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从走路姿态看出男人骨骼健康

从走路姿态看出男人骨骼健康

线索一:罗圈腿

预警:骨关节炎

整形外科专家认为这种步态通常是由于膝关节炎造成的,人群中有高达85%的人或多或少患有这种骨科疾病,通常是由于年龄增长造成骨骼损耗引起的,如果严重,可通过支架纠正。

线索二:走路时手臂不摇

预警:后背下方存在问题

生理学家认为,走路左腿向前迈时,脊柱会向右旋转,右臂也会随之摆动。如果有人在行走时手臂不怎么摇摆,可能意味着他后背的活动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伤。

线索三:踮着脚尖走路

预警:大脑可能有损伤

双脚踮着脚尖走路,与肌肉紧张有关,而当脊柱或大脑受到损伤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注意的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多会暂时出现这种步态,不需要担心,如果一直如此,可带孩子到儿科就诊,进行排查。

甲鱼的营养价值 钙

甲鱼富含钙,钙能维持牙齿和骨骼健康,能促进青少年的骨骼发育,预防中老年人骨质疏。

错误的走路姿势

这类人不仅背部弯曲,连肩膀和脖子也会向前伸。现代人经常使用电脑,大部分时间身体向前倾,时间长了后背的肌肉就变得僵硬,脊椎的S型发生改变,为了支撑沉重的头部重量,脖子及腰部便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容易导致腰痛、大腿肌肉痛、肩膀酸痛。

这么走路乍看之下背脊挺得很直,显得有精神,但仔细观察会发现,他们的腰部却是朝后方反折的,这多是由腹肌及背肌不平衡造成的,常见于腹肌较弱的女性。用此种方式走路,腰部会产生沉重、疲劳感。

走路时腿朝外弯,常见于腿部肌肉特别粗壮的男性及骨盘松弛的女性。这种走路方式通常和骨骼歪斜有关,时间长了会导致膝盖和髋关节疼痛。这类人走路时要尽量让脚尖朝前迈出。

多见于年纪大的人,主要是因为躯干肌肉整体性衰退,呈现无法支撑的状态,导致膝盖弯曲,需靠大腿前侧肌肉支撑。如此一来,腹部深层的髂腰肌更加衰弱,躯干肌肉得不到锻炼,陷入老化的恶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自己习惯用的一侧手脚,因此肌肉的发达程度不平衡,会使骨盆左右倾斜,而身体为了取得平衡,全身骨骼都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走起路来左右倾斜,时间长了会导致单侧脚踝痛、膝盖痛。这类人尤其要注意,不能长时间用一只手拿重物,或是单腿站。

正确地走路,上体伸直,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过于用力,心情舒畅,步伐轻松,飒爽英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上体笔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这样,脊柱伸直,轻微呼吸时,腹部稍有起伏。用这种姿势走,你会觉得是用胸走、用腰走。因为走的时候,胸和腰稍向前突出。

这种姿势与那种直通通像个棍似的直立姿势不同,它要求上体稍向前倾,走起来飒飒有声。这样走,不但看起来看,还有一定道理。

展开膝盖,并非僵硬、不灵活,而是使伸直的膝盖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行走。膝关节伸直了,步伐变大。大步走必须伸直膝盖。至于步幅到底多大,应使你觉得舒服为好。

再将身体重心移到脚尖前脚着地时,脚跟先着地,身体重心落在脚跟上。然后,身体重心由脚跟通过脚掌向脚尖方向"滚转",最后到达脚尖。

上体伸展,膝盖伸直,走起来脚自然向前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后腿要伸直。腿伸直,膝盖伸直,前脚自然向正前方迈。前脚向正前方迈出,脚的内侧足迹形成一条直线。

摆胳膊对走也很重要,时常会看到一些人,走路时,两手插在衣袋里。这种走法不对。这样走两肩收拢,走起来松松垮垮。胳膊摆得好坏,还要看手与脚的动作是否同步。因为在走这个动作中,手与脚,或者说胳膊与腿有密切关系

从走路姿势看男人心理世界

一、步伐急促的男人

这类男人是典型的行动主义者,大多精力充沛、精明能干,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适应能力特别强,尤其是凡事讲求效率,从不拖泥带水等。

二、步伐平缓的男人

这类男人走路时总是一副慢腾腾的样子,别人无论说得如何急他都不在乎似的,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派。他们凡事讲求稳重,“三思而后行”,绝不好高骛远。

