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屏风散 重要文献摘要
玉屏风散 重要文献摘要
① 《医方考》:“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术、黄芪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1]
② 《古今名医方论》:“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③ 《古方选注》:“黄芪畏防风,畏者,受彼之制也。然其气皆柔,皆主乎表,故虽畏而仍可相使。不过黄芪性钝,防风性利,钝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随防风以周卫于身而固护表气,故曰玉屏风。”
④ 《成方便读》:“大凡表虚不能卫外者,皆当先建立中气,故以白术之补脾建中者为君,以脾旺则四脏之气皆得受荫,表自固而邪不干;而复以黄芪固表益卫,得防风之善行善走者,相畏相使,其功益彰,则黄芪自不虑其固邪,防风亦不虑其散表,此散中寓补,补内兼疏,顾名思义之妙,实后学所不及耳。”[2]
玉屏风散配方
组成:防风(30克)黄芪(60克,蜜炙)白术(60克)【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面色恍白,舌淡苔薄白,脉浮虚。亦治虚人腠理不固,易感风邪。(本方常用于过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属表虚不固而外感风邪者,以及肾小球肾炎易于伤风感冒而诱致病情反复者。) 玉屏风散在药店内有成药出售,可按说明书服用。不过,在家也可自制散剂,非常方便。1、直接服用:黄芪、白术、防风的用药比例为2:2:1,10克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3味药物共碾为细末(药店可以提供研磨服务)为1剂,混合均匀,早晚各1次,温开水送服,1天服完。 2、煎服:上述药物放入药罐,煎汤剂当茶饮,每日煎1剂,分2—3次服用。 玉屏风散在古代多用散剂。即取黄芪30克,防风30克,炒白术60克,把药味打成粗末,每天取18克,加生姜6片,水煎,待沸后5~8分钟,药液分两次服,为成人量。现代多用汤剂,即把药物饮片放入罐中,加冷水浸泡30分钟,然后加热,沸后20分钟倒出药汁,连煎两次,合药液,分3次服用。 “玉屏风散”的成人配方为黄芪12克、白术8克、防风4克,儿童的配方一样,药剂量则减半。“玉屏风散”主要具有增强肌体免疫力的作用,如果想增强抗病毒的功效,可以选择在“玉屏风散”中加入金银花10克、桑叶6克或者连翘10克一起服用。 对于有轻微咳嗽症状的市民,可以在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的药方中,添加桔梗10克、菊花9克或者黄芪10克、白术10克、防风6克、玄参10克来服用。
小孩子能吃六味地黄丸吗
根据您对孩子的症状的描述,可以初步判断这个孩子的主要症状是气阴两虚,表虚不固。需要的治疗方法是益气固表,滋阴敛汗。而六味地黄丸和玉屏风散都是比较常用的中成药,其中,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而玉屏风散是益气固表的,都比较符合这个孩子的症状,是对症的药物。
腰痛的文献摘要
1.《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3.《诸病源候论·腰背痛诸候》:“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
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腰痛病论》:“夫腰痛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至房劳堕坠,皆能使痛。”
5.《丹溪心法·腰痛》:“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疼愈甚。”
6.《证治准绳·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7.《景岳全书·腰痛》:“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
玉屏风散的制剂对比是什么
1玉屏风颗粒
资料显示玉屏风颗粒为优质优价中成药,在中药保护期内,所以目前国内生产玉屏风颗粒的厂家只有一家。玉屏风颗粒入选了《基药目录》,为国家甲类医保药品。
其生产过程为:防风挥发油的预提取,其余按照以上过程回收乙醇后与上述蒸馏水溶液合并浓缩成清膏,加入辅料制成颗粒后将挥发油喷洒到颗粒上(挥发油与提取技术)。
按照上述处方,可制成500g玉屏风颗粒。
质量要求:同样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中国药典》 2010年版规定,本品每5g含黄芪甲苷的含量不得少于3.5mg。
2、玉屏风口服液
查阅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生产玉屏风散口服液的企业多达106家。玉屏风口服液属于国家医药乙类药品。
其生产过程为:防风单独提取挥发油,蒸馏液另外存放,药渣合并其余黄芪、白术煎煮2次合并煎煮液,滤过浓缩加入乙醇沉淀后,回收乙醇,加水过滤浓缩,最后加入蔗糖制成的糖浆最后加入挥发油及蒸馏液,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搅拌、灭菌等即得玉屏风口服液。
按上述处方,可制取 1000ml玉屏风口服液。
质量要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口服液中黄芪甲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中国药典》2010年版规定,本品每1ml含黄芪甲苷的含量不得少于0.12mg。按照规格10ml/支算,每支玉屏风口服液黄芪甲苷的含量不得少于1.2mg。每日三次。
3、玉屏风滴丸
查阅资料显示,目前生产玉屏风滴丸的为浙江一个厂家,推广是另外一个湖北的厂家在做市场推广。
滴丸的制备较口服液麻烦,根据中国药典的中的质量要求中每克的黄芪甲苷的含量也是高于口服液,但低于玉屏风颗粒。
玉屏风散价格是多少钱
玉屏风散是纯中药制剂,主要用于感冒等症临床治疗中。价格是很多消费者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玉屏风散价格贵吗?多少钱能买到?
