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安全感就粘人
孩子没有安全感就粘人
“谁不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粘谁”
我听到许多妈妈讲,孩子是她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她;孩子是保姆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保姆;孩子是奶奶一手带大的,所以特别粘奶奶。
遇到这种情况,我一般都会说:对这句话,大家不是很理解,因为她们从来没有吓唬过孩子——在一个不用“如果不听话,大老狼会把你叼走”、“再不听话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吓唬孩子早成为基本常识的年代,相信现在没有人这样做了,但孩子们为什么仍然没有安全感呢?这是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
“爱”怎么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呢?这是因为心理不成熟的我们,会将自己的“爱”及“珍重”通过表情和语言一览无余地表现在孩子面前。孩子稍微磕拌一下,就会哎哟大叫;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会噢地惊呼;尤其是那些保姆和老人,因为是给别人照看宝贝,心理非常有压力,为了告诉自己、也告诉宝贝的父母,就会将这种一惊一乍的行为表现得更为夸张。
我们的孩子正处在“吸收性心智期”,他们要从环境中的人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这样小心亦亦,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根源。
这样的孩子一步都不能离开那个使他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人。如果父母、老人和保姆同时在带这个孩子,而保姆最具这种特征的话,孩子遇到不舒服和危险时,就会去找保姆而不去找自己的父母。在孩子“吸收性心智期”,我们最好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吸收没有任何内在建构的人的精神状态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精神状态。
看看布丁妈妈是如何诠释的吧,作为妈妈的你是否有同样的经历呢?
这篇文章“谁不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就粘谁”。讲的是像布丁这么大的孩子正处在“吸收性心智期”,他们要照从看他的人那里获得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跟他在一起的人凡事小心翼翼,遇到磕磕绊绊就会大惊失色,孩子被其他孩子推一下,就会噢地惊呼,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这就是没有安全感的根源。以后什么事情都会依赖那个人,遇到危险和不舒服时就会去找这个人。
我们这样对待过布丁吗?有过。一岁三个月的布丁随地小便,完事后,刚想拍拍屁股走人,熟料一脚踩上,一打滑,哐当,了个腿朝天,头朝下,布丁爷爷快速跑过来,义愤填膺状,狠狠踹了两脚地板,抱着布丁颠了又颠,哄了又哄。某日,布丁在床上跳舞,旋转着到了床沿处,正自我陶醉状,我见状惊恐万分“啊...声扑过去抱住布丁,颤颤悠悠地说“妈呀,幸亏没掉下去”,布丁莫名其妙,其实人家完全能把握好度,知道啥时候该用华丽的转身,完全不用担心坠下舞台。还有,布丁曾被KFC的门卡过一次手,我当时一个人带着布丁在银广KFC门口,看到布丁的手硬生生的被挤进去,我有种万念俱灰的感觉,在布丁的手拿出来后,我惊慌失措的一边安抚布丁,一边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用颤抖的声音一遍遍喊老公的名字。布丁无大碍,但我六神无主、高度紧张的样子,吓坏了她,布丁紧紧搂着我不敢松开。
都是源于爱,源于对布丁无微不至的呵护,才希望布丁生活的空间里全是安全的东西,即使发生了不安全,也要从感情上淋漓尽致的把担心把心疼表现出来。
