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寨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的临床表现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2015年巴西的寨卡暴发流行中发现了很多小头畸形的新生儿(出生的新生儿头围与匹配的相同性别和孕龄的孩子比,低于平均值超过了两个标准差)。在2015年5月-2016年1月间,共报道4000例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分娩了小头畸形儿,与往年小头畸形的比例相比,上升了20倍。35例小头畸形新生儿的头颅CT及头颅超声提示存在弥漫性脑组织钙化,主要发生在侧脑室旁,薄壁组织旁和丘脑区域、基底节区域。皮质和皮质下萎缩造成的脑室萎缩也能见到。小部分婴儿出现关节挛缩,提示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对寨卡疫情开展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与小头症之间存有关联。然而,在解释婴儿小头症与寨卡病毒之间的关系之前仍需要做出更多调查。

寨卡病毒通过什么传播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传播是寨卡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人被带有寨卡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经过约3-12天的潜伏期后,约五分之一感染者会发病出现症状,约2-7天后自行好转。

寨卡病毒是什么病毒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

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全世界)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发很可能会传播到更多国家。

寨卡病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皮疹

感染寨卡病毒后可能出现皮疹,皮疹一般多为斑丘疹,在丘疹周围伴有皮肤发红的底盘。如果刚从感染区回来又发生这类症状需要重视。

孕妇应这样预防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哪些方式传播?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受感染的伊蚊叮咬传播给人类,伊蚊也传播基孔肯亚热、登革热和黄热病。寨卡病毒还可通过性行为传播。目前已经在血液、尿液、羊膜液,精液,唾液以及脑部和脊髓的体液中发现寨卡病毒。

预防寨卡病毒做好这几件事

使用驱蚊剂,可适用于外露皮肤和衣物的驱蚊剂,其中应当含有避蚊胺(DEET)。驱蚊剂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标签说明,其规格必须对孕妇安全;

穿着能够尽可能多地遮蔽身体的衣服(最好是浅色);

使用物理屏障,比如帘帐、关门、关窗;

在蚊帐内睡觉,特别是在白天这个伊蚊最活跃的时段;

识别并消除蚊虫滋生的场所,把可能盛有哪怕一丁点水的容器倒干、洗净或遮盖,这些容器包括水桶、花盆和轮胎等;

尽量避免到已发现寨卡病毒的地区旅行。

孕妇如果感染了寨卡病毒该怎么办?

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应寻求职业医生的专家意见和产前保健。世卫组织表示,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寨卡病毒,寨卡病毒病的症状可用普通止痛和退烧药物治疗,且要休息并大量饮水。如果症状加重,病人应当求医。

塞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从接触到出现症状的时间)尚不清楚,可能为数天。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典型的症状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热、斑丘疹、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关节)、结膜炎,其他症状包括肌痛、头痛、眼眶痛及无力。

另外少见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黏膜溃疡和皮肤瘙痒。症状通常较温和,持续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2013年和2015年分别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巴西塞卡疫情期间,有报道称寨卡病毒病可能会造成神经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

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是什么

寨卡病毒(ZIKV)属于黄病毒科病毒科,黄病毒属,可以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全世界)在全世界都可以找到,病毒的爆发很可能会传播到更多国家。

塞卡病毒症状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塞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现已知多种伊蚊都可以传播这种病毒。病毒会通过蚊虫叮咬人体后传播,在极少数情况下,病毒也会通过性传播或者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寨卡 病毒后,产下的婴儿会出现小头症。

感染塞卡病毒的症状

塞卡病毒引起的症状就像是登革热的温和形式,但是塞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的会表现出轻微症状,如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等,其症状较为温和,通常不到一周即可消失,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并且病不多见。然而如果云发感染后,可造成新生儿人出现小头症。

寨卡病毒是什么

非洲的埃博拉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美洲的一种病毒又需要来给大家科普了。目前,由蚊子叮咬而传播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正在巴西引发疫情,有蔓延全球之势,这是一种可能诱发新生儿先天性小头畸形症的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今日(1月25日)发出警告,寨卡病毒已散播至整个美洲,只有加拿大及智利暂时幸免,情况令人担忧,一些国家甚至向女性发出了避孕警告。

孕妇感染,胎儿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图为小头症婴儿

南美国家巴西的寨卡病毒疫情最为严重,目前已经报告近4000宗病例,而在26个州中,其中21个受寨卡病毒影响。巴西将于今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奥运会,当局日前表示奥运期间使用的里约热内卢场馆会每日进行检查,以防止由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蔓延。

