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的临床应用
黄连的临床应用
1.治疗细菌性痢疾
黄连治疗菌痢,疗效比较肯定,多在用药5-7天治愈。所用口服剂量,小者每日2-3g,大者8-12g。有人主张每日量以6g为宜,每日3g者效果差。小儿 1岁以内0.2-0.3g,2-4岁0.3-0.6g,4-8岁0.5-1.0g,8岁以上 O.5-1.5g,日服4-6次,首剂加倍。少数顽固病例可另用2-3%黄连溶液行保留灌肠,成人每次100-200ml,每日 1-2次。慢性菌痢肠粘膜有实质性病理改变者,可在乙状结肠镜的帮助下将黄连粉直接喷射于肠壁上,隔日1次,3-5次为一疗程。
黄连对菌痢的远期疗效亦称良好,如复发再服仍有效,但对阿米巴痢疾疗效较逊,对小儿中毒型菌痢亦堪应用。急性菌痢的平均退热时间,短者为21小时,长者约为3.2天,腹痛消失时间为1.5-5.9天,大便培养转阴时间为3-5.8天。有人曾将黄连与磺胺药物、链霉素、痢疾噬菌体作疗效对比,发现临床症状改善的速度,黄连组与其他三组相等,而大便培养转阴时间,以黄连组为快。不少作者认为黄连至少不亚于其他几种治疗痢疾的药物,且不象磺胺类药、氯霉素等易有副作用。
黄连对菌痢的远期疗效亦称良好,如复发再服仍有效
此外,黄连中所含的生物碱黄连碱对痢疾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一般用量成人为100-200mg, 日服3-4次,待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性状转为正常及培养转阴后改用半量,连续2-3次培养阴性后停药。或用0.1%黄连素液1ml加 1%普鲁卡困液1ml,作穴位注射。选穴: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双侧交替注射),每穴0.5ml,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手按为:进针慢,推药慢,出针快。共治疗急慢性菌痢87例,疗效以急性者为好。
2.治疗伤寒
用黄连粉装入胶囊口服,每次2g,每4小时1次,直至体温正常后3-5日为止。治疗15例,临床治愈13例,2例无效;治愈病例完全退热之平均天数为5.6天。2例伤寒复发病人在用各种抗菌素及激素无效后,改用黄连素200mg,日服3次,结果用药后第3日体温即显著下降,第13日完全恢复正常。共服21天并无不良反应。停药2周,大便培养2次阴性。有人报道使用香连丸(黄连、木香)治疗伤寒带菌者137例,绝对疗效在98%以上;但另一报道用香连丸或黄连素治疗伤寒带菌者 11例,经长期观察均无效果。
3.治疗肺结核
用黄连素每次300mg,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报道30例肺结核患者的咯血、发热、咳嗽等症状治后全部消失,排菌者的阴转串为83.3%,X线摄片病灶吸收好转。亦有用2%黄连液或0.25%黄连素液作气管滴入治疗结核性空洞,一般以薄壁空洞闭合率为高。曾有以黄连累与异烟肼并用治疗重症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用药后糖尿病病情亦呈现好转与稳定。
4.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应用大剂量黄连素治疗40例,治愈24例,平均疗程为7.4天。少数患者脑脊液培养仍有脑膜炎双球菌生长,提示黄连素对抗脑膜炎双球菌的作用是制菌而非杀菌,并推测黄连素是通过脑膜血管到达脑膜从而控制炎症,而不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故认为黄连素对本病的治疗尚不够理想,不能取代磺胺药。
用黄连粉内服,每次2分,每日4-6次。据23例观察,平均退热天数为2.9天
5.治疗大叶肺炎
用黄连粉内服,每次2分,每日4-6次。据23例观察,平均退热天数为2.9天。
6.治疗猩红热
用10%黄连糖浆内服治疗44例猩红热患者,全部治愈;与青霉素和青霉素加磺胺分组对比的结果,黄连组的疗效并不逊于其他两组。再有内服黄连干浸膏(0.25g约等于原生药 1g)治疗猩红热患者38例,儿童剂量为0.15-0.3g,成人0.45g,每日3-4次,持续用药6.5天,少数病例兼用5绍黄连液滴鼻或喷喉,均获痊愈。
7.治疗白喉
