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多动症家长怎么办
孩子有多动症家长怎么办
作为多动症孩子的家长,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得了多动症和得了其他病一样,虽然表现不同,但喝其他病儿一样需要关心和体贴,不能误认为小儿的病态是不学好,故意捣乱等,更不能因为孩子那些不受欢迎的病态行为而动辄责打,否则加重了患儿的心理压力,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能力更差,长次下去,患儿的症状势必加重。
对于医生认为需要服药治疗的患儿,家长应当按医嘱给其服药并仔细观察其反应,并将服药后的情况如实反映给医生,因为医生主要是根据父母提供的情况来判断服药的效果和进行药物或剂量的调整的。
孩子服药期间应尽量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如防止感冒和过度疲劳,避免嘈杂的环境、不适宜的责打等,保证充分的睡眠,如有食欲减退,可改为发后服药,并适当加餐和增加营养,故家长要为患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在家中感受愉快和温暖,平时要让患儿过有规律的生活,制定作息制度,让他们按时起床、就餐、就寝等等。
多动症对孩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多动症是我们应该了解的一种儿童疾病,现在儿童多动症在生活中已经很常见了, 这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对多动症不关注的后果。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好动是天性,所以及时孩子患上了多动症还是不能够引起家长们的关注,现在事实证明多动症是一 种危害严重的儿童疾病,很多孩子受到多动症的危害,下面专家为家长们详解多动症的危害,请看下文。
多动症对孩子的危害是多方面:
一、对儿童自身而言,儿童多动症给儿童学习和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首先,儿童患多动症并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所以儿童在得知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缺无法 控制自己的行为时,容易产生自卑、无力之感。其次,患有多动症的儿童在学校里容易被其他正常的孩子取笑和玩弄,这将给儿童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利影响,儿童可 能会将自己孤立起来,这容易使儿童产生自闭的不良心理。最后,多动症儿童在学校里的成绩大多不够理想,这使得儿童产生厌学等现象,这也将造成儿童的学习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儿童多动症对儿童自身的影响是极大的。
二、对多动症儿童所在的家庭来说, 儿童多动症将破坏家庭应有的和谐。首先,多动症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为了治疗儿童的多动症,家长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金钱,这将使家庭背上不 少的债务,给家庭生活蒙上沉重的阴影。其次,多动症对家庭人际关系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儿童是家庭的希望,而多动症儿童在校成绩不理想,使得家长容易产生恨 铁不成钢的心理,因此,家长容易对自己的孩子甚至对自己都会失去信心。所以许多家长容易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责骂,惩罚。最后也导致儿 童和家长之间的隔阂和冲突,这对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十分不利。另外,许多父母在对多动症儿童的教育方式上存在着许多分歧,这也极易导致夫妻关系的不和。因 此多动症对于家庭的幸福美满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孩子多动不宜多选兴趣班
“已经换了五六个兴趣班了,没一个学得下去,还老是捣蛋,骚扰同学。”这是林先生对五岁儿子的描述。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小小年纪就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但孩子不但对此没多少兴趣,而且正常学习时注意力也不集中,还变得多动了。
对此,童梅玲所长提醒家长,让孩子参加过多兴趣班,很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多动症。大部分多动症孩子的初期症状多是“调皮捣蛋”,而如果不是学习下降、老师管不住,恐怕大多数家长还意识不到孩子患上了多动症。
童所长说,除先天发育因素外,儿童多动症和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还与家庭和学校教育有直接关系。比如,让学龄前儿童上过多兴趣班,学得太多,压抑天性,易使很多“调皮捣蛋”的孩子引发多动症、抽动症;家长对子女打骂、过分溺爱、老师对学生的言语刺激等都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发育,有些甚至会伴其一生。因此,多动的学龄前儿童,家长不应过多安排上各类兴趣班,最好精选一两个兴趣班,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又能使其集中注意力。
少年轻微多动症如何治疗呢?
