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淤血的症状是什么
慢性肝淤血的症状是什么
慢性肝淤血的症状是什么?
肝淤指的是,血液经过后腔静脉从肝脏回流到心脏,因某些原因使这种回流受阻,导致血液在肝静脉内淤滞的状态。淤血从肝小叶的中心静脉开始一直扩展到肝血窦,周围肝细胞因压力、营养不良及供氧不足而发生萎缩、变性及坏死。血液进入这些部位中,使肝小叶的中心呈暗红色,而周边呈淡粉红色,形成所谓豆蔻肝。肝淤血引起门脉及流入门脉的腹腔静脉的淤血,导致腹水的产生。
【症状】
1.肝脏肿大:因淤血,肝内血液量增加,肝脏的大小和重量增加。正常时在肋弓后缘触不到的肝脏此时可触摸到。
2.腹水增加:因肝脏淤血,门静脉及汇入门静脉的肠道、肠系膜、大网膜等处的静脉发生淤血。另外肝细胞的病变使白蛋白的合成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这些原因,使漏出性腹水增加。
3.呕吐:肝肿大及腹水增加使胃受到压迫,引起呕吐。
4.淤血性心力衰竭时呈现的各种症状。
5.精神萎靡不振。
6.食欲减退。
7.消瘦。
上文就是关于慢性肝淤血的症状是什么的简单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您出现了文中介绍的一种或者是几种症状,就要注意了,及时的到医院接受检查,要出确诊出现了慢性肝淤血,就要及时的治疗,以免病情严重,耽误了治疗。
淤血性肝硬化的形成
淤血性肝硬化是由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使肝脏长期处于淤血和缺氧状态下形成的。Budd-chiari综合征是由于肝静脉慢性梗阻造成长期肝淤血,也发生与心源性完全相同的肝硬化。
心功能不全时,由于心脏搏血量减少,肝内血液灌注下降,肝小叶边缘部位血含氧量较高,流向肝小叶中心时,氧含量进行性减低。心功能不全同时又存在中心静脉压增高,中心静脉及其周围肝窦扩张、淤血、压迫肝细胞,肝细胞变性、萎缩、甚至出血坏死。
缺氧及坏死均可刺激胶原增生、发生纤维化,甚至发生中心静脉硬化纤维化,逐渐由中心向周围扩展,相邻小叶的纤维素彼此联结,即中心至中心的纤维隔。而汇管区相对受侵犯较少。这是循环障碍性肝硬化的特点。后期由于门脉纤维化继续进展,肝实质坏死后不断再生以及胆管再生则最后失去淤血性肝硬化特点。此型肝硬化在病理形态上呈小结节性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
小儿肝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感染:因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肝脏后,渐进展为小儿肝病,儿童中常见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症肝炎后坏死后性小儿肝病;新生儿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后呈亚临床过程,易发展成慢性肝炎或小儿肝病;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宫内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脏,发展为慢性肝炎、小儿肝病;寄生虫病中晚期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及疟疾;细菌中毒性肝炎较少发展为小儿肝病,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或1岁以下婴儿伴有营养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时易导致小儿肝病。
2、遗传性或先天性代谢缺陷:主要由于某些酶的缺陷使酯、氨基酸、脂肪或金属微量元素铜、铁等贮积肝脏,致小儿肝病。常见有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Fanconi综合征、戈谢病等;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血色沉着症(hemachromatosis)的后期进展为小儿肝病,但较罕见;Zellweger综合征(脑肝肾综合征)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发育缺陷或过氧化物酶体中某一种酶功能缺失所致,以小儿肝病、肾囊肿、肌无力、惊厥、特殊面容及青光眼、白内障等先天眼疾为主要表现,伴有铁代谢异常。
3、毒物及药物中毒:如砷、磷、铋、氯仿、异烟肼、辛可芬、毒蕈等中毒。
4、免疫异常:法国学者Vajro等对92例小儿慢性肝炎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各46例,前者32%发展为小儿肝病,而后者为89%。可见在法国儿童的肝炎后小儿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占病因学首位。
5、肝及胆管囊性疾病:为一组先天性肝纤维化和胆管囊性病变疾病。先天性肝纤维化(CHF)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不详,约40%为同胞儿,解放军302医院收治过同胞兄妹为CHF,确诊主要靠肝活检。Caroli病遗传方式同CHF,确诊靠B超、CT,必要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详见胆道疾病。
6、淤血性小儿肝病:由于肝静脉血管畸形。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造成长期肝淤血而导致小儿肝病。
