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的功效与作用 太白的取穴方法
太白的功效与作用 太白的取穴方法
将一只脚搁在另一条腿上,我们会看到脚部中心有一条椭圆形的弧线,这就是足弓,这个弧线的起始点,就是太白穴所在的位置。
中医教你太白穴如何健脾补肺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的了解一下在中医看来太白穴如何健脾补肺。
“太白”为古代星宿之名,传说此星有平定战乱、利国安邦之能。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按摩太白穴,止泻补肺
按摩太白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穴位外敷方法
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效的穴位外敷方法,即把人参切成片,医用纱布折叠成一厘米见方的一小块,然后置一小片人参于纱布之上,贴于太白穴处,再用医用胶布固定。记住,两侧太白穴上都要贴。每次贴上后,要持续12小时才取下。隔天贴一次就可以。
人参、三七外贴太白穴,补脾益肝
有些朋友们平时总是爱发脾气,有些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不调,这些都是与肝系统有关的症状,平时都可以用三七切成片或打成粉,外贴于两侧太白穴,方法同上,也可以同时用人参和三七,一起外贴穴位,补脾益肝。
以上是运用太白穴位健脾补肺护肝的方法,脾肺肝若有不适的朋友都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太白粉怎么做好吃
太白粉我们可能听起来陌生,但使用是很广泛的,它就是生的马铃薯淀粉,目前我们最为常用,使用最广泛的淀粉大部分就是太白粉是,太白粉是的制作过程是将马铃薯磨碎后,经过揉洗和沉淀后后形成的粉状物品。太白粉的质地细腻并且有很好的粘性,太白粉拥有洁白的颜色,和亮丽的光泽。
太白粉在做菜时候用得非常多,做菜加入太白粉的目的是为了起到勾茨的作用,太白粉可以使菜肴具有粉性并且味道更加浓度,太白粉可以增强菜肴的色和味。加入太白粉的菜不仅仅有很好的味道,还有养生的作用,可以保护我们的胃黏膜。
太白粉加水遇热会凝结成透明的粘稠状,在中式烹调(尤其是台菜)上经常将太白粉加冷水调匀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茨,使汤汁看起来浓稠,同时使食物外表看起来有光泽。粤菜茨汁一般则惯用生粉(玉米粉)。但是,太白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会变得较稀,而玉米淀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不会有变化。
太白粉不能直接加热水调匀或放入热食中,它会立即凝结成块而无法煮散。加了太白粉水煮后的食物放凉之后,茨汁会变得较稀,称为“还水”,因此一般在西点制作上多利用玉米淀粉来使材料达到粘稠的特性而不使用太白粉。
太白粉加水遇热会凝结成透明的粘稠状,在中式烹调上经常将太白粉加冷水调匀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芡,使汤汁看起来浓稠,同时使食物外表看起来有光泽。太白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会变得较稀。
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为 58-65摄氏度、粘稠度可达 2000BU,而支链淀粉含量约有80%。相比于其他品种的淀粉,马铃薯淀粉的优良品质和独特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铃薯淀粉具有最高的粘性,可作为增稠剂使用,而且小剂量使用时,已能获得适合的粘稠度;而且马铃薯淀粉分子聚合度高(约3000)、颗粒大,因此具有高膨胀度,保水性能优异,适用于膨化食品、肉制品及方便面等产品。
马铃薯淀粉的蛋白质、脂肪残留量低,含磷量高而且颜色洁白,具有天然的磷光,溶液的透明度也很高,因此能改善产品的色泽和外观。还有,马铃薯淀粉的口味特别温和,没有玉米或小麦淀粉的典型谷物风味,即使风味敏感型产品也可使用。再者,由于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低,粘度的增加速度快,有利于节省能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很少会出现凝胶和老化现象。
太白的功效与作用 太白的好处作用
人体的脾出现问题时,一般多表现为,大便稀溏或便秘,肠鸣,腹胀,胃痛等,按揉太白能解决脾虚带来的烦恼,太白集脾经的原穴与腧穴于一身,不但能治疗脾功能异常时出现的症状,还能治疗身体困重疼痛症状,是脾经的重要穴位。
太白穴为脾经原吐穴,善治脾胃病,具有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消食化滞功效,主治呕吐,胃痛,腹胀,泄泻,肠鸣,便秘等脾胃疾病。