如果他们在事业上得到提拔和重视的话,也许并不是他们有什么“后台”,而是他们那种务实的精神给自己创造的条件。

三、身体前倾的男人

有的男人走路时习惯于身体向前倾斜甚至看上去像猫着腰。

这类人的性格大多较温柔和内向,见到漂亮的女性时多半要脸红,但他们为人谦虚,一般都有良好的自身修养。

四、军事步伐的男人

走路如同上军操,步伐齐整,双手有规则地摆动。这种男人意志力较强,对自己的信念非常专注,他们选定的目标一般不会因外在的环境和事物的变化而受影响。

这种男人往往最让女人欢心也最让女人讨厌,因为他们一旦看上某个女人,就会非缠到手不可,只要你答应他,他愿意每天拉着人力车来接送你。

这类人如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一定收效颇丰,因为他们对事业的执著是其他类型的人不可比拟的。但如果你的上司是这种人的话,日子可就不好受了,很多时候你会“吃不了兜着走”,因为他们一般都比较“独裁”,而且有时候甚至会不惜牺牲任何东西去达到他个人的理想和目标。

五、踱方步的男人

迈着这种步态的男人是非常稳重的,他们认为面对任何困难事情时,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希望被任何带有感情色彩的东西左右了自己的判断力和分析力。

这种男人有时也觉得累,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他们很难在人前笑口常开。

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形态进行严格控制,虽然别人敬畏他们,可在一人独处时却感到压抑。因为这种人涉世极深,了解人情冷暖。

老年人骨骼健康问题

宜早期预防,忌掉以轻心

研究证明,一旦过了40岁,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逐渐变脆,随着年龄的增大,患骨质疏松或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也增大。因此,骨质疏松的预防要尽早开始,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

宜天然进补,忌依赖保健品

“补品”还是天然的好。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宜摄入天然的富含钙、磷、铁、锌等矿物质和维生素D的食物,不宜偏食或过分依赖保健品。还应戒除烟酒嗜好,因为酒精引起的器官损害可抑制钙与维生素D,酒精还有抗成骨细胞的作用,而吸烟则会加速骨质的吸收。

如何矫正错误走路姿势

走路速度很慢——寿命短

走路速度的快慢可以很好地预测寿命长短,在75岁以上人群中相对更准确。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钟0.9米,那些走路速度低于每秒钟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会增加,而那些走路速度超过每秒钟1米的人寿命较长。

走路时手臂不摇——后背下方存在问题

生理学家认为,走路左腿向前迈时,脊柱会向右旋转,右臂也会随之摆动。如果有人在行走时手臂不怎么摇摆,可能意味着他后背的移动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伤。

脚掌先拍打地面——椎间盘突出或中风

健康人迈步时,首先是脚后跟接触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时是脚掌先拍打地面,多由于其肌肉控制力量较弱,这意味着,可能是中风发作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了肌肉神经功能受损。

步幅小——膝盖骨骼退化

脚后跟接触地面的一刹那,膝盖应该保持笔直。如果不是这样,则意味着可能是膝盖骨的移动能力或臀部的伸展能力受限,这种功能退化可通过按摩推拿来解决。

罗圈腿——骨关节炎

这种步态通常是由于膝关节炎造成的,人群中有高达85%的人或多或少患有这种骨科疾病,通常是由于年龄增长造成骨骼损耗引起的,如果严重,可通过支架纠正。

内八字——风湿性关节炎

这种炎症会造成内八字的步态,有8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会表现出这种特征。它在医学上被称为膝外翻或者外翻足,表现为小腿无法伸直,向外侧弯曲。这种步态非常与众不同,看上去笨拙,双膝并拢在一起,而踝关节外翻。

踮着脚尖走路——大脑可能有损伤

双脚踮着脚尖走路,与肌肉紧张有关,而当脊柱或大脑受到损伤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要注意的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多会暂时出现这种步态,不需要担心,如果一直如此,可去医院进行排查。

跳跃着走路——小腿肌肉绷太紧

这种步态更常见于女性,这是因为她们长期穿高跟鞋造成小腿肌肉过于紧绷,脚后跟一着地面就会迅速抬起,建议还是少穿高跟鞋为妙。

走姿学7大秘诀走出健康和优雅

头部:最理想的走路姿势,头部应该是垂直的,不要盯着脚下看,而是将视线保持在前方3~6米的位置。可以想象自己像玩偶一样,有一条绳子连接你的头发,把你往上提拉。这样可以让颈椎合理支撑头部的重量,舒缓颈部肌肉的压力,而且颈部线条也能更流畅和优美。

