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护理

一、保守治疗

此方法的目的是用各种方法达到每天或隔天排便1次,解除低位肠梗阻症状。但是,由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症状顽固,使用单一方法不久后就会失效,往往需要多种方法交替或联合使用。即使如此,有时也很难维持正常排便。

1、口服润滑剂或缓泻剂:如石蜡油、酚酞(果导片)、番泻叶、大黄等。

2、塞肛:用开塞露或甘油栓塞肛,每天或隔天1次。

3、灌肠:0.9%盐水灌肠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灌肠时必须注意盐水用量及排出情况,如盐水灌入后不能排出,需注入甘油、50%硫酸镁液,待大便软化后再次灌洗,应注意小肠炎的发生,如有腹胀、发热、水泻等症状时应及时住院。

4、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自1972年起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对近200例短段型巨结肠应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手术治疗

1、结肠造瘘术:国外学者多主张确诊后立即造瘘,国内除病情危重且高度肠梗阻,一般状况恶劣,为抢救生命时,很少做肠造瘘术。但近来有观点认为,对于梗阻时间久,扩张肠段已波及至升结肠及回盲部的患儿,主张先行造瘘术,使部分扩张的结肠能基本恢复正常,从而减少了结肠的切除范围,避免患儿术后的营养不良及发育阻碍等多方面问题。其造瘘部位一般多主张在乙状结肠神经节细胞正常肠段,因该段造瘘可以保留最大的结肠吸收范围,而且第2次根治手术时,关瘘与根治术可一次完成。如长段型不能行乙状结肠造瘘,而行横结肠造瘘时,其部位应在结肠肝曲部位,这样可以避免损伤脾曲,不致影响根治手术拖出结肠的长度。无论在何处造瘘,其瘘口必须有正常的神经节细胞,否则术后仍不能排便,症状也不能缓解。

2、巨结肠根治手术:在诊断明确后,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排空肠腔内潴留的大便,1~2次/d。盐水灌肠同时口服缓泻药物,改善患儿全身营养状况,常规肠道准备。争取早日施行根治性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

痉挛肠段短、便秘症状轻者,可先采用综合性非手术疗法,包括定时用等渗盐水洗肠(灌洗出入量要求相等,忌用高渗、低渗盐水或肥皂水),扩肛、甘油栓、缓泻药,并可用针灸或中药治疗,避免粪便在结肠内淤积。若以上方法治疗无效,虽为短段巨结肠亦应手术治疗。

凡痉挛肠段长,便秘严重者必须进行根治手术,目前采用最多的手术为:①拖出型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Swenson´s术);②结肠切除直肠后结肠拖出术(Duhamel´s手术);③直肠粘膜剥离结肠于直肠肌鞘仙拖出切除术(Soave&acut;s手术)。

如患儿发生急性小肠结肠炎、危像或营养发育障碍,不能耐受一次根治手术者,应行静脉补液输血,改善一般情况后再行根治手术,如肠炎不能控制、腹胀呕吐不止,应及时作肠造瘘,以后再行根治术。

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一旦确诊,迟早均需进行巨结肠根治术才能解除症状。保守治疗适应于临床表现尚轻、诊断未完全明确以及手术前准备等,主要方法有:用肥皂糊、开塞露等刺激肛门直肠,必要时可以用温生理盐水灌肠引起患儿排便。

手术治疗包括过渡性手术(肠造口术)和确定性手术。肠造口术一般用于并发小肠结肠炎、肠穿孔或全身营养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大手术的患者,经治疗一般情况好转后再行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要彻底切除病变处狭窄肠段,重新恢复肠道连续性。

由于手术技术和监护水平提高,出生后6个月甚至更早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也能安全接受根治性手术,从而避免了小肠结肠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术后还应训练患儿排便习惯,并在医生指导下定期扩肛,以巩固远期疗效。

先天性巨肠症的病因

1.胚胎学 Bodian认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如是一种壁内神经发育停顿,致使外胚层神经纤维无法参与正常的壁内神经丛发育。1954年Yntema和Hamman在胚胎研究发现,消化道的内在神经丛是由中枢神经嵴衍生而来。其神经母细胞沿已发育的迷走神经干迁移至整个消化道壁内,由头端之食管直至尾端之直肠,此即单相发育学说。而Tam等则提出神经节细胞系由口和肛门向中心发育,此即双相发育学说。

