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如何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

1、营养均衡,尽量做到少食多餐:心衰的患者肝脏和胃肠道都有淤血,食欲以及消化吸收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应采取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最好吃4~5餐,每餐吃八分饱,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宜。在不增加心脏负担的同时,应该多吃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乳类、豆类,以及新鲜蔬菜和瓜果,以补充富含各种必需氨基酸的优良蛋白质、维生素B族、C等。 允许摄食的食物粮食类 大米、面粉、小米、玉米、高粱。豆类 各种豆类及其制品,如豆浆、豆腐等。禽、畜肉类 鸡肉、鸭肉(瘦)、猪肉(瘦)、牛肉。油脂类 植物油为主,动物油少用。水产类 淡水鱼及部分含钠低的海鱼。奶、蛋类 牛奶(250毫升),鸡蛋或鸭蛋(<1个/日)。蔬菜类 含钠量高者除外。水果 各种新鲜水果。饮料 淡茶、谈咖啡。

2、控制钠盐的摄入:钠盐在某些内分泌素的作用下,引起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钠盐还有吸附水分的作用,每1克食盐在体内可携带水分200~250毫升。如果体内摄入钠盐过多,全身血液容量也就随之增多,心脏的负担也随之增加,使本来已经衰竭的心脏,病情程度更加重。因此,一定要限制食盐的食用量,轻度心力衰竭的患者,每日食盐量应限制在3克以内,饮水量控制在每天1500毫升以内。如全身浮肿明显,每日的饮水量更应严格控制,一般是按照昨天的总尿量加500毫升给予。

3、多休息,少做剧烈活动:休息的意义在于使人体的需氧代谢率降低,使心脏供血、供养的负担减轻,心率因此而减慢,预防心衰的加重或复发。对轻度心衰的患者,只需卧床休息几天,就可以使心衰得到控制。对于休息时仍有心悸、心率快的病人,除了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外,还要辅以强心、利尿的药物治疗。对于病情好转的人,可以下床做一些轻微的活动,但以不引起心悸、气急作为活动的限度。

老年人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

疾病源于生活,生活方式左右疾病的滋生,心衰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我们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尽量减少心衰的滋生,只有保持健康的体质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精彩。

而老年人心力衰竭尤为重要,下面您详细介绍老向年人心力衰竭应该如何预防,老年人心力衰竭应该如何护理,老年人心力衰竭常见的预防措施和护理办法有哪些。

加强三级预防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病发病率、病死率的根本措施。

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危险因素而而从根本上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主要包括全人群策略和高危对象的个体策略,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从儿童时期即开始,为全面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二级预防:对老年人坚持定期体检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对患者系统治疗,可减少患病率及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预防:主要是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的病死率和病死率,积极开展康复医疗、心理医疗,家庭医疗护理,防止病情恶化,减少病残,延长寿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很多老年人在退休后总会有这样会那样的不适,但这时的我们就更不能对自己放松警惕,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心态影响生活,生活是一把利剑,只要稍稍不注意病魔就会席卷开来。

重度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1.心功能不全(heart insufficiency)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心功能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为“心功能不全”。包括病情由轻到重的全过程。在疾病的早期,机体能够通过心脏本身的代偿机制以及心外的代偿措施,可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相对恒定状态,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此为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阶段。心力衰竭一般是指心功能不全的晚期,属于失代偿阶段,患者已经表现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

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心输出量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3.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

指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时,部分心肌坏死致使心肌的有效收缩蛋白含量减少,引起心肌收缩力原发性降低,此时心泵功能障碍是原发的。因此心肌衰竭属于心力衰竭。这与部分高血压患者后期出现的心力衰竭不同。高血压时心脏往往由于后负荷长期增加先发生肥大代偿,最后转向失代偿的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衰竭是继发的。

4.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液增多,并出现静脉淤血和水肿,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本质上讲,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是一致的,仅仅是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故而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是通用的。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Etiology、predisposing cause and clssification)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Etiology of 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的关键环节是心输出量的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而心输出量的多少与心肌收缩性的强弱、前负荷和后负荷的高低以及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因此,凡是到能够减弱心肌收缩性、使心脏负荷过度和引起心率显著加快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一)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Primary myocardial dysfunction)