胸部:一定不要含胸,而是将胸部挺起来,同时收紧小腹和臀部,这样能让全身线条收紧,女性的S曲线自然显现出来。

手臂:不管是为了取暖,还是为了装酷,走路时都不要让手臂一直闲置在衣服插兜中,最好让手臂轻微弯曲,随着步伐自然摆动,体现出韵律感。

肩膀:让肩膀放松,既不要向前耸,也不要向后塌。如果想要检测一下效果,可以让朋友从侧面看看,这时你的耳朵、肩膀、髋关节、膝盖应该在一条直线上,让身姿更加挺拔和自信。

呼吸:走路时注意呼吸的调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呼吸会影响人的体态。当你的呼吸急促或者比较浅时,上半身就会比较紧张,容易导致驼背和耸肩,所以走路时可以有意地调整呼吸,建议走三步吸气一次,然后走三步呼气一次。

髋部:走路时,不要指望让腰部承担所有的重量,而是应该把重心放在髋部,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挺拔的身姿,也可以减轻腰部的负担,毕竟天生柔软的它还是不太适宜干重活的。

正确的走路姿势:

双目平视前方,头微昂,颈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后突,步行后蹬着力点侧重在跖趾关节内侧。

老人走路姿势能测出健康

1 走路慢,显示腿部力量不足

研究结果显示,这种预测在75岁以上人群中会更准确。一般来说,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0.9米,走路速度低于每秒钟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会增加,而那些走路速度超过每秒钟1米的人寿命较长。

对此,南京市中医院骨伤科钱卫庆副主任医师表示,老人走路慢有时候确实会透露出一些问题。“老年人骨骼密度逐步下降,肌肉逐步流失,这一点很容易表现在腿部,显示为腿部力量不足,易发生跌倒等意外,导致残疾乃至死亡。”钱卫庆说。

因此,如果以前健步如飞,如今步履艰难,稍微走快一点就觉得体力和腿脚跟不上,那么即便暂时没有发现什么疾病,一方面要检查是否有潜在的疾病,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合适的锻炼来改善体力,增加骨骼和肌肉的强度。

2 手臂不摇,预示后背有问题

正常走路时,两臂会自然前后摇摆。钱卫庆介绍,如果行走时手臂不怎么摇摆,可能意味着后背的移动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伤,所以才无法摆动;另外,腰部出现问题也会带来这样的后果。所以不用犹豫,赶紧寻求骨科医生的帮助才是正理。

3 脚掌先着地,可能有过中风

健康人迈步时,先是脚后跟接触地面,如果是脚掌先着地,可能跟中风有关。

钱卫庆介绍,脚掌先着地一般都是中风发作后居多,主要还是因为中风导致相关神经系统受损,从而影响到了肌肉神经调控。和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倒不是很紧密。

中老年缺钙怎么办

骨骼健康是指整个骨骼系统的健康,包括骨、软骨、关节、肌腱、韧带等。而单纯补钙只能促使成骨,并不能保证整个骨骼系统的柔韧性、灵活性、防震性、抗张力及整体的协调性。因此,对于中老年人,只有全面补充骨骼营养,使骨骼中的营养成分得到均衡配比,才能使整个机体坚强、柔韧而有弹性。

据介绍,很多中老年人可能都有走路缓慢、关节咔咔响、蹲下站不起、晨僵、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发生,这些都是中老年人骨骼系统病变、衰老的征兆,主要是由于骨骼系统中的结缔组织营养缺乏所致。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以不溶纤维的形式存在,具有高度抗张能力,是决定骨骼、软骨、肌腱、韧带以及皮肤角质、血管等组织柔韧度和弹性强度的重要成分。在骨骼有机物中,胶原蛋白占90%,身体吸收的钙必须依附在胶原蛋白上才有可能大量沉积于骨骼中。同时,它还存在于关节中,决定着关节的润滑性、防震性;存在于软骨中,使软骨减少摩擦;存在于基底层中,使其具有良好的变形性和分隔性。

因此,中老年人,补钙的同时还应注意补充胶原蛋白。只有加强包括镁、锰、锌等营养均衡的调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骨骼健康。