慢性心力衰竭早期症状
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与何侧心室或心房受累有密切关系。左心衰竭的临床特点主要是,由于左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肺淤血、肺水肿;而右心衰竭的临床特点是,由于右心房和(或)右心室衰竭引起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在发生左心衰竭后,右心也常相继发生功能损害,最终导致全心衰竭;出现右心衰竭时,左心衰竭症状可有所减轻。
(一)临床表现
1.左心衰竭
(1)呼吸困难:是左心哀竭最主要的症状。肺充血时肺组织水肿,气道阻力增加,肺泡弹性降低,吸入少量气体就使肺泡壁张力增高到引起反射性呼气开始的水平。
(2)咳嗽、咳痰和咯血:是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咳嗽是较早发生的症状,常发生在夜间,坐位或立位时咳嗽可减轻或停止。痰通常为浆液性,呈白色泡沫状。有时痰内带血丝。如肺毛细血管压很高,或有肺水肿时,血浆外渗进入肺袍,可有粉红色泡沫状痰。
(3)心排血量降低为主的症状:如疲乏无力、头昏失眠、少尿、苍白、发绀、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上述症状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导致组织器官血液灌注不足而引起的。
2.右心衰竭
主要表现为体循环静脉过度充盈,压力增高,各脏器淤血、水肿及由此产生的各种以体循环淤血为主的综合征。
(1)脏器淤血症状:长期消化道淤血引起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肾脏淤血引起尿量减少、夜尿增多、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肝淤血引起上腹饱胀、甚至剧烈腹痛,长期肝淤血可引起黄疸、心源性肝硬化。
(2)水肿:经常卧位者以腰背部为明显。能起床活动者以足、踝内侧较明显,常于晚间出现,休息一夜后可消失。颜面部无水肿,病程晚期可出现全身性水肿。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
(3)胸腔积液和腹水:右心或全心衰竭时,均可出现胸腔积液。以双侧胸腔积液较多见。如为单侧,多位于右侧。单侧性左侧胸腔积液提示有肺栓塞可能。
3.全心衰竭可同时存在左、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左或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为主。
肺心病有什么症状 颈静脉怒张、肝区隐痛
长期肝淤血者,可有肝功能异常,缺氧及纤维组织增生,出血颈动脉怒张,肝颈反流征阳性,肝区隐痛,可形成肝硬化,进一步加重消化道症状,甚至产生腹水。
空腹低血糖的原因
1.葡萄糖利用过度:
(1)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瘤;肥胖型糖尿病人的新生儿(母亲有高胰岛素血症);药物(如过量应用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水杨酸盐、心得安、双异丙苄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2)肿瘤:如巨大间质瘤、原发性肝癌、胃肠道肿瘤及淋巴肉瘤等。
2.葡萄糖生成不足:
(1)内分泌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减等。
(2)肝糖原累积病。
(3)严重肝病及肝淤血。
(4)晚期肾病。
(5)半乳糖血症(因半乳糖1磷酸尿嘧啶核苷转化酶缺陷,使半乳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
(6)其他:长期酗酒(抑制糖原异生);脓毒血症;饥饿;恶液质;剧烈运动等。
慢性心衰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乏力、疲倦、头昏、心慌 根据心衰发生的基本机制可分为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临床上根据病变的心脏和淤血部位,可分为左心、右心和全心心衰,其中以左心衰开始较多见,以后继发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衰,单纯的右心衰较少见。现将收缩功能障碍性心衰和舒张功能障碍性心衰的表现,分别予以讨论
左心衰竭症状
左心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肺循环淤血。
(1)疲劳、乏力:平时四肢无力一般体力活动即感疲劳乏力,是左心衰竭的早期症状。
(2)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时较早出现和最常见的症状,为肺淤血和肺顺性降低而致肺活量减少的结果。呼吸困难最初仅发生在重体力劳动时休息后可自行缓解,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进展,呼吸困难可出现在较轻的体力活动时,劳动力逐渐下降。有的则表现为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通常入睡并无困难,但在夜间熟睡后,突然胸闷气急而需被迫坐起。轻者坐起后数分钟可缓解,但有的伴阵咳咳泡沫痰,若伴有哮喘,可称为心源性哮喘重者可发展为肺水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的发生机制,可能与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膈肌上升,肺活量减少和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左心衰竭严重时,患者即使平卧休息也感呼吸困难,被迫取半卧位或坐位,称为端坐呼吸,由于坐位时重力作用使部分血液转移到身体下垂部位,可减轻肺淤血,且横膈下降又可增加肺活量