1.原发性弥漫性心肌病变如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肌梗塞等,由于心肌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损害了心肌收缩的物质基础故心肌的收缩性减弱。此时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关键取决于心肌病变的程度、速度和范围。若病变轻、范围小或发展缓慢时,通过机体的代偿,病人可长期处于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阶段;若病变重、范围广、发展迅速,可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重度心力衰竭会导致心率紊乱,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恶劣的后果,所以说在轻度心力衰竭的时候,就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预防会变成重度心力衰竭,因为它一旦变成重度心力衰竭,一切问题都变的棘手起来,而且重度心力衰竭患者会因为自己是重度心力衰竭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不利于我们治疗疾病的。

心衰的危害要提防

心力衰竭的危害:

呼吸道感染:由于心衰时肺部处于淤血状态,因此容易继发支气管炎和肺炎。

心源性肝硬化:由于心衰导致肝脏长期淤血缺氧,可出现肝细胞萎缩、肝结缔组织增生,进而出现肝硬化、脾大及大量腹水,腹水压力可进一步恶化心肺功能。

形成血栓:慢性心衰病人常长期卧床,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血栓脱落进入血液中,则可导致肺栓塞,表现为胸痛、心悸、咯血、呼吸困难,进而加重心衰;血栓足够大,甚至可在数分钟内导致猝死。如心房内血栓脱落,进入脑、肾、四肢中,轻则半身不遂、重则猝死。

电解质紊乱:心衰病人治疗中,多长期应用利尿剂,导致低血钾和低钠综合征。低血钾症轻者全身乏力,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低钠综合征则轻者肌肉抽搐、重者昏迷。

只要查出患有心脏病就应开始警惕心力衰竭的发生,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缓解控制症状,延缓甚至避免心衰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心力衰竭虽然是有较高的死亡率,对并不是绝对的,发病初期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恶化。部分人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容易忽视,原因之一是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不能认清心力衰竭的危害,继而错误的以为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耽误治疗。因而对心力衰竭的危害有什么,进行详细了解是很有必要的。

上述是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做出的分析,专家指出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不仅在于心衰在病程任何阶段都可能发生猝死,把握了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之后,大家还一定要积极的咨询相关医生的建议。

心力衰竭治疗

1、增强利钠肽系统利钠肽,静脉输注BNP 具有较强的排钠、利尿、扩张血管,抗有丝分裂、抗去甲肾上腺素NE 、肾素、醛固酮的效应,并能在心肌舒张过程中起松弛作用。血浆BNP 水平的高低可作为左室收缩舒张功能不全病人诊断、治疗评估及预后估测的指标。重组人脑利钠肽 recombinant human BNP ,rhBNP 为一合成肽,作用与内源性BNP 相似,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短期住院治疗,安全性较好,其特点是扩管、降压而不加快心率。BNP与强效利尿药呋塞米合用,可增强呋塞米的利钠、利尿效果,维持肾小球滤过率,并抑制呋塞米所致的醛固酮激活。ACC2007 推荐了FUSION奈西立肽连续滴注治疗心力衰竭病人的随访 Ⅱ期试验,主要考察与安慰剂相比,作为出院治疗方案的每周1 次或两周1 次的奈西立肽治疗对终末期心力衰竭病人的效果。奈西立肽序贯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无效,仅可用于急性期治疗。

2 、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tolvaptan ,可选择性阻断肾小管上的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受体,并有排水不排钠的特点。此有助于机体动员过多体液,增加血Na + 的渗透性,此类药物又称利水药,它可能是治疗低血Na + 症的有效药;AVP 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水潴留、增强NE、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及致心室重构等作用,是心力衰竭恶化的因素之一;心力衰竭病人血中AVP 水平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增加。短期应用AVP受体阻断剂托伐普坦、conivaptan 能改善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效应和低钠血症。2007ACC 公布托伐普坦的EVEREST 试验,该试验主要考察血管加压素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力衰竭失代偿病人的临床状况、患病率、死亡率的影响。证实了托伐普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无效,仅用于急性期治疗。