1、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训练是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之一。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
2、父母还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集中注意力,也可以让孩做一些读书,讲故事或剪纸等,以这样较安静的活动来做,这样可以让他在安静的环境下专心去做一件事,这对孩子也是有好处的。这就是多动症的治疗措施之一。
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倾向,要想纠正孩子多动症倾向,首先要缓解他紧张的情绪,要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要有耐心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要指责他,更不要用严厉的词语给孩子说话。还有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些多动症的治疗是比较有效的。
4、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可以练习弹钢琴,小儿多动症的治疗方法是可以每天弹10-20分钟。
5、家长对孩子做事要多关心和指导,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小儿多动症患者善始善终做好每一件事,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到底而不半途而废。
6岁前孩子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简称“多动症”)是最常见的儿童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我国学龄儿童的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万至1979万,其中约65%的症状会持续到成年。
“这孩子怎么一刻也停不下来,是不是多动症啊?”生活中有这样顾虑的家长并不少。
过去不了解多动症,所以不少孩子被耽误了诊治。现在关于多动症的宣传多了起来,又让很多的家长“草木皆兵”,既盼着孩子活泼一点,孩子活泼了,却又担心是多动症。
孩子“好动”不等于“多动症”。
多动症的突出症状是两种以上场合的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只在家里活泼好动,在其他场合中没有出现这样的行为,就不用担心孩子患有多动症,这样的孩子只是天性活泼,是“好动”而不是“多动”。
但是如果孩子在两种以上场合都不能安静下来,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则需带孩子到医院门诊检查,由医生根据心理测试、量表测试和现场观察等方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
6岁以下的孩子,一般医生很少做出“多动症”的诊断。除非少数出现了特别严重的多动症表现,医生才有可能给孩子开药治疗。这是因为6岁以下的孩子并没有学习任务,而多动症的治疗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他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
不管是天性活泼还是有多动症,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注意力的训练都是有益的。具体的做法是要抓住孩子的兴趣点,利用兴趣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比如用鲜艳多彩的画册吸引孩子阅读,让他能够保持五六分钟的注意力,下一次再保持1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慢慢地,教会孩子控制自己。
少儿多动症的引发原因
1、遗传、素质
多动症的发生原因之一就是遗传,这点父母一定要多加注意,如果自己曾经患有多动症的话,就要注意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大约40%的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和其他亲属,在其童年也患此病,单卵孪生儿中多动症的发病率较双卵孪生儿明显增高,多动症同胞比半同胞(同母异父、异母同父)的患病率高,而且也高于一般孩子,上述几点均提示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关系密切。许多多动症儿童的父母小时候也多动。不少母亲反映患儿在胎儿期就好动,出生后好哭,入睡困难,进食不好,难以照顾。
所以说孩子有多动症的可能是父母遗传的,不过还是如果有多动症的话还是要早日治疗,可能会危害孩子的一生哦!
2、社会、家庭、心理
不良的生活环境也是导致孩子患有多动症的的原因,这点家长们一定要多加的注意,不良的社会环境、破裂的家庭、父母性格不良、意外精神刺激等都易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如何对待多动症的孩子呢
我们认为每个孩子是独立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所处的不同环境等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具有个人的特殊性,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差异。多动症是一种个体发育方面的延迟或偏差,也可称是一种疾病,他之所以在校在家中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并不是孩子单纯的调皮捣蛋,也不是故意与老师对抗,孩子患了多动症,家长应向老师讲明疾病的性质和问题所在,取得老师的理解和帮助,孩子本人也应该知道多动症是可以治疗的。自己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不应该自卑、羞愧,要建立起改正错误的自信心。
家长和教师了解了多动症的个性特点,应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点和方法,除了理解表现的症状、行为,更要理解孩子的心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在具体与患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孩子面临的问题或困难要主动去解决,或者与孩子一同商量解决,这样做孩子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对待孩子多动症的疾病特征是不能够急躁的,孩子们处在心理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们拿出热情来对待孩子,面对孩子不断表现的多动症时要用乐观的态度打败悲伤的态度,坚持下去就能够取得治疗的成果。
孩子总是放电或是眼睛患了病
有些家长见到孩子老是眨眼睛,以为孩子是在和别人“放电”,所以并没有去阻止和纠正孩子这一行为,反而觉得很好玩很可爱。但是,孩子频繁眨眼,可能背后暗藏着一些身体健康问题。那么,孩子频繁眨眼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作为家长的你,看到孩子经常眨眼睛,你会做出什么反应呢?是觉得可爱,还是感觉担心呢?其实,孩子如果突然持续出现眨眼的状态,那么,家长应该提起警戒,因为,这可能是孩子患有某些疾病的表现。为什么孩子会频繁眨眼睛呢?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家长该做些什么好呢?