(3)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水肿是指血浆渗入到肺间质,随后渗入到肺泡内,影响到气体交换,而引起的呼吸困难、咳嗽、泡沫痰等综合征。由心脏病所致的急性肺水肿称为“心源性肺水肿”,它是肺水肿中最常见最重要的类型,此处所讨论的均指心源性肺水肿而言。心源性肺水肿的常见病因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因急性心肌梗死、乳头肌断裂、风湿性心瓣膜病、恶性高血压、急性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伴左室流出道梗阻先天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及严重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等引起。
右心衰竭症状
(1)胃肠道症状:长期胃肠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及上腹疼痛症状。个别严重右心衰竭病例,可能发生失蛋白性肠病。
(2)肾脏症状:肾脏淤血引起肾功能减退,可有夜尿增多。多数病人的尿含有少量蛋白、少数透明或颗粒管型和少数红细胞。血浆尿素氮可升高,心衰纠正后,上述改变可恢复正常。
(3)肝区疼痛:肝脏淤血肿大后,右上腹饱胀不适,肝区疼痛,重者可发生剧痛而误诊为急腹症等疾患长期肝淤血的慢性心衰患者,可造成心源性肝硬化。
(4)呼吸困难:在左心衰竭的基础上,可发生右心衰竭后,因肺淤血减轻,故呼吸困难较左心衰竭时有所减轻。但开始即为右心衰竭者,仍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
(5)体征:除原有心脏病体征外,右心衰竭后引起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心脏体征:因右心衰竭多由左心衰竭引起,故右心衰竭时心脏增大较单纯左心衰竭更为明显,呈全心扩大。单纯右心衰竭患者,一般都可发现右心室和(或)右心房肥大。当右心室肥厚显著时,可在胸骨下部左缘,有收缩期强而有力的搏动。剑突下常可见到明显的搏动,亦为右室增大的表现。可闻及右室舒张期奔马律。右心室显著扩大,可引起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在三尖瓣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若有相对性三尖瓣狭窄时,在三尖瓣听诊区可听到舒张早期杂音。 ②颈静脉充盈与搏动:右心衰竭时,因上、下腔静脉压升高,使颈外静脉、手背静脉及舌下静脉等浅表静脉异常充盈,并可出现颈静脉明显搏动。颈外静脉充盈较肝脏肿大或皮下水肿出现早,故为右心衰竭的早期征象。 ③肝大与压痛:肝脏肿大和压痛常发生在皮下水肿之前,且每一右心衰竭患者均无例外因此它是右心衰竭最重要和较早出现的体征之一。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是右心衰竭的重要征象之一,但亦可见于渗出性或缩窄性心包炎,右心衰竭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者,肝脏急剧增大,可伸至脐部,疼痛明显,并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长期慢性右心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肝硬化时,肝脏质地较硬、边缘较锐利,压痛不明显。 ④下垂性水肿:下垂性皮下水肿,发生于颈静脉充盈及肝脏肿大之后,是右心衰竭的典型体征皮下水肿先见于身体的下垂部位。起床活动者水肿在足、踝及胫骨前较明显尤以下午为著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呈上行性发展。卧床(仰卧)患者,则以骶部和大腿内侧水肿较显著。严重右心衰竭患者,呈全身持续性水肿。晚期全心衰竭患者因营养不良或肝功能损害,血浆蛋白过低,出现面部水肿时,预后恶劣。 ⑤大多数胸腔积液出现于全心衰竭的患者:主要与体静脉压和肺静脉压同时升高及胸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关。多同时发生在左右两侧胸腔,往往以右侧胸腔液量较多,单侧的胸腔积液者亦多见于右侧少数患者胸腔积液由单纯左心衰竭或右心衰竭引起。胸腔积液可诱发或加重呼吸困难。胸腔积液局限于右侧较多的原因有多种解释,较合理的解释为:右肺的平均静脉压较左侧高,同时右肺的容量较左肺大,右肺的表面滤出面积也就比左肺大。因此,心衰时常以右侧胸腔积液多见。或右侧胸腔积液量较左侧为多。 ⑥腹水:腹水可见于慢性右心衰竭或全心衰竭的晚期患者此类病人常合并有心源性肝硬化。 ⑦发绀:右心衰竭患者的发绀,较左心衰竭显著,但呼吸困难较之为轻。单纯右心衰竭所致者,发绀多为周围性,出现在肢体的下垂部分及身体的周围部位。全心衰竭患者,发绀呈混合性,即中心性与周围性发绀并存。 ⑧心包积液:严重而持久的右心衰竭病例,心包腔内可有异常数量的液体漏出,发生心包积液。 ⑨其他表现:某些心衰患者可出现奇脉。个别严重右心衰竭病例,可出现神经兴奋、焦虑不安等症状。可有显著营养不良、消瘦甚至恶病质