3、钙增敏剂左西孟旦左西孟旦Levosimendan 为钙增敏药,具有增加心脏功能及扩管作用。短期使用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和临床状态。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方面已获得较好效果。但其是否降低病死率尚不清楚。可能机制是: ①钙增敏作用,能在不增加细胞内Ca2 +浓度条件下,加强心肌收缩性,可避免胞内Ca2 + 过高所引起的不良后果,节约部分供Ca2 + 转运所耗能量; ②开放钾通道而扩张血管。

4、β受体阻滞剂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除对有心力衰竭症状和射血分数降低的病人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建议外,对心肌梗死病人由以前的“近期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人,无论射血分数如何,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扩展为“近期或曾经发生心肌梗死的病人,无论射血分数如何,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在轻中度 Ⅱ级~ Ⅲ级 CHF 病人ACEI 和β受体阻滞剂孰先孰后使用的问题上,CIBIS Ⅲ研究提供了“可以自由选择”的证据,这也是对当前CHF治疗指南的一个挑战。

心力衰竭病因

心力衰竭病因:

一、原发性心肌损害

1、缺血性心肌损害:冠心病心肌缺血和(或)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2、心肌炎和心肌病:各种类型的心肌炎及心肌病均可导致心力衰竭,以病毒性心肌炎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最为常见。

3、心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糖尿病心肌病最为常见,其他如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低的心肌病,心肌淀粉样变性等。

二、心脏负荷过重

1、压力负荷(后负荷)过重: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肺动脉瓣狭窄等左、右心室收缩期射血阻力增加的疾病。为克服增高的阻力,心室肌代偿性肥厚以保证射血量。持久的负荷过重,心肌必然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而终至失代偿,心脏排血量下降。

2、容量负荷(前负荷)过重,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心脏瓣膜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不全等。

(2)左、右心或动静脉分流性先天性心血管病如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此外,伴有全身血容量增多或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心脏的容量负荷也必然增加。容量负荷增加早期,心室腔代偿性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尚能维持正常,但超过一定限度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即出现失代偿表现。

心力衰竭检查诊断

心力衰竭检查诊断:

1、年龄 心力衰竭的发生年龄与病因有密切关系。新生儿或婴幼儿期以先天性血管畸形多见。心内膜弹力纤维增多症、病毒性心肌 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重症新生儿溶血症等亦可在新生儿期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肺炎或毛细支气管炎、感染中毒性心肌炎。补液或输血过多过快,亦常为婴幼儿期心衰的原因。5-15岁儿童的心衰多为风湿热伴风湿性。乙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克山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少数则由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引起。青壮年则以风湿性心瓣病引起。动力衰竭力最常见,年龄越轻合并心肌炎或风湿活动的机会愈多。40岁以上患者大多由局血压、冠心病或肺源性心脏病引起。

2、性别 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和结缔组织疾病并发。乙脏病而引起动力衰竭者女性较多见。冠心病、梅毒性心脏病、心肌病、主动脉瓣狭窄引起的心力衰竭则男性多见。

3、地区 海拔3000 m以上高原地区的心力衰竭应首先警惕高山病。克山病常发生于我国某些地区(东北三省、内蒙、陕甘、川滇等省区)的农村中。

4、病史 常为病因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患病前有链球菌感染史可提示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性心肌炎。以往或近期有关节酸痛、关节炎病史提示风湿性心肌炎或心瓣病。长期慢性咳嗽、伴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多为肺心病的可能。有营养不良特别是维生素B1缺乏或嗜酒者应怀疑脚气性心脏病或心肌病。出现于妊娠期的心力衰竭应首先考虑风湿性心瓣病,其次是贫血性、先天性、妊娠毒血症性及产后心脏病。

5、体征 发绀在一般心力衰竭多不明显。如呈现明显中枢性发绀和林状指(趾),在小儿应考虑先天性发绀类心脏病,如大血管错位、右室双出口与永存动脉干等,其发绀在心力衰以前早已存在。