用黄连粉(每次0.6g,每日4-6次)内服,并配合1%黄连溶液漱口,治疗轻症白喉11例,体温在1-3天内恢复正常,假膜平均在2.6天消退。治疗后咽拭培养平均2.8天转为阴性。用上法治疗溃疡膜性咽炎亦取得良好效果。亦有采用黄连梗(即叶柄)治疗白喉的报道:凡白喉患者,病程未超过24小时,体温在38℃以下,一般状况较佳,局部未形成大块白膜者,用相当于火柴棒长短粗细的黄连梗8根,含置于口内齿颊间,每次 1小时,每日3-4次;体温38℃以上的患者除含用黄连梗外,同时用10形黄连梗浸液(黄连梗10g加水浸泡48小时过滤,煎成100ml,凉透备用),以喷雾器哦射咽腔,每日3-4次。经用上法治疗50例,全部治愈。
8.治疗肺脓肿
用黄连粉(每次0.6g,每日4-6次)内服,并配合1%黄连溶液漱口,治疗轻症白喉
采取气管内滴入与口服合并治疗法。每次滴人黄连素4-6mg,每日1次,同时每日用黄连素1.2-4.8g,分3次服,4周为一疗程,每隔 1周复查血常规、痰常规及胸透1次。病变在1个肺叶以内者28例,痊愈14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俐,无效 1例;超过 1个肺叶者4例,显著进步、进步各 l例,无效2例。 X线脑片确诊有空洞者25例,治后闭合者23例,无效2例。
9.治疗脓胸
取川黄连研粉用水浸煎2次,配制成10%的溶液,作游子透入。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5-20次为一疗程。如病变顽固者,休息10天后可继续下一疗程。治疗小儿急性脓胸12例,以透入疗法为主,配合抽脓及全身支持疗法等。结果:透入10次以内痊愈(体温降至正常,气喘、呼吸困难消失,胸透积液完全消失)3例,好转(体温明显下降,气喘减轻,呼吸困难消失,脑透仍有少量积液)l例;透入10-23次痊愈者6例。另2例病情严重,控制感染无效,仅作数次透入疗法。
10.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治法:喷粉法--洗净患者肠内容物,凡使用乙状结肠镜可窥视到的溃疡及其他炎症病变,均可用带有长金属管的喷粉器,将黄连粉直接喷到溃疡或病变部位,每次用药6-8分,隔日1次,9次为一个疗程,以后视病情需要可每隔1周进行第二或第三个疗程。
用黄连碱每天0.75-4g,分3-4次口服,疗程6-14天
11.治疗高血压
用黄连碱每天0.75-4g,分3-4次口服,疗程6-14天。治疗13例,结果有12例于治疗质数天内血压降至正常范围。据介绍,黄连碱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故认为,黄连碱治疗急性肾炎之高血压,及用于高血压伴有心绞痛和冠状动脉机能不全时,可能收到双重效果。同时由于黄连素既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故在治疗急性感染性疾患合并有血压降低或休克时,使用大剂量黄连应慎重。
12.治疗布氏杆菌病
用0.2%注射液(每安瓿2ml,含黄连素4mg),每日2ml肌肉注射,15天为一疗程,适用于各期布氏杆菌病患者,有一定疗效。或用黄连素5.5g,普鲁卡因2.5g,蒸馏水1000ml,配成无菌溶液,每天穴位注射3ml,8天为一疗程。同时并配合对症治疗。观察31例,均有效。此外,曾有用黄连碱及大剂量黄连为主的煎剂内服进行临床观察,结果疗效都不明显。认为黄连及黄连碱对本病的疗效均甚差,且易于产生杭药性。
13.治疗肺白色念珠菌病
曾试用黄连2g,6小时服1次,配合维生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对 1例肺白色念珠菌病作实验性治疗。用药2天后,临床症状显著好转,18天后, X线透视炎症消失,空洞不明显,痰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黄连思量共用160g。
曾试用黄连2g,6小时服1次,配合维生素、葡萄糖生理盐水对 1例肺白色念珠菌病作实验性治疗
14.治疗结肠小袋纤毛虫病
本病是由于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所引起的结肠炎,严重者可因衰竭而危及生命。治疗药物虽不下数十种,尚无疗效比较满意的。曾有 1例用黄连粉0.5g,每日口服2次,治疗7天便次减少,腹痛减轻:第9天剂量增至 1g,每日4次,用药4天后大便减为每日2次,腹痛消失;治疗18天大便成形,镜检未发现结肠小袋纤毛虫,临床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月,体力恢复,参加劳动。
15.防治麻疹
以35%黄连注射液1ml肌注,用于有麻疹接触史而未见症状的儿童。如有咳嗽、目赤、流泪、流涕等症状出现,均1次注射2ml;若出现典型症状,并兼有发热及麻疹粘膜斑者,第1次注射2ml,2天后再注射2ml,经2次注射,症状可基本消退而进入恢复期。曾用上法对57名有接触史之儿童进行预防注射,共观察24天,其中6名出现典型麻疹症状,15名只出现目赤、咳嗽或流泪,其余36名均未发病。
