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
1、风寒感冒:此型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法。
2、风热感冒:此型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重,或虽汗出而热不解,鼻塞、流黄涕、面赤、咽红,或咳嗽有痰,舌尖稍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滑数。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
上呼吸道感染吃什么消炎药比较好
上呼吸道感染的话,建议吃点阿奇霉素,阿奇霉素属于抗生素,并且它非常合适用于敏感细菌所引起的各种感染:,比如说支气管炎,肺炎等等,还有下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咽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等一系列的上呼吸道感染。吃药的话,建议你使用阿奇霉素颗粒,这种药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效果非常不错的,所以可以去当地的药店买药吃。
不管是在冬天还是夏天,上呼吸道感染都是一种高发的疾病。我们在平时的饮食的时候一定也要多注意,多吃一些胡萝卜因为胡萝卜里面还有大量的维生素,有利于我的身体健康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也可以多喝一些鸡汤,鸡汤是大补的食物可以有效的治疗哮喘以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在熬制鸡汤的时候可以放一些洋葱,效果会更好,味道也会更加的鲜美。还有牛肉对于呼吸道的感染也是有特别大的好处,因为牛肉里含有的锌可以促进人体白细胞的增长。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临床表现
根据病因和病变范围的不同,临床表现可有不同的类型: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病毒较短,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较长。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
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并发咽鼓管炎时可有听力减退等症状。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合并鼻病毒以外的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如无并发症,5~7天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 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 多由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常由柯萨奇病毒A引起,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1周,多于夏季发作,儿童多见,偶见于成年人。体检可见咽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以后形成疱疹。
治疗
1.对症治疗
(1)休息 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2)解热镇痛 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去痛片、布洛芬等。咽痛可用各种喉片如溶菌酶片、健民咽喉片,或中药六神丸等口服。
(3)减充血剂 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时,可使用盐酸伪麻黄碱,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
(4)抗组胺药 感冒时常有鼻黏膜敏感性增高,频繁打喷嚏、流鼻涕,可选用马来酸氯苯那敏或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
(5)镇咳剂 对于咳嗽症状较明显者,可给予右美沙芬、喷托维林等镇咳药。
2.病因治疗
(1)抗菌药物治疗 单纯病毒感染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咽部脓苔、咳黄痰等细菌感染证据时,可酌情使用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极少需要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抗病毒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而且滥用抗病毒药物可造成流感病毒耐药现象。因此如无发热,免疫功能正常,发病超过两天的患者一般无需应用。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常规使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和奥司他韦对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缩短病程。
3.中医中药治疗
具有清热解毒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亦可选用,有助于改善症状,缩短病程。小柴胡冲剂、板蓝根冲剂应用较为广泛。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1)居住环境要注意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定时开窗换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患儿。
(2)高热时卧床休息。
(3)给予易消化物,供给足够水份。
(4)注意口腔、鼻及眼的局部清洁。
(5)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
2、对症处理
(1)降温:39℃以上高热可采下列降温措施:①物理降温。②药物降温。
(2)止惊及镇静:
①安定每次0.3mg/kg 静注20—30分钟后可重复注射。
②鲁米那纳每次5—8mg/kg 肌注。
③水化氯醛每次60mg/kg灌肠。
④冬非合剂:冬眠灵、非那更每次各0.5—1mg/kg,6小时一次,可用2—3次。优点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低脑耗氧量。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1、一般治疗及护理。