6、X线检查 根据心脏增大的形态可分为主动脉瓣型和二尖瓣型心脏,亦有助于心包积液与心肌病的鉴别。根据肺血管和肺野改变以判断有无肺充血,并可区别为主动性充血抑或被动性淤血。主动性充血是左至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佐证,而被动性淤血仅反映心力衰竭的改变。

7、心电图检查 可查出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异位。已律、传导阻滞、房室肥大与劳损等,为心力衰竭的病理或病因提供客观依据。

心衰的症状有哪些

1早期心衰的病人,从事一般体力活动会感到疲劳、四肢无力,休息后则能减轻或消除。譬如走路稍微加快速度,便会感到呼吸困难,但经过休息后,又能继续。这种症状多为左心衰竭的表现。

2当右心衰竭的时候,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右上腹有时疼痛、尿量减少、体重逐渐增加,而且手足部的皮肤会感到紧绷感。出现上述的症状,要警惕心力衰竭的可能性。

3心跳加快是心衰的常见症状,脉膊快或不规则,稍加活动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或出现心律失常。此时,提示患者尽早到医院做心电图和心功能的检查。

4在晚上,必须用高枕头才能睡着,因为早期心衰会使心脏的收缩力减弱,躺下时回流到心脏的静脉血流量增加,肺活量减少,而垫高枕头能使心脏的位置抬高,使不适症状减轻。这种症状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5心衰早期的患者,除了运动和稍微剧烈活动容易疲劳,且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以外,脚裸部分也会出现肿胀。因为心衰会引起下肢血液循环,建议到医院检查心电图以及心脏彩超。

防止老年人心衰先预防感冒

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健康,尤其是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目前时值秋季,天气变得清凉,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稍有不注意很容易导致感冒、腹泻的发生。当感冒发生后会引起肺部感染,加重心脏负担,是心跳频率加快,增加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本身所需求的养分增加,但心脏的功能却不能提供,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衰症状往往表现在呼吸道上

明明是心脏的问题,为何心衰却不像心梗那样会出现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因为心衰的典型症状表现在呼吸道上,气喘和呼吸困难是两个最常见的症状。典型的心力衰竭病人,有呼吸困难,可在活动后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憋气或在夜间平卧时出现,即使是一般的日常活动都会让患者疲乏不堪。严重的患者可感到呼吸困难,有的还伴有脚部、踝部及下肢水肿,肝大,上腹部压痛,口唇发绀。

老年人要警惕无症状心力衰竭

由于遇到季节变化时,老年人尤其像李香兰这样的高龄人士,心脏健康会受到更大威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早期心衰并没有典型的症状,患者常常还能自由活动,坚持工作,但活动后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闷、憋气,休息后症状消失,因此常被患者忽视。

另外,如果出现了夜尿增多,频频起夜的现象;咳喘且吐泡沫性痰或带有少许血丝;容易倦怠乏力、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或是烦躁不安。出现上述几种症状的老年人,也应该提高警惕心衰的可能。及早进行检查诊治,对防止病情恶化有积极的意义。

注意保暖减少感冒预防心衰

老年人减少心衰的发生,可以从改善生活方式着手。尤其是清凉、寒冷的季节要注意保暖,减少感冒的几率。饮食方面,喝水要适量,不宜吃过于油腻的食物,蛋黄,动物内脏和肥肉等的摄入量有严格规定。同时,要适当进行锻炼,最好每星期能进行两、三次,每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最后就是提醒患者,情绪的控制也是预防心衰的关键,避免过分激动。

妊娠合并心脏病如何鉴别诊断

妊高征心脏病 对中、重度妊高征患者应警惕心力衰竭,尤其要求对早期心力衰竭应及时识别,临床上发现患者疲劳、心率快、咳嗽、特别是夜间呛咳且不能平卧或肺底有哕音时要引起重视,心电图检查出现T波及ST段异常,X线检查心脏扩大者皆应考虑心力衰竭。

围生期心肌病 晚期妊娠或产后无诱因出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肝脾肿大、水肿等心力衰竭的症状应考虑围生期心肌病。胸部X线摄片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大及ST段及T波异常改变,可伴有各种心律失常。本病患者一部分可因心力衰竭、肺梗死或心律失常而死亡;一部分患者经临床治疗得以恢复,再次妊娠可能复发。

