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上逆吃什么中药 代赭石重镇降逆
胃气上逆吃什么中药 代赭石重镇降逆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经。
药性特点:代赭石为矿物类药物,苦寒质重,入肝,心二经,寒能泄热,重镇主降,长于镇潜肝阳;其苦寒,又清肝火,故对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气逆不降的呕吐,嗳气,呃逆,喘咳气急,血分有热的吐血,衄血等,皆有较好疗效。
功效: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应用:1.肝阳上亢而致的头晕,头痛,目眩,耳鸣,配怀牛膝,龙骨,牡蛎等;2.心肝火旺,癫狂,脉滑实者,配大黄,朴硝,清半夏等;3.宿食或寒痰阻滞中焦,心下痞硬,噫气或吐,配旋覆花,人参,生姜等药同用。
用法:煎服。15-30g,打碎先煎,包煎或煎后过滤,研末吞服,每次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多数煅用,止血醋淬用。
注意:虚寒者及孕妇慎用,代赭石对肺及肝脏有损害作用,不可久服。
胃气上逆吃什么
1、胃气上逆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一般都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引起的这一现象,所以会适当的吃一些佛手进行调理,如果出现了这样的症状,也可以通过食用萝卜的方法能够有效的养胃,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
2、胃气上逆对患者的健康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可以通过食用小米粥的方法进行调理,平时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南瓜粥,对于胃部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都有很好的效果,平时也可以适当的吃一些淀粉之类的食物。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
1.肝胃郁热证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加减;药物:柴胡、枳壳、(炒)白芍、牡丹皮、(焦)栀子、香附、旋覆花、赭石、黄连、吴茱萸、甘草。
2.胆热犯胃证
【治法】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合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药物:龙胆草、柴胡、(焦)栀子、黄芩、当归、旋覆花、赭石、半夏、竹茹、枳壳、陈皮、甘草。
3.中虚气逆证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逆散(《伤寒论》)合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减;药物:柴胡、(炒)白芍、枳壳、党参、(炒)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生姜、大枣、甘草。
4.气郁痰阻证
【治法】开郁化痰,降气和胃
【方药】旋覆代赭汤(《伤寒论》)合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物:旋覆花、赭石、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枳壳、香附、太子参、生姜、大枣、甘草。
5.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药物: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黄、桔梗、延胡索、柴胡、枳壳、半夏、陈皮。
胃气上逆怎么治疗
治疗法则: 降逆和胃。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旋复代赭石汤加减:旋复花9克(另包)、生姜6克、代赭石20
克、党参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本方适于胃虚痰阻,气逆不降之证候。
(2)橘皮竹茹汤加减:橘皮9克、竹茹9克、生姜6克、柿蒂6克、枇杷叶10克、黄芩6克、芦根12克、石斛12克、沙参15克,本方适用于阴虚有热而呕者。
(3)理中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吴茱萸1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厚朴10克,本方适用于中焦虚寒而呕者。
2.加减变化:若呕吐食物酸腐,厌食纳差者,于方(1)中去旋复花、代赭石,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莱菔子12克以消食和胃:若呕吐酸水,嗳气频繁者,用方(1)去旋复花、代赭石,加厚朴12克、黄连6克、吴茱萸3克辛开苦降以止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物为原食物不化者,用方(1)加丁香3克;砂仁10克、吴茱萸10克以温中健脾。食入即吐,呃逆而声洪亮,口臭烦渴,大便干结或不通者,用方(2)加大黄10克、厚朴10克通腑泄热;呃逆而声急促,不续者,或呕吐反复发作,时时干呕,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细数者,用方(2)加花粉12克、生地12克以增强滋养胃阴。呃逆而声低频不得续者,于方(3)加丁香3克、刀豆子10克以增强温胃止呃之力。劳倦之后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食少困倦,手足不温者,于方(3)中加砂仁以理气降逆。