(1)居住环境要注意清洁、安静、光线充足,定时开窗换气,避免对流风直接吹患儿。
(2)高热时卧床休息。
(3)给予易消化物,供给足够水份。
(4)注意口腔、鼻及眼的局部清洁。
(5)注意呼吸道隔离,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的机会。
2、对症处理。
(1)降温:39℃以上高热可采用下列降温措施:①物理降温。②药物降温。
(2)止惊及镇静:①安定每次0.3mg/kg 静注20—30分钟后可重复注射。②鲁米那纳每次5—8mg/kg 肌注。③水化氯醛每次60mg/kg灌肠。④冬非合剂:冬眠灵、非那更每次各0.5—1mg/kg,6小时一次,可用2—3次。优点是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减低脑耗氧量。
3、咳嗽:一般不用镇咳药,常用祛痰止咳药物。
感冒常见的细菌感染中哪个是最常见的 溶血性链球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菌是溶血性链球菌,约占上呼吸道感染病菌的20%-30%,通常会导致患者引起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等感染,同样也是肾盂肾炎、产褥热、猩红热的病原体。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1.治疗原则
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无特殊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休息、戒烟、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防治继发细菌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严重或年老体弱者。
2.具体治疗方珐
(1)对症治疗:高热与身体疼痛较重者可用解热镇痛药,但应防止出汗较多所致的虚脱,在儿童中禁用阿司匹林,防止Reve综合征的发生。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高热、中毒症状较重者,应予以输液与物理降温,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有继发细菌感染时,针对病原菌及早使用适宜的抗菌药物。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在发病最初1~2日使用,可减轻症状,但无抗病毒作用。
(2)抗生素治疗:如有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
1)青霉素640万~960万U/d,分为2~4次静脉滴注。
2)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轻氨苄每次0.5 g,口服,每日3次;或头孢唑林4-6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拉定3-4 g/d,分为2~3次静脉滴注。
3)大环内酯类:红霉素2g/d。分4次口服;或1~2g/d。静脉滴注;或罗红霉素0.15 g,口服,每日2次;或阿奇霉素0.5 g,口服。每日1次:
4)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口 1次;或环丙沙星,每次0.4 g,静脉滴注,每日 1次。
(3)抗病毒药物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药有一定效果。可减少病毒的排毒量,抑制病毒复制,减轻临床症状,并防止病毒向下呼吸道蔓延导致肺炎等并发症:
1)金刚烷胺:为M2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阻断病毒吸附于敏感细胞,抑制病毒复制,对甲型流感有效。发病48小时内用药效果好。
用量:成人为每日100~200 mg,老人每日100 mg,儿童为4—5 mg/(kg·d);
用法:分2次口服,疗程5日;
不良反应:口干、头晕、嗜睡、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症状。
2)甲基金刚烷胺用量:100-200 mg/d,分2次口服,其抗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高2-4倍,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少。
(4)中医中药治疗:可选用中成药有清热解毒口服液每次10 ml,口服,每日3次;或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0-20 ml,口服,每日3次。流行性感冒
(5)可能有用的药物或疗法
1.维生素C:有报道称大剂量的维生素C(8.0g/L)可缩短病程,减轻症状。
2.葡萄糖酸锌锭剂:体外实验显示其对鼻病毒有抑制作用,有临床对照试验表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不良反应较多。
3.呼吸加热湿化气:因为鼻病毒复制的最适宜温度是33℃,故提倡呼吸加热湿化气治疗感冒。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1)休息
病情较重或年老体弱者应卧床休息,忌烟、多饮水,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2)解热镇痛
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消炎痛)、去痛片、布洛芬等。咽痛可用各种喉片如溶菌酶片、健民咽喉片,或中药六神丸等口服。
(3)减充血剂
鼻塞,鼻黏膜充血水肿时,可使用盐酸伪麻黄碱,也可用1%麻黄碱滴鼻。
怎样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注意休息、多饮水、增加营养,给易于消化的饮食。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密切观察、监测并预防并发症。呼吸衰竭时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在有继发细菌感染时及时使用抗生素。
食物疗方
【风寒感冒食疗方】症状为发热恶寒,头痛身寒,流涕等。
生姜红糖茶:生姜1片,红糖适量,开水冲泡,代茶饮之。
葱白粥:糯米30克,生姜2片,捣烂,入连须葱1节,加米醋1毫升,趁热饮。
紫苏粥:白米25克,常法煮粥,粥熟放苏叶5克。
【风热感冒食疗方】 症状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咽痛、目赤。
