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呃逆按哪里可以缓解 小儿呃逆基本推拿治法

呃逆按哪里可以缓解 小儿呃逆基本推拿治法

治则:和中降逆,顺气止呃。

取穴:缺盆,膻中,中脘,脾俞,胃俞,膈俞。

推拿手法:

1.患儿仰卧位,推拿者坐于右侧,先拿揉缺盆,膻中穴约2分钟,然后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摩中脘穴约10分钟。

2.患儿俯卧位,推拿者坐于右侧,用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治疗3遍,重点在膈俞,脾俞,胃俞约5分钟。

3.按揉膈俞,脾俞,胃俞,以酸胀为度,最后搓两胁,使有温热感。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辩证灸疗

呃逆艾灸治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治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气滞痰阻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呃逆连声,上冲胸胁,呃声响亮,伴随胀闷不舒,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纳减,恶心嗳气,肠鸣矢气,苔薄腻等。

治则: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丰隆,期门,太冲。食入格拒加中魁可运化气机而消瘀。

施灸方法: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1次,中病即止。

小儿推拿治疗打嗝 第一步:清胃经

位置:胃经位于小儿拇指掌面近掌端的第一指节处,呈一条短直线。

推拿方法:用拇指指端由小儿拇指第一节处向小儿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胃经,直推300次。

功效作用:可以和胃降逆,适用于降逆止呃逆。

呃逆按哪里可以缓解 小儿呃逆护理注意

1.少食生冷辛热等刺激性食物。

2.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保持情绪安定,小儿整天闷闷不乐,就很容易呃逆,所以父母一定要为孩子提供温馨,愉悦的生活氛围。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呃逆简易艾灸方法

呃逆多属实证,实证呃声洪亮有力,多为火逆,寒逆,邪阻内隔;久病呃逆多属于实证;虚证呃声地弱,气不续借,多为脾胃肾虚,寒者舌苔白,脉迟缓,热者舌苔黄,脉滑数,治疗宜理气宽膈,和胃降逆,多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治疗。

施灸方法:

艾条温灸:用艾条火头在穴位上方直接熏烤,皮肤产生灼痛感时即换其他穴位施灸,可每日灸治1-2次,10天左右为一疗程。

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

小儿呃逆推拿 呃逆的病因病机

呃逆的发生,主要是胃气上逆而致,胃处中焦,上贯胸膈,以通降为顺,若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则胃寒,过食辛辣则胃热;或情志郁怒,久则化火动肝,肝气上逆则犯胃;或久病脾阳衰惫,痰浊中阻;或热病胃阴被灼,虚火上逆等,均可致胃气不降,上逆胸膈,气机逆乱而为呃逆。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胃火上逆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面赤,口臭,烦渴,大便秘结,苔黄,脉滑数。

施灸方法:

1,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穴位处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较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2,艾柱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柱施灸,可吹火使艾柱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刺激感时即清除艾柱。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合谷,曲池,内庭。

呃逆按哪里可以缓解

呃逆基本推拿治法

治则:和中降逆,顺气止呃。

取穴:缺盆,膻中,中脘,脾俞,胃俞,膈俞。

推拿手法:

1.患儿仰卧位,推拿者坐于右侧,先拿揉缺盆,膻中穴约2分钟,然后在腹部顺时针方向摩腹,重点摩中脘穴约10分钟。

2.患儿俯卧位,推拿者坐于右侧,用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膀胱经自上而下治疗3遍,重点在膈俞,脾俞,胃俞约5分钟。

3.按揉膈俞,脾俞,胃俞,以酸胀为度,最后搓两胁,使有温热感。

呃逆辩证加减推拿

胃中寒凉

证候: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饮食减少,口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则:温中祛寒。

推拿方法:延长摩腹时间,加摩气海穴,施振法于中脘部,擦背部两侧膀胱经,透热为度。

胃中燥热

证候: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面赤;舌苔黄,脉滑数。

治则:泄热通腑。

推拿手法 :加摩天枢,大横,腹结穴以泄热,按揉大肠俞,八髎,足三里穴,以酸胀为度。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虚弱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声低沉,气短,食少倦怠,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

施灸方法:1.艾条温和灸:火头距离穴位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火力温和缓慢透入穴下深层,皮肤可有温热舒适无灼痛感,每次选4-5穴,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即可,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2.艾柱无瘢痕直接灸:将施灸穴位涂敷少许凡士林油粘附艾炷,用中小艾柱,放小艾柱点燃,皮肤感到灼痛时扫除艾柱,更换新艾柱许久,连灸3-7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中脘,气海,脾俞,胃俞。

