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炎的常规诊断方式
口炎的常规诊断方式
一、常规诊断方式
1.血常规检查
细菌性口腔炎白细胞总数升高;疱疹性口腔炎白细胞数多正常。
2.组织病理检查
取水疱底部组织染色,可见到多核巨细胞,细胞核内有嗜伊红病毒颗粒,电镜下观察,能见到六角形单纯疱疹病毒仅次于细胞核中央。
二、球菌性口炎诊断检查
1.询问起病缓急,自觉症状,有无发热、咽痛、腹泻等症状。
2.检查口腔粘膜糜烂的部位、范围、形状,假膜色泽及其厚薄,能否撕脱及底部情况。并检查区域淋巴结有无肿大压痛。
3.检验血、尿常规。必要时作涂片镜检或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三、念珠菌口角炎的诊断
本病的特征是常为双侧罹患,口角区的皮肤与粘膜发生皲裂,邻近的皮肤与粘膜充血,皲裂处常有糜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疼痛或溢血。此种以湿白糜烂为特征的霉菌性口角炎,应与维生素b2缺乏症或细菌口角炎区别,前者同时并发舌炎、唇炎、阴囊炎或外阴炎,后者多单发于一侧口角,细菌培养阳性(以链球菌为主);而念珠菌口角炎多发生于儿童、身体衰弱病人和血液病患者。
四、细菌性口炎诊断
细菌性口炎可发生于口腔粘膜各处,以舌、唇内、颊粘膜多见。初起为粘膜充血水肿,继之出现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散在、聚集、融会均可见到,上有厚厚的灰白色假膜,易于擦去,留下溢血的创面,但不久又被假膜复盖。患儿体温较高,往往在39℃以上,哭闹、烦躁、拒食、须下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呈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拉肚子的诊断方法有哪几个
腹泻的诊断方法是大家得积极把握,正确把握腹泻的诊断方法,才能够因此得出准确的确诊和治疗,通常腹泻的诊断方法有很多,接下来我们就对腹泻的诊断方法做详细的解读。
腹泻的诊断方法:
1.X线检查X线钡餐、钡灌肠检查和腹部平片可显示胃肠道病变、运动功能状态、胆石、胰腺或淋巴结钙化。选择性血管造影和CT对诊断消化系统肿瘤尤有价值。
2.内镜检查直肠镜和乙状结肠镜和活组织检查的操作简便,对相应肠段的癌肿有早期诊断价值。纤维结肠镜检查和活检可观察并诊断全结肠和末端回肠的病变。小肠镜的操作不易,可观察十二指肠和空肠近段病变并作活检。怀疑胆道和胰腺病变时,ERCP有重要价值。
3.B型超声扫描为无创性和无放射性检查方法,应优先采用。
4.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对弥漫性小肠粘膜病变,如热带性口炎性腹泻、乳糜泻、Whipple病、弥漫性小肠淋巴瘤重链病等,可经口手入小肠活检管吸取小肠粘膜作病理检查,以确定诊断。
对上述腹泻的诊断方法,大家一定要积极的把握,这是对患者负责任的体现,也是保证患者健康的需要,最后建议大家在把握了腹泻的诊断方法之后,必须要积极咨询相关专家的建议。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过扩妊娠前已知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妊娠糖尿病患者病中可能出在其他类型糖尿病,只是在妊娠中显现而已,所以要求再产后6周以上重新按照常规诊断表现进行确认。
直肠炎的临床诊断方式
不同类型的直肠炎患者表现出的症状表现也有不同,但是直肠炎患者都有同一个特征就是感觉直肠部不适,有时便秘、腹泻交替。
一、各种直肠炎的分型诊断:
1.慢性直肠炎的诊断:
指诊可触到直肠粘膜弹性减弱,粗糙呈颗粒状突起或有疤痕。直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肥厚,色黄白,被覆粘液,擦去粘液,可见粘膜表面不光滑,个别部位有糜烂。细菌培养和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慢性直肠炎镜检的特点是:粘膜肿胀、肥厚,表面呈粗糙颗粒,有少量粘液,萎缩性直肠炎镜下可见:粘膜干燥、色灰白,粘膜下可见血管网。
2.急性直肠炎的诊断:
肛门肿胀发热,肛门部皮肤潮湿发红,指诊触之直肠有剧烈疼痛,括约肌痉挛肛门口紧张。直肠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表面有黄色脓苔或点状溃疡,大便培养或活体组织检查找出致病菌,能确定病因诊断。急性直肠炎镜检的特点是:直肠粘膜深红色、肿胀,呈纵形皱折,皱折间有分泌物。
3.溃疡性直肠炎的诊断:
如果病情变轻,可只有间歇性的直肠小量出血,常被误认为是痔疮出血。还有些患者表现为便秘,大多是因为有了炎症的直肠痉挛所致。也有些患者虽患有溃疡性直肠炎,但其并没有便血的症状,而只是排便次数增多且为不成形的软便,且多发生在早上,要排2到3次不成型软便,而在一天的其余时间则 与正常人一样。
4.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