国人超过三成骨骼指数不达标

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广东省营养学会等单位联合发布的中国首个骨指数报告显示,全国骨健康平均分未“及格”,超过三成受检国人骨骼指数不达标,国人的骨骼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记者了解到,该报告是通过分析一项在2011~2013年全国实施的“健康快车”体检项目资料得出的。报告显示,31.9%国民存在骨量低或骨质疏松问题,半数50岁以上的居民存在骨量异常,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达四成。报告还发现了中国骨骼状况的“黄金海岸线”,即东部沿海地区的骨健康指数最高,东北、中部、西部依次降低。其中,以重庆为首的西部地区,骨质疏松率高达11.2%,东部沿海地区是骨骼健康的“发达地区”,上海地区居民的骨骼最为健康。此外,骨质疏松有年轻化的趋势,35岁后骨质疏松发病率从1%上升至1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常翠青告诉记者,骨密度是衡量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反映出骨质疏松的程度并预测骨折危险性。上述报告中所谓的“骨指数”,也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的骨密度T值换算而来。他解释说,“超三成国人骨密度未达标”表明这些人面临骨质疏松的危险。骨质疏松或骨密度减少,是一种退行性且不可抗的自然衰退现象,一般在35岁后都会出现骨密度流失,但当下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缺乏运动等原因,导致本身骨骼质量就相对较差的国人,罹患骨质疏松症的人数直线上升,甚至有20多岁就出现骨密度大量流失的情况。骨密度流失不仅会让人腰酸背痛,还容易导致骨折,对于老年人来说,骨折可能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进而危及生命。

常翠青分析说,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除了饮食、运动外,阳光照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能促进钙吸收,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这一点通过中国骨骼“黄金海岸线”也能看出来。比如,西南地区骨质疏松率高,可能就与该地区多阴雨天气,影响了人们到户外运动和晒太阳。而沿海地区,特别是上海地区饮食习惯受外来文化影响大,肉类食品和牛奶摄入较多,所以成为骨骼健康的“发达地区”。常翠青建议,要想改善骨骼健康,运动和饮食是关键,特别要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和绿叶蔬菜。此外,绝经期女性要适度采用雌激素干预疗法来缓解骨密度流失,久坐室内工作的年轻白领要多运动、多晒太阳。

这样的走路姿势会短命

原来走路的姿势也有很大的学问,一个人的走路姿势不管好看与否,关乎他的气质和仪态。近日骨科医生表示,走路的姿势更能看出你的寿命长度。下面我们介绍几种走路姿势看你是否中招了。

1、走路速度很慢可能提示短命

美国研究者综合9项研究做出总结走路速度的快慢可以很好地预测寿命长短。具体来说这种预测在75岁以上人群中会更准确。一般来说,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0.9米,那些走路速度低于每秒钟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会增加,而那些走路速度超过每秒钟1米的人寿命较长。随着年龄增加,骨骼密度逐步下降,肌肉逐步丢失,这一点很容易表现在腿部,显示为腿部力量不足,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下降。由于腿部的支撑和运动能力下降,不仅预示着这些老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也让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而后者则可能会给老人带来意料不到的威胁,甚至可能导致老人残疾乃至死亡。

2、手臂不摇预示后背有问题

在正常走路的时候,我们的两臂也会自然前后摇摆。如果摇摆幅度过大,这容易被认为是举止仪态不佳,影响到个人的气质;但如果走路时手臂不怎么摇摆,那也不见得是端庄优雅,而更可能是后背出了问题。从生理角度来看,当一只脚向前迈时,骨盆会随之运动,脊柱也会像对侧旋转,并带动对侧手臂的摆动。这一切都是系统连贯的,所以同手同脚才会显得那么不自然。而某些人群可能因职业、场合需要限制手臂摆动的幅度,但手臂轻微摆动时仍符合这一规律。如果有人在行走时手臂不怎么摇摆,可能意味着他后背的移动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伤,所以才无法摆动;另外,腰部出现问题也会带来这样的后果。所以不用犹豫,赶紧寻求骨科医生的帮助才是正理。

3、脚掌先着地可能有过中风

健康人迈步时首先是脚后跟接触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时是脚掌先落地,多由于其肌肉控制力量较弱,这意味着,可能是中风发作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了肌肉神经功能受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人走路已经不是脚掌先着地,而是“足尖-脚掌”部位感觉根本“抬不起来”,而呈现足下垂的情况。为了避免因此走路时足尖蹭地带来不便,甚至导致跌倒,当事人会有意识把整条腿提起来,呈现出一种“高抬腿”样的步态。这多半是由于腓总神经受损一类的问题引起的。

4、步伐小意味着膝盖在退化

走路步伐大小,可能和一个人的身高有关;但在骨科医生介绍说这可能和膝盖的健康状况有关。据称脚后跟接触地面的一刹那,正常人的膝盖应该保持笔直。如果不是这样,则意味着可能是膝盖骨的移动能力或臀部的伸展能力受限,这种功能退化可通过按摩推拿来解决。

