是将乳腺导管顺直。
3、出生后卡介苗、乙肝疫苗接种别忘了
在宝宝出生24小时内,卡介苗和乙肝疫苗一定要及时接种。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失去了母体羊水的保护,正处于抵抗力低下时期,所以做好预防疾病措施十分重要。
另外,为宝宝接种卡介苗一般采用皮内注射法,目的是为了提高宝宝对结核病的抵抗能力;而接种乙肝疫苗则是按照“0/1/6”的时间进行接种。简单来说,是宝宝出生后1天内接种一针,满30-56天接着接种一针,6-8个月则再次接种一针。
4、宝宝出生24小时内排人生的“初便”
宝宝人生的“初便”,一般是在出生后的12小时开始。一开始,胎便会呈深黑、墨绿色的粘稠糊状,那是因为宝宝在母体子宫内吞食有关胎脂或是胎毛而形成的大便。
但随着喂食的不同,宝宝的胎便也会随之变化。一般来说,吃母乳的宝宝比吃奶粉的宝宝排便颜色会更接近金黄色,而吃奶粉的宝宝则会排出淡黄颜色或接近褐绿色的大便。
5、出生后3-14天内的脐带脱落需注意
众所周知,刚出生的宝宝脐带护理十分重要,若是处理不好极容易受到感染,从而影响宝宝健康。所以,在宝宝脐带脱落前,妈妈每天都需要给宝宝脐带进行清洁和消毒,但是在护理前一定要记得洗手,不然很容易感染宝宝脐部。
另外,为宝宝洗澡的时候,千万不要让脐带碰到水,尽量保持干燥清洁。
宝宝没吃饱的9个重要信号
宝宝出生后,就开始张着小嘴嗷嗷待哺了。可是,母乳喂养的新妈妈因为看不见宝宝究竟吃了多少奶,总怀疑自己的奶水不足,宝宝没吃饱。因此,怎样通过观察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是需要新妈妈尽快掌握的。
宝宝吃饱了的4个信号
1、每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宝宝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宝宝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虽然妈妈的乳房能分泌母乳,但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特别提醒:
1.不要一哭就喂
宝宝一出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但表达各种需求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有些新妈妈认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赶紧喂奶。其实,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的。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2.给乳房足够的刺激
宝宝出生24小时后,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母乳喂养一次。否则,妈妈的乳房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宝宝出生24小时没有小便 宝宝出生24小时没有小便正常吗
宝宝出生24小时内没有小便属于正常现象。
正常足月的新生儿在出生时膀胱中已经有少量尿液,所以绝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6小时内排尿,少数延迟到第二天才排尿,但如果出生后24小时不排尿,应引起注意;如出生后48小时仍不排尿,要进行检查寻找原因。
1、刚出生的宝宝在头几天时,由于进食量少,每日排尿仅4—5次,尿量可以很少约80毫升以内;
2、3—4天,每日排尿可达20次左右,尿量为30~300毫升;
3、10天—2个月尿量约在400~500毫升;
4、1—3岁尿量约500~600毫升。
备注:由于受到个体差异、每日饮水量、气温高低等因素影响,尿量可以有较大的差异。但如果一日尿量少于250毫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便为少尿;若同时伴有腹泻、口渴、唇干、无泪,提示体内失水;若伴有浮肿、高血压,可能患了肾脏病。
宝宝出生24小时没有小便 如何避免宝宝出生24小时没有小便
宝妈生在宝宝出生后的1小时以内,要尽早喂养宝宝奶水,以避免宝宝出生24小时没有小便的现象。
通常宝妈在给宝宝喂奶水的1个小时后,要准备小奶瓶,装一点温的白开水,给宝宝补充水分,促进尿液的排出。
如果宝宝在出生后24小时没有小便,家长们要留心观察,之后的24个小时有没有小便,如果没有,要及时告知医生检查看是否患有其他疾病,好尽早治疗。
早产儿黄疸多久能退
其实这也是要看宝宝出现的是什么黄疸,黄疸分为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以及生理性黄疸,其中病理性黄疸发病快,在宝宝出生24小时就要注意观察好宝宝期间出现的情况,而生理性黄疸3周左右就消退了。
早产儿生理性黄疸大多在出生后2~3日出现,第4~6日最明显,足月儿多在生后7~10日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第3~4周消退。黄疸先见于面、颈,然后可遍及躯干及四肢,一般稍呈黄色,巩膜可有轻度黄染,但手心足底不黄。除黄疸外,小儿全身健康情况良好,不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大小便颜色正常。
家长带宝宝做检查时,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此时可以服用退黄的药物,另外还要排除其他因素导致黄疸不退,如体质弱,抵抗力低合并感染、消化不良等,均可出现黄疸延迟消退。
9个重要信号传达宝宝是否吃饱
宝宝吃饱了的9个信号
1、每天要吃8~12次母乳,每次吃完母乳后,妈妈至少有一侧乳房已排空。
2、在吃母乳时,宝宝会发出有节律的吸吮声,并伴有听得见的吞咽声音。
3、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两天,至少排尿1~2次。从出生后第3天开始,每24小时排尿达到6~8次。
4、每24小时至少排便3~4次,每次大便多于1大汤匙。出生第3天后,每天可排软黄便达4(量多)~10(量少)次。
宝宝没吃饱的9个信号
1、出生3天后,每24小时排尿少于6次。
2、出生3天后,仍然排黑色、绿色或棕色大便。
3、出生后4天~4周,每天排便次数少于3~4次。
4、母乳喂养次数在24小时内少于8次。或者虽然喂养次数不少,但宝宝总是哭闹和不安。
5、宝宝表现得异常"乖",极少哭闹,连续睡眠超过4~6小时。
6、虽然妈妈的乳房能分泌母乳,但宝宝在吸吮时听不到吞咽的声音。
7、宝宝出生5天后,乳房仍不能很轻松地挤出乳汁。
8、大多数时候,宝宝在吃奶时,妈妈都会感觉到乳头疼痛,而且乳头充血明显(喂养前乳头较硬,喂养后也不变软)。
9、出生5天后,宝宝每天体重增长少于15~30克,生后10天,宝宝的体重还不能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特别提醒:
1.不要一哭就喂
宝宝一出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需求,但表达各种需求的唯一方式就是哭。有些新妈妈认为宝宝一哭就是饿了,赶紧喂奶。其实,很多时候,宝宝是因为尿布湿了、需要爱抚、困了或不舒服而哭的。要先搞清楚宝宝究竟为什么哭,不能一哭就喂,否则很容易造成喂养过度。
2.给乳房足够的刺激
宝宝出生24小时后,最好每隔2~3小时进行母乳喂养一次。否则,妈妈的乳房得不到足够的刺激,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宝宝出生后的24小时
1、护理
宝宝出生后,嘴巴和鼻腔还残留着黏液和羊水,产科医生会用器械吸,从而确保宝宝鼻孔完全打开畅通地呼吸。
2、喂奶
新生儿出生后应立即喂母乳,从乳汁的生成和分泌过程看,一位健康的妈妈自然分娩后半小时内是完全可以喂奶的。
众所周知,初乳的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预防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而泌乳不好的妈妈,也会有初乳,尽可能给宝宝喂母乳,还可促进妈妈乳汁分泌和子宫恢复,妈妈们可别偷懒哟。
3、体格检查
在宝宝出生后24小时之内,儿科医生会对他进行体格检查。
医生会把对宝宝的各种测量结果与妈妈怀孕头几周内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它们是否吻合。此外,还会检查宝宝的眼睛、生殖器、胎记、髋部脱臼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