玉屏风散,是著名的方剂和中成药。最早收载于元代名医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一书,是危氏五世家传之验方。后又被载入元代名医朱震亨所著述的《丹溪心法》一书。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玉屏风散方,出自明代名医家张景岳所撰的《景岳全书》。由于玉屏风散验、便、简、廉和独具疗效,700多年以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乐用,仍经久不衰,受到了历史的考验和千万医家及亿万患者的验证。
玉屏风散是中医预防体虚感冒的专方,主要提升患者的“正气”以抵御外邪,适合于健康人和亚健康人。此外,还能治疗症状轻微的早期感冒,比如伤风后出现鼻塞、怕冷等症状。
玉屏风散药味组成少而精,只有黄芪、防风、白术3味药物。黄芪是健脾补气药的代表,于内,可大补脾肺之气,于外,可固表止汗,特别适合于治疗肌表卫气不固导致的体虚盗汗,是方中的主打药物;白术则能健脾益气,帮助黄芪加强益气固表的功能,为辅药;防风异名叫“屏风”,可以解表祛风。
玉屏风散的价格公道合理,在不同地方有所不一样,且药物的生产厂家不同,价格也有所差异。玉屏风散是普通药物,在各大药店均有销售,具体的价格与当地的消费水平、经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肺气不足有哪些症状 肺气不足怎么办
1、对本脏虚损、肺气不足。症见气短喘促,或咳嗽,声音低微,神疲乏力,血压偏低,面色淡白或自汗,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者,当补益肺气,宜用保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黄芪15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或用开水浸泡,代茶饮。也可用人参胡桃汤加五味子:人参9克、胡桃仁30克、生姜3克、五味子6克,加水煎煮取汁,一日分2—3次服。
2、对易患风寒感冒,症见鼻塞、头昏头痛、恶风寒、疲倦乏力、舌苔薄白、脉浮无力者,宜用玉屏风散加紫苏: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2克、生姜6克、紫苏10克。加水煎煮取汁,1日分3次服。未患感冒,当益肺气固表,宜用玉屏风散(前方去紫苏)煎汤口服,1日2次。或用玉屏风丸1次6克(或冲剂),1日2次。也可用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或用人参北芪片,1次4片,1日2次。
玉屏风散风散创始人危亦林
危亦林(1277-1347)字达斋。祖籍抚州,后迁南丰(今江西南丰县)(属江西)。医学家。与陈自明、崔嘉彦、严用和、龚廷贤、李梴、龚居中、喻昌、黄宫绣、谢星焕并列为江西历史上十大名医。在行医和任州医官时,继承和发展危氏本家四代医学经验,积五世医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成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历时10年,于至元三年(1337)著成《世医得效方》20卷50余万字。
全书编次有法,科目无遗,论治精详,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部重要方书,依当时医学13科分类,多选载前代医学文献及家传验方,在骨伤科证治方面载述尤详、书中翔实和突出地记述了关于麻醉药物的使用,有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全身麻醉的记载。对于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箭伤等整复治疗也有精辟的论述,特别是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更是珍贵。对今天的临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的骨伤科成就,代表了金元时期中国骨伤科的发展水平,居于当时世界医学的前列。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总结了他家五代行医的经验,“所载良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其中正骨的医术尤为独创。书中对各种骨折和脱臼整复方法以及处理原则有详细的记述。其整复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法,比英国达维斯1927年提出的悬吊法早 600多年。有关用麻醉药物──草乌散(用蔓陀罗花配制),进行全身麻醉的记录,比日本人华冈青州早450年。该书被清朝收入《四库全书》子部,称其“载古方甚多,皆可以资考据”。数百年来,一直被医家推崇,在国外也有相当影响。
三仁汤的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2.方论选录吴瑭《温病条辨》卷1:“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凉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