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肿瘤如何治疗
淋巴细胞肿瘤如何治疗
化学治疗
慢淋细胞绝大多数处於休止期(Go期),很少细胞处于增值周期,因此以用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为佳。一般1期病人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2及3期病人应予 化疗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苯丁酸氮芥,剂量6—10mg/d口服。1—2周后减量至2—6mg/d。美洲检查血象,调整药物剂量,以防骨髓过分抑制。一般用腰2—3周后开始显效,2—4个月时疗效较明显。维持半年可停药,复发后在用药,有效率约50%,完全缓解率约15%—25%。对3期病人用苯丁酸氮芥合并尼松(10—20mg),疗效较单用苯丁酸氮芥为好,环磷酰胺(50—100mg/d)口服,疗效与苯丁酸氮芥相似。化疗后病人大多症状减轻,淋巴结和脾缩小,白细胞数下降,但血和鬼祟中淋巴细胞比值仍高,血清γ球蛋白仍未间恢复。
放射治疗
目前仅用於因淋巴结肿大发生压迫症状者,或化疗后淋巴结、脾、扁 桃体缩小不满意者。一般多局部放射。群深或纵隔放射,疗效不肯定,容易引起造血功能衰竭。
并发症治疗
由於患者有低免疫球蛋白血症、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年龄较大,及易发生感染,尤其在化疗期间。严重感染常为致死原因。应积极迅速查明病因,应用抗生素治疗。如果反复或严重感染,可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每日10—20g,连续3—5天。病人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紫癜,可用较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尚好,若激素效果不满意并且脾大明显,应考虑切脾手术,术后红细胞及血小板可上升,但血中淋巴细胞变化不大。
恶性淋巴瘤是什么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发生于淋巴结和(或)结外部位淋巴组织的免疫细胞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是一组可以高度治愈的实体肿瘤。淋巴瘤在中国比较常见并具一定特点。由于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淋巴细胞肿瘤的免疫学分型和功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各类基因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也正在阐明。减少环境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机体的某些慢性炎症性疾病及时治疗、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不仅可能减少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是减少其他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共同原则。
巴结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方法
套细胞淋巴瘤CHOP方案治疗疗效不满意,只有少数病人达到完全缓解。加强的联合化疗方案(如HyperCVAD/MTX-AraC和EPOCH等方案)伴随自体或异基因骨髓移植常常适用于年青病人。多个国际临床试验已显示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R)和化疗有更好的临床结果,故目前推荐R-HyperCVAD/MTX-AraC、R-EPOCH、R-CHOP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克拉曲滨等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对年青病人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线巩固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沙利度胺显示较好的临床结果,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对难治复发套细胞淋巴瘤已显现出初步的疗效,也可作为二线治疗方案。
生物治疗技术是一种新兴抗癌方式,治疗的方法是抽取患者的血液,提取免疫细胞在体外培养,培养后回输到患者体内,让免疫细胞去对抗癌细胞。
淋巴结肿大的病因
(一)感染