1967年Okamoto等对18例胚胎和胎儿进行了研究,发现肌间神经丛系由神经嵴的神经母细胞形成。这些神经母细胞于胚胎第5周开始沿迷走神经干由头侧向尾侧迁移,于第12周达到消化道远端。在胚胎第5周时已在食管壁发现神经母细胞,第6周至胃,第7周达中肠远端,第8周到横结肠中段,最后于12周布满全部消化道管壁至直肠。但是,直肠的末端即内括约肌神经母细胞尚未进入。在胚胎发育后期,肠壁内神经母细胞作为神经元,逐渐发育成为神经节细胞。不难设想,如果由于各类原因导致神经母细胞移行时中途停顿,即可造成肠壁无神经节细胞症。停顿的时间越早,则导致结肠远端无神经节细胞肠管越长。由于直肠、乙状结肠是在消化道的最远端,所以受累的机会最多(约85%)。神经母细胞由肌层向黏膜下发展,在纵肌与环肌形成肌间神经丛,即Auerbach神经丛。黏膜下的神经节细胞乃由肌间神经母细胞移行而来,穿过环行肌后,在黏膜下层形成黏膜深层神经丛,即Henley神经丛。神经母细胞再向内发展形成黏膜浅神经丛,即Meissner神经丛。临床上全层活检主要检查肌间神经丛,而吸引活检是主要检查黏膜下浅神经丛,即Meissner神经丛。国内王光大等对早产婴儿、新生儿、婴幼儿的结肠、直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包括深层、浅层)神经节细胞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也支持上述学说。

近来Okamoto用嗜银染色法检查,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神经节细胞缺如仅限于肠壁,而同属盆丛神经支配的膀胱、前列腺等神经节细胞均为正常。这不仅表现在外来自主神经纤维和自主神经感觉健在,而且其排列结构均无异常。上述结果说明,先天性巨结肠症的病理改变源于肠壁本身,并非因盆丛的原发病变所引起。研究资料还证实盆丛神经(副交感神经)原基在胚胎6周时已经形成,其神经母细胞迂回于直肠周围到膀胱左右基底部,约于第8周时形成膀胱、前列腺(子宫)神经丛,这时尚未见到有明显的分支及神经母细胞进入直肠。直肠壁内神经丛形成比盆丛稍晚,约在第10周以后,然后由盆丛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移入结肠直肠壁内与沿消化道迁移来的神经节会合形成肠壁肌间神经丛。如果无肠壁内神经节细胞,则盆丛的副交感神经纤维必定在肌间大量增生,此即病变肠段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如果盆丛发生病变,则肌间神经丛也不可能正常发育,两者相辅相成。近端结肠的副交感神经系来自迷走神经。在全结肠型病例中副交感神经纤维有时减少或缺如

2.遗传学因素 Valle(1924)首先发现先天性巨结肠有家族遗传性,此后关于先天性巨结肠的家族性发病报道逐渐增多。随着遗传学的深入研究,认识到先天性巨结肠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的联合致病作用,为多基因或多因素遗传病,也有人称之为性修饰多因素遗传病(sex-modified multifactorial inhertitance),遗传度为80%。分子遗传学用于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学研究后,目前已发现5个突变基因:RET基因、GDNF基因、EDN3基因、EDNRB基因和SOX10基因。

(1)RET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 RET):Takahashi与Cooper(1987)年在重组DNA的实验中,首次发现RET原癌基因。RET基因定位于10q11.2区。Martucciello(1992)报道1例10号染色体长臂(10q)缺失的全结肠型先天性巨结肠女性病儿。现已确定,DNA全长约8万个核苷酸(80Kb),有21个外显子,至少有4个转录产物,且在不同的组织中含量不同。RET蛋白为1114个残基跨膜蛋白,有一个富含半胱氨酸的钙粘连素样细胞外区,一个跨膜区和一个催化酪氨酸激酶(TK)的细胞内区。TK受体(TKR)的基本功能是,将细胞外信息转变为可传入细胞内的化学信号。Tahira等(1988)研究小鼠组织中RET的mRNA表达情况:成鼠组织中未能查出RET的mRNA表达,而胚胎鼠的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肠内神经系统)却能查到。Pachnis等(1993)发现,当RET表达量减少一半时,神经节细胞就不能移行到肠壁内。说明RET对肠内神经系统的发育起重要作用。现已证实RET基因突变是引起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基因,50%家族性先天性巨结肠、7.3%~20%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与RET、基因突变有关。

(2)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 cells derived nurotrophic factor,GDNF):GDNF、基因定位于5p 12~13.1,为32~42kd的二聚体,有2个外显子,一为151bp,一为485bp GDNF基因突变可能引起先天性巨结肠,也可能使RET突变基因所致疾病的表型不同。但是,先天性巨结肠的GDNF基因突变率仅0.9%~5.5%。1996年确认GDNF是RET基因的配体。TKR将细胞外信息转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包括RET/GDNF-a/GDNF复合体的形成、TK的激活和细胞内靶蛋白的磷酸化3个步骤。其中GDNF提供配体结合区,GDNF-a参与GDNF二聚体的形成,RET提供信号成分。将RET/GDNF称TK信号通路。