全心衰竭症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并发心律失常肺部感染、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水与电解质紊乱等。
1.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并发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可导致死亡,猝死占死亡总数的40%~50%,随充血性心衰的进展其相对比例略有所下降。各种疾病致心衰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中冠心病、风心病最高。注意有相当数量的心律失常不是由原发病所致,要寻找致心律失常的各种诱发因素,如缺血、电解质紊乱、与泵功能和电稳定性相互作用的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药和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中毒和继发性疾病等。许多情况下心功能不全的心律失常是一过性的,一旦诱因解除,心律失常也随之好转。
2.肺部感染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肺循环淤血这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同时心衰是决定肺部感染病情严重性和预后的重要因子。
3.肝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性肝脏改变。早期表现为可逆性肝淤血,慢性肝淤血可以导致心源性肝硬化
4.肾功能不全 正常情况下,休息状态下血液主要分布在肝脏(17%~24%)、肾脏(15%~19%)及脑循环(10%~15%);而运动状态时,高达70%的血液转移到肌肉群。心衰患者。无论休息或运动时,由于外周阻力的增加及心排出量的减少,肾脏可出现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和肾血流重新分布的变化。
5.水与电解质紊乱 心衰可出现顽固性水肿是由于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和利尿抵抗等原因,同时肾脏的损害亦加重水钠潴留最终形成心-肾之间的恶性循环。心力衰竭时常并发各种电解质紊乱,常见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等。
心衰患者的常见的症状哪些
1.常见症状
(1)消化道症状:胃肠道及肝脏淤血引起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是右心衰最常见的症状。
(2)劳力性呼吸困难:继发于左心衰的右心衰呼吸困难业已存在。单纯性右心衰为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或肺部疾患所致,也均有明显的呼吸困难。
2.体征
(1)水肿:体静脉压力升高使皮肤等软组织出现水肿,其特征为首先出现于身体最低垂的部位,常为对称性可压陷性。胸腔积液也是因体静脉压力增高所致,因胸膜静脉还有一部分回流到肺静脉,所以胸腔积液更多见于同时有左、右心衰时,以双侧多见,如为单侧则以右侧更为多见,可能与右膈下肝淤血有关。
(2)颈静脉征:颈静脉搏动增强、充盈、怒张是右心衰时的主要体征,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则更具特征性。
(3)肝脏肿大:肝脏因淤血肿大常伴压痛,持续慢性右心衰可致心源性肝硬化,晚期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受损及大量腹水。
(4)心脏体征:除基础心脏病的相应体征之外,右心衰时可因右心室显著扩大而出现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反流性杂音。
温馨提示:心衰的程度并非固定不变,可从某一度转变为更高或更低程度。有些可逆性心血管疾病,经有效治疗后,心功能可完全恢复正常。
肝大的症状
1.病变范围
(1)弥漫性肿大:由于普遍性肝脏病变所致,见于各种肝炎、脂肪肝、肝淀粉样变性、肝淤血、肝硬化、肝细胞癌、转移癌、胆管细胞癌。
(2)局限性肿大:由于肝内占位性病变所致,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肝包虫等。
2.肝的硬度 正常人体质瘦弱者可触及肝边缘且质软。肝脏中等硬见于肝炎、肝脓肿、血吸虫病、脂肪肝、疟疾等。肝脏质地坚硬,见于肝硬化、晚期血吸虫病、淤血性肝硬化、恶性肿瘤、白血病、肝淀粉样变性、梅毒肝等。
3.肝的边缘和表面 慢性肝炎、淤血肝的边缘较钝,表面尚平滑,肝硬化的边缘锐利,表面呈结节状。
4.压痛 急性肝炎、急性肝淤血、急性胆管炎或胆绞痛发作时压痛明显,细菌性或阿米巴肝脓肿时压痛更为剧烈,主要为局限性压痛,肝癌常无明显的压痛,慢性肝炎时压痛较轻,肝硬化、脂肪肝、肝淀粉样变性与梅毒肝一般无压痛。
5.黄疸 病毒性肝炎、胆汁性肝硬化、肝外胆道梗阻多见。
6.消瘦 肝癌、肝硬化可伴明显消瘦。
7.腹水 肝癌、肝硬化、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循环障碍等可见。
8.蜘蛛痣和肝掌 见于慢性肝实质性病变。
9.紫癜、牙龈出血等出、凝血功能异常见于严重的肝脏病、长期阻塞性黄疸、血液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肝脏肿大的介绍