(二)探吐法
如属饮食不洁之物,或服食有毒食物、药物及饮食过量,而证见脘腹疼痛,欲吐而不得吐者,可先用温开水加食盐适量内服,随即使用棉签或筷子、鹅管等探喉取吐,因势利导,引邪外出。
(三)饮食疗法
(1)雪梨1个,丁香5粒,将梨去核后,放入丁香,煨熟而食之。能止呕。
(2)韭菜汁一茶匙,蜂蜜、竹沥各二茶匙,兑羊乳一小怀,温饮。
(3)八仙膏: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计、白果汁、竹沥、蜂蜜等分,和
匀煮熟,任意食之。
(4)鹅血或白鸭血,热饮一盏,每日1次。
以上4方可辨证用于噎膈、反胃。
(5)刀豆子煮食或研细为末冲服,治呃逆。
施治要点:
(一)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之证,其治疗除针对消除病因之外,常须加用疏通膈间之气的药物如丁香、柿蒂、刀豆子等平呃,以助胃气复降。
(二)本证之呕吐,因胃气上逆而成,故无论选用何种治法,皆应注意配合和胃降
逆之品,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之理。法半夏、代赭石二味为较为常用止呕药,而在辛开苦降法中,生姜,黄连亦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较重的呕吐证,还心加用丁香,“疗呕逆甚验”。对于因热而呕者,可以用丁香配鲜生地,相反相成,亦有效验。对于久呕津伤者,用石斛配沉香,加沙参、麦冬、竹茹、法半夏等,刚柔相济,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三)呃逆之证,如偶然而作,病多轻浅,常可不药而愈,或采用刺鼻取嚏、惊恐、
闭气等法而取效。若在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顽固呃逆,此乃为“土败胃绝”之象,表示疾病向危重方面发展。
胃嗳气症状有哪些
嗳气,俗称“打嗝”、“饱嗝”,是各种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伴有嗳气症状。呃逆,多因进食吞咽仓促、受凉或精神刺激等因素,引起膈肌暂时性痉挛而产生。
嗳气在中医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食滞停胃嗳气:嗳气伴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嗳声闷浊或恶心,嗳气不连续发作,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大便有(不消化的)酸腐臭味或便秘,舌苔厚腻,脉象滑实。
2.肝气犯胃嗳气:嗳气频繁,嗳声响亮,胸闷不舒,胁肋隐痛,舌苔薄白,脉弦。
3.脾胃虚弱嗳气:嗳气断续,嗳声低弱,呕泛清水,不思饮食,面色晄白或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嗳气病位在胃,严格地说是在脾胃,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气滞胃腑、胃气上逆。然导致胃气上逆的原因较多,诸如食滞不化,寒气客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使中焦升降失常,则发生嗳气之变。这些不同的病因中有虚证,也有实证,有寒证,亦有热证。寒热虚实之变当从病因、证候、嗳气的特征方面去鉴别。就病因病机而论,食滞、痰热肝郁为实,胃虚则属虚证。就嗳气而论,声高为实,声弱为虚。降逆是治疗胃气上逆的常规方法,但不是每个嗳气的病人都需要服用代赭石、旋复花之类。治疗取效的关键在于探求病因,从因而治,诸如消食、清热、疏肝、补胃等,解除致逆之因,则嗳气自除。
科学地了解原因之后,那么即便遇到这些现象,我们也可以更加正确理智的对待,所以在生活当中,当你发现自己也存在这种为嗳气的现象,当然不可忽视,了解了这些原因之后,我们才能够做到最针对性的治疗和解决。
和胃降逆是什么意思
一、和胃降逆是什么意思?
和胃降逆是运用调和胃腑,下降逆气的药物治疗气逆的治法。胃气以下降为顺,若受邪气的影响或正气不足,皆可使胃气上逆而不降。胃气上逆常见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和胃降逆法具有使胃气下行的作用。常用和胃降逆的药物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竹茹、柿蒂等。
代表方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胃气上逆多因饮食积滞,痰湿中阻,寒热犯胃,胃气虚弱,或肝气犯胃所致。故降逆和胃常与消食化滞、化痰祛湿、温中散寒、清热、疏肝解郁、补益脾胃等法配合使用。临床注意事项:使用和胃降逆法应寻求气逆的病因,以治其本。
二、降逆安胃汤疗效验证:
降逆安胃汤是一剂中药方剂,适用于胆汁反流性胃炎,打嗝,嗳气、饱胀、胃疼、胃凉、胃烧灼感、腹胀、泛酸等症。
“降逆安胃汤”系列除了含有肉桂、干荷叶等有消除胃〔食道〕粘膜炎症保护胃〔食道〕粘膜作用外,更主要的是它含有九子连环草、母猪藤、乌蛇、血五甲、穿山甲等具有较强调控神经肌肉的作用,改善幽门〔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使门关严了,从而使胆汁〔胃液〕反流的问题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方中所含的枳壳、砂仁、半夏、璇覆花可减少十二指肠〔胃〕的逆向蠕动,使十二指肠液和胃液,顺利的向下流动,从而从多方面阻止了胆汁的反流和胃液,同时共同起到健脾和胃,温肾助阳,清瘀化腐,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