(3)内皮素3(EDN3)基因:EDN是日本学者1988年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多肽,含21个氨基酸,具有强烈的收缩血管、促进细胞增殖和调解体内有关物质释放等生物活性。EDN家族有3个成员。即EDN1、EDN2和EDN3,为关系密切的异构体。内皮素由较大的前蛋白(含238个氨基酸)水解而成,并通过受体起收缩血管的作用。EDN受体(EDNR)有2个:EDNRA、EDNRB,都是G-蛋白偶联的七面螺旋体跨膜蛋白。

(4)内皮素受体B(endothelin B receptor,EDNRB)基因:EDNRB基因定位于13q22,有7个外显子。目前报道先天性巨结肠的该基因突变位点有12个,其中10个见于短段型巨结肠,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仅有7个。EDN为EDNRB的配体,将ED-NRB/EDN称为EDN信号通路。可能是EDNRB基因或EDN基因改变,引起G-蛋白的结构异常与功能丧失,导致内皮素信号通路破坏。

近年来证明,先天性巨结肠合并耳聋、色素异常(Sah-Waardenburg syndrome)的患者,与EDN3基因及性别相关转录因子Sox10(SRY-Box10)基因异常有关。人的Sox10基因定位于22q13,由于该基因与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Sex-determiningRegion Y;SRY)有相似序列而命名。

Martucciello等(1998)总结第3次“先天性巨结肠及与神经嵴有关疾病”国际会议时指出,以上仅为理论方面研究,有关先天性巨结肠的遗传学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3.肠壁内微环境改变 近年发现细胞外基质蛋白、免疫因素、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神经生长因子受体(nerve growth factor receptor,NGFR)等肠壁内微环境改变与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有关。

细胞外基质蛋白是胚胎早期神经嵴源细胞移行通路中的重要物质,其中纤维连接蛋白和透明质酸,为神经嵴细胞向肠内移行提供通路;层连接蛋白和Ⅳ型胶原,促进肠内神经嵴细胞的轴突生长及神经元分化。因而推测:是胚胎早期细胞外基质蛋白的改变,导致神经嵴源细胞向肠内移行终止,引起先天性巨结肠;或者使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disorders)。近年来研究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痉挛段肠管中,连接蛋白、粘连素及Ⅳ型胶原等含量均比正常肠管增多,因而有人认为细胞外基质蛋白是神经嵴细胞发育、移行的必要因子,但过量也会产生相反作用:影响神经嵴源细胞的存活和发育。

Kobayashi等(1995)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的痉挛段和移行段中,均有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Ⅱ(MHCⅡ)表达,而正常肠壁内却看不到MHCⅡ阳性神经元或神经纤维。这种异常表达,提示免疫因素可能参与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

NGF是分子量为130~140kd糖蛋白,是中枢胆碱能神经元和来源于神经嵴的感觉神经元存活所必需的因子,也是胚胎期和生后早期交感神经元和脊根神经节细胞存活和成熟所必需的。NGF能促进神经元的轴突生长和数目增多,但它需要与细胞膜上受体(NGFR)结合而发挥作用。NGFR分为高亲和力受体和低亲和力受体。高亲和力受体为TrkA,它是与细胞信号传递有关的原癌基因Trk编码的蛋白产物之一;低亲和力受体是一种分子量为75kd的蛋白质,故称P75蛋白,即P75-NGFR。我们研究发现:先天性巨结肠的正常结肠黏膜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中,有大量的P75-NGFR阳性纤维,黏膜下和肌间神经丛中神经节细胞,表现为P75-NGFR强阳性;痉挛段肠管黏膜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中,P75-NGFR阳性纤维明显减少或缺如,黏膜下和肌间粗大神经纤维的神经束膜,表现为P75-NGFR强阳性,像一个红环包绕在异常的神经束周围。说明先天性巨结肠的痉挛段肠管有NGF及P75-NGFR发育缺陷,提示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可能与P75-NGFR异常有关。