正常人肝下缘常可在右肋弓边缘或稍低处触及,如果能触及病人肝脏,应叩诊确定肝脏上界以排除肝下垂.连续监测肝脏大小对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暴发性肝炎时肝脏急速萎缩和肿瘤转移时肝脏增大均提示预后较差.有触痛的肝脏快速增大可能伴有肝内囊性或实质性出血.
触诊时肝脏的质地与其大小一样重要.正常肝脏质柔软,边缘较锐,表面光滑,这些特征在急性肝炎,肝脏脂肪浸润,肝淤血和早期胆道梗阻引起肝肿大时仍常存在.肝硬化时,肝边缘通常变硬,变钝,而且不规则,偶尔可触及单个硬化性结节,若能触及明显的包块则提示恶性浸润.肝区摩擦音和杂音尽管少见,却是提示肿瘤存在的另一重要线索.
肝脏触诊时,常因病人焦虑而疑为有肝压痛存在.用冲击诊或压迫肝肋区的方法可很好地引出肝压痛(一种深部痛).急性肝炎,肝淤血及肝脏恶性肿瘤常伴有肝区压痛,但很少有自发性右上腹不适,偶尔出现剧烈肝区疼痛和压痛时酷似外科急腹症
肝硬化的原因
一、发病原因:
其病因很多,可由肝脏本身疾病所致,也可以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表现。感染是导致小儿肝硬化的主要病因,先天性胆道梗阻及先天性代谢缺陷和遗传病也为小儿肝硬化较常见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1、感染:
(1)病毒种类: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庚型肝炎、巨细胞病毒性肝炎)、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先天性梅毒;寄生虫病(日本血吸虫、肝吸虫、弓形体病)等。
(2)致病机制:
因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肝脏后,渐进展为肝硬化,儿童中常见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症肝炎后坏死后性肝硬化;
新生儿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后呈亚临床过程,易发展成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宫内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脏,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
寄生虫病中晚期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及疟疾;细菌中毒性肝炎较少发展为肝硬化,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或1岁以下婴儿伴有营养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时易导致肝硬化。
2、遗传性或先天性代谢缺陷:
主要由于某些酶的缺陷使酯、氨基酸、脂肪或金属微量元素铜、铁等贮积肝脏,致肝硬化。
常见有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Zellweger综合征(脑肝肾综合征)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发育缺陷或过氧化物酶体中某一种酶功能缺失所致,以肝硬化、肾囊肿、肌无力、惊厥、特殊面容及青光眼、白内障等先天眼疾为主要表现,伴有铁代谢异常。
3、免疫异常:
自家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小儿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
4、肝及胆管囊性疾病:
先天性肝纤维化(congenital hepatic fibrosis,CHF),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症Caroli病),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
为一组先天性肝纤维化和胆管囊性病变疾病。先天性肝纤维化(CHF)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不详,约40%为同胞儿。Caroli病遗传方式同CHF,确诊靠B超、CT,必要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详见胆道疾病。
5、淤血性肝硬化:
Budd-Chiari综合征,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由于肝静脉血管畸形、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造成长期肝淤血而导致肝硬化。
6、其他原因:
未能确定病因者并不少见。多于1~3岁发病,肝肿大为最初表现,其他尚有发热、厌食及黄疸,多数迅速进展为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此病发生原因不清。