菊花茶:菊花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
桑菊豆豉饮:菊花5克,桑叶5克,豆豉3克,煎水饮。
薄荷芦根饮:芦根30厘米、薄荷25克,煎水饮用。
白菜绿豆饮:白菜头1个,洗净切片,绿豆芽15克,煎水饮用。
【风湿感冒食疗方】症状为发热、头痛、头晕、鼻塞、声重、困倦乏力,纳减欲吐。藿香饮:鲜藿香叶5克,砂糖适量,煎水饮。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普通感冒
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多由鼻病毒引起,其次为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
起病较急,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病毒较短,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较长。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灼热感,甚至鼻后滴漏感。
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症状。2~3天后鼻涕变稠,常伴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并发咽鼓管炎时可有听力减退等症状。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合并鼻病毒以外的病毒感染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如无并发症,5~7天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 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或灼热感,咳嗽少见,咽痛不明显。当吞咽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结合膜炎。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 多由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
1.外感风热型。
主证:发热有汗,鼻塞流浊涕,头痛,咽喉红肿痛,咳痰色黄,口渴面赤,唇红干,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深红。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止咳利咽。
方药:
(1)咳嗽较多者,用桑菊饮加减:桑叶10 克,菊花10 克,连翘10 克,北杏8 克,苇茎12 克,桔梗8 克,薄荷5 克(后下),甘草3 克,板蓝根10 克,黄芩7 克。
方解:桑叶、菊花、薄荷疏风解表,宣透风热;桔梗、甘草、北杏清咽利隔,止咳化痰;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加入板蓝根、黄苹增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2)咽痛,发热明显者,用银翘散加减:连翘10 克,银花10 克,桔梗8 克,薄荷5 克,竹叶6 克,荆芥6 克(后下),淡豆鼓6 克,牛蒡子5 克,甘草5 克,板蓝根10 克,黄芩7 克。
方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竹叶以加强清热之功。薄荷、豆鼓、荆芥辛凉轻散解表。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解表、去风痰、利咽喉。芦根清热生津。加入板蓝根、黄芩更加强清热解毒利咽的作用。
2.外感风寒型。
主证: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不发热或发热轻,舌淡红、苔薄白、脉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苏翘解表汤。
苏叶6 克,荆芥6 克(后下),防风6 克,银花10 克,连翘10 克,桔梗8 克,前胡8 克,北杏8 克,甘草3 克。
方解:苏叶、荆芥、防风辛温解表,桔梗、前胡、北杏宣肺助前药以散寒,小儿外感风寒有旋即化热之变,故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甘草调和诸药。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一、普通感冒
成人多数为病毒引起。起病较急,初期的时候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
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
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经5-7d痊愈。
二、病毒性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根据病毒对上、下呼吸道感染的解剖部位不同引起的炎症反应,临床可表现为咽炎、喉炎和支气管炎。
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
临床特征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时可有发热和乏力。
咽部明显有充血和水肿,淋巴结肿大,还会有眼结合膜炎。
其他症状常有声嘶、非胸膜性胸骨下疼痛。可闻及干性或湿性啰音。X线胸片显示血管阴影增多、增强,但无肺浸润阴影。
流感病毒或冠状病毒急性支气管炎常发生于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
中医如何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1.风寒感冒:
此型多见于较大儿童感冒初期,出现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头身疼痛、咳嗽有痰、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治以辛温解表法。
2.风热感冒:
此型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较重,或虽汗出而热不解,鼻塞、流黄涕、面赤、咽红,或咳嗽有痰,舌尖稍红,舌苔薄白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滑数。治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法。