小儿打嗝的推拿治疗方法

打嗝即为呃逆,是因胃气上冲喉间,出现呃呃连声,不能自制的表现。当小儿吃奶过快,或者吸入冷空气后可能会出现打嗝不止的现象,为了快速缓解小儿的不适,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快速帮助小儿消除症状。 拿按摩的方法快速帮助小儿消除症状。

特效止呃穴位

位置:双眼眼眶壁上缘内侧的凹陷中。 推拿方法:用食指指端按压此处凹陷中,按压时可斜向内上方用力,以小儿感觉到有明显酸胀感,且能够耐受为度。一般按压1-2分钟即可快速止呃。

第一步:清胃经

2位置:胃经位于小儿拇指掌面近掌端的第一指节处,呈一条短直线。 推拿方法:用拇指指端由小儿拇指第一节处向小儿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胃经,直推300次。 功效作用:可以和胃降逆,适用于降逆止呃逆。

第二步:推板门

位置:板门穴位于小儿拇指掌侧的大鱼际处, 推拿方法:将小儿的手掌握住,掌心向上,使大鱼际处暴露,按摩时用右手拇指端桡侧从腕横纹处推向拇指指根处100次。 功效作用:按摩板门穴具可以宽胸利膈,可以宽胸止呃。

第三步:掐按内关

位置:将小儿伸臂仰掌,内关穴在小儿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处的凹陷中。 推拿方法:用拇指或者食指指端按掐按穴位,进行刺激产生酸胀感,以小儿可以耐受为度,掐按10-20次。

呃逆艾灸治疗方法 脾胃阳虚型呃逆艾灸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长或短促不能连续,脘腹不舒,喜暖怕冷,泛吐清水,手脚发凉,食少倦怠,面色无华,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则:温补脾肾,和胃降逆。

艾灸取穴:主穴取膈俞,脾俞,肾俞,命门,关元,配伍足三里温养脾肾。

施灸方法:

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当皮肤感觉灼痛时即更换新的艾炷,连灸5壮,以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隔日1次。

呃逆病因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15%):

如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积水,脑血管病变等,当病变波及延髓时较易发生呃逆。脊髓炎,颈髓病变或脊髓痨并发膈危象。

周围神经病变(10%):

呃逆主要因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到刺激所致,消化系统多种病变,胸腔与纵隔疾病等均是引起呃逆的常见病因。

横膈以下腹腔内病变(12%):

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扩张或胃胀气。胃,肠麻痹。幽门梗阻。肠梗阻或肠胀气。肝曲或脾曲综合征,即结肠肝曲或脾曲高度胀气。手术后高度腹胀,在胆囊术后,胃肠术后,前列腺或膀胱术后发生呃逆较多见。肝脓肿,膈下脓肿或肝癌。胆囊炎或胆石症。弥漫性腹膜炎。大量腹水致横膈抬高等。

横膈以上胸腔内病变(10%):

多见于肺,支气管及胸膜疾病,如下叶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等。纵隔肿瘤。食管,贲门部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急性肺动脉栓塞。降主动脉瘤等。胸腔内大手术后。

横膈本身病变(8%):

多见于膈胸膜炎,先天性膈疝或食管裂孔疝等。

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5%):

呃逆可见于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急性重症胰腺炎,伤寒,中毒性痢疾等;在急性酒精中毒,强酸,强碱中毒或尿毒症者也可引起呃逆;少数糖尿病并发胃轻瘫时也可引起呃逆。

癔症或神经性呃逆(5%):

多见于吞气症(神经性嗳气)者,常因连续吞咽空气后,可随意表现为呃逆的动作。

发病机制

呃逆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呃逆的产生无疑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其低级反射中枢一般位于第3,第4节颈髓(但仍受到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刺激或冲动的传入多来自膈神经或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呃逆的发生除了神经反射以外,还必须有呼吸肌的参与才能完成,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的阵发性痉挛,收缩是起协同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关推荐

呃逆的刮痧疗

一、胃火上逆 (一)症状 以呃声洪亮,口臭烦渴,多喜冷饮,大便秘结为主要症状。 (二) (1)选穴天突、膈俞、内关、天枢、合谷、足三里、内庭、公孙。 (2)定位天突: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天枢:在腹部,脐中旁开2寸。 合谷: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问陷中。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问缝纹端。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