淋巴结肿大1.急性感染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
2.慢性感染
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
(二)肿瘤
1.恶性淋巴瘤
Hodgkin病与非Hodgkin淋巴瘤。
2.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等。
3.浆细胞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4.肿瘤转移
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三)反应性增生
1.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
2.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
3.变应性亚败血症。
4.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
(四)组织细胞增生及代谢异常
1.郎格罕(Langerhan)组织细胞增生症。
2.脂质沉积病。
3.结节病。
腋下淋巴肿大的病因
感染
1、急性感染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
2、慢性感染
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
肿瘤
1、恶性淋巴瘤
Hodgkin病与非Hodgkin淋巴瘤。
2、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等。
3、浆细胞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4、肿瘤转移
胃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等。
淋巴网状细胞肉瘤化学治疗
化学疗法
1、MOPP方案 是小儿时期最常用的方案,采用氮芥(mustargen)、长春新碱(oncovin)、甲基苄肼(procarbazine)和强的松四种药物联合治疗用药14天,休息14天为一个疗程,共用6个疗程。亦可用环磷酰胺300mg/m2静注代替氨芥(COPP),用氨甲蝶呤代替甲基苄肼。
2、MVPP方案 上方案中的长春新碱以长春花碱(vinblastine)6mg/m2代替。
以上两种方案副作用较小,骨髓抑制现象于每疗程的停药期间得以较快地恢复。凡是未接受过化疗的,或单纯应用放射治疗而复发的,采用以上方案6个疗程后,约80%获得完全缓解。
一般于6个疗程完成后即可得到缓解,此时应继续维持治疗,将原方案的间歇期处长,如第1年每 2个月重复一个疗程,第2年每3个月重复一个疗程,第三年第半年重复一个疗程。对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用MOPP6个或12个疗程缓解后,停药的与加用维持治疗的,其缓解时间并无差别。
对于经过放射治疗而复发的病人,若骨髓可以耐受,则可应用MOPP或其他方案进行治疗,若仅淋巴结局部复发,或淋巴结外浸润又出现,但病人对化疗不能耐受,则再行局部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与化疗合并应用,副作用较大。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合并病毒、真菌和原虫感染。需要注射支持疗法,必要时输血或用抗生素治疗。
由于治疗时间的延长,应注意治疗晚期的继发病,在生长以发育迅速的阶段(<岁或12~13岁)应用放射治疗,可导致生长速度减慢,膈上部放射治疗可影响坐高。颈部照射可使颈生长停滞;纵隔和胸部照射可致乳房发育障碍、胸膜纤维化、肺功能受限及心脏受累等。治疗晚期可致甲状腺功能低下,亦有报道发生食管狭窄者。凡应用大剂量放射治疗加化疗的,有继发其他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复发后再接受治疗的病人。继发的恶性肿瘤中以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最为常见。
浆细胞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法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这是一种病情比较复杂的肿瘤性疾病,病情的发病一般都是集中于淋巴浆细胞里面的,肿瘤如果是良性的话,是可以通过药物缓解进行治疗的。但是如果是病情恶化比较快,是一种癌变的肿瘤的话,就应该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的方法进行治疗了,平时在饮食的时候也是需要注意的。尤其是不可以吃一些刺激的食物,应该注意多休息饮食清淡比较好。