“降逆安胃汤”为原生态中药,地道药材,古法炮制,充分保证了药物的天然性和生物活性。其活性成分含量是普通中成药的20倍,与胃粘膜和食道粘膜亲和力强,药物吸收快,其中所含的活性类胃膜成分,可有效保护胃和食道粘膜。其中所含的抑菌成分可抑制和杀灭幽门螺旋菌消除粘膜炎症,从而即通过改善幽门〔贲门〕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和抑制十二指肠〔胃〕的逆向蠕动,解决胃液和十二指肠液的反流以治本,又可通过保护胃食道粘膜,杀灭幽门螺旋菌消除已形成的粘膜炎症以指标。从而既能在短期内见效,使患者很快脱离病痛缠绕,又可随着括约肌的收缩功能的逐渐正常而使患者脱离病痛。
三、枇杷可清肺下气和胃降逆:
枇杷皮薄肉厚汁多,味清甜,含各种果糖、葡萄糖、钾、磷、铁、钙以及维生素A、B、C等,当中胡萝卜素含量在各水果中为第三位,除了鲜吃外,亦有以枇杷肉制成糖水罐头,或以枇杷酿酒。此外,中医认为枇杷性平味甘酸,有润燥清肺、宁咳和胃、生津止呕的功效。 推荐汤方:
1、枇杷炖瘦肉
功效:清肺下气,和胃降逆。
材料:枇杷2~3个,瘦肉100克,生姜1~2片。
做法:枇杷去皮,可切可不切,瘦肉洗净切小方块状;将枇杷、瘦肉和姜片一起放入炖盅,加入热开水250毫升(约1碗量),加盖隔水炖约2个小时便可,进饮才下盐。
2、枇杷果炖鹧鸪
功效:清肺润燥,止咳化痰。
材料:枇杷4~6个,鹧鸪1只,猪瘦肉50克,生姜2片。
做法:枇杷去皮,可切可不切,鹧鸪宰切洗净,猪瘦肉切片状;将枇杷、鹧鸪、瘦肉姜片一起下炖盅,加入清水750毫升,加盖隔水炖约2个半小时,进饮才下盐。
看了以上的介绍,现在你知道胃降逆是什么意思了吧,希望能帮助到你。
干呕的症状及治疗
胃实热型
[病因] 由于外邪侵袭,化热人里,客于阳明,与谷气相搏,逆而上冲所致。
[症状] 以干呕频频不止,其声洪亮,腹满作痛为证候特征。伴有大便秘结,口渴引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实大。 [治法] 清热通腑,和胃降逆。
胃虚热型
[病因] 由于病后余热未尽,或误用燥药,胃阴受伤,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干呕频作,心下痞塞,口苦心烦为证候特点。伴有腹满作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养胃生津,和降冲气。
胃寒实型
[病因] 由于外感寒邪,直中胃腑,或过食生冷,寒凝气滞,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干呕声音低弱,脘腹冷痛为证候特点。伴有呕出少量涎沫,苔白,脉沉弦。
[治法] 温中散寒,和胃降逆。
胃虚寒型
[病因] 由于外感寒邪或脾胃素虚,或过用寒药克伐胃气,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干呕声低弱,心下痞满,大便溏泻为证候特征。伴有饮食不香,少气懒言,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补脾益胃,降逆安中。
肝郁型
[病因] 多由忧思郁怒,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干呕声不扬,时作时止,每随情志波动而发为证候特征。伴有胸胁烦闷,饮食不香,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 舒肝理气,和胃降逆。
食滞型
[病因] 由于饮食不节,过食醇酒厚味,食滞胃脘,胃气上逆所致。
[症状] 以干呕食臭,欲吐不能,胸痞厌食为证候特征。伴有脘腹胀满,大便秽臭,舌苔厚腻,脉弦滑。
[治法] 和胃理气,消食导滞
经期吐衄是怎么回事
月经前1~2天,或行经时,发生周期性的吐血,或鼻窍出血,甚至月经不潮,称为经行吐衄,又叫做倒经或逆经,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代偿性月经”。
1.清肝降冲汤
【组成】 代赭石12克(布包煎) 钩藤12克 山栀子炭12克 生香附5克 郁金
10克 当归10克 白茅根15克 小蓟炭15克 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清肝开郁,降逆止血。
【主治】 肝属木,性喜条达,为藏血之脏,冲脉隶属于肝,若情志不畅,木失条达之性,气机久郁化火,行经时则冲气较盛,肝火随冲气上冲,迫血上溢,则发生吐血,鼻窍出血,色深红稠黏,月经量少,心烦易怒,胸胁或乳房胀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义】 代赭石苦寒,质重下坠,能镇逆气,降肝火,凉血止血;钩藤平肝泻火;山栀炭清肝止血;生香附理气开郁而不温燥;郁金解肝郁,泻血热;当归和血调经;白茅根、小蓟炭凉血止血;甘草清火,缓和诸药。
【加减】 (1)肝火旺盛,脉弦数有力,加秦皮10克,苦寒泻火。
(2)出血量多,加三七4.5克(研末,分3次,用药汁冲服)、红鸡冠花
15克,止血化瘀。
(3)胁肋痛,加川楝子10克,泻肝止痛。
(4)小腹剧痛,加青木香6克、五灵脂10克,理气活血。
胃气上逆吃什么中药 丁香温中降逆
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肺。
药性特点:丁香辛温,入脾,胃,肺,肾经,其气芳香,善暖脾胃,为止脾胃虚寒,呕逆疼痛的要药,丁香还能温下焦,助肾阳,故用于治阳痿,阴冷。
功效: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应用:1.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配干柿蒂,人参,生姜同用;2.小儿吐逆,配半夏,生姜等同用;3.脾胃虚寒,食少吐泻,配砂仁,白术等同用。
用法:煎服,2-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贴。
注意:热病及阴虚内热者禁服,不宜与郁金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