以上就是“走路姿势会短命 你中招了吗”的详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患者朋友。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本身并不是内八字的成年人,突然不知不觉变成了内八字了,那就要小心了。因为有研究显示,不少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就会出现这种内八字步态,因此有这种现象要及时看骨科。

老年人补钙更要补胶原蛋白

专家指出,骨骼健康是指整个骨骼系统的健康,包括骨、软骨、关节、肌腱、韧带等。而单纯补钙只能促使成骨,并不能保证整个骨骼系统的柔韧性、灵活性、防震性、抗张力及整体的协调性。因此,对于中老年人,只有全面补充骨骼营养,使骨骼中的营养成分得到均衡配比,才能使整个机体坚强、柔韧而有弹性。

据介绍,很多中老年人可能都有走路缓慢、关节咔咔响、蹲下站不起、晨僵、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发生,这些都是中老年人骨骼系统病变、衰老的征兆,主要是由于骨骼系统中的结缔组织营养缺乏所致。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以不溶纤维的形式存在,具有高度抗张能力,是决定骨骼、软骨、肌腱、韧带以及皮肤角质、血管等组织柔韧度和弹性强度的重要成分。在骨骼有机物中,胶原蛋白占90%,身体吸收的钙必须依附在胶原蛋白上才有可能大量沉积于骨骼中。同时,它还存在于关节中,决定着关节的润滑性、防震性;存在于软骨中,使软骨减少摩擦;存在于基底层中,使其具有良好的变形性和分隔性。

因此,专家提醒,中老年人,补钙的同时还应注意补充胶原蛋白。只有加强包括镁、锰、锌等营养均衡的调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骨骼健康。

老人走路正确姿势

1、老人走路的正确姿势

老人走路时的正确姿势应该是,双目平视前方,头微昂,颈正直,胸部自然前上挺,腰部挺直,收小腹,臀部略向后突,步行后蹬着力点侧重在跖趾关节内侧。

2、不同姿势可能预示什么

走路姿势:弯腰驼背

健康预警:脊柱后凸畸形

脊柱后凸是由于肌肉韧带松弛、骨质软化,因久站久坐,在重力的作用下所致的骨骼畸形。大部分是由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和病理性改变引起。先天性脊柱畸形、脊柱创伤、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导致脊柱后凸角度增大。

走路姿势:内八字

健康预警: 骨关节炎

内八字走路容易使更多压力积聚在脚外侧,从而增加了脚外侧和地面接触的机会,改变了脚部接触地面的原有路线,增大了关节的压力,长久下来会导致腿部骨骼变形和疼痛,形成O型腿。

同时,走路内八字可能患有骨关节炎

如果走路是迈着外八字脚步,就说明脚趾向外的角度过大,久而久之会让膝盖外移,双腿变成X型,甚至导致膝关节疼痛以及加速关节退化。

3、老人走路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背转双手时,手臂向内向后旋转,上臂的肩端就会向前旋出,肩关节相应向前向内扣出,上身重心前移,使本已佝偻的上身更加向前倾斜。为保持平衡,头颈及下巴亦向前伸出,于是更显佝偻,看起来完全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这样的姿势走路,由于重心不稳,稍有不慎就容易摔倒,致肱骨颈骨折或肘部受伤,若俯冲向前,磕破嘴唇或磕掉牙齿都有可能。

不论站立、行走或坐着,随时有意识地伸直上身,一副正襟危坐之势,并体会这种体位的感觉,保持到正常生活中去。

闲时多靠墙站立,注意脚后跟、臀部、肩背部、头枕部紧贴墙面,时间可长可短,视本人具体情况而定。

闲时可取站立或坐姿,手臂转向身后,肘部向上弯曲,使前手臂翻转向上,双手背紧贴背部向肩胛处上伸,最好能将右手伸向左腋,左手伸向右腋。用以上方法锻炼时,应注意循序渐进。

坏习惯影响宝宝骨骼发育

每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一个挺拔的身姿,但可能想不到一些常见的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到宝宝的骨健康!毕竟形成疾病的原因很多,家长不用太紧张,发现自己平时哪方面做得不够好,及时纠正就是了。

同床睡→斜颈

坏习惯:小婴儿就是有这个牛本事,即使闭着眼睛也能用嘴找到妈妈要奶吃。

过去我们总提倡婴儿和妈妈分床睡,是为了避免大人捂着宝宝了,其实这样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孩子和家长同床睡时孩子会自然地长时间面向妈妈的一边入睡。

可能后果:斜颈

专家点拨:长此以往,这种睡姿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一侧脸大一侧脸小),俗称歪脖子。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卧睡姿,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是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出现头面部总倾斜向一侧颈部,则需要警惕宝宝的一侧颈部是否有肿块,一旦有可以感触到的坚硬肿块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种极有可能是先天性肌性斜颈。