治疗的适应症包括:出现副蛋白不良效应的临床表现如,高粘滞综合症:神经病变和眼病变;周围神经病变;淀粉样变性病;有症状的冷球蛋白血症;血液学抑制(血红蛋白<10 g/dl 或血小板计数<100 · 109/l) ;进展为高度恶性的淋巴瘤;出现全身症状[15]。
(1)烷化剂
苯丁酸氮芥(瘤可宁)单用或联合强的松龙一直是治疗LPL/WM的一线方案。根据疗效标准反应率大约60%,中位生存时间大约60个月。最近的研究表明瘤可宁每日给药与间隔6周用药1周,有效率无差异。合适的治疗持续时间尚不清楚。环磷酰胺单独或联合用药也有效,但缺乏与瘤可宁对比的资料。
对于联合化疗作为LPL/WM的 最初治疗,若干II 期研究正在进行,但是尚缺乏证据表明联合化疗优于烷化剂。
(2)嘌呤类似物
氟达拉滨作为最初治疗的反应率为38%-100%。在一个单中心II期研究中,应用氟达拉滨四周期化疗有效的患者,继续接受四周期化疗可获得38%的总反应率 (ORR)和3%的完全缓解率[19]。如同在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观察到的一样,应用氟达拉滨缓解>1年的患者,病情进展时再应用仍然有效。大规模单中心研究评估氟达拉滨对未治疗和先前治疗过患者,疗效无明显差异。在一些小规模的应用克拉屈滨(2-氯脱氧腺苷)的研究中,大多数患者接受了2-4疗程,治疗反应率为55%-100%。应用克拉屈滨后,反应可发生在治疗开始后的1个月,然而在接受4-8周期氟达拉滨治疗的182例患者中17%延迟至6个月以上。
嘌呤类似物的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13-41月。毒性作用主要是血液学的抑制,60% 患者发生3度中性粒细胞减少。长期使用可导致淋巴细胞减少, 特别是CD4+ 、CD8+ T 淋巴细胞持续缺失。
氟达拉滨和克拉屈滨对于那些对烷化剂原发耐药或复发的患者是有效的。一项多中心随机研究,比较氟达拉滨和CAP在92例应用烷化剂复发和难治的患者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氟达拉滨有较高的反应率(30% vs. 11%)和较长的反应持续时间时间(19 months vs. 3 months)。尽管中位生存时间没有差异,在生存质量方面还是有益。
(3)单克隆抗体
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rituxim ab)治疗LPL/WM的反应率为20%-50%。对于先前未治疗的患者,中位反应时间较长。大约30% 的患者用美罗华初始治疗后不久血清IgM 会瞬间升高,可能持续4个月,机制尚未明了,但这并不影响治疗,多数患者12周以后血清IgM 将会降到基础水平。因此对有高粘滞症状或IgM>40g/l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美罗华联合化疗正处于积极的研究之中。有报道在未治疗患者,接受克拉屈滨、环磷酰胺联用或不联用利妥昔单抗总反应率分别为93%和89%。最新研究表明美罗华联合CHOP 方案对于部分难治或复发的WM 患者有效 。
也有一些初步的资料显示抗CD52单克隆抗体阿仑单抗(CAMPATH-1H)在LPL/WM治疗中的作用。由WM 临床试验小组正在进行的研究中, 7 例患者接受阿仑单抗治疗, 其中2 例先前已接受过其他治疗, 结果7 例中6 例获得反应, 3 例反应较小, 3 例获得完全反应。毒性反应主要为可逆的Ⅲ/Ⅳ级血小板减少, 粒细胞减少, 其中1 例患者出现长期的全血细胞减少。
(4)血浆置换
血浆置换是指采用等量平衡盐、低分子右旋糖酐液、20% 白蛋白作替代液进行置换,对迅速减少高粘滞综合症患者的循环IgM水平非常有效。但是它的作用是短暂的,应该配合系统化疗来杀伤恶性增殖的淋巴样浆细胞, 以抑制单克隆IgM 生成。对于耐药的患者可作为长期的治疗。
小细胞淋巴肿瘤的中医治疗
偏方1
[组成]党参、生黄芪各30g,炒白术、阿胶(烊化,分冲),茯苓、菟丝子,制黄精、枸杞子。[加减]食欲缺乏者,加鸡内金、炒麦芽、炒谷芽、炒山楂;呕吐者,加苏梗、姜竹茹、姜半夏;黄疽者,加茵陈、金钱草;口干咽燥者,加生地黄、麦冬、天花粉;发热者,加葛根、淡竹叶、白花蛇舌草。[制用法]将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均常规化疗。
偏方2
[组成]白花蛇草,山慈姑、三棱、莪术、炒白术个,僵蚕、夏枯草,昆布、煅牡蛎、煅瓦楞子、,全蝎(研末冲服),甘草。[加减]偏寒者,加干姜、附子、肉桂;偏虚者,加当归、天葵子;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当归、紫河车;胃阴虚者,加麦冬、玉竹;肝肾阴虚者,加龟甲、憋甲、生地黄、枸杞子;阳虚者,加附、肉桂、补骨脂、棉花根;实热者,加生石膏、知母、黄芪、黄连。另葵树子、毛爪草均可选用;蜈蚣能加强全蝎疗效,但须佐保肝药1-2味。[制用法]每日1剂,水煎3次,合并药液,分早、中、晚内服。为巩固疗效,常用所服中药作丸服10g/次,3次/日。局部可外敷独角莲或鲜蟾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