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巨虚的定位与主治 下巨虚的定位
下巨虚的定位与主治 下巨虚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快速取穴:
1.坐位屈膝, 先确定条口,从条口向下量1横指,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2.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犊鼻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溪定位: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条口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刮痧对肠胃有作用吗 强健脾胃刮天枢穴
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
刮拭功效:理气健脾,调中和胃,适宜于治疗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配气海至绕脐痛;配上巨虚,下巨虚治便秘,腹泻。
肠道不好怎么调理 刮痧调理
取穴:脾腧至大肠俞、天枢、足三里至下巨虚、阴陵泉。
操作方法:患者取合适的体位,施术者找准学位后,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在所选的穴位上均匀的涂抹刮痧油或者润肤乳。操作时,施术者一手持刮痧板,一手扶患者。先刮背部的脾俞至大肠俞,再刮腹部的天枢,最后刮下肢的足三里至下巨虚、阴陵泉。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穴名解析
巨,巨大,虚,中空。胫,腓骨之间形成较大空隙,即中空,上巨虚在此空隙之上方,下巨虚在此空隙之下方。故而得名。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及功效
位置
上巨虚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而下巨虚在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功效
上巨虚和下巨虚是人体常见的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经常进行按摩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其中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疾病,比如便秘、过敏性肠炎等;而下巨虚对于小肠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痢疾、泄泻等。
上巨虚的定位和主治 上巨虚的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膝眼”(膝盖骨下部外侧的浅窝)下面6寸,横向则距离小腿骨棱外边食指粗细的位置。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及功效
上巨虚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而下巨虚在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上巨虚和下巨虚是人体常见的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经常进行按摩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其中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疾病,比如便秘、过敏性肠炎等;而下巨虚对于小肠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痢疾、泄泻等。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在哪里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下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6寸。先找到足三里穴,由此往下四横指,就是上巨虚,上巨虚再往下4横指,即为下巨虚。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虽然同属于足阳明胃经,都具有调肠胃,通经络的作用,但各自的功用仍然有所不同,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病症,下巨虚治疗小肠的病症效果更佳。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作用
上巨虚为大肠的小合穴,下巨虚为小肠的下合穴。经络中的下合穴是指脉气从足三阳经上分出,注入六腑的部位,所以下合穴和六腑的关系非常紧密。小肠,大肠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基本任务就是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与排泄。现代人“文明病”,“富贵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机体新陈代谢与排泄功能的障碍与紊乱,因而,像体内营养过剩,脂肪堆积,形体肥胖等疾病,都可取上,下巨虚穴进行必要的调整。
上巨虚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消积化滞,疏经调气,清利湿热,主治腰痛,痢疾,肠鸣,便秘,泄泻,肠痈,下肢瘫痪等。
下巨虚功能主治:调理肠胃,疏通乳络,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肋间神经痛。
上巨虚和下巨虚保健用法
1.慢性腹泻,大便稀薄的患者,可用艾条先灸下巨虚,再灸上巨虚,每穴3-5壮,坚持数日即可缓解症状。
2.拇指揉按上巨虚5-10下,然后自上巨虚向下巨虚推按10下,再按下巨虚5-10下,反复3-5次,可以起到调理肠胃,缓解便秘的作用。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虽然同属于足阳明胃经,都具有调肠胃,通经络的作用,但各自的功用仍然有所不同,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病症,下巨虚治疗小肠的病症效果更佳。
艾灸可以治疗什么病 艾灸治疗腹痛腹泻
腹部部定时疼痛,大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变稀,水分增加,甚至粪便中含脓血,粘液,未消化食物,脂肪,或变成黄色稀水,气味酸臭,常伴有排便急迫感,大便是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
下巨虚:在足三里下6寸,条口下约一横指处,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处,犊鼻与解溪穴的连线上取穴,艾灸该穴位有调理肠胃,通经络,安神志之功效,主治急慢性肠炎,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肋间神经痛,下肢麻痹痉挛等症。
天枢穴:采取仰卧姿势,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在肚脐中间,往两侧量三指即是,艾灸该穴位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肠腑的作用,主治便秘,腹胀,腹泻,腹水,消化不良,恶心想吐等症。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处,艾灸该穴位有补肾益气,培肾固本等功效,主治消化不良,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消化系统病症。
艾条温和灸:悬灸下巨虚或天枢穴,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5-7日为一个疗程,间隔2日可行下一个疗程。
艾条回旋灸:选合谷,天枢,下巨虚穴,将艾条一段点燃,与穴位保持一定距离,左右来回回旋施灸,一个穴位灸10-15分钟,灸至局部温热红晕,每日一次,痊愈后即可。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和下巨虚保健用法
1.慢性腹泻,大便稀薄的患者,可用艾条先灸下巨虚,再灸上巨虚,每穴3-5壮,坚持数日即可缓解症状。
2.拇指揉按上巨虚5-10下,然后自上巨虚向下巨虚推按10下,再按下巨虚5-10下,反复3-5次,可以起到调理肠胃,缓解便秘的作用。
下巨虚的作用是什么
下巨虚的作用
下巨虚属足阳明胃经,为小肠经之合穴,有调理肠胃,疏通乳络,安神定制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1.本经所过的肢体病症:偏风,下肢痿痹,足不履地,足跟或足趾间痛,下肢浮肿。
2.头面五官病症:唇干,流涎,喉痹。
3.消化系统病症:泄泻,大便脓血,痢疾,胃中热,胃脘痛,不思饮,肉脱。
4.神志病症:癫痫,暴惊,狂言。
5.其他病症:小腹痛,腰脊痛引小腹,胸胁痛,乳痈。
下巨虚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快速取穴:
1.坐位屈膝, 先确定条口,从条口向下量1横指,在胫,腓骨之间可触及一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2.在小腿外侧,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处,按压有酸胀感。
下巨虚在哪里 下巨虚主治病症
胃热、腹痛,泄泻痢疾,下肢痹症,足痿,乳痈,癫痫,小腹痛,腰背控睾而痛,寒热身痛,暴惊狂言,气逆,转筋,胫重,足跗不收,跟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