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怎么调理脾胃 点按中脘穴

怎么调理脾胃 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

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刮痧后拉肚子是怎么回事 拉肚子刮痧刮哪里

1.慢性腹泻可选任脉的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经募穴,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2.可选足太阳膀胱经的肾俞、脾俞、大肠俞穴,前者可补肾阳,后两者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

3.选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穴,可健中止泻。

1.刮腹部

沿腹部中线心口窝自上而下刮拭至脐周,重点刮拭中脘、天枢穴。

2.刮腰背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至下分别刮拭脊柱两侧,重点加强脾俞、肾俞、大肠俞穴的刮拭。

3.小腿外侧

沿足阳明胃经走行,由外膝眼自上而下刮拭,重点刮拭足三里穴。

三九灸主要灸哪些位置

三九灸可以灸的位置比较多,不同穴位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而定,对症治疗比较好。

若是自身脾胃虚弱,那么艾灸足三里穴、关元穴以及中脘穴等穴位,可以有效帮助人体调理脾胃、提高身体抵抗力,有利于身体健康。

要是由于疾病引起的不适,这时候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判断三九灸部位,不要自己擅自决定,避免对自身健康造成威胁。

中脘的作用与好处有哪些

中脘穴是4条经脉的会聚穴位,人体脏腑的正中间,是人体正气与疾病的必争之地,同时号称胃的“灵魂腧穴”,该穴具有健脾化湿,补中益气,通络止痛,和胃降逆之功,主要作用于治疗各种胃腑疾患,包括胃痛,腹痛,腹胀,呃逆,反胃,肠鸣,泄泻,胃炎,胃溃疡,胃扩张等症。具体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脘是胃之募穴,是胃运行的灵魂枢纽,它的主要功用为健脾和胃,经常刺激该穴位,不但可以治疗胃下垂及十二指肠溃疡等胃及消化系统疾病,还可以缓解胃痛等不适症状。

中脘是“后天之本”。因为人体六腑的精气都汇集在这个 地方,正因如此,中脘对于沟通脾,胃有重要作用,脾胃疾病一般由气虚或气血堵塞引起,刺激中脘可以疏通堵塞和补足气血,全面调理脾胃,加强脾胃功能,特别对运化不良的胃部消化问题有特效。

中脘是胃的募穴,还是任脉和小肠经,三焦经及胃经的交会穴,刺激中脘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效果,脾胃功能增强,能有效防止毒素和废弃物在腹部堆积,从而达到瘦身效果。

冬季艾灸禁忌 冬季艾灸养生灸哪里

每个人体质不同、问题不同,最好是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艾灸调理、保健身体,如自身无病症的话,建议冬季艾灸养生灸以下部位为宜:

1、冬季寒冷,艾灸一下具有“补阳气、驱寒气”作用的穴位,比如气海穴、肾俞穴、足三里穴、涌泉穴等。

2、冬季食用滋补食物较多,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最好艾灸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穴,以调理脾胃,增强抵抗力。

胃不舒服怎么按摩治疗

1、取仰卧位,双手四指并拢,指尖放在中脘穴部,顺着呼吸适当用力徐徐下压,约10次呼吸之后,再慢慢抬起,如此反复,至2分钟。中脘穴在肚脐正中直上四寸,心口窝上边正中(即胸骨体下端)到肚脐正中的二分之一处。“腑会中脘”,即中脘穴为六腑经气(气血运行的推动力)会集之所,故首先按摩中脘穴,气血容易流通,疗效速而力量雄。按摩此穴能调理中气、健脾利湿、和胃降逆、疏肝宁神;治疗胃痛、腹胀、呃逆、呕吐、反胃吞酸、消化不良及急慢性胃炎等症。

2、用双手食指罗纹面同时按揉两侧足三里穴1至2分钟。此穴在外膝眼直下三寸(约四横指),距胫骨约一横指处。足三里穴是全身性强壮要穴,又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所以,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动并促使胃经的气血运行,不仅能理脾胃、调中气、和肠消滞、疏风化湿,治疗胃痛、腹痛、急慢性胃肠炎等疾病,且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强身健体之功效。

3、用拇指罗纹面先后按揉两侧内关穴各1~2分钟。此穴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内关穴能清包络、疏三焦、宁神和胃、宽胸理气;不但治疗心胸疾患,而且能治疗胃胀、胃痛等胃部疾患。

按摩5穴位可以调理脾胃

按摩哪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以局部发热为准,这样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艾灸对胃有好处吗 中脘穴调理脾胃虚弱