16.治疗百日咳
用100%黄连煎剂,疗效显著。与链霉素、氯(合)霉素相比较,疗效并不逊色。用药愈早效果愈好。剂量: 1岁以下每日1.0-1.5ml,1-2岁1.5-2.0ml,2-5岁2.0-2.5ml,5岁以上2.5-3ml。均每日3次分服(每次均混以5-10ml的饱和糖浆)。亦可用20%黄连注射液深部肌肉注射, 1岁以下每次0.5-1.0ml, 1-2岁每次1.5-2.0ml,2-5岁每次2-3ml,5-12岁每次3-5ml。每日或隔日一次,5-7次为-一疗程。
采用5-10%黄连油或2%黄连水治疗 Ⅰ、Ⅱ度新鲜烧伤
17.治疗烧伤
采用5-10%黄连油或2%黄连水治疗 Ⅰ、Ⅱ度新鲜烧伤,可使创面迅速干燥,一般在24-48小时,即可结痂,具有明显的控制感染、缩短疗程作用。黄连油可用蓖麻油或麻油作溶剂,并加入普鲁卡因溶液,以减少刺激性。对脓性分泌物较多的创面,用20%黄连水湿敷或喷雾,如能同时用烤灯,保持创面干燥,则疗效更佳。
石韦临床应用
①治疗支气管哮喘:4~9岁每日用石韦全草5钱,10~15岁1两,16岁以上1.5两。每两加水1000毫升,煎成300毫升,趁热加入冰糖1两,分3 次服,3天为一疗程。观察11例,服药后喘息消失者7例,减轻者2例,无改变者2例。多数在服药的当天哮喘症状即开始平息,其他症状于次日或第3天消失,但停药后往往仍有复发,复发时间最短者为2周。复发时再用同法治疗,仍然有效。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曾采用庐山石韦单味煎剂、冲剂、提纯石韦"410"糖浆及复方庐山石韦冲剂进行临床观察,均取得不同程度疗效,其中以石韦"410"糖浆的效果较为满意。
⑴煎剂:鲜庐山石韦全草每天1.6两(第一疗程用全草,第二疗程去毛、叶柄及主脉),头煎加水300毫升,沸后再煎20分钟;二煎加水150毫升,沸后煎20分钟。混合2次煎液,以8层纱布过滤,分2次服。疗效:第1疗程服药人数计21例,有效率为47.6%,其中显效1例。服药2个疗程的16例,有效率为87.5%,其中显效1例。副作用主要有心馆,胸骨后不适,饥饿感,尿量增多及头晕,停药后症状即消失。
⑵冲剂:日服3次,每次1 包,相当于生药1两。治疗117例,服药一个疗程的有效率为47%,其中显效12例,好转43例,无效62例;两个疗程的有效率为57.6%,其中控制者 3例,显效22例,好转39例,无效47例。继续服用到3、4个疗程时,有效率可增至87.5%与82%,显效率增为46.2~51%。说明延长疗程,可提高疗效。
⑶提纯石韦"410"糖浆:每天2次,每次15毫升(相当生药1.5两),10天为一疗程,共服二个疗程。治疗40例,第一疗程有效者31例(78.2%),其中显效16例(40%);继续服用第二疗程的36人,有效率为88.9%,显效率为55.6%。个别患者每天服3次,疗效更为显著。
蚤休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将重楼根茎去皮,捣碎、磨粉压片。每次3克,每日2次,饭后服。10天为一疗程,共服三个疗程,每疗程间停药3天。共治疗250余例。第一疗程治疗174例,有效率78%;第二疗程治疗122例,有效率96.7%;全程治疗92例,有效率为97.3%。
②治疗神经性皮炎
将蚤休根茎研成细粉,以香油或热菜油调敷。糜烂湿润病变可以粉剂直接撒布。一般治疗2~8天即可止痒,皮损逐渐消退。
③治疗外科炎症
用蚤休块根制成每毫升含生药2克的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4毫升,每日2~3次。治疗过敏性皮炎、痈疖、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结炎共37例,痊愈27例,好转6例,无效4例。
【名家论述】①《本草汇言》:"蚤休,凉血去风,解痈毒之药也。但气味苦寒,虽云凉血,不过为痈疽疮疡血热致疾者宜用,中病即止。又不可多服久服。"
②《本草正义》:"蚤休,乃苦泄解毒之品,濒湖谓足厥阴经之药,盖清解肝胆之郁热,熄风降气,亦能退肿消痰,利水去湿。《本经》治惊痫,摇头弄舌,皆肝阳肆虐、木火生风之症。又谓之癫疾者,癫即巅顶之巅,字亦作颠,谓是肝风上凌,直上顶巅之病。蚤休能治此症,正以苦寒泄降,能熄风阳而清气火,则气血不冲,脑经不扰,而癫疾惊痫,摇头弄舌诸病可已。若其专治痈肿,则苦寒清热,亦能解毒。治阴蚀,下三虫,亦苦寒胜湿,自能杀虫,其用浅显易知,不烦多赘。濒湖引谚语有"…痈疽如遇着,一似手拈拿"。知此草专治痈疡,古今无不推重。然此类寒凉诸品,惟阳发红肿大痛名为宜。而坚块顽木之阴症大忌,非谓凡是外科,无不统治也。"