心力衰竭症状

(一)、心力衰竭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水肿。

1.左心力衰竭

左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困难一劳力性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及疲倦无力、少尿、心率增快等。

2.右心力衰竭

右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食欲不振、恶心、腹胀。

(二)、体征

1.心浊音界缩小:由于老年性和阻塞性肺气肿,叩诊时心界常较实际心界为小。

2.心尖搏动移位:老年人由于脊柱后凸,胸廓畸形,常使心尖搏动移位,故此时不能作为心脏大小的指标。

3.心率不快或心动过缓:成年人心衰时心率明显增快,而老年人因伴有窦房结功能低下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表现为心率不快,甚至心动过缓。

4.肺部啰音:老年人肺部啰音不一定是心衰的表现,不少是由于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肺部疾患所致,若伴有心动过速或奔马律,则应视为心衰的表现;或者呼吸困难时肺部啰音增多或范围扩大,则对心衰仍具有诊断价值。

5.骶部水肿长期卧床和衰弱的老年人,发生有心衰后水肿首先发生于骶部而非下肢。老年人踝部水肿既见于心衰也见于老年人活动少,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和低蛋白血症,所以周围性水肿不是老年人心衰的可靠体征。

缩窄性心包炎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1、按心胸外科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积极补充营养,如有水肿,宜给低盐高蛋白饮食。

3、取半卧位,限制活动。

4、注意呼吸和循环情况,必要时给氧。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5、长期低盐饮食需应用利尿药者,应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6、观察尿量,如出现尿少,应记录24小时出入量。

(二)术后护理1、按心胸外科术后及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

2、清醒后取半卧位,高流量给氧。

3、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血压、脉搏、呼吸特别注意预防肺水肿和心力衰竭,警惕心肌收缩无力心跳骤停出现,应用洋地黄时注意中毒现象发生。

4、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一般每分钟30—40滴为宜,病情允许进食者,鼓励病人多进食,少输液。

5、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尿量及电解质平衡,防止低血钾发生。

心力衰竭检查

1.心电图

常可提示原发疾病。

2.X线检查

可显示肺淤血和肺水肿。

3.超声心动图

可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心瓣膜状况、是否存在心包病变、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

4.动脉血气分析

监测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5.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和血生化检查,如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白蛋白及高敏C反应蛋白。

6.心衰标志物

诊断心衰的公认的客观指标为B型利钠肽(BNP)和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浓度增高。

7.心肌坏死标志物

检测心肌受损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的标志物是心肌肌钙蛋白T或I(CTnT或CTnI)。

林赛氏指甲危害有多大 可能有充血性心力衰竭

当身体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要,从而导致人体指甲短的血液减少,营养缺乏,从而出现林赛氏指甲,所以当出现林赛氏指甲时,要警惕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出现。

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出现可能发生在心肌本身比正常情况弱的时候,或者当心脏有缺陷阻止血液进入循环的时候。

相关推荐

临床治疗心力衰竭的常见方式有哪些

心力衰竭对人的危害是很大额,它是由心脏病变或是长期的心室负荷过重而导致的一种心脏疾病,患上心力衰竭后,最重要的就是做好相关的治疗工作,因此掌握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1、整体思维,平衡脏腑阴阳:心力衰竭病位在心,“五脏相关”,它脏与心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既可成为心力衰竭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反之又可因心力衰竭致他脏功能失调或损害。治疗心力衰竭必须调补五脏之气血阴阳,不可局限于治心。对心力衰竭合并胃肠功能紊乱者采用调脾护心法治疗;对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肾脏灌注不佳者,采用温肾健脾法;对容易外感的心

心力衰竭如何检查

心力衰竭判定 心脏射血分数值在40%-49%之间(二级)的患者中,罕见有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射血分数值在25%-39%(三级)的患者中可能会发生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体征的严重程度和分级通常与左心室射血分数的下降相关。 慢性左室心力衰竭 常见症状包括气促、慢性咳嗽等,但这些症状不具特异性,如发现第三或第四心音,利尿剂治疗后啰音能消失或改善,或X线胸片有间质性肺水肿,则表明这些体征和辅助检查和左室心力衰竭有关。 充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基于肝脏增大、颈静脉压升高、双侧踝部水肿、体液潴留引起的体重增加(至少3kg)