但更多时候,我们对布丁有些不在乎。刚会爬的布丁,喜欢向茶几底下冲刺,茶几的高度正好是她爬行时抬头达到的高度,我曾用手护住茶几边缘,防止她磕到碰到。她姥爷禁止我这样做,说“她碰到一回后,就知道低头出入了。”果不其然,布丁在被撞过几次后,能准确得把握好低头抬头的频率,顺利通过茶几底部。布丁现在知道开水,发光的灯泡,冒热气的粥都是热的,她不会轻易的去动,我们没有强制性制止她不许动,这些都是她自己靠触摸和观察摸索出的经验。
我们生活的环境不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对孩子的保护也有限度。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为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余下的只有让她自己去体会去经历,给她足够的爱心支持,适当的放手,她才能体验到什么是安全感。“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支持,不需要的时候给予他自由”
还有种说法是,有安全感的孩子能正视分离。这点我赞同。分离时孩子的哭闹和平时的粘人是孩子表达感情的相似方式。布丁一直能正视分离,在她很小的时候,我就会告诉她,妈妈离开,要去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她都能欣然接受。布丁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在奶奶出门或回家的时候,只要给布丁说明,布丁就会摆摆手说再见,因为她知道我们是爱她的,是说话算话的,会准时回来,所以她放心让我们出去。
布丁是个不粘人的小孩,我很欣赏这个小孩通情达理的做派。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有哪些 粘妈妈
在一个家庭里面妈妈是最能够给孩子安全感的角色,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喜欢整天粘着妈妈。当然,其他亲人照顾的时候他们往往也会表现得很乖,
但是只要他们一旦看到了妈妈,便会开始粘着不放。只要妈妈动一下或者离开一会的话他们就会变得非常紧张,大哭大闹,这个时候谁哄都没用了。
家长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假如把危险归类,可以认为孩子受到的伤害可能来自身心两方面。也就是说,故意损害孩子身体健康的父母,故意损害孩子心理健康的父母,都会直接给孩子带来伤害。还有无法满足孩子生理需求的父母,无法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都会让孩子感到坏境的不确定和难以控制,缺乏安全感。
在生理方面,父母的不当行为可能有:
打孩子,把孩子赶出家门或者锁在外面,遗弃或者弄丢孩子并导致ta的生存得不到保障,孩子饿了没吃的、渴了没喝的,给孩子吃坏东西,给孩子吃错药,给孩子穿太热或者穿太少,孩子生病了不管ta,家里窗户破了、屋顶漏了、小强泛滥、马桶堵了、停电等设施问题不去管,以及其它一切让孩子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的行为。当然,在这方面大多数父母只是偶尔打打孩子,其余问题不大。
更多的父母是在心理方面出了问题,问题主要出在不能和孩子建立和维持有安全感的亲子关系:
打骂孩子、冷暴力这样直接损害亲子关系的行为,过早让孩子独自睡觉、过早让孩子自己玩、不辞而别、把孩子寄养、离婚又不和孩子说明白等等让孩子担心自己会被抛弃的行为,甚至真的说“我不要你了”;忽视孩子、在孩子表达感受时直接否定ta等等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的行为,挑剔孩子、羞辱孩子、把孩子跟别人比较、变味地夸奖孩子等等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劲的行为;包办家里的所有事务,过于追求完美,而不让孩子有机会插手,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的行为;夫妻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边吵边提孩子的名字,让孩子以为自己导致了父母争吵而感到内疚的行为。
夫妻中只要有一人情绪多变,让孩子受到惊吓,甚至拿孩子出气,或者向孩子求援,把没安全感的症状传染给孩子的行为,以及其它一切让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的行为。
假如你是这样的父母,那么怎样弥补孩子,给孩子安全感?