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中脘穴。

艾灸功效:艾灸此穴位可调理肠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使人体的气血充盛,新陈代谢旺盛,常用于调理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脘胃寒以及由于脾胃不足导致全身虚弱之症,也常作为调治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主穴。

贫血头晕按摩哪里 贫血常用治疗穴位推荐

膻中穴:用手掌分推膻中穴3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中脘穴:将双手手掌置于中脘穴处,以振动手法操作1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神阙穴:将食指,无名指,小指并拢,用指腹揉按神阙穴3分钟,以局部透热为度。

足三里:将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揉按足三里50次,以局部有酸胀感为主。

按摩功效:膻中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中脘理气和胃,化湿降逆;神阙回阳固脱,健运脾胃;足三里理脾胃,调气血,补虚损。四穴搭配,可增强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之功,缓解贫血及其引起的头晕乏力等症。

胃不好刮痧刮哪里

1.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胃经的合穴,可调理脾胃、祛邪扶正;

2.选任脉的中脘、下脘穴,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病;

3.选脾俞、胃俞、内关穴,可益脾健胃。

1.刮背部

沿足太阳膀胱经走行,由上至下分别刮拭脊柱两侧,重点刮拭脾俞、胃俞穴。

2.刮下肢前外侧

沿足阳明胃经走行,重点刮拭足三里穴。

3.刮腹部

沿腹部中线由上而下刮拭,重点加强中脘、下脘穴的刮拭。

4.刮前臂内侧

点揉或刮拭内关穴。

适用于情绪变化(如精神过度紧张)、饮食不规律、饱食后马上运动、食辣过度、饮酒过多、进食难消化的食物情况导致的胃不舒服、胃痛者。

吃坏肚子呕吐怎么办急救 艾灸治疗法

穴位:中脘穴,神阙穴,气海穴、足三里。

方法:中脘穴,神阙穴,气海穴、足三里这四个穴位,让患者取合适体位,施灸者点燃艾条的一端,火头对准穴位皮肤,距离皮肤3-5厘米高度施灸。以患者局部皮肤有温热感但无灼痛感为宜,每个穴位灸10-15分钟,宜患者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

功效:调理脾胃,疏风化湿等作用,能有效治疗由于吃坏肚子所导致的呕吐现象。

按摩5穴位可以调理脾胃

我们都知道,脾胃直接关乎到我们的营养吸收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脾胃不好的话,就没有办法吸收一样,身体健康也就成了问题了。因此我们如果脾胃虚弱了,一定要调理好。今天小编教大家用按摩来调理脾胃。那么大家知道按摩哪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吗?

按摩哪些穴位可以调理脾胃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2、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3、推按两肋

将两只手的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以局部发热为准,这样按摩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4、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5、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相关推荐

拔罐减肥的方法

背部穴位: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 5分钟,每周2~3次。 【脾俞穴】功效:发散脾胃之热。 【三焦俞穴】功效:将全身水湿气通调至膀胱经,再排出体外。 腹部穴位: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留罐20分钟,每周2~3次。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功效:聚集及传导水液和脂肪。 【大横穴】(位于肚脐右侧)功效:通腹去脂,调理脾胃。 【关元穴】(肚脐下面)功效: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的效用。 下肢穴位: 以下穴位选择适宜体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l5分钟。每周2~3次。 【血海穴

经络养生:3个穴位健脾益胃生津润燥

人们在秋天很容易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如口鼻、唇舌、皮肤干燥,毛发枯槁,舌红无苔或少苔等,这都是因津液不足。津液的生成源于摄入的食物,脾胃之气健旺,化生的津液就充盛;脾胃之气虚衰,则会导致津液不足。按摩中脘、足三里和太白这3个穴位,可以健脾益胃,有助于津液生成。 中脘穴: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是胃的经气汇集之处,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操作方法:用掌根按揉中,每日一次,每次100-300次,可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足三里穴:足三里是胃腑疾病和人体

常按摩脚趾有益脾胃

常按摩脚趾有益脾胃 人体的各脚趾都与脏腑相通。肺、大肠属金,对应大趾,脾、胃属土,对应二趾,心、小肠属火,对应三趾,肝、胆属木,对应四趾,肾、膀胱属水,对应五趾。脚趾位于人体的末端,远离心脏,足尖部的血液循环较差。足趾产生病理的改变会通过经络反馈到相应的脏腑器官,产生多种症状。 脚趾按摩养生方法有:用脚趾抓地,抓鞋底,一次抓五分钟左右,两只脚可以分别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一天2~3次。也可按捏脚趾,按摩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左右,睡前进行最为方便。对于缺乏运动的人来说,尤其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多走路也有