心力衰竭是怎样分型的

第一种是根据受累的心室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其中左心衰竭较为常见。 第二种是根据心衰发生的速度分为急性心力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临床上以慢性心力衰竭为最常见。急性左心衰表现为急性肺水肿或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是因为急性的严重心肌损害或突然加重的负荷,使原本心功能正常或处于代偿期的心脏在短时间内发生衰竭或使慢性心衰急剧恶化。慢性心衰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他代偿机制参与。 第三种是根据心衰发生时是否保存正常的射血功能分为收缩性心衰和舒张性心衰。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没有

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进展

一、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概念与诊断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将心力衰竭定义为一种临床综合症,包含以下特点:1.典型症状:休息或运动时呼吸困难、乏力、踝部水肿;2.典型体征:心动过速、呼吸急促、肺部罗音、胸腔积液、颈静脉压力增高、外周水肿、肝脏肿大;3.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心腔扩大、第三心音、心脏杂音、超声心动图异常、脑钠素水平升高。该定义侧重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强调了心力衰竭三大症状并详细列出心力衰竭体征,在客观检查方面增加了脑钠素检查。而2006年美国心力衰竭学会(HFSA)对心力

心力衰竭的症状

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1.急性心力衰竭 (1)早期表现 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征兆为心功能正常者出现疲乏、运动耐力明显减低、心率增加15~20次/分,继而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高枕睡眠等;检查可见左心室增大、舒张早期或中期奔马律、两肺底部有湿啰音、干啰音和哮鸣音,提示已有左心功能障碍。 (2)急性肺水肿 起病急,病情可迅速发展至危重状态。突发的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烦躁不安并有恐惧感,呼吸频率可达30~50次/分;频繁咳嗽并咯出大量粉红色泡

心力衰竭的诱因

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心力衰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治疗不当:主要为洋地黄用量不当(过量或不足)。以及合并使用了抑制心肌收缩力(异搏定、β阻滞剂)或导致水钠潴留(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 (2)感染:呼吸道感染和感染性

日常生活心衰患者怎么办

心衰患者怎么办?在某些右心衰竭患者中可出现腹水而外周水肿不明显。主要原因可能为外周血管收缩后使侧压(侧压指静脉内血容量对静脉血管壁的压力)降低,而内脏血管扩张使侧压升高,有利于液体外渗。 老年人心力衰竭腿肿是由于右心衰所致的体循环淤血引起的,可使得老年人两条腿都肿胀起来,但不会有疼痛。 老年人心力衰竭腿肿的治疗关键还是在于纠正心力衰竭,应尽快去医院接受系统治疗,才能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腿肿的症状。 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基本治疗手段包括休息、吸氧、改善心肌收缩力、纠正致病因素(如心律失常、高血压等)、利尿、限制

心力衰竭的原因

1、基本病因几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最终都会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均可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 2、诱发因素在基础性心脏病的基础上,一些因素可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都有哪些? 1、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 2、心律失常。心房颤动是器质性心脏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因素。 3、血容量增加如摄人钠盐过多,静脉输入液体过多、过快等。 4、过度体力劳累或情绪激

心力衰竭的病因

1、心力衰竭是指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障碍是原发的。心肌因种种原因收缩无力,不能喷射足够的血液到外周的血管中去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时,就发生心力衰竭。 2、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如心脏瓣膜病时,由于心肌负荷过重而发生心肌肥大和心脏扩大,继则心肌收缩性相对不足而导致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障碍是继发的,在除去瓣膜障碍时较易逆转。 3、由心肌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在晚期往往也伴有心肌损害。 4、除了心脏本身的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内膜炎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简称心衰。是一组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损害引起的心输出量减少或心室充盈升高。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以及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心衰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心力衰竭严重危害心脏病人的身心健康。 心力衰竭发病率高,五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似,心力衰竭是由于初始的心肌损害和应力作用:包括收缩期或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和(或)心肌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节段性如心肌梗死;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