Rabizadeh等研究发现P75-NGFR与细胞凋亡(apoptosis)或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有关。P75-NGFR的结构与其他生长因子受体或激素受体分子没有相似性,却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人类细胞表面抗原Fas(Apo-Ⅰ)、B细胞抗原CD-40有同源顺序,而这些因子均控制细胞死亡。在细胞培养过程中使细胞表达P-75NGFR,则细胞死亡明显增多,加入其单克隆抗体或NGF后,促细胞死亡作用被抑制,当P-75NGFR与NGF结合时,促进细胞生长作用增强。说明P-75NGFR促进细胞死亡。先天性巨结肠痉挛段中,神经纤维束膜上有大量P-75NGFR表达,是否与神经节细胞发育异常有关,尚需进一步研究。

4.其他因素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除与遗传及肠壁内微环境改变有关外,肯定还有其他因素参与。但与哪些因素有关,正是今后的研究内容。

王练英等(1996)检测先天性巨结肠病儿的巨细胞病毒(CMV),结果病儿尿中CMV分离率明显高于正常儿(P<0.05),痉挛段组织中CMV-DNA探针杂交阳性率100%,说明HD与CMV感染有关。致畸机制可能是孕妇感染CMV后产生毒血症。通过母体的淋巴细胞携带给胎儿;也可能是CMV经阴道、子宫逆行感染给胎儿,导致胎儿CMV毒血症:CMV造成胎儿的细胞分裂活动障碍(细胞溶解破坏、血管闭塞、染色体断裂等),致使胎儿发育延迟或异常。

以前认为,先天性巨结肠可能与肠壁缺血、乏氧及神经毒性物质等环境因素有关,目前仍需进一步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症状复发与血运障碍有关的证据也不足。目前认为根治术后症状复发,主要与先天性巨结肠同源病或根治性手术时病变肠管切除不全、肛门内括约肌的病理作用有关。以前的实验性巨结肠动物模型,是采用阻断血运或用台氏(Tyrode)液加0.002%升汞,使肠管的神经节细胞和肠壁变性、坏死,几个月后该段肠管狭窄,近端肠管续发扩张、逐渐形成巨结肠改变。因不符合先天性巨结肠的病理及病理生理改变,近年已转向遗传及基因工程方法所致巨结肠动物模型研究。

由克卢兹锥虫(Cruzs trypanosoma)引起的查加斯病(Chagasdisease),是主要流行于中、南美洲的寄生虫病。这种锥虫侵入人体后,寄生在结肠的远端。急性期在肠壁内可找到锥虫;慢性期锥虫罕见,肠壁呈慢性过敏性炎症改变:平滑肌变性伴慢性肌炎病灶,小动脉坏死,神经丛变性,神经节细胞消失或数量减少,黏膜呈溃疡性结肠炎改变。病变肠管因肌肉和神经节细胞变性,续发性扩张变薄,形成后天性巨结肠。因巨结肠的远端(直肠)没有病变,故该病堪称真正的巨结肠症。

先天性巨结肠的护理保健

先天性巨结肠是病变肠壁神经节缺如而引起的一种肠道发育畸形,绝大多数先天性巨结肠都需要根治手术,先天性巨结肠护理保健不容忽视。

1.清洁肠道:以39℃~40℃温水清洁灌肠,并注意保暖,防止患儿感冒延误手术,每日1次,7~10天直至手术,确保肠道清洁不留粪便(块),灌洗速度宜慢,流入量与流出量应大致相等,以免水中毒,每次灌肠后将肛管留置1~2h,以便排出肠内气体。

拔除肛管前向结肠内注入甘油或液体石蜡20~30ml,以润滑肠壁,避免多次刺激引起肠黏膜的损伤,术前3天常规口服新霉素作肠道准备,并静脉输入维生素K1促进肠道维生素的合成。手术前晚及手术日晨均需增加一次灌肠,手术日晨清洁灌肠后,予以生理盐水100ml加新霉素1g作保留灌肠,可减轻肠黏膜的水肿,促进术后吻合口的愈合。

1.增强患儿体质,提高手术耐受能力,给以营养支持,静脉输入脂肪乳剂,凡命注射液、血浆、全血,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贫血。术前3天开始输抗生素。术前12h禁食,6h禁水,术晨置胃管、尿管。

治疗小儿巨结肠有新术

4岁患儿郭某患先天性巨结肠,长期腹胀,排便困难。哈尔滨医大附属一院日前为其施行了经肛门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术中完整地切除了病灶,减少了出血,避免了尿潴留等并发症,术后患儿营养状况迅速恢复。

小儿外科李权教授在参阅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经肛门的微创手术与国内流行的“鸡心领”式吻合术相结合,改创为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大斜面吻合术。该术式创伤轻,腹腔不粘连,手术年龄可提前到新生儿期。

水中毒是怎么引起的

细胞内水过多称为为水中毒,水中毒多因水调节机制障碍,而又未限制饮水或不恰当补液引起的。

常见的原因一是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第二大类原因肾排水功能不良,常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