根据不同的类型,中医在治疗感冒上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下面介绍三种治疗感冒的方法,以飨读者:
中医治疗感冒方法之一:
用料10克,葱白15克,白萝卜150克,红糖20克。服后微出汗,既可明显减轻症状。
功效:温中化痰。主治感冒畏寒、咳嗽痰多。
中医治疗感冒方法之二:
用料10克,生姜10克,陈皮12克,红糖20克。
功效:燥湿化痰。主治感冒发烧、咳嗽痰多。
中医治疗感冒方法之三:
用料10克,紫苏叶10克,生姜15克,红糖20克,每日两次。
功效:理气宽胸。主治风寒感冒、头痛、咽痛。
家长不要忽视宝宝反复感冒
如果你家的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扁桃体炎)和下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的次数比较频繁,家长应该引起注意了,可能你家宝宝已患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了。我们可以简单地用以下方法进行判断:如果0-2岁小孩,每年上呼吸道感染7次或下呼吸道感染3次;3-5岁小孩,每年上呼吸道感染6次或下呼吸道感染2次;6-12岁小孩,每年上呼吸道感染5次或下呼吸道感染2次;同时,两次呼吸道感染的间隔时间至少应在7天以上,就可诊断为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原因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有先天的不足(如早产儿、双胞胎、患有先天性疾病等)、喂养和护理不得当(母乳不足过早断奶、偏食厌食、户外运动光照时间不足);外因有气候的骤变,比如秋季冷空气频繁导致冷暖交替,还比如秋季空气干燥,燥易伤津液耗液,多从口鼻侵入人体,最易侵犯肺脏,然而小儿的肺脏娇嫩,发育不健全,对抗外邪的能力差,加上不能准确地表达寒热的感觉,一旦不注意就会引发感冒等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本病极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
小儿呼吸道感染中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据目前所知,呼吸道感染病毒有130多种类型,而且变异繁多,人体不能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因而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中医中药对本病有一定的优势,中药具有对抗病毒和细菌的作用,起作用的方式不同不易产生耐药性。中医药具有辨证论治和“治未病”的优势,通过改善患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调节整体机能,从多个层面保障小儿健康。对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可以未病先防;针对不同患儿的体质运用不同的治疗方药,往往在控制“反复发作”的环节上优势明显。
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日常护理显得非常重要,关于预防疾病发生平时应注意环境卫生,避免污染,室内空气要流通,适度接受日光照射,以加强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减少佝偻病的发生,利于小儿的成长;生活中应避免接触过敏物质,如尘螨、花粉、油漆等;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小儿出生后,应尽量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平时注意蛋白质供给,如瘦肉、鸡蛋、鱼类、豆类,多吃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的蔬菜及水果,增强免疫力,避免偏食或挑食,少吃甜食与油腻生冷食品;注意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按时做好预防接种;感冒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家中有人感冒时可用食醋熏蒸室内: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2—5ml,加水1—2倍,置容器内,加热至全部蒸发,每日1次,连续3—5日;当患病时用银花甘草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每日2—3次,至病情基本稳定,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慎用抗生素
Q:据说一般的儿童平均每年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为4-6次,情况确实是这样的吗?一旦发生感染是不是都需要抗生素治疗?家长要注意哪些问题?
A:确实,一个正常的儿童每年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平均为3-6次,有10%的孩子还会超过这个范围,达到8次以上,医学上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对上呼吸道感染,我们要明确感染部位的定位,因为不同部位感染的病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上呼吸道感染中,使用抗生素指征较强的情况有:扁桃体咽炎、急性会厌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等,而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其90%由各种病毒引起,又如急性喉炎,其主要病原也是病毒。因此在疾病起始阶段不应该用抗生素,更不应该用价格昂贵的抗生素。此时对症治疗居首要地位,包括休息、供给充足水分、减轻症状等。如果鼻分泌物已呈粘稠脓性、病程达7天以上、或伴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应考虑细菌感染而使用抗生素。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尤其城市内上呼吸道感染的小孩使用抗生素过多、过频、过滥,据上海市儿童医院、北京儿童医院资料显示:普通感冒患儿92%~98%均使用抗生素,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和医政部主任冠克博士最近在第23届国际儿科大会上指出:在中国有1/2儿童一旦出现咳嗽、流涕症状就使用抗生素,其中真正需要使用者仅25%。这一点,年轻父母一定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