丹参临床应用
①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
取丹参注射液10毫升(相当于生药20克),静脉注射,每天1次;另用肝功能恢复液(用狗肝制成)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若有出血倾向者加用牛西西(土大黄)或紫珠草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如属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可加用胎盘组织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经治迁延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11例,结果近期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15例,显效(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或肝功能恢复正常,而脾脏明显缩小,但未完全恢复正常)3例,无效2例。症状的改善以恶心为最好,其次为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再次为肝区痛。其中17例肝肿大者,治后全部回缩至正常;4例脾肿大者,治后3例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恢复,以转氨酶、麝浊两项异常或再加麝絮异常者恢复情况较好;转氨酶、麝浊、脑絮有异常者次之;四项均异常者较差。治程中,凝血时间、凝血酶元时间都未见延长,也未发生出血倾向。其它亦未见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据分析,丹参对迁延性和慢性肝炎能改善肝脏生理机能、促使肝脾回缩和变软的原理,可能是由于丹参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门静脉压力,使肝内血液循环改善,增加肝细胞的营养和氧的供给。又认为丹参能活血祛瘀,对消除肝脏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丹参应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未见明显疗效;或认为在缩肝方面虽有一定效果,但对肝功能的改善不明显,且部分病例的食欲不振、恶心、头晕、肝脾疼痛等症似有加重趋势。另有报道,丹参配合茵陈,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200例观察,有效率达98.5%。用法:丹参2两,茵陈1两,加水煎两次,两次药液混和加糖半两再浓煎至200毫升,成人60毫升,儿童25毫升,均日服2次。儿童平均服药20天,成人服药33天左右。
②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将白花丹参晒干切碎压为细末,用白酒(55度)浸泡15天,配制成5~10%白花丹参酒。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3次;如病情较重,疼痛剧烈,而且会饮酒者,每次可服50毫升,每日2~3次,或顿服药酒以醉为度。试治34例,单纯服用药酒者8例,其余26例以药酒为主,在不同时期配合其它中药。结果,临床治愈15例,显著好转9例,进步3例,无效7例。多数病人服后有止痛作用,能改善患肢症状,四肢有发热感觉,或有明显发热感向肢体远端冲动,对游走性浅静脉炎也有效果。大多数病人服后无不良反应,个别有皮肤瘙痒;长期服用可发生胃痛、胃纳减退等,应暂停药观察。对肝炎、溃疡病、高血压病、肾炎等忌用。
③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
采集丹参根晒干后切片,水煎2次,过滤,滤液合并煎成30~50%煎剂,临用时酌加糖浆。分甲、乙、丙三组共治疗41例,分别按每公斤体重0.3~0.5克、0.6~0.9克、1.O~1.6克给药,分别连服42、30、30日为一治程。对照组8例,每日服酵母片1.5~2克。对照结果表明丹参对肝脾大小及性质的改变有相当效果。27例肝肿大患者,治后12例缩小,15例变软,12例无改变;脾肿大41例,治疗后缩小者20例,变软者22例,无改变者19例。其中以丙组用量大及甲组疗程长者疗效较为显著,一般在治疗lO~15日后见效。但所有病例末见肝脾缩小到正常者。本品似对病期较短,病情较轻者易于见效。如配合合理的饮食与休息,必能提高疗效。丹参的毒性极低,曾将剂量提高至每日45克,连用83天,亦无不良后果。但有1例剂量并不大(每日30克),用至第9天即发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认为凡有呕吐、便血、咯血、血尿、紫癜等出血倾向者忌用丹参。