第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第四就是入水量过多,中枢神经病变刺激口渴中枢而致饮水过多。还有先天性巨结肠患者接受积极的灌肠治疗等可使致水过多。

婴儿常便秘查查巨结肠

杭杭是十个月大的婴儿,刚出生时一喝奶就呕吐,连续三天不排便,肚子也越来越胀。爸爸妈妈抱着杭杭多番求医,可他还是光吃不拉,长期依靠开塞露排便。

邓小耿说,杭杭可能患上了先天性巨结肠。其实,这是新生儿消化道发育畸形中较常见的一种,占消化道畸形的第二位,其发病率为二千分之一到五千分之一,以男性多见,其发病原因除与遗传因素有关外,还与胚胎发育过程中肠壁内微环境改变有关。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家发现巨结肠改变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发病的肠管(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没有神经节细胞,因而长期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丧失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致使近端结肠继发扩张、肥厚,逐渐发生巨结肠的改变。

邓小耿主任介绍,正常新生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第一次胎便,2~3天内排尽。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由于发病的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胎便不能通过,所以24~48小时内没有胎便排出,或只有少量,必须用肥皂条或灌肠等方法处理才有较多胎便排出。辅助通便后症状即缓解,但数日后便秘、腹胀、呕吐又出现。患儿多出现体重不增,还可能出现小肠结肠炎(有腹泻)、肠穿孔等并发症。

邓小耿主任建议,如果怀疑孩子是先天性巨结肠,爸妈可以自己给孩子摸摸。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通常在左下腹有时可摸到巨大的粪块。而医生用手指做肛门检查时,也会发现孩子的肛门特别紧,直肠内不含粪块,但手指抽出时会有大量气体及粪便喷出。另外,医生还可辅以放射线钡剂灌肠摄影、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及直肠切片检查来确诊。据悉,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有非手术治疗、肠造瘘术、根治性手术,一旦确诊,一般均应进行巨结肠根治术才能根治。近年来巨结肠根治手术年龄已从1~2岁提前到生后6个月甚至更早,在新生儿期施行一期巨结肠根治术者越来越多,可避免小肠结肠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

便秘都是先天性巨结肠么

先天性巨结肠可以导致便秘,但是便秘并不是都是先天性巨结肠引起,典型的先天性巨结肠会有远端肠管(从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神经节细胞的缺失,而巨结肠同源病以及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肠管具备神经节细胞,但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出现障碍,都表现为便秘,但是处理方法各有不同,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原则上来说,典型的先天性巨结肠首选手术,而巨结肠同源病首选保守治疗,无效则考虑手术。

先天性巨结肠宝宝肠胃的捣蛋者

关于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症影响着新生儿、婴儿及幼儿的大肠(结肠),其症状体现在由于婴幼儿的结肠下部缺失神经细胞,从而导致粪便在经过肠道时受阻,难以排出,这是由出生缺陷所引起的症状。大多数时候,患这类症状的婴儿在出生时就跟随排便问题,尽管症状会在出生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显现的更清楚。

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

 大肠通过肠道一系列的蠕动、收缩,消化体内的食物,这是由小肠肌层间的神经控制。

 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的孩子缺失这部分神经,故而导致结肠难于放松、收缩,以至于消化残留物的堵塞,排便困难。

 先天性巨结肠也会影响到整个大肠,称为长节段病变。或者,影响靠近直肠的一小段结肠。这多见于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接近直肠部分的细胞停止发育。基本来看,这多见于家族病史,并且影响男宝宝多于女宝宝。患有唐氏综合症和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儿童,患先天性巨结肠的风险值相应较大。

易与混淆的疾病

易与混淆的疾病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容易与下面疾病混淆:

新生儿:胎粪嵌顿综合征(无胎粪绞痛)和小左结肠综合征,这两个是由钡灌肠检查明确,并可自限的短暂性梗阻,还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如低位小肠闭锁结肠闭锁胎便性便秘新生儿腹膜炎等鉴别

较大儿童:生理性梗阻其以直肠壶腹内粪便及粪块为特点,直肠测压和指肠活检可以是诊断性的,儿童应与直肠肛门狭窄,管腔内外肿瘤压迫,引起的继发性巨结肠结肠无力(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引起的便秘)习惯性便秘,以及儿童特发性巨结肠(多在2岁以后突然发病为内括约肌功能失调以综合怀保守治疗为主)等相鉴别

鉴别诊断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肠梗阻如低位小肠闭锁、结肠闭锁、胎便性便秘、新生儿腹膜炎等鉴别。