父母怎样给孩子安全感呢?除了满足孩子基本生的理需求之外,还有以下几件事情需要做到:
1、长时间、高质量的陪伴,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尤其要重视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2、不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不批评、责备、惩罚孩子,而是欣赏、鼓励、支持孩子。
3、不威胁孩子(不说“你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或者“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
4、鼓励孩子独立,接纳孩子的个性。
5、 给孩子树立恰当的规则。
6. 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行为方面以身作则。
父母相信自己、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妈妈带宝宝的利弊是什么
1.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
妈咪由于长时间与宝宝相处,亲子关系自然比较亲密,因为对孩子来说,妈咪是最重要的人,较容易产生依赖感。
2.家人对孩子管教方式一致
由于妈妈成为最主要的孩子管教者,比较能够实现及贯彻自己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来说也较能适应,不会造成同一件事情妈咪说能做,另一个照顾者又说不能做。
3.有利于孩子安全感及信任感的建立
孩子在0-1岁期间安全感及信任感的建立很重要,自己带的妈咪对于宝宝来说,不会一下子消失、一下子又出现,就算不在身边,也只是短时间,因此孩子比较容易对妈咪产生安全感及信任感。
4.对孩子更了解
你是孩子重要的照顾者,当然会成为最了解他的人,他的个性是害羞、是开朗你都清楚,对于往后孩子在同伴团体中的表现,较不会有过多的担心。
全职妈妈注意别喝社会脱节
辞职在家带小孩,意味着妈妈得放弃原本的工作,专心在家与宝宝奋战。若脱离职场太久,妈妈可能会面临脱节甚至是社会淘汰的问题。而且妈妈若不把握机会充实自己,日子久了可能会觉得自己像黄脸婆而觉得无聊又心慌。因此,即使你决定当一位全职妈妈,也要定期参加社会活动,及时充实自己,不要和社会脱节,更何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开发孩子智力的几种方法
1、让孩子获得满满的安全感
让孩子获得充足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及时给孩子安抚,减少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但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一哭就去哄、抱,会宠坏孩子。实际上,及时哄、抱才是正确的做法,不哄不抱才会对孩子不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
安全感越足的孩子,在接下来的成长过程中,能更专注地发展他内在的能力。
比如孩子能自己拿着玩具玩很久,偶尔会抬头大喊一声“妈妈”,妈妈远远地回应一声“哎”,然后他就继续放心地玩。
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会担心妈妈的离开,一直不安地哭闹,直到妈妈出现在他身边了,才能安静下来。
因此,父母都要明白的一点是,孩子哭闹的时候要给予积极的安抚,通过声音、拥抱等方式使孩子平静下来,这样孩子的安全感才会越来越足,而不是任由孩子哭泣。
2、经常抚摸、拥抱孩子
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缺乏拥抱的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宝,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孩子好得多。
当我们抱起孩子的时候,亲亲他的小脸蛋,摸一摸他的小手,捏一捏他的小脚丫,这些小动作都使孩子感到快乐。
我们的每一次抚摸和拥抱,对孩子而言都是一次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对其大脑发育有重要意义。
3、常常和孩子聊天
经常和孩子聊天,能刺激孩子的语言神经,还有稳定孩子情绪的作用,特别是9个月到3岁之间的孩子。
当然,和孩子聊天也是讲技巧的:
• 聊天时要注意看着孩子的眼睛,听他说话;
• 此外孩子对于肢体语言很敏感,任何善意的举动都会起到正面效果。因此和孩子聊天时,还可以伴有温和的肢体动作,比如握握孩子的手,摸摸他的头,搂搂他的肩等;
• 此外,聊天不等于“唠叨”,真正会懂得聊天的妈妈,会顺着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来聊,给孩子很多愉悦的感受,让孩子越聊越想聊;
• 最后,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更能鼓励孩子多说,让孩子爱上表达,爱上思考。
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这样的宝宝都比较孤单、缺乏安全感。宝宝主要的社会形成方式是游戏,所以主张他多和同伴一起玩,消除孩子的孤单感,另外大人的教育方式要以鼓励为主,避免说出带有抛弃意味的语言,如“你再怎么样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样容易建立安全感。另外宝宝很容易会出现一些小问题,爸爸妈妈应以说教为主,不要过分严厉的批评,更不要有打骂的行为,这对宝宝性格的发育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孩子胆小粘人的原因