④治疗冠心病
用丹参提取物制成片剂(每片含提取物0.2克)内服,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量相当原生药2两)。以两周至一个月为一疗程。观察323例,服药1~9个月不等。结果心绞痛的总有效率为82.3%,其中显效率为20.3%;疗效以中、轻度较好;服药2个月者疗效比1个月的为高。心电图的总有效率为53.2%,显效率占14.8%;其中慢性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疗效较优于心肌梗塞病变,二级梯运动试验阳性及可疑阳性病例疗效高于一般心电图缺血病变病例,中、轻度患者疗效优于重度病例。停药后之疗效估价,有待进一步观察。对绝大部分病例无明显副作用,仅对很少数病例的周围血象、胃肠道、肝功能(SGPT)等似有一定影响。
另曾以丹参、降香制成复方注射液(每毫升含生药各1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0余例,结果症状的有效率在82%以上,心电图的有效率为50%左右。用法: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用三种注射方法:㈠静脉滴注-注射液4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或5%葡萄糖500毫升内静滴。疗程1~2周。㈡肌肉注射-每日1~2次,每次1毫升;疗程2~4周,有的长达4个月。㈢静脉推注-注射液1毫升加入50%葡萄糖20毫升内注射。上述三种方法均有疗效,但各有特点。静脉推注改善心绞痛作用较快,但维持时间短暂;静脉滴注作用比肌肉注射明显,维持时间亦较长,为病房常规应用方法;肌肉注射虽作用较慢,但应用方便是其优点。
此外,丹参注射液治疗胃、结肠多发性息肉1例,获得较好效果。由于患者不能行外科手术治疗,乃试用丹参注射液。开始每次给药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治疗数次后无反应,乃改用每次20毫升加50%葡萄糖液40毫升静脉推注。均每日1次,第一疗程35次。治程中病人精神、食欲逐渐好转,脓血便减轻,体力亦渐增强,心脏杂音明显好转,浮肿消退。休药1月,行第二疗程,注射18次后行X线造影复查,胃部息肉大部消失。
柴胡临床应用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
柴胡,苦辛微寒,具有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功,《本草纲目》称其有治阳热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等症。柴胡作为临床常用中药,临床常配伍应用,总结其有疏郁、升清、散邪、清热之功。
疏郁 柴胡长于疏达肝、胃、胆、三焦之气机,张锡纯说:“肝气不舒畅者此能舒之”,又谓:“善达少阳之木气,则少阳之气能疏通胃气之郁,而其结气、饮食、积聚自消化也。”正说明柴胡有疏郁作用。可治疗肝郁之疾、胆道疾病、月经不调之症。常伍香附、郁金、枳壳、陈皮等。代表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均以柴胡为主药。
升清 柴胡味轻,具升阳之性,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李东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方如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汤等。常配伍升麻、生口芪等常治疗清阳下陷、中气不升、上气不足之证。
散邪 柴胡的散邪作用,已为张仲景所重视,张景岳创“新方八阵”立方十五,柴胡占其十三方。均分别体现了柴胡具有寒散、温散、平散、补散之作用。其寒散配黄芩、生地、石膏、竹叶,温散配细辛、半夏、生姜,平散配防风、生姜,补散配当归、白芍、熟地,均取其有很好的散邪外出功能。
清热 柴胡具有良好的清热作用,《神农本草经》言其能治“寒热邪气”《伤寒论》有小柴胡汤专治热传少阳,热入血室之证。清热临床常配伍黄芩、青蒿、丹皮、栀子等品。无论外感热邪或脏腑郁热均可使之,其效验迅捷。《药性论》也谓其:“主时疾,内外热不解”。