支一招:宝宝能独睡最好,或者妈妈勤换着点方向。

牵手走→肘脱臼

坏习惯:宝宝开始学走路了,听说学步车对身体发育不好,还不安全,那就家长亲自弯腰牵着宝宝走吧。可是如果总是牵一侧的手,或者太过用力,也会有问题哦。

可能后果:桡骨小头半脱位

专家点拨:婴幼儿骨骼硬度差、弹性大。尤其两岁以下孩子刚学会走路,家长长时间单侧向上牵领走,孩子重心易发生偏移,这对骨骼发育不利。另外由于孩子肘部桡骨小头的环状韧带薄弱,也易发生桡骨小头半脱位,如果领的途中孩子突然跌倒还可能会脱臼。

支一招:左右手交换、轻轻领着孩子小手。

早走路→O型腿

坏习惯:别家宝宝都能自己走路了,咱也抓紧练吧。有些父母把婴儿能够独立行走看成是可喜的开端,在宝宝还没有准备好时就早早地锻炼他站立、行走。

可能后果:O型腿和X型腿

专家点拨:过早地站立与行走会对婴儿的骨骼发育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儿童出生时骨骼正处于发育时期,没有完全钙化,包围在骨骼外面的是一圈软骨,孩子一岁以内就学着走,由于站立不稳,就会向内或向外用力,导致两边软骨发育不平衡,时间久了,容易影响腿部骨骼发育出现膝内翻或膝外翻,即常见的O型腿和X型腿。

支一招:放松心态,孩子想走时拦都拦不住。

小提示:坐时背部凸小包很正常

宝宝坐下时后背会凸起小鼓包,因为这个来就诊的家长可真不少,以为脊柱上长了东西,其实这是正常的椎骨棘突,较瘦小的孩子更易显现。

一周岁以内的幼儿,刚刚学会坐着,背部肌肉还不发达,所以坐起时很容易出现含胸、驼背,弯腰时后背会有一节一节的脊椎棘突隆起,这都是骨骼发育的正常现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脊柱的发育,这些表现会慢慢消失。

老年人骨骼健康问题

宜早期预防,忌掉以轻心

研究证明,一旦过了40岁,骨质流失的速度就超过形成速度,骨量开始下降,骨质逐渐变脆,随着年龄的增大,患骨质疏松或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也增大。因此,骨质疏松的预防要尽早开始,要想老来骨头硬朗,就得在35岁之前打好基础。

宜户外运动,忌剧烈运动

通过运动,调节骨的生长,特别是可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骨流失,并改善肌肉的灵活性,从而减少跌倒的几率。同时,还能有效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

需要注意的是,骨质疏松患者骨质比较脆弱,运动时要格外小心,不宜进行超负荷的剧烈运动。最该避免的运动是跳高、快跑等高强度运动。另外,不要做向前弯腰、扭腰、仰卧起坐等动作,否则会增加脊柱的压力。平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走路姿态,不宜弯腰、弓背,不要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以免加重骨骼负担。

8个走路姿势看出病

走姿一:走路速度很慢

疑似症状:寿命短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研究者综合9项研究做出总结:走路速度的快慢可以很好地预测寿命长短,在75岁以上人群中相对更准确。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每秒钟0.9米,那些走路速度低于每秒钟0.6米的人,死亡的可能性会增加,而那些走路速度超过每秒钟1米的人寿命较长。

走姿二:走路时手臂不摇

疑似症状:后背下方存在问题

生理学家认为,走路左腿向前迈时,脊柱会向右旋转,右臂也会随之摆动。如果有人在行走时手臂不怎么摇摆,可能意味着他后背的移动性受到了限制,易引起后背疼痛和受伤。

走姿三:脚掌先拍打地面

疑似症状:椎间盘突出或中风

美国专家认为,健康人迈步时,首先是脚后跟接触地面,如果有人走路时是脚掌先拍打地面,多是由于其肌肉控制力量较弱,这意味着,可能是中风发作或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引起了肌肉神经功能受损。

走姿四:步幅小

疑似症状:膝盖骨骼退化

脚后跟接触地面的一刹那,膝盖应该保持笔直。如果不是这样,则意味着可能是膝盖骨的移动能力或臀部的伸展能力受限,这种功能退化可通过按摩来解决。

走姿五:罗圈腿

疑似症状:骨关节炎

这里所说的罗圈腿并不是指儿时的佝偻病,而是后天自己在走路中所形成的。整形外科专家认为这种步态通常是由于膝关节炎造成的,如果严重,可通过支架纠正。

走姿六:内八字

疑似症状:风湿性关节炎

这种炎症会造成内八字的步态,有85%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会表现出这种特征。它在医学上被称为膝外翻或者外翻足,表现为小腿无法伸直,向外侧弯曲。