较大的婴幼儿、儿童应与直肠肛门狭窄、管腔内外肿瘤压迫引起的继发性巨结肠,结肠无力(如甲状腺功能低下患儿引起的便秘)、习惯性便秘以及儿童特发性巨结肠(多在2岁以后突然发病,为内括约肌功能失调,以综合怀保守治疗为主)等相鉴别。

并发小肠结肠炎时与病毒、细菌性肠炎或败血症肠麻痹鉴别。

先天性巨结肠的鉴别诊断

先天性巨结肠主要与一些其他疾病引起的便秘鉴别诊断。这些疾病有特发性巨结肠症、获得性巨结肠、继发性巨结肠、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便秘。钡灌肠检查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新生儿期结肠造瘘的婴幼儿和短段型、超短段型巨结肠,乳幼儿和儿童期的先天性巨结肠诊断。

(1)续发性巨结肠:也称器质性巨结肠,巨结肠续发于器质性病变或机械性不全梗阻,与长期排便不畅或受阻有关,常见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狭窄,直肠外肿物压迫,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或外伤后形成的肛门瘢痕狭窄,经肛门检查可以确诊。

(2)特发性巨结肠:该症与排便训练不当有关,特点是无新生儿期便秘史,2~3岁时发病或出现明显症状;慢性便秘常伴肛门污便,便前常有腹痛;肛诊感觉除直肠扩张积便外,括约肌处于紧张状况,直肠肛管测压有正常反射,是诊断该病和除外先天性巨结肠的最可靠方法。

先天性巨结肠应该做哪些检查

1.X线钡剂灌肠

X线下钡剂灌肠是判定病变范围和选择术式的重要依据。钡剂灌肠目的是显示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段,因此确认扩张段即可,不要过多灌入钡剂继续向上检查,以免加重病儿腹胀及其危险。

痉挛段范围在降结肠以下者,侧位显示最清,故一般仅摄带肛门标记的侧位X线片,但痉挛段达乙状结肠时从正位观察才能全面。X线钡剂灌肠的诊断率,目前仍徘徊在90%左右,其原因主要有3个:①新生儿巨结肠确诊困难,一般认为新生儿巨结肠的形态学改变,生后2周才形成,有的需要3~4周甚至几个月。尽管开展了灌肠后24~48h,动态观察钡剂贮留或排泄的功能性改变,但梗阻症状很重时,钡剂灌肠后必须洗肠或手术,不允许延迟观察;并发肠炎时,难于保留钡剂达24h以上。②对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尤其是超短段型先天性巨结肠,难与特发性巨结肠鉴别。③对特殊型先天性巨结肠易于漏诊或误诊。

2.直肠肛管测压

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有效方法,具有经济、简便、快速而安全,以及无损伤性,可反复检测等优点。关于测压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准确率,文献报道不一(76%~100%)。研究证明,正常儿直肠内气囊注入2~3ml气体后,1~3s内肛管压力迅速下降(称正常反射),而先天性巨结肠病儿,向直肠内气囊注入很多气体,肛管压力都不变(称阴性反射),即无直肠肛管反射或无正常反射,有的先天性巨结肠病儿,肛管压力不但不下降,反而上升(称异常反 射)。阴性反射和异常反射统称为病理反射,经检测156例慢性便秘病儿,直肠肛管测压的准确率为93.33%,其中误诊率为2.88%(104例病理反射者,3例除外先天性巨结肠:2例为新生儿,6个月后复查正常;另1例为胎粪性腹膜炎),漏诊率为7.69%(52例有正常反射者,4例为先天性巨结肠病儿)。为提高测压诊断的准确性,必须注意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直肠肛管测压诊断新生儿巨结肠应当慎重。有作者动态检测50例正常新生儿,仅13例于生后第1天出现正常反射,48例(96%)在生后1周内出现正常反射,另2例因出院未能连续检测,分别在生后100天和8个月测检时出现正常反射。理论上应该说,新生儿生后自动排便,标志有直肠肛管反射,但经测压观察,我们认为这种刚刚形成或建立的反射,并未成熟也不稳定,故测检中不易显示或捕捉。

先天性巨结肠 - 诊断

1.病史及体征 90%以上患儿生后36~48小时内无胎便,以后即有顽固性腹胀,必须经过灌肠、服泻药或塞肛栓才能排便的病史。腹部高度膨胀并可见宽在肠型,直肠指诊感到直肠壶腹部空虚不能触及粪便,超过痉挛段到扩张段内方触及大便。