本穴为足太阴腧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主治脚气,体重节痛,痿证等,如《针灸大成》云:“太白主膝股肿,酸转筋”。此外,本穴具有健脾化痰,活血通脉之功,用于治疗心痛脉缓,胸胁胀痛等症。
马铃薯淀粉的用途
即生的马铃薯淀粉、土豆淀粉——家庭用的最多质量最稳定的勾芡淀粉,台湾地区叫太白粉。特点是粘性足,质地细腻,色洁白,光泽优于绿豆淀粉,但吸水性差。
加水遇热会凝结成透明的粘稠状,在中式烹调(尤其是台菜)上经常将太白粉加冷水调匀后加入煮好的菜肴中做勾茨,使汤汁看起来浓稠,同时使食物外表看起来有光泽。港菜茨汁一般则惯用生粉(玉米粉)。但是,太白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会变得较稀,而玉米淀粉勾芡的汤汁在放凉后不会有变化。
太白粉不能直接加热水调匀或放入热食中,它会立即凝结成块而无法煮散。加了太白粉水煮后的食物放凉之后,茨汁会变得较稀,称为“还水”,因此一般在西点制作上多利用玉米淀粉来使材料达到粘稠的特性而不使用太白粉。
马铃薯淀粉的用途-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具有十分广泛的工业用途。
炒菜时没有生粉怎么办 太白粉
太白粉是台湾地区比较常见的勾芡淀粉,炒菜时没有生粉可以用太白粉进行代替,嫩肉也好、勾芡也好太白粉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可以作为生粉的替代品的。
胃胀气怎么办快速排气
1.按摩治疗胃胀气
按揉太白穴
取穴部位:该穴位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太白穴,坚持2-4分钟,当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摩该穴位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胃胀气。
按揉足三里穴
取穴部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操作手法: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的同时,向上方使劲儿,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能调节脾胃功能,按摩该穴位能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2.艾熏解治胃胀气
艾熏部位:足三里穴,方位同上。
操作手法:将干艾叶点燃熏灼(间隔1~2厘米)该穴位,每次约5分钟,每日1或2次,连熏3~5天。
功效:艾熏足三里,能调理脾胃气胀,脾胃不和之症,适用于胃胀气大的症状。
3.运动治疗胃胀气
胃胀气,主要是因为胃部肌肉收缩的力量不足(即胃动力不足)所致,通过运动如快步行走、做体操、收腹,促进肠胃蠕动速度,有助于胃胀气的缓解。
4.饮食治疗胃胀气
鸡肫皮煎酒曲
材料:鸡肫皮30克,生酒曲15克。
做法:可用鸡肫皮、生酒曲入锅共煎饮服。每日早晚各1次,连饮数天。
功效:酒曲散胃中之气,所以该食疗方用于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太白的准确位置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女人养肾吃什么好 鲈鱼
鲈鱼性平味甘,具有健脾、补气、益肾的功效,尤其适合肝肾不足的人食用,此外,鲈鱼还可治胎动不安、产生少乳等症,对于孕妇来说是一种不会造成营养过剩又可以起到补身的食物。
鲈鱼、葱、姜、青红辣椒丝、酒、太白粉、麻油适量;鲈鱼处理干净,用盐酒葱姜腌制半小时,放入盘中,清蒸10分钟即可,锅热,将蒸鱼的汤汁加入葱丝、姜丝、青红辣椒丝煮开后,用太白粉勾芡淋于鱼上,滴上数滴麻油即成。清蒸的烹饪方法营养可以保留得最全。
肚子胀气什么穴位排气
一、肚子胀气什么穴位排气
1、太白穴
如果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刚吃一点就胃胀,甚至还不断打嗝,有想呕吐的感觉,不妨在平时多按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对调理脾气虚弱有好处。它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另外,常按太白穴还能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感。
2、内关穴
专家介绍内关穴属心包经,除益气安神,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常按摩内关穴,对缓解胃部胀气有一定作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具体来说,就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