走姿七:踮着脚尖走路

疑似症状:大脑可能有损伤 双脚踮着脚尖走路,与肌肉紧张有关,而当脊柱或大脑受到损伤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多会暂时出现这种步态,不需要担心,如果一直如此,可带孩子到儿科就诊,进行排查。

走姿八:跳跃着走路

疑似症状:小腿肌肉绷得太紧

这种步态更常见于女性,足科医生认为,这是因为她们长期穿高跟鞋造成小腿肌肉过于紧绷,脚后跟一着地面就会迅速抬起,建议还是少穿高跟鞋为妙。本报综合报道——相关链接——何为正确走姿

1.上体伸展 上体笔直,下巴前伸,高抬头,两肩向后舒展。脊柱伸直,轻微呼吸时,腹部稍有起伏。

2. 伸直膝盖并非僵硬、不灵活,而是使伸直的膝盖在不受力的情况下行走。膝关节伸直,步伐变大。至于步幅到底多大,应使你觉得舒服为好。

3.脚向正前方迈上体伸展,膝盖伸直,走起来脚自然向前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后腿要伸直。前脚自然向正前方迈。

4.摆胳膊摆胳膊对走也很重要,时常会看到一些人,走路时,两手插在衣袋里。这种走法不对。这样走两肩收拢,走起来松松垮垮。胳膊摆得好坏,还要看手与脚的动作是否同步。

5.脚跟先着地,再将身体重心移到脚尖前脚着地时,脚跟先着地,身体重心落在脚跟上。然后,身体重心由脚跟通过脚掌向脚尖方向“滚转”,最后到达脚尖。

相关推荐

会损伤健康的走路姿势

1.步子太大 很多人觉得迈着大步走路“雄赳赳、气昂昂”,是精神好体力好的表现,尤其老人锻炼的时候,更容易大步走路。“其实,这样的姿势也会伤身体。”专家说,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迈大步时,往往是大腿带动小腿“甩”出去,脚“砰”的一下落在地上。这种姿势走路,脚掌的缓冲力变差,对膝关节不好的人来说,会加重关节损伤。日常走路,用自己最舒服的步幅即可;如果是健步走,步幅可稍微大一些,但以不影响脚着地为宜。 2.脚掌拖地 部分人因为太累、鞋子太重、胫骨有伤或是腿部肌肉力量太差,走路时脚无法从脚后跟到脚趾“轮转”起来,而是

骨骼发育不良的因素

1、同床睡→斜颈 坏习惯:小婴儿就是有这个牛本事,即使闭着眼睛也能用嘴找到妈妈要奶吃。过去我们总提倡婴儿和妈妈分床睡,是为了避免大人捂着宝宝了,其实这样还有一个坏处,就是孩子和家长同床睡时孩子会自然地长时间面向妈妈的一边入睡。 可能后果:斜颈 专家点拨:长此以往,这种睡姿会使孩子的头、面部习惯性地向一侧倾斜,形成习惯性或姿势性斜颈(一侧脸大一侧脸小),俗称歪脖子。姿势性斜颈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睡姿、抱姿哺乳习惯或一些眼科异常影响形成。左右交替哺乳或平卧睡姿,一般情况下可自行缓解。但是如果发现宝宝在出生两周左右

怎么走路不上膝盖 5种走路姿势最伤腰腿

1. 驼背型 这类人不仅背部弯曲,连肩膀和脖子也习惯性地往前伸。现代人由于经常使用电脑,大部分时间身体都向前倾,时间长了,后背的肌肉就会变得僵硬,脊椎的S型随之发生改变。为了支撑沉重的头部重量,脖子及腰部便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久而久之容易导致肩膀酸痛、腰痛和大腿肌肉痛。 2. 反腰型 这种走姿乍看之下背脊挺得很直,显得很有精神,但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类人的腰部是朝后方反折的,这多是由于腹肌及背肌力量不平衡所致,常见于腹肌力量较为薄弱的女性。用这种方式走路,腰部容易产生沉重、疲劳感。 3. 螃蟹型 特点是