1、孩子怕黑,怕鬼怪,基本上都是出自一种叫做“泛灵心理”的独特心理现象。所谓泛灵心理,指的就是孩子通过想象,把所有事物都视为和人一样的,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心理倾向。如果孩子平日经常接收到来自成年人世界的恐惧信息,比如说,有些父母经常用妖魔鬼怪来恐吓、威胁孩子,就会使情绪尚不稳定的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把黑暗看作一个装有恐怖事物的容器。
2、孩子缺乏安全感。“安全感”一词起源于母婴时期孩子对妈妈的“安全依恋”,就是孩子1岁前,如果妈妈对孩子需求比较敏感,能够有规律地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吃喝拉撒睡,安慰抚触等),就会令孩子对妈妈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建立对妈妈的安全依恋,也就是“安全感”。如果家长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安全感不足,就会表现出胆小怕黑,粘妈妈的现象。
3、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触觉敏感。触觉是神经组织最重要的营养,触觉的敏锐程度会影响大脑的辨识能力、身体的灵活及情绪的好坏。所以触觉在人类感觉系统功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是,如果孩子是剖腹产,爬行不足,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兄长或小伙伴的爱抚、没有参与大量的户外活动等,导致触觉系统失调,就容易导致触觉学习不足,表现出胆小、爱哭、粘人、怕黑等触觉敏感的现象。具体到怕黑,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黑暗环境中,难以像在明亮环境中那样顺利自如地感知自己的身体,所以会觉得不舒服和缺乏安全感。
如何预防多动症
1.听轻音乐
轻音乐的优美旋律能让孩子精神放松;此外,也可以让孩子听故事或广播,温和的声音和平稳的语调能给患儿以安全感,让其安静下来。
2.手工制作
活动手指可以缓解精神压力。所以还可让孩子捏捏海绵、橡胶球,有助孩子安静。
3.看浮动物体
聚精会神地看某物有镇静效果。可以让孩子看会水池里的玩具小鸭或飘在空中的肥皂泡等,可以让孩子兴奋的神经安静下来。
4.活动身体
平时可以让孩子在走廊里走动,在不同的房间之间走动,爬楼梯等等。此外,让孩子原地跳动或踏步也能耗费精力。这样也可以让你的孩子安静下来。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5种表现
在缺乏安全感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加剧不良心理的发展,甚至有的时候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么你家孩子缺乏安全感吗?如何应对呢?
孩子缺乏安全感表现1
保姆或者是在其他亲人照顾的时候,孩子表现的很乖,但是一旦看见了妈妈,就会粘着不放。有时会别表现出委屈,甚至是眼泪汪汪的样子。之后,只要妈妈离开或者是一动的话,就会紧张的大哭大闹,扯着妈妈的衣服不让离开。
孩子缺乏安全感表现2
稍微有点不顺心的地方,就会和自己周围的小伙伴发生冲突,甚至是拳脚相加,如果父母去劝告的话,那么孩子就会把攻击的对象转移到大人身上,或者是用大声哭闹来抗议。
孩子缺乏安全感表现3
外出的时候,在陌生人的面前不敢抬头,神情表示的非常紧张,自己的小手还会不停的摆动或者是拉扯自己的衣角。
孩子缺乏安全感表现4
会有喜欢吃大拇指的现象出现,其实这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慰,缺少安全感的表现。
孩子缺乏安全感表现5
孩子在睡觉的时候辗转反侧,睡的也不踏实,还会时不时的摸摸身边是否有人或者是把陪他睡的人抱的很紧。
孩子缺乏安全感应该怎么办呢?
1、家庭气氛很重要。当孩子经常处于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独自生自己的闷气,后者会把这股怨气累积在心中,长大后心中将会有扭曲的价值观。因此,拥有一个安康快乐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2、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孩子要是对这个世界的安全产生怀疑的话,那么就会失去对任何人的信任,从而逐渐形成不健康的心理。所以澳邦奶粉这这里提醒各位父母要时常的用语言和行动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即使有什么危险也是会过去的,父母也是会一直在他身边 。
3、互动游戏有帮助。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肢体接触,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同时也让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
单亲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注意什么
如果你是单亲父母,将会面对一连串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父母离异,伤害最大的是孩子,面对孩子,建议你做到以下几点: (1 )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2) 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 (3) 单亲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独立。单亲家庭中的两代人之间,往往在情感上过于亲密,这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联盟,但过分的情感依赖容易产生负面效应。所以,让孩子和自己都有独立生活的心理意识和能力是单亲家庭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