一、孩子频繁眨眼的原因
1.眼睛受到炎症刺激
家长发现孩子有频繁眨眼的情况,那么一般情况下都可能是因为孩子的眼睛受到炎症的刺激,导致孩子患上结膜炎、角膜炎等疾病,那么,频繁眨眼睛就是当中一个症状表现,因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眼睛发红发痒、有很多分泌物,容易流眼泪,孩子经常眨眼睛,那么就要带孩子去看专业的眼科医生确诊治疗。
2.孩子的眼睑内翻
如果孩子患有先天性的眼睑内翻,那么,孩子的角膜受到刺激影响,孩子就会经常流眼泪,更会频繁眨眼睛,因此,家长看到孩子经常眨眼睛,要观察下孩子的眼睑生长情况,如果属于严重情况的,就要及时通过手术矫正。
3.孩子患有多动症
孩子患有多动症,属于一种精神心理上的问题,而一旦患上多动症,孩子就会经常出现眨眼的现象,而且平时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容易处于紧张状态,情绪波动也比较大,所以,孩子患有多动症,家长要带孩子及时治疗,才可以解决孩子频繁眨眼睛的习惯。
4.孩子用眼疲劳
很多的孩子喜欢长时间看电视、近距离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而忽略了眼睛休息和做好保护视力措施,因此,孩子容易出现用眼疲劳的现象,从而引发频繁眨眼的情况。
5.孩子的一种习惯
如果孩子从小就有频繁眨眼睛的习惯,家长也没有及时纠正,或者孩子是通过模仿身边的家人或朋友而学习眨眼的行为,那么孩子也会经常眨眼睛。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及时制止和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二、孩子频繁眨眼怎么办
孩子频繁眨眼,必须了解清楚当中的原因,属于孩子的坏习惯,那么就要及时纠正。如果孩子频繁眨眼是因为受到炎症刺激,就应该及时对症治疗。此外,平时少让孩子长时间近距离地看电视,以免影响到孩子的视力。
如何预防儿童多动症
据统计,我国学龄期儿童中,多动症的发病率已达到3%~5%,而一些学龄前的儿童也有多动症的倾向。孩子不听话时,有的父母往往缺乏耐心,甚至训斥打骂孩子,其实,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需要关怀。父母只有全面了解多动症,在发现孩子有多动症倾向时,早期予以重视,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又称儿童注意障碍多动综合症,患此病的孩子智力大多正常,但行为上缺乏自控力,不能约束自己,主要表现为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或者经常出现手脚和身体不停地运动,常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发怒等症状,个别的孩子可有反复的怪动作,如眨眼皱眉噘嘴等,此病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学龄前儿童的多动症倾向有哪些表现?
学龄前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有80%到7岁后会发展为多动症,所以家长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这样孩子今后恢复正常的可能也越大。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没有发病的具体时限,父母可以通过细心观察孩子的情况做出判断:
1、婴儿期总要妈妈抱,喜欢哭闹,睡觉也总不好好睡,吃奶时吃吃停停,没有规律。
2、3~4岁的时候非常活跃,在家里调皮捣蛋,玩具到处乱扔,吃饭的时候常常会弄得满桌子都是饭粒和菜。
3、孩子到了5~6岁,该上幼儿园了,可是从来不听老师讲课,搞小动作,还会发出各种吸引别人注意的声音,如学狗叫等,而且喜欢招惹别的小朋友。
如果发现孩子的活泼状况明显比正常孩子多,就要引起注意,但是要正确的区别孩子是活泼还是多动,如果孩子在家里很活泼,但如果有客在时能安静下来,或是好动时有目的性,而不是瞎动,这属于正常的活泼。
该如何纠正孩子的多动症倾向?