肠胃不好按摩脚底哪里 按压太白穴预防肠胃疾病
太白穴属于足太阴脾经,在人体足内侧缘,具有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的功效,对胃痛,胃胀,吐泻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另外,对于胃痉挛,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按摩取穴:位于足内侧玉案,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按摩手法:用手指指腹对两侧的太白穴进行按摩。采用适度的力量,以穴位处微微产生胀痛感为度,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就能达到健脾和胃的效果,从而改善肠胃道功能,治疗肠胃炎症;也可用手指指腹端点,按,掐太白穴,每天重复按摩多次,还可以起到预防肠胃其他疾病的作用。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太白的功效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按揉或艾灸该穴位可以补脾,可以起到健脾和胃,清热化湿,理气和胃,祛湿止泻,降逆止呕,消食化滞,通腑泄热的功效,对脾虚症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此外按揉太阳穴还可以调节血糖。
针刺太白透涌泉作用 太白常用配伍疗法
1.配公孙,足三里,足三里针刺补法,余穴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治疗脾胃不和,食少腹胀。
2.配中脘,针刺平补平泻法,调和脾胃,行气止痛,治疗饮食停滞之胃痛,饮食不化。
3.配厉兑,中脘,胃俞,丰隆,足三里,针刺泻法,清泻胃热,调理脾胃,治疗胃火炽盛之消谷善饥,口渴引饮,脘腹胀痛。
4.配中脘,天枢,脾俞,章门,足三里,针刺补法,或加灸,健脾益气,治疗脾胃虚弱之胃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泄泻等。
5.配脾俞,中脘,气海,中脘针刺先泻后补,以补为主,气海穴以雀啄灸法,余穴针刺补法,健运中州,养血止血,治疗脾胃虚寒之腹痛,便血。
6.配合谷,曲池,上巨虚,腹结,针刺泻法,清热通便,治疗热结便秘。
7.配大肠俞,陷谷,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活血除痈,治疗大肠实热之肠痈。
8.配肺俞,列缺,合谷,尺泽,脾俞,丰隆,针刺泻法,宣肺化痰,健脾化湿,治疗痰浊阻肺之咳喘,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9.配阳陵泉,足三里,承山,阴陵泉,太溪,针刺泻法,或加灸,温经散寒,疏通经络,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之膝股内,足跗疼痛,小腿沉重疼痛,足大趾运动障碍。
10.配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八风,针刺泻法,治疗脾虚湿阻之湿脚气。
胃胀气怎么快速排气 按摩治疗胃胀气
取穴部位:该穴位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操作手法:用拇指指腹按压太白穴,坚持2-4分钟,当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按摩该穴位适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胃胀气。
取穴部位:足三里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
操作手法:用拇指按揉足三里的同时,向上方使劲儿,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穴,能调节脾胃功能,按摩该穴位能缓解胃胀气的症状。
胃胀气怎么按摩缓解
1、太白穴
如果吃饭的时候总觉得刚吃一点就胃胀,甚至还不断打嗝,有想呕吐的感觉,不妨在平时多按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对调理脾气虚弱有好处。它在足内侧缘,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另外,常按太白穴还能缓解运动后肌肉酸痛感。
2、内关穴
专家介绍内关穴属心包经,除益气安神,还有和胃降逆、宽胸理气之功,常按摩内关穴,对缓解胃部胀气有一定作用。
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具体来说,就是将右手三个手指头并拢,把三个手指头中的无名指,放在左手腕横纹上,这时右手食指和左手手腕交叉点的中点,就是内关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