女性健康的走路姿势

1、压脚走 哪些走路姿势影响女性健康呢?与踢着走类似,但是这种压脚走的方式是双脚着地的时间比较长。走的时候身体重量会整个压在脚尖上,然后再抬起来。如果长久如此下去、会导致腿肚的肌肉愈来愈发达,就会有讨厌的萝卜腿出现。 2、内八字走法 很多日本女人那是内八字走法。可是这种内八字走法长久下来会从成O型腿。 3、踢着走 有些人似乎怕地上的脏水或脏东西型脏鞋或裤子、就养成了一种踢着走的习惯。踢着走的时候身体向前倾,走路时只有脚尖踢到地面,然后膝盖就一弯,脚跟就往上提,所以,走路的时候腰部部恨少用力、好假走小肿步一

站立运动更健骨

背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最新发布的《亚洲审计报告》显示:至2020年,中国骨质疏松或骨质下降的患者将增至2。866亿人,这意味着约5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骨头不够硬。 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坚持锻炼、定期体检,这三点被认为是维护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的“三大法宝”。但很多人不知道,有些运动对骨骼健康益处并不大,只有站立运动健骨效果较好。 “运动员中,游泳和自行车运动员骨质密度最低。”在近日举办的“关注亚洲人骨骼健康”新闻发布会上,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亚洲审计报告》的赞助商——恒天然集团的高级健康事务经理乔安

哪些遗传病只传男不传女 假肥大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多在4岁左右发病,一般不超过7岁。大腿肌肉萎缩,小腿变粗而无力,走路姿态似鸭子,几年后逐渐瘫痪。多数病人在20岁左右死亡。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儿童驼背怎么纠正好

驼背,是佝偻病骨骼畸形症状,骨骼畸形是缺钙最严重的结果,需要大剂量服用维生素D治疗,可以服用龙牡壮骨颗粒治疗。龙牡壮骨颗粒有补钙促进食欲消化的作用,能治疗和预防宝宝佝偻病(缺钙)、软骨病,对宝宝夜惊、夜啼、多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等症也有治疗作用。 儿童驼背先从平时的生活细节上做起,平时需要注意坐姿,睡硬板床,做扩胸伸展运动,学游泳等。也可以佩戴背背佳之类的矫正带。小朋友现在骨骼正在发育,可以家长纠正一段时间看你的说法不像是先天性的。 那么孩子经常接触的人中是否有驼背的人,因为孩子对周围事物有一

预防骨质疏松应多做四类运动

负重训练益心脏。包括走路、跳舞、慢跑、爬楼梯、健身操、跑步等。这些训练有益心脏健康和骨骼力量,能减少骨折风险。建议每周锻炼至少150分钟,可以分3-5天来做。每次持续20-60分钟或一次10分钟,一天2-3次。锻炼强度建议是中度至强烈(有些气喘吁吁,但是仍然可以讲话)。 力量训练健肌肉。哑铃、器械或者对抗身体重量等都是力量训练。这些训练有助提高肌肉和骨骼强度,并且优化姿态。建议每周做3-5天,每次2-3组,每组重复动作8-12次。注意要包含主要肌肉群。力量训练特别要注意控制好强度。如果你能一次轻松地做12

老人运动的长寿秘诀

力负重训练益心脏。包括走路、跳舞、慢跑、爬楼梯、健身操、跑步等。这些训练有益心脏健康和骨骼力量,能减少骨折风险。建议每周锻炼至少150分钟,可以分3—5天来做。每次持续20—60分钟或一次10分钟,一天2—3次。锻炼强度建议是中度至强烈(有些气喘吁吁,但是仍然可以讲话)。 姿态训练护脊柱。姿态训练能帮助老人保护脊柱,减小脊柱压力,降低摔跤和骨折,特别是脊椎骨折的风险。姿态训练应该贯穿在每日生活中,坐、立、行都要注意保持良好姿势。可以先利用镜子来练习。 训练健肌肉。哑铃、器械或者对抗身体重量等都是力量训练。

女人怎么提升自己的形体气质

 站姿: 把自己像一张纸一样贴到墙上,从头——肩(后背的小翅膀是不能当成肩靠在墙上的,那样不算数,肩是大胳膊的上面靠在墙上才能算数的。)——整条脊椎骨(把手放在后背能摸到的)——腰——屁股——大腿——小腿——脚后跟。我知道你并不能把我说的这些地方完完全全的都贴到墙上,因为不是一张纸,人是有曲线的。但在思维上你要想着都贴到墙上,你想和不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不信你找个朋友在你站着的时候看看,你是哪种离墙更近。 用嘴呼吸,因为当你的肩靠在墙上时,你会紧张,引起你胸口的地方鼓起来,用嘴呼吸会使胸口下去,到放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