1、父母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教会孩子如何集中注意力,也可以给孩子安排较安静的活动来做,如读书,讲故事或剪纸等,让他在安静的环境下专心去做一件事。
2、让好动的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使他充沛的精力得到发泄。此时,不能责罚孩子,要知道多动不是故意的,要给他一些不违反常规的活动机会,这样,孩子觉得父母理解自己,也不会有对抗的心理了。
3、如果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倾向,首先要缓解他紧张的情绪,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父母要耐心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要过多地指责他,更不要用“不要”“不能”等词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他有表现的机会。父母的赞扬,会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多动症会不会随着年纪长大自己好
多动症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老是做重复的动作,并且频率还很高。多动症的治疗需要家长、孩子、医生等多方面的配合,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多动症一定要及时提醒孩子改正并监督,开导孩子,从心理上纠正,培养他们的自制力、自信心。
儿童多动症能治好吗
1. 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训练是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之一。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
2. 父母还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技巧,一定要教会孩子如何集中注意力,也可以让孩做一些读书,讲故事或剪纸等,以这样较安静的活动来做,这样可以让他在安静的环境下专心去做一件事,这对孩子也是有好处的。这就是多动症的治疗措施之一。
3.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倾向,要想纠正孩子多动症倾向,首先要缓解他紧张的情绪,要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要有耐心改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要指责他,更不要用严厉的词语给孩子说话。还有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这些多动症的治疗是比较有效的。
中药方剂:
【组成】当归身15克柏子仁10克茯苓10克浮小麦20克生龙骨10克黄连3克甘草1.5克。
【用法】间断服药。先取3剂,煎汤分服。停5~10天,继服3剂。2~3个月为1疗程。
【主治】心脾不足型儿童多动症。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心神不定,多动不安,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语言冒失,兴趣多变,做事有头无尾,脉缓而涩。
如果发现自己家的孩子有多动症的情况,家长要注意耐心的为孩子进行矫正,不要简单粗暴的训斥孩子,这样往往就会让孩子的多动症更加的严重。如果症状比较轻,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矫正就行。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可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
多动症都有什么治疗误区呢
1、多动症不是病,成年自会消失,这是许多多动症患者家长非常错误的认识,而且这种错误还相当普遍。一项调查显示,40%至50%的多动症患童成年后留有不同程度的多动症状,致接受教育、就业、人际交往及婚恋困难,甚至10%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及反社会行为。
2、治疗多动症单纯靠药物,由于诱发多动症的病因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引起,因此单纯用药很难治愈。
3、“调皮好动+成绩差”的孩子有多动症,一项调查显示,近百分之30的家长在看到自己孩子顽皮好动、成绩不佳的嘶吼就盲目认为孩子患上了多动症。这类家长容易轻信一些非医疗机构的广告忽悠,因此自行买药,擅自治疗。
4、聪明、活动不多的孩子与多动症绝缘,多动症儿童临床表现往往不一样,有的孩子“多动”并不太明显,而是以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主。这类患儿课堂上很是老实,其实是心不在焉,经常“走神”。做作业、考试的时候也丢三落四,出错率较高。
多动症怎么进行家庭教育
由于如今患上多动症的儿童有很多,所以许多家长开始对多动症这种疾病关注起来了。孩子得了多动症后,除了要带去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外,在家里的时候家长要懂得教育孩子,这对孩子多动症的康复很重要。那么,多动症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呢?
一、要求必须切合实际。
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之前,首先应该对疾病的特点进行了解,然后在根据患儿的病情,找出相对应的辅助治疗方式,然后耐心的进行纠正。对孩子的态度一定不要像对正常儿童那样,过于严苛会让患儿心理产生很多压力,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适当的教育,合理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
二、把过多精力引导起来。
日常生活中,多动症患儿都会伴随活动过多的症状,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对患儿进行正面的指导,让她们将过多的精力予以释放。比如说一些体育活动,都可以使过多的精力宣泄,不仅能够缓解多动行为,还能够让患儿舒缓内心的紧张情绪。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做一些非常危险的动作。
三、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着重培养患儿的注意力,可以从静坐开始锻炼。布置一项简单的任务,让患儿去完成,根据反应逐渐延长时间,像看书、讲故事等。当孩子的行为有所进步的时候,可以予以适当的奖励,并鼓励其继续坚持。
上文详细介绍了多动症怎么进行家庭教育,多动症的发生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了解多动症的人都知道该病会有多大的危害,因此,在发现孩子得了多动症,家长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要积极应对。
多动症收费标准
多动症是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并非绝症,多动症患者不同病因、症状、类型,其治疗方案也不相同,因此治疗多动症的费用与患者的实际病情相关,不能一概而论。医院指出:很多家长之所以认为治疗费用就像是个无底洞,是因为患者没能用对方法治疗,或者选错了医院,多次无效治疗,费用自然就高了。
在接诊中医院了解到不少家长因为费用问题而被一些小医院、小诊所蒙骗。对此提醒:每个孩子多动症的情况不一样,发现早的孩子治疗的时间比较短,费用就低一点,发现晚的孩子病情就会比较严重些,治疗时间也会长一些,费用就相对贵一些。
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多动症的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了解详情,如需治疗千万不可耽误,早期治疗孩子受到的危害也会越小,而且治疗费用相对也会降低。
医院提醒家长朋友:治疗多动症需要极大的耐心,目前医学上并没有能够快速的特效药。切不可病急乱投医,偏听、偏信一些江湖医生或者没有营业执照的所谓中医世家许诺,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给出疗效快,费用少等诱惑,大行骗术。
到头来钱花了不少,病非但没治好,反而加重病情,治疗多动症应及时选择多动症专科医院尽早治疗才能大程度的避免“误诊误治”、“重复治疗”,保持不花“冤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