2.X线所见 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钡剂灌肠侧位和前后位照片中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若不及时灌肠洗出钡剂,可形成钡石,合并肠炎时扩张肠段肠壁呈锯齿状表现,新生儿时期扩张肠管多于生后半个月方能对比见到。若仍不能确诊则进行以下。

3.活体组织检查 取距肛门4cm以上直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一小块组织,检查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巨结肠患儿缺乏节细胞。

4.肛门直肠测压法 测定直肠和肛门括约肌的反射性压力变化,可诊断和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在正常小儿和功能性便秘,当直肠受膨胀性刺激后,内括约肌立即发生反射性放松,压力下降,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内括约肌非但不放松,而且发生明显的收缩,使压力增高。此法在10天以内的新生儿有时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5.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检查法 此乃根据痉挛段粘膜下及肌层神经节细胞缺如处增生、肥大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不断释放大量乙酰胆碱和胆碱酶,经化学方法可以测定出两者数量和活性均较正常儿童出5~6倍,有助于对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并可用于新生儿。[2]

宝宝便秘呕吐巨结肠或是病因

乐乐所患为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病率为1/2000-1/5000,以男性多见。其发病原因与遗传因素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孕妇发生感染、用药不当等因素有关。巨结肠由于发病的肠管没有神经节细胞,因而长期处于痉挛狭窄状态,不能正常地蠕动和排便,粪便、肠气蓄积堵塞在近端结肠,致使该段结肠扩张、肥大,因此叫“巨结肠”。

宝宝便秘呕吐怎么办之失治死亡率高

绝大多数的巨结肠宝宝,在出生后48小时或更长时间内没有胎粪,继而出现顽固性便秘、呕吐及腹胀腹泻,发生肠梗阻。呕吐物含有胆汁或粪便样液体;肚子胀大,为全腹膨胀,有的极度膨胀,肚皮发亮。必须借助灌肠等方式辅助排便,但数日后便秘、腹胀、呕吐又出现。少数患儿的症状一开始是隐匿性的,没有明显表现。

由于反复发作,患儿多出现体重不增。如果放任不管,患儿会因营养不良或剧烈腹胀造成肠穿孔、腹膜炎、败血症,病情会迅速恶化,最终死亡。多方资料报道显示,假如没有治疗,巨结肠患儿6个月内死亡率达50%-70%.

宝宝便秘呕吐怎么办之确诊后须手术

一旦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应趁早进行巨结肠根治手术。国内外常用的手术方式、方法很多,但最终目的都是切除病变痉挛肠段,以恢复局部正常肠蠕动、消除腹胀,能够自主排便。多数患儿手术后效果满意,经过较短时间的恢复,可以正常进奶,腹胀消失,让孩子能自主排便,生长发育可达正常同龄儿水平。

虽然目前手术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但对肛门功能有一定影响,术后可能遗留问题较多,这与患儿本身的肛肠功能发育情况以及手术医生的操作水平均有关系,因此建议病人选择有一定技术水准的专科医院就诊手术,以免后期处理困难。

■小贴士

摸查腹部 指检肛门

专家提醒,如果怀疑患有先天性巨结肠,家长可以自己先摸摸孩子腹部。一般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可在左下腹摸到巨大的粪块存在。而医生用手指做肛门检查时,也会发现孩子的肛门特别紧,直肠内不含粪块,但手指抽出时会有大量气体及粪便喷出。除此之外,医生还可以辅以放射线钡剂灌肠摄影、肛门直肠压力测定及直肠切片检查来确诊。

相关推荐

得了先天性巨结肠能放弃吗

先天性巨结肠的分型绝大部分可治愈。 普通型巨结肠:只有直肠和乙状结肠发生病变,该类型患儿最为常见,占总体比例的75%; 短段型巨结肠:病变局限于直肠末段3-4厘米,患儿总体比例只有8%; 长段型巨结肠:病变肠段达结肠脾曲以上,甚至整个结肠,该类型患儿占总体比例的14%;以上三种类型都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愈目的,且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影响生长发育。 特殊型巨结肠:病变累及整个结肠和回肠末端,患儿比例不到2%;该类型患儿治疗预后不理想,需要特别谨慎对待。

宝宝巨结肠该注意什么

1、病史及体征 90%以上患儿生后36~48小时内无胎便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和腹胀必须经过灌肠服泻药或塞肛栓才能排便的病史常有营养不良贫血和食欲不振腹部高度膨胀并可见宽在肠型直肠指诊感到直肠壶腹部空虚不能触及粪便超过痉挛段到扩张段内方触及大便 2、X线所见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钡剂灌肠侧位和前后位照片中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若不及时灌肠洗出钡剂可形成钡石合并肠炎时扩张肠段肠壁呈锯齿状表现新生儿时期扩张肠管多于生后半个月方能对比见到若仍不能确诊则进行以下检查 3