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哪些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经常并发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颤可导致死亡,猝死占死亡总数的40%~50%,随充血性心衰的进展其相对比例略有所下降。各种疾病致心衰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中冠心病、风心病最高。注意有相当数量的心律失常不是由原发病所致,要寻找致心律失常的各种诱发因素,如缺血、电解质紊乱、与泵功能和电稳定性相互作用的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药和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洋地黄中毒和继发性疾病等。许多情况下心功能不全的心律失常是一过性的,一旦诱因解除,心律失常也随之好转。
2.肺部感染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多伴有肺循环淤血这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同时心衰是决定肺部感染病情严重性和预后的重要因子。
3.肝功能不全
心功能不全尤其是右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血性肝脏改变。早期表现为可逆性肝淤血,慢性肝淤血可以导致心源性肝硬化
4.肾功能不全
正常情况下,休息状态下血液主要分布在肝脏(17%~24%)、肾脏(15%~19%)及脑循环(10%~15%);而运动状态时,高达70%的血液转移到肌肉群。心衰患者。无论休息或运动时,由于外周阻力的增加及心排出量的减少,肾脏可出现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减低和肾血流重新分布的变化。
5.水与电解质紊乱
心衰可出现顽固性水肿是由于神经体液调节紊乱和利尿抵抗等原因,同时肾脏的损害亦加重水钠潴留最终形成心-肾之间的恶性循环。心力衰竭时常并发各种电解质紊乱,常见低钠血症、低钾血症、高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等。
低血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一)空腹低血糖
1. 葡萄糖利用过度
(1)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瘤;肥胖型糖尿病人的新生儿(母亲有高胰岛素血症);药物(如过量应用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水杨酸盐、心得安、双异丙苄胺、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2)肿瘤:如巨大间质瘤、原发性肝癌、胃肠道肿瘤及淋巴肉瘤等。
2. 葡萄糖生成不足
(1)内分泌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减等。
(2)肝糖原累积病。
(3)严重肝病及肝淤血。
(4)晚期肾病。
(5)半乳糖血症(因半乳糖1磷酸尿嘧啶核苷转化酶缺陷,使半乳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
(6)其他:长期酗酒(抑制糖原异生);脓毒血症;饥饿;恶液质;剧烈运动等。
(二)餐后(反应性)低血糖
1.功能性低血糖(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中年女性多见)。
2.滋养性胰岛素功能亢进 :如胃切除手术的一倾倒综合症;幽门成形术及胃空肠吻合术后。
3.儿童特发性自发性低血糖。
4.轻型早期糖尿病(胰岛素峰值延迟)。
肝大的诊断
1.病史病史往往能提供肝脏病的诊断线索,要注意了解有否传染病的接触史,接受血液制品史,旅居流行地区史,此有助于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诊断。药物或毒物接触史,可引起中毒性肝大。肝硬化患者既往常有肝炎、黄疸、慢性酒精中毒等病史。伴随肝区疼痛者多见于肝内炎症、急性肝淤血、肝内占位性病变,多为钝痛性,但肝癌的疼痛可相当剧烈。伴有发热常提示肝炎、肝脓肿、胆道感染、肝癌或其他急性传染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等。病毒性或药物性肝炎伴有纳差。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低血糖的病因
(一)空腹低血糖:见于
1. 葡萄糖利用过度;
(1)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瘤;肥胖型糖尿病人的新生儿(母亲有高胰岛素血症);药物(如过量应用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水杨酸盐、心得安、双异丙苄胺、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2)肿瘤:如巨大间质瘤、原发性肝癌、胃肠道肿瘤及淋巴肉瘤等。
2. 葡萄糖生成不足:
(1)内分泌疾病: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减等。
(2)肝糖原累积病。
(3)严重肝病及肝淤血。
(4)晚期肾病。
(5)半乳糖血症(因半乳糖1磷酸尿嘧啶核苷转化酶缺陷,使半乳糖不能转化为葡萄糖)。
(6)其他:长期酗酒(抑制糖原异生);脓毒血症;饥饿;恶液质;剧烈运动等。
(二)餐后(反应性)低血糖:见于
1.功能性低血糖(情绪不稳定和神经质,中年女性多见)。
2.滋养性胰岛素功能亢进 :如胃切除手术的一倾倒综合症;幽门成形术及胃空肠吻合术后。
3.儿童特发性自发性低血糖。
4.轻型早期糖尿病(胰岛素峰值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