花椒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用麻油2~4两,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3~4钱,至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1次服完。治疗8例儿童患者,均于服药后15~30分钟腹痛停止,随后排便,有的同时排出蛔虫。如梗阻时间过长,中毒症状明显,有肠坏死或有阑尾蛔虫可能者,则不宜服用。[8] ②治疗血吸虫病试用于早、中期血吸虫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服药后食欲增加,肝脾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用法:花椒炒研成粉装胶囊,成人每天5克,分3次服。20~25天为一疗程。[8] ③治疗蛲虫病花椒1两,加水2市斤,煮沸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液25~30毫升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3~4次。治疗108例小儿蛲虫病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粪检3次虫卵皆为阴性。[8] ④用于止痛取花椒果皮制成50%的注射液,痛时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每次2毫升。共观察266例,其中腹痛(溃疡痛、肠痉挛、胆绞痛)246例,有效240例;肝区痛4例均有效;腰痛3例,有效2例;其它疼痛(头痛、心绞痛等)13例。有效5例。266例中疼癌完全缓解者186例,部分缓解者68例,无效12例。注射后一般10~15分钟疼痛缓解,可持续2~4小时。治程中未见副作用。[8] ⑤用于回乳花椒2~5钱,加水400~500毫升,浸泡后煎煮浓缩成250毫升,然后加入红糖(白糖效果不佳)1~2两,于断奶当天趁热1次服下,日服1次,约1~3次即可回乳。绝大多数于服药后6小时乳汁即显著减少,第2天乳胀消失或胀痛缓解。
蜈蚣的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结核病
取蜈蚣去头足焙干研末内服,每次量约为3~5条,每日2~3次。治疗7例不同类型的结核病: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肋膜炎、肺结核、散发性结核、肋骨结核、乳腺结核与颈淋巴结结核,均治愈。服药2周后,首先见到食欲增加,面色转红;其后体重、体力亦见增加。服药期间未发现毒性反应。
②治疗百日咳
取蜈蚣、甘草等分,焙干研末口服,每日3次,每次1~2岁1.5克,3~4岁2克。连服5~7天为一疗程。治疗500余例,有效率90%。
③治疗癌症
蜈蚣晒干研末,每日量约2~3条蜈蚣,分次服。或以蜈蚣100条制成200毫升注射液,每天用2~4毫升,于病灶基底部浸润注射。以上述方法治疗胃癌7例,治愈1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2例;食道癌11例,显效4例,有效5例,无效2例;肺癌3例,无效;乳腺癌3例,显效2例,无效I例;皮肤癌3例,治愈2例,无效1例;唇腺癌1例,无效;子宫颈癌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5.12%。实践中观察到,本药对于癌肿溃疡患者疗效较明显,多在用药后1月内见到溃疡明显缩小。有2例皮肤癌患者经用蜈蚣注射液治疗(其余癌症均口服给药)25~30天后,即出现癌组织坏死脱落,病理科复查见癌细胞萎缩退化,代之以炎性细胞和结缔组织,可认为已达临床痊愈。蜈蚣用量最多有每日用至6条者。亦未见到毒性反应。
④治疗颌下淋巴腺炎
取干蜈蚣2条,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一般3~4天即可治愈。治疗6例,皆有效果。本药对急性与早期效果好;对慢性或晚期化脓性者能控制其扩散而加速局限,并有消除疼痛与肿胀的作用。
⑤治疗骨髓炎
取蜈蚣焙干研末,以0.5克装入胶囊或压片内服,每次1克,每日3次,小儿减半;同时用凡士林纱条拌药粉敷于瘘管内,每天1次。治疗慢性骨髓炎28例,治愈3例,好转25例;急性骨髓炎1例,病情好转。本药对急慢性骨髓炎有抗炎、促进骨包壳新生,及使瘘管愈合的作用。但必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期及时切开排脓,慢性期取出死骨,始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