呃逆的预防方有哪几个

呃逆(hiccough)是指膈肌(横膈)不自主的间歇性收缩运动,造成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与消化道内。因呃逆时伴有声带的闭合,所以常常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一听到这种声音就可判断是呃逆所致。呃逆患者常常伴有呼吸困难、剧烈头痛、恶心和肠麻痹的症状。呃逆的预防方是大家得积极把握,正确把握呃逆的预防方,才能够帮助大家得出积极的预防和控制,那么究竟呃逆的预防方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对呃逆的预防方做详细的解读。 1.采用深呼吸:比如在进食进可以暂停进食,作几次深呼吸,往往在短时间内能止住呃逆。 2.呃逆频繁

什么是新生儿呃逆

是一个生理上的常见现象, 即为我们平时所说的“打嗝”。通常来 说,新生儿打嗝多为良性自限性打嗝, 稍待一会儿便能自行缓解。对宝宝的 护理不当,使其外感风寒,寒热之气 逆而不顺,或是由于哺乳不当,让宝 宝食入生冷奶水都会引起宝宝呃逆。 另外,宝宝如果进食过急,或是在惊 哭之后进食的话,也可诱发打隔。

竹茹橘皮汤的制作方

橘皮竹茹汤,中医方剂名。为理气剂,具有降逆止呃,益气清热之功效。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临床常用于疗妊娠呕吐、幽门不完全性梗阻、膈肌痉挛及术后呃逆不止等属胃虚有热者。 组成 橘皮、竹茹、大枣、生姜、甘草、人参。 用量 橘皮、竹茹各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竹茹橘皮汤的功效和制作方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 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方义 呃逆

呃逆怎么处理 肝气犯胃型呃逆艾灸

症状:呃逆连声,胸胁胀闷,抑郁,恼怒加重,苔薄白,脉弦有力。 施灸方:1.艾条灸,艾条火头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火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刺激以能忍受为度。2,艾柱隔姜灸:穴上方2毫米厚的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放艾炷,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一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内关加太冲,神门穴。

呃逆艾灸哪里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 1.温和灸: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灸: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穴5-7壮,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3.艾炷无瘢痕灸:用凡士林涂抹施灸穴位,上置小艾炷

呃逆症的症状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呃逆发生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是否影响进食或睡眠,既往呃逆发作状况等甚为重要,如患者多年来经常有呃逆发作,无须疗或经一般对症疗后呃逆即可停止,多提示呃逆系饮食不当,胃肠道胀气或神经性因素所致;如果呃逆正在胸,腹部大手术后发生,多提示呃逆系因胃肠麻痹,胀气或膈肌受到刺激所致;如果白天呃逆频繁发作也无其他症状伴随。 夜间并不影响睡眠(睡眠时呃逆可停止发作),则多为神经性因素所致;若患者呃逆的同时伴随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伴有病理性神经反射,则多提示呃逆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呃逆艾灸哪里

呃逆艾灸疗以理气宽膈,和胃降逆为主,多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位疗。根据辩证施的原则,中医降呃逆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包括胃中寒冷,胃火上逆,气滞痰阻;虚证包括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脾肾阳虚。艾灸主要适宜于疗胃中寒冷证,气滞痰阻证,脾胃虚弱证及脾肾阳虚证。 胃中寒冷致呃逆艾灸方 主证:病人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或渴饮热饮,舌苔白等。 则: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艾灸取穴:主穴取胃俞,膈俞,上脘;配穴取足三里灸之以温胃散寒。 施灸方: 1.温和灸:将

呃逆怎么处理 胃阴亏虚型呃逆艾灸

症壮: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红干或有裂纹,脉细数。 施灸方:1.艾条温灸,用艾条火头在穴位上方直接熏烤,皮肤产生灼痛感时即换其他穴位施灸,可每日灸1-2次,10天左右为1疗程。2.艾柱隔姜灸,穴上放2毫米姜片,中穿数孔,姜片上方艾柱,每次选3-5穴,每穴灸3-10壮,每日或隔日1次,7-10天为一个疗程。 施灸穴位:艾灸天突,足三里加三阴交,太溪。

一天不停的打嗝的诱因

“打呃”又叫膈肌痉挛。多因饮食不节、饭后感受风寒、膈肌和胃部的疾患及胃神经官能症等引起。表现为连续不断地打呃,短者数分钟,长者可达数小时。有的在数日内反复发作,影响休息和工作。常见如下四个证型。 (1)胃中寒冷:呃声沉缓有力,得热则减,得寒则甚,舌苔白润,脉迟缓。 (2)胃火上逆:呃声洪亮,连续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面赤便秘,舌苔黄,脉滑数。 (3)脾肾阳虚:呃声微弱,气不接续,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膝酸软无力,舌淡,脉沉细。 (4)胃阴不足;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舌干燥,烦渴不安,舌红少津,脉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