有镭照射治疗史,大便带脓血、粘液和脱落的坏死组织。直肠镜下可见肠壁充血、肿胀呈赤褐色,或已浸润、变硬、坏死、溃疡、穿孔,最后形成狭窄。病理检查可见细胞急速分裂,纤维组织肥大,血管、淋巴管扩张,管壁变性,应与恶性肿瘤鉴别。
二、直肠炎的检查
1.指诊:
可触到直肠粘膜弹性减弱,粗糙呈颗粒状突起或有疤痕。直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肥厚,色黄白,被覆粘液,擦去粘液,可见粘膜表面不光滑,个别部位有糜烂。细菌培养和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
2.组织培养检查:
这样的检查对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3.电子肛肠镜检查:
电子肛肠镜采用医用视频及摄像技术,医患双方在检查过程中可同时清晰的观察到放大数十倍的病灶部位。帮助患者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因传统人为检查带来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误。同时可将病灶锁定后打印成像,为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提供可靠依据。粘膜肿胀、肥厚,表面呈粗糙颗粒,有少量粘液,萎缩性直肠炎镜下可见:粘膜干燥、色灰白,粘膜下可见血管网。
扁平足的常规诊断方法
扁平足的常规诊断方法:
1.询问患者是否有扁平足病因的相关因素,如扁平足的家族史、先天性足骨畸形、足部外伤史、长期站立或足部负荷过重而引起足部软组织劳损症状等。以上这些均为扁平足的病因,若患者自身出现过相关情况,可进行初步判断。
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扁平足症状,以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其症状为久站或行走时足部出现疼痛或不适,小腿外侧踝部时感疼痛,严重时可呈八字步态;舟骨结节处肿胀和压痛明显,局部皮肤可发红;足活动内翻轻度受限,休息后症状可缓解。病情严重时,足部僵硬,足部的外翻、外展和背伸活动明显受限,即使经较长时间休息,但相关症状亦难改变。
3.拍X线片进行最后诊断,应在负重条件下摄足正侧位X线片,并在足摄片上测量足弓的角度改变;足正侧位片可见舟骨结节完全塌陷,与截距突的距离增加。自跟骨结节底部至第一距骨头底部做连线,并从舟骨结节至此线做垂直线,其长度多小于1cm。
扁平足的检查方法:
初步检查时,让患者取站立位,从足踝前方和后方视诊检查后足和前足整体的力线关系。注意负重状态下足纵弓的形态。足部结构可能在坐位时表现为正常,但在负重受力后即发生明显的改变,这常见于过度松弛性平足畸形,柔软性足趾畸形和跖趾关节过度松弛的患者。
从后方检查,可见受累的后足一般呈外翻状,以及因前足外展而出现的“多趾症”。从后方观察患者伸膝时行单侧或双侧提踵试验的情况。如果不能完成单侧提踵或是缺少后足对称性内翻活动,提示存在胫后肌腱疾病。
辅助检查方法主要是X线检查,应负重条件下摄足正侧位X线片,主要在足侧位片测量足弓的角度改变。
甲状腺炎的常规诊断
1、首先,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对人体各项代谢功能起着调节作用。正常的甲状腺,一般重20到25克,有着像蝴蝶一样的形状,包裹在气管的前面,而如果患上甲状腺炎了,就会压迫到临近的组织。从外观上来看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有的甲状腺肿用肉眼几乎看不出来,需要触摸才能发现;而有的甲状腺炎会使得脖子有点粗,严重的甲状腺炎甚至让人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
2、其次,据炎症的位置和程度不同,通常情况下这种严重甲状腺炎的肿块会压迫气管,影响我们的呼吸。尤其是那种时间长了,会引起气管的软化,引起窒息;还有则是压迫到我们的喉反神经,会突然发现自己声音变得嘶哑了,另一种更严重的甲状腺炎是压迫我们的颈部静脉回流,引起面部的浮肿等。
3、一般甲状腺炎都是由于细菌、病毒等侵入机体,进而引起甲状腺的肿大、结节样变,通常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种类型。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应该知道了怎样去诊断甲状腺炎吧,专家提醒:甲状腺炎对患者的危害很大,但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患者在发病早期及时去医院检查,然后科学的治疗,就一定可以痊愈的,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甲状腺炎的知识,可以咨询在线专家。
直肠炎的临床诊断方式
一、各种直肠炎的分型诊断:
1.慢性直肠炎的诊断:
指诊可触到直肠粘膜弹性减弱,粗糙呈颗粒状突起或有疤痕。直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肥厚,色黄白,被覆粘液,擦去粘液,可见粘膜表面不光滑,个别部位有糜烂。细菌培养和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慢性直肠炎镜检的特点是:粘膜肿胀、肥厚,表面呈粗糙颗粒,有少量粘液,萎缩性直肠炎镜下可见:粘膜干燥、色灰白,粘膜下可见血管网。
2.急性直肠炎的诊断:
肛门肿胀发热,肛门部皮肤潮湿发红,指诊触之直肠有剧烈疼痛,括约肌痉挛肛门口紧张。直肠镜检查可见粘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表面有黄色脓苔或点状溃疡,大便培养或活体组织检查找出致病菌,能确定病因诊断。急性直肠炎镜检的特点是:直肠粘膜深红色、肿胀,呈纵形皱折,皱折间有分泌物。
3.溃疡性直肠炎的诊断:
如果病情变轻,可只有间歇性的直肠小量出血,常被误认为是痔疮出血。还有些患者表现为便秘,大多是因为有了炎症的直肠痉挛所致。也有些患者虽患有溃疡性直肠炎,但其并没有便血的症状,而只是排便次数增多且为不成形的软便,且多发生在早上,要排2到3次不成型软便,而在一天的其余时间则 与正常人一样。
4.放射性直肠炎的诊断:
有镭照射治疗史,大便带脓血、粘液和脱落的坏死组织。直肠镜下可见肠壁充血、肿胀呈赤褐色,或已浸润、变硬、坏死、溃疡、穿孔,最后形成狭窄。病理检查可见细胞急速分裂,纤维组织肥大,血管、淋巴管扩张,管壁变性,应与恶性肿瘤鉴别。
二、直肠炎的检查
1.指诊:
可触到直肠粘膜弹性减弱,粗糙呈颗粒状突起或有疤痕。直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肥厚,色黄白,被覆粘液,擦去粘液,可见粘膜表面不光滑,个别部位有糜烂。细菌培养和活体组织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
2.组织培养检查:
这样的检查对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有着重要的作用。
3.电子肛肠镜检查:
电子肛肠镜采用医用视频及摄像技术,医患双方在检查过程中可同时清晰的观察到放大数十倍的病灶部位。帮助患者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案,避免因传统人为检查带来不足而造成病情延误。同时可将病灶锁定后打印成像,为治疗前后进行比较提供可靠依据。粘膜肿胀、肥厚,表面呈粗糙颗粒,有少量粘液,萎缩性直肠炎镜下可见:粘膜干燥、色灰白,粘膜下可见血管网。
脑梗塞的常规诊断
(l)脑CT扫描
脑CT对出血性中风诊断率为百分之百,对缺血性中风的诊断率在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
(2)血糖、尿糖测定
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血液流变学检查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及其组成成分变形规律的科学。血液流变学特征的改变与中风的发生、预后都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脑梗塞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用句通俗的话讲,就是血液太粘稠了,脑循环就受到影响,不利于中风病的恢复。因此中风病人定期检查血液流变学指标是必要的。
(4)白细胞总数及分类
白细胞总数与中风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根据临床观察,白细胞总数在10×109/L以下者预后较好,而在20×109/L以上者死亡率高。白细胞计数还有助于中风的诊断。一般来讲,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白细胞常增高,而缺血性中风的白细胞及分类大多在正常范围内。
(5)嗜酸细胞计数
随着病情的不同,嗜酸细胞数目也不同。病情越重,嗜酸细胞越少;病情好转,嗜酸细胞数目则逐渐恢复。如果嗜酸细胞逐渐减少且经过1~2周仍不恢复,往往预后不良。
(6)磁共振MRI
与CT相比,MRI无X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其缺点,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粮难接受长达4O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对于急性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
(7)腰穿脑脊液检查
腰穿检查脑脊液对于明确中风的性质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更先进的检查手段如CT、MRI等的应用,脑脊液检查就不再成为中风的必要诊断手段了。
(8)血脂