⑥治疗甲沟炎
取蜈蚣1条,雄黄、枯矾各5分,共研细末;另取新鲜鸡蛋1只,一端打破,倾出部分蛋白以手指插入不溢出为标准,然后将药粉装入蛋内搅匀,患指即从蛋孔处插入,用小火沿着蛋壳围烘1小时以上。以患指有温热感为度,根据病情轻重每日烘烤1~2次,烘治后用无菌纱布包扎。治疗12例,均获满意效果。一般烘治后疼痛很快消失,炎肿亦随即消退。多数病例治疗1~5次症状即可痊愈。如围烘后局部迅速形成脓肿,可以无菌操作切开排脓。
⑦治疗烧烫伤
取活蜈蚣若干条,用麻油浸泡半个月。油以浸过蜈蚣面为度。Ⅰ度烧烫伤用蜈蚣油涂患处,Ⅱ~Ⅲ度用纱布浸蜈蚣油敷患处,绷带包扎。治疗13例烫伤,4例烧伤,多数用药1~2次(最多3~4次)即愈。
草寇的临床应用
1.中医上认为草寇是一种味苦、辛,性温的一种药材,草寇有很好的燥温祛寒的作用,草寇也可以除痰截疟,同时也有很好的健脾暖胃的作用。一般在医学的临床上会利用草寇来治疗一些用于心腹冷痛,对于胸腹胀满治疗效果也不错,对于痰间断积滞,或者是消化不良,对于呕吐和腹泻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一般老百姓会把草寇用作调料用,这样也是有很不错的开胃作用的。
2.医学临床上面还可以用草寇来治疗痞胀腹痛,腹泻,有止吐作用,也可以治疗消化不良。中医上把草寇列入了芳香健胃药,草寇一笛膜是内服取1—4.5克草寇加水煎汤内服或研末,对于无寒湿的人还是要者慎服,而阴虚贫血的人或者是津液不足的人禁服草寇。
3.草寇也是很不错的食疗药药材,可以用草寇来做牛腩炖酸菜,肯有开胃的作用,需要加豆腐,香菇和牛腩。做出来美味又消化,胃好不好的朋友可以试着吃一下。
蚕蛹临床应用
蚕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是体弱、病后、老人及妇女产后的高级营养补品。
蚕蛹能产生具有药理学活性的物质,可有效提高人体内白细胞水平,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延缓人体机能衰老,蚕蛹油可以降血脂、降胆固醇、对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改善肝功能有显著作用。
蚕蛹味甘、辛、咸,性温。入脾、胃经;可补肾壮阳,补虚劳,祛风湿;可作为男子阳痿、遗精补益、小儿疳积、消瘦、消渴之食用。
炒蚕蛹:蚕蛹炒熟,调蜜吃,治小儿疳积、消瘦、消渴之食用。酒煮蚕蛹汤:蚕蛹30克,米酒1盅,水1盅,同煎取汁约1盅服,治消渴,或心烦神乱。
茯苓的临床应用
1.防治钩端螺旋体病:预防:每日1两,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5.58。治疗:土茯苓100克(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甘草15克,水煎每日2次分服。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治疗18例均愈,16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3.6天。或用土茯苓4两,地榆、青蒿、白茅根各50克煎服。每日1~3剂,热退后每日1剂,4次分服。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如镇静、止血、补液等。治疗14例,失败4例。其中血培养阳性者9例,5例治愈,4例失败。治愈病例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1~7日内,主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头痛、身痛、球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血痰等均于1~2天内消失。治疗中少数病例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2.治疗梅毒:土茯苓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75~100克,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100~400克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