哪些穴位适合拔罐减肥

大横穴:位于肚脐两边,距离肚脐两边大约一横掌的位置上,这个穴位可以帮助调理脾胃水湿,有通腑去脂的功效; 中脘穴:在肚脐正中上方一横掌的位置,该穴位有着聚集传导水分和脂肪的作用; 关元穴:在肚脐正中下方,大约4横指的位置上,有聚集小肠经气血和传导任脉水湿的作用; 三焦俞穴: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方1.5寸的位置上,刺激该穴位可以使全身的水分湿气都调到膀胱中,然后排出体外; 脾俞穴:在背部的第11胸椎棘突下方1.5寸的位置上,该穴位可以使脾胃热散发掉。

胃疼按哪个部位可以缓解疼痛

取仰卧位,双手掌微屈紧贴腹壁,先沿正中任脉即两侧足阳明胃经,连推带摩由上腹推摩至丹田部,每次均由上而下进行,用力宜稍沉,但勿过重,每日进行2遍,每遍上下推摩20次。 按摩作用: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之功效。适宜于脾胃运化不健,食积而致之胃疼,腹胀诸症,亦可用于通导大便。 取仰卧位,双手合掌,互相擦热,然后右手掌紧贴腹壁,左手按于右手背上,以掌心着力,在胃脘部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摩擦,每次40-50圈,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每日可进行1-2次。 按摩作用:具有温阳散寒,理气活血,缓急止痛之功效,适宜于脾胃久病,阳虚寒

艾灸减肥灸哪个部位瘦得最快

肥胖的人群多伴有胃火旺盛、脾胃功能失调的现象,需通过艾灸脾胃经以及大肠经上的诸多穴位来调理脾胃功能,从而起到减肥效果,临床上常见的穴位有:腹部的中脘穴、关元穴、大横穴,腰部的肾俞穴、腰阳关穴,下肢的三阴交穴、丰隆穴等。 通过艾灸刺激穴位,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温热散寒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液中的细胞新陈代谢能力,使身体内的多余的脂肪组织分解等,将毒物排出体外,调节气血,增强人体的脏腑功能,促进胃肠的蠕动,减少对脂肪的吸收,有效达到减肥目的。

拔罐减肥冬天好还是夏天好 拔罐减肥多久拔一次

拔罐减肥建议一周拔2~3次,拔罐力度不要太重,在罐印消失前不能再次拔罐。减肥可以选用背部的穴位,留罐15分钟,每周2~3次,选择脾腧穴发散脾胃之热,三焦腧穴,将全身之气通调至膀胱经排出体外。选择腹部的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留罐20分钟,每周2~3次,中脘穴,聚集及传导水液和脂肪。大横穴,通腹去脂,调理脾胃。关元穴,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下肢穴位,用闪火法,留罐15分钟,每周2~3次,选择血海穴,具有减肥清血利湿的功效。足三里穴,通经活络,补中益气。

健脾养胃针灸的方法

足三里穴位于我们的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1寸筋间之处。按摩的具体方法是:以两手拇指端部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些。 穴位艾灸暖胃健脾 中脘穴: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足三里穴: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调理脾胃

三伏天艾灸哪里去寒气除湿

三伏天期间是很适合艾灸的,三伏天期间进行艾灸,有利于将人体体内的湿气以及寒气排除体外,三伏天艾灸可艾灸以下部门: 三伏天的时候进行艾灸,主要是通过在穴位处进行艾灸烘烤、熏蒸达到以上作用,人体身上分布的穴位是很多的,不同穴位所起到的效果不一样,想要去湿气寒气,那么建议艾灸丰隆穴、关元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曲池穴等穴位比较合适,具体如下: 1、丰隆穴:丰隆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脚踝上侧26-27cm左右,与胫骨前缘大概两中指的距离,主要可化痰祛湿。 2、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三寸,约10cm处,三伏天适当进

贫血怎么按摩

穴位按摩是治疗贫血较为有效的辅助方法,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帮助调理各脏腑的功能,尤其是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益气补血的目的,能有效缓解包括头晕在内的各种贫血症状。贫血可以按摩以下穴位: 脾俞穴-贫血特效穴 脾俞穴是脾经在背部的腧穴,“脾主运化”,主管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消化吸收功能增强,所吸收的营养的物质增多,造血的原料也就增多;脾又“主血”,主管人体造血功能,造血的原料充足,贫血症状自然可以缓解。 脾俞穴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2指宽处,左右共2穴。 按摩方法:用两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