与中风有关的血脂主要是甘油三酯、胆固醇、β脂蛋白等。虽然还不能断定血脂与中风的发病有直接的关系,但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诱发因素之一,故应常规进行检查。
(9)脑超声波
脑超声波(A超)的最大价值是观察中线有无移位。如在发病第一天就有中线移位,常提示有颅内血肿,说明是出血性中风;两天后出现的中线波移位则提示是由于脑梗塞伴发脑水肿造成,这种移位如长期不恢复,说明有脑软化灶成脑水肿存在,多预后不良。脑超声波检查简单、安全、比较实用。
(10)脑血流图
脑血流图简称REG。对判断脑动脉硬化及脑血管病的性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脑电图
脑电图的动态改变对中风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果脑电图变化呈进行性加重,常提示预后不良,反之则预后较好。
(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对缺血性血管病、动脉瘤、动一静脉畸形、烟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虽然是一种有创性检查,但在直观显示血管结构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介人性治疗,估计以后随着医学的发展,DSA会更加普及。
(13)其他辅助检查
除上述检查外,皮层诱发电位、脑血流量测定、多普勒超声、脑地形图、各种微量元素的水平、激素的水平(如T3、T4)等,对中风也有不同程度的参考价值。而患中风病的老年人还应检查心脏、肾脏的功能等。
龋齿的诊断方式
1.询问对冷热酸甜等刺激的反应,有无食物嵌塞和自发性痛。
2.检查牙体硬组织色、形、质的改变,龋坏的部位、深度和类型。注意邻面、颈部或牙龈遮盖部位的龋洞。必要时可摄X线照片检查。
3.按龋坏的程度可分为
①浅龋 龋坏限于釉质或牙骨质,一般无自觉症状,探查时无反应。
②中龋 龋坏侵入牙本质浅层,可有冷、热、酸、甜激发痛和探痛。
③深龋 龋坏侵入牙本质深层,但未穿髓,一般均有激发痛和探痛,无自发痛。
4.按龋坏的病变类型可分为
①慢性龋 病程长,龋坏组织质地较硬,干燥而染色较深。
②急性龋 病程短而进展迅速,龋坏组织质地松软 ,湿润而染色较浅。如在很短时间内多数牙甚至全口牙均发生急性龋坏,龋坏牙面广,向深部发展快,在牙颈部常呈环状,又称为猛性龋。
③静止性龋 龋洞呈浅碟状,龋坏发展非常缓慢或静止,洞常露出坚硬、光滑而着色的牙本质层。
④继发性龋 发生在充填物或修复体边缘的龋坏。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一、早期诊断
就早期诊断而言,对于患者的肝病背景应予充分重视。我国95%的PLC患者具有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背景,10%有丙肝病毒(HCV)感染背景,还有部分患者HBV和HCV重叠感染。对下列危险人群应特别加以关注:中老年男性中HBV载量高者、HCV感染者、HBV和HCV重叠感染者、嗜酒者、合并糖尿病者以及有肝癌家族史者。此类人群在35~40岁后,每6个月应定期进行筛查(包括血清AFP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当出现AFP升高或肝区“占位性病变”时,应立即进入诊断流程,严密观察,力争早期作出诊断。
二、肝癌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目前,在我国肝癌的定性诊断仍以检测血清AFP为主,应高度重视:
1、在我国,60%以上肝癌病例的血清AFP>400μg/L;
2、目前还没有其他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可与AFP相媲美;
3、AFP检测较少依赖影像学设备和新技术。
三、肝癌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明显,为临床上PLC的"四定"(定位、定性、定量和定期)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为非侵入性检查,对人体组织无任何不良影响,其操作简单、直观准确、费用低廉,方便无创,广泛普及,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治疗后随访。实时超声造影对于直径<3cm的肝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用于肝癌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较有参考价值,而术中超声直接在开腹后的肝脏表面探查,避免了超声衰减和腹壁、肋骨的干扰,可发现术前CT、超声检查皆未发现的肝内病灶。但是,超声检查容易受到检查者经验、手法和细致程度的限制。