在2014年,寨卡病毒的案例仅有147宗;及至2015年已急升至2400宗。

与埃博拉病毒一样,寨卡病毒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寨卡病毒感染者中,只有约20%会表现轻微症状,如发烧、皮疹、关节疼痛和结膜炎(红眼)等,症状通常不到一周即可消失。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然而,如果孕妇感染,胎儿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

寨卡病毒最早于1940年代在非洲被发现,此后也传播到东南亚、太平洋岛国和美洲地区。由于传播该病毒的伊蚊(又名黑斑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全世界——

塞卡病毒死亡率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20nm,是一种通过蚊虫进行传播的虫媒病毒,宿主不明确,主要在野生灵长类动物和栖息在树上的蚊子,如非洲伊蚊中循环。该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过黄热病监测网络在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发现。该病毒活动一直比较隐匿,仅在赤道周围的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有寨卡病毒感染散发病例。

最早一次暴发流行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铺岛,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2014年发生在大洋洲的法属波利尼西亚,感染了约32000人。伊蚊还传播黄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种病毒,包括登革热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黄热病毒,也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几十年前,非洲的研究者注意到伊蚊传播的寨卡病毒疫情莫名其妙地跟随伊蚊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疫情之后。类似的规律开始于2013年,当基孔肯雅病毒从西到东传播时,寨卡病毒紧跟而来。 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但近期证实,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也可能传播。 被感染后的常见征状包括发烧、疹子、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和结膜炎(红眼)。其病情通常较温和,征状可持续数日至一周。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病情并不常见。 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预防和治疗寨卡热。

寨卡病毒通过什么传播 母体传播

寨卡病毒可能通过母体传播导致胎儿感染病毒。此外,女性怀孕期间感染寨卡病毒还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小头症,造成新生个儿出现智障、发育迟缓和癫痫等症。

如何检测寨卡病毒

目前,检测寨卡病毒的标准检测方法是对样本进行PCR,分析样本中的病毒RNA探针是否存在,虽然这种方法能很好的检测到病毒,但是病原体的RNA很快就会被降解掉。“在患者把样品送入临床时,病毒也许已经消失,或者只能抓住它的尾巴了,这超过了检测时间限制,”Vasilakis说。

临床医师和流行病学家希望能在出生前几个月里就确定婴儿是否感染了寨卡病毒,为此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种称为蚀斑减少中和试验(Plaque Reduction Neutralization Test) 的检测,这种方法是检测血清中和抗体的一种敏感性较高的方法,能检测之前的感染。

从原理上说,这一检测方法以使蚀斑数减少50%的血清稀释度作为其中的效价。试验使用定量的病毒(100PFU)与不同稀释度的等量血清混合后感作, 接种预先准备好的单层细胞,再覆盖上营养琼脂置37度二氧化碳培养箱培养,数天后分别统计蚀斑数,用Karber法计算该血清的蚀斑中和效价。

患者的血清中混有病毒,几天时间里研究人员观察病毒是否会感染培养基,如果没有,那么病毒就已经被血清中的抗体中和了,这表明患者曾经接触过寨卡病毒。

相关推荐

慢性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

(一)慢性酒精中毒对躯体的影响 慢性酒精中毒所致躯体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长期饮酒可造成消化、循环、呼吸、泌尿、血液等全身各系统脏器不同程度的损害,增加感染的机会,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 有人对一组慢性酒精中毒者进行研究,发现此组病例有躯体障碍者67.03%,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结石、肝硬化、脂肪肝、营养性贫血、糖尿病等。 另一资料显示,躯体损害以消化系统最明显,最常受累部位为胃,其次是肝、胆,少数有心肌损害,部分患者

呼吸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呼吸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病人有呼吸困难,换气不足,有时气促、发绀、头痛、胸闷、全身乏力。随着酸中毒的加重,病人可有血压下降、谵妄、昏迷。 低血钾的原因 长期摄入不足 应用利尿药,大量尿液排出 长期进行不含钾的 补液 钾的大量丢失:如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 低血钾的临床表现 早期出现肌无力 胃肠道麻痹 心脏出现传导和节律的异常,心电图早期出现T波低平、变宽、双向或倒置,继之 ST段压低、QT间期延长或出现U波 碱中毒 补钾的注意事项 见尿补钾,尿量大于40ml/h.补钾 浓度一般掌握在不超过40mmol/