一个月宝宝一天不拉屎怎么回事 注意事项

如果宝宝好几天也不拉大便,家长也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少数婴儿便秘可因患先天性巨结肠、肛裂、肛门闭锁等疾病而引起,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新生儿便秘的原因 外科性疾病所致

可能的畸形包括肠道闭锁、肠狭窄、肠旋转不良、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无肛、骶尾部脊柱裂、脊膜膨出、肿瘤压迫马尾部神经等,这些疾病常伴有严重的呕吐和腹胀的现象,需及时诊治,通过外科手术缓解。

婴儿便秘与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病,也是引起孩子便秘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统计,5000个新生儿中就会有一人患此病。严重的患儿在出生72小时内无胎粪排出,或仅有少量胎粪排出,并伴有腹胀、呕吐等不完全肠梗阻症状。多数患儿肠梗阻症状并不明显,以顽固性便秘为主要症状,数日至数周后排便一次,以后便秘越来越严重,腹部明显膨胀,胀得肚皮又薄又紧,甚至皮下青筋突出,腹大如鼓。 患儿常常哭闹不安、拒食、呕吐,灌肠或服用泻药后,可伴有较多的气体和粪便排出,腹胀随即减轻,但过后便秘又复如初。部分患儿还伴有肠炎,便秘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手术前护理

1.清洁肠道,解除便秘 (1)给予缓泻剂、润滑剂如蜂蜜口服,帮助排便。 (2)使用开塞露、甘油栓等诱发排便。 (3)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灌肠,每日l次,每次注入量50~100ml,反复数次,直到积粪排尽为止,通常约需l0~14天左右。为确保灌洗有效,尽可能减少副作用,要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①灌肠前先在钡灌肠照片上了解病变范围,肠曲走向,以便确定肛管插入深度、方向;②选择软硬粗细适宜的肛管,插管时应以轻柔手法按肠曲方向缓慢推进,遇阻力时应退回或改变体位、方向后再前进,如粗暴操作,有导致结肠穿孔的危险。如肛

什么是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肠症故名思义可知是一种先天性的疾病,病童的结肠会变得很大,所以称此病为先天性巨肠症。一般而言,正常的肠道蠕动除了肠道肌肉之外,还需要神经系统的传导讯息以控制蠕动;先天性巨肠症病因可追溯至母亲体内胚胎时期,由于大肠内的神经结细胞没有长好所致。 详细来说,我们身体有一种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从脑部(迷走神经)及脊髓(交感神经丛及荐椎的副交感神经丛)伸出,分布于全身内脏各器官,在我们非意识下,以协调控制各器官的功能,而肠道的运动就靠此自主神经(交感与副交感)来调控收缩及放松等动作。当胚胎在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清,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有密切关系,本病的发病机理是远端肠管神经节细胞缺如,或功能异常,使肠管处于痉挛狭窄状态,肠管通而不畅,近端肠管代偿性增大,壁增厚,本病有时可合并其他畸形。 (二)发病机制 病变好发于乙状结肠及直肠交界处,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从直肠向近端延伸的距离长短不一,可以是长的,个别病例可波及全部结肠,极少的情况下是很短的,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在肉眼或X线下均可显示正常,因此欲肯定有无神经节细胞,有赖于直肠活检,由于病变部位的肠管缺乏正常蠕动,经常处于痉挛状态,形成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检查

1、活体组织检查 取距肛门4cm以上直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一小块组织,病理证实无神经节细胞存在 2.X线所见 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钡剂灌肠侧位和前后位照片中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24小时后仍有钡剂存留,若不及时灌肠洗出钡剂,可形成钡石,合并肠炎时扩张肠段肠壁呈锯齿状表现,新生儿时期扩张肠管多于生后半个月方能对比见到。若仍不能确诊则进行以下检查。 3.活体组织检查 取距肛门4cm以上直肠壁粘膜下层及肌层一小块组织,检查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巨结肠患儿缺乏节细胞。 4.肛门直肠测压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方法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的近端结肠,巨结肠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下面介绍几种治疗先天性据解馋给的方法。 1.保守治疗 适用于超短形先天性巨结肠病儿,新生儿。先用保守治疗,待6个月后,再行根治手术; 2.结肠造瘘 新生儿经保守治疗失败或患者病情严重或不具备根治术,均适用结肠造瘘术; 3.根治手术 适用于所有巨结肠病儿。 (1)Swenson手术 切除整个受累部位并且将正常肠管吻合在近肛门水平。 (2)S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