2、多层螺旋CT:CT的分辩率远远高于超声,图像清晰而稳定,能全面客观地反映肝癌的特性,用于肝癌常规诊断检查和治疗后的随访检查。CT检查可清楚地显示肝癌的大小、数目、形态、部位、边界、肿瘤血供丰富程度,以及与肝内管道的关系;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是否有癌栓,肝门和腹腔淋巴结是否有转移,肝癌是否侵犯邻近组织器官都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还可通过显示肝脏的外形、脾脏的大小以及有无腹水来判断肝硬化的轻重,因此CT已经成为肝癌诊断重要的常规手段。特别是薄层、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肝癌的部位、范围、有无肝内转移和远处转移,可以显着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肝动脉碘油造影3~4周后进行CT扫描也能有效发现小肝癌病灶。
得了脑中风应该到医院做哪些检查
1、磁共振:MRI与CT相比,MRI无X线的辐射效应,因此对人体没有明显损害,且图像层次清楚,分辨率高。其缺点,一是价格昂贵,相应的检查费用也高;二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的病人不宜使用;三是成像时间长,危重病人粮难接受长达4O分钟的头部扫描。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MRI对于急性脑中风病人并非首选的检查项目。这也是脑中风康复案例中采用的常规诊断项目。
2、血糖、尿糖测定:脑中风病人的治疗和预后,与其有无糖尿病关系很大。脑中风急性期空腹血糖超过 11.12mmol/L,即提示其下丘脑损害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即使以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也应监测血糖和尿糖。血糖尿糖的高低是医生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脑中风以后可以出现一过性的血糖升高,况且有的病人对自己过去有无糖尿病并不清楚。
3、脑CT扫描:脑CT对出血性脑中风诊断率为100%,对缺血性脑中风的诊断率在85%以上。但需要注意的是缺血性脑中风在发病24小时以后才能显示清楚。所以如果不是十分必要,最好等脑中风发病24小时后再查CT。脑中风康复案例中采用的最常见的常规诊断项目。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检查
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认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
口腔科医生常采取口腔粘膜的假膜、脱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液数滴,覆以盖玻片,用微火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镜检,如发现假菌丝或芽胞,就可确认为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为白色念珠菌。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粘膜面。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胆汁反流性胃炎常规诊断法
胆汁返流性胃炎,也称硷性返流性胃炎,系指由于胆汁返流入胃所引起的上腹痛、呕吐胆汁、腹胀、体重减轻等一系列表现的综合征,常见于胃切除、胃肠吻合术后,总发病率约5%左右,其中billrothⅱ式胃切除术后的发病率为billrothⅰ术式的2~3倍。鉴于其症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反应与其他胃切除后综合征有所不同,roberts等将本病从胃切除后并发症中分出,列为一种独立的病症。
胃手术后发现上述特征性症状者,应进行下列检查:
(一)内窥镜检查可直接看到胆汁返流,胃粘膜充血、水肿、或呈糜烂。活组织检查提示胃炎。胆汁返流虽是胃切除术后常见的情况,如胃镜检查显示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可以确诊。
(二)胃吸出物测定插胃管后,抽吸空腹和餐后胃液,测定其中胆酸含量,如空腹基础胃酸分泌量(bao)<3。5mmol/h,胆酸超过30μg/ml,则可确诊胆汁返流性胃炎。
(三)同位素测定静脉注射2mci99mtc-丁亚胺双醋酸,每隔5分钟观察肝及胆道共1小时。1小时病人吸饮100ml水,内含0。3mci99mtc,以准确测定胃的位置。随后在2小时内,每15分钟检查肝、胆囊及胃区,决定肠胃返流指数。正常值为8。6±6。0;有返流性胃炎者增至86。3±7。1。也可用99mtc标记的溶液注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上段,然后描记胃内同位素的含量,用以了解肠胃返流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