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剧烈腹绞痛、贫血、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实验室检查:除铅中毒指标明显升高外,胆红质升高、ALT升高;尿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尿卟胆原阳性;血色素和红细胞均下降。 职业性铅中毒多为慢性中毒,临床上主要有神经、消化、血液等系统的综合症状。 1、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和脑病。 (1)神衰,是铅中毒早期和较常见的症状之一,表现为头昏、头痛、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多梦等,其中以头昏、全身无力最为明显,但一般都较轻,属功能性症状。尚有不少早期铅中毒者。

血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铅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是多器官、多系统、全身性的,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常见表现有下面几种: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最易受铅的损害。铅可以使形象化智力、视觉运动功能、记忆、反应时间受损、语言和空间抽象能力、感觉和行为功能改变,出现疲劳、失眠、烦躁、头痛、及多动等症状。由于血脑屏障成熟较晚,中枢神经系统相对脆弱,加之排泄功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铅的损害。儿童一次或短期内摄入大量铅化合物时,脑组织产生细胞水肿、出血、脱髓鞘变性、海马结构萎缩等。临床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如呆滞、厌食、呕吐、腹痛、腹泻、谵妄、抽搐、昏迷

急性中毒的临床表现

1、皮肤粘膜:灼伤(强酸、强碱)、发绀(亚硝酸盐)、黄疸(鱼胆) 2、眼:瞳孔散大(阿托品)、瞳孔缩小(吗啡)、视神经炎(见于甲醇中毒) 3、神经系统:昏迷、谵妄(见于阿托品中毒)、肌纤维颤动(见于有机磷)、惊厥(见于有机氯、异烟肼)、瘫痪(见于三氧化二砷)、精神失常(见于一氧化碳、阿托品) 4、呼吸系统:呼吸气味:酒味、苦杏仁(氰化物)、蒜味等 呼吸加快:水杨酸类、甲醇 呼吸减慢:催眠药、吗啡 肺水肿:磷化锌、有机磷等 5、循环系统:心律失常:如洋地黄,茶碱类。 心跳骤停:如洋地黄,茶碱类是直接作用于心

寨卡病毒 塞卡病毒对新生儿的危害

寨卡病毒虽然对成人危害不大,然而孕妇在妊娠期间感染塞卡病毒后,病毒会感染孕妇后,可能会导致胎盘感染,并进一步可导致胎儿畸形和脑损伤。其产下的新生儿会出现小头症状,患有该病的婴儿头部会比一般正常大小略小,婴儿脑部也有可能出现发育不完全的情况,可能导致新生婴儿畸形并留下后遗症,甚至还会引起死亡。

酒精中毒的临床表现

1、暂时的黑视或记忆力丧失; 2、经常与家庭成员或朋友发生争执或打架; 3、为了得到放松、兴奋、入睡、应付问题,或感受到“正常”状态而持续饮酒; 4、当停止饮酒时会出现头痛,焦虑、失眠、恶心或其它不愉快的症状; 5、皮肤潮红,脸上毛细血管破裂,声音嘶哑,双手颤抖,慢性腹泻。这些症状与慢性酒精中毒特别有关。

寨卡病毒是什么症状 非化脓性结膜炎

感染了寨卡病毒还有一个表现就是会发生非化脓性结膜炎,主要是结膜组织发生炎症,具体表现为眼结膜有充血,但分泌物很少。

梅毒的临床表现

一、后天性梅毒 分早期梅毒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的病期在感染后两年以内,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晚期梅毒的病期在感染后两年以上,即三期梅毒。 一期梅毒: 发生在感染后3周(10—30日之间)。在感染处出现一个硬的、无痛性的圆形结节。开始潮红、湿润,渐渐破溃、糜烂,形成溃疡,即一期梅毒硬下疳。其主要损害为硬下疳,是梅毒螺旋体最初侵入之处,并在此繁殖所致。典型的硬下疳为一无痛性红色硬结,触之硬如软骨样,基底清洁,表面糜烂覆以少许渗液或薄痂,边缘整齐。损害数目大都为单个,亦可为多个。好发生于外生殖器。男性多发生于

儿童铅中毒的临床表现

铅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是多器官、多系统、全身性的,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性。常见表现有下面几种: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最易受铅的损害。铅可以使形象化智力、视觉运动功能、记忆、 反应时间受损、语言和空间抽象能力、感觉和行为功能改变,出现疲劳、失眠、烦躁、头痛、及多动等症状。由于血脑屏障成熟较晚,中枢神经系统相对脆弱,加之排泄功能不够完善,容易受到铅的损害。儿童一次或短期内摄入大量铅化合物时,脑组织产生细胞水肿、出血、脱髓鞘变性、海马结构萎缩等。临床出现急性中毒症状:如呆滞、厌食、呕吐、腹痛、腹泻、谵妄、抽搐、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