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质脊髓炎症状有哪些
灰质脊髓炎症状有哪些
1.前驱期
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
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进入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小婴儿拒抱,较大婴儿体检可见: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时需用两手后撑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体位;②吻膝试验阳性即患者坐起、弯颈时唇不能接触膝部;③头下垂征即将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躯干时,正常者头与躯干平行。此时脑脊液出现异常,呈现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如病情到此为止,3~5天后热退,即为无瘫痪型,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常在瘫痪前12~24小时出现腱反射改变,最初是浅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发现反射改变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3.瘫痪期
临床上无法将此期与瘫痪前期截然分开,一般于起病后2~7天或第二次发热后1~2天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迟缓性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
上文中对灰质脊髓炎症状有哪些给出了明确的介绍,想必大家也都心中有数了。一旦患病就不要拖延治疗时间了,这样的高危疾病越早治疗效果就会越好。当然了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加强防护,康复训练也有必要做好。
脊髓损伤是怎么引起的
1、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近年来有由肝炎病毒所导致脊髓炎的报告。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2、病理因素:青少年时期,骨的血流供给远较成年人丰富,干骺端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生长活跃,且此处血流缓慢,有利于细菌的沉积、停留和繁殖、生长。根据来龙去脉克塞栓塞学龄前说,细菌你栓子一样,在细小的动脉内形成栓塞,然后向远心方蔓延到骨内,形成骨感染,因此这些都是脊髓炎病因。所 以,血源性脊髓炎多发生于青少年,甚至可发生于出生几十天的婴儿,其部位多在长骨的干骺端。
3、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脊髓炎发病决定于人体抵抗力的强弱。这种抵抗力,包括全身抵抗力和局部抵抗力。脊髓炎病因是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病后体弱、营养不良、受寒等各种削弱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易患脊髓炎。
脊髓灰质炎症状
(1)第一阶段——前驱期:此时患者出现低热或中等热度,常伴有头痛、困倦、多汗及全身疲乏不适等症状,并可出现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甚至有咽痛、咽红及轻咳等呼吸道症状。此期一般持续1~4天。大多数病例发展到此期为止,属顿挫型,又称为幸运型。
(2)第二阶段——瘫痪前期:在前者基础上,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一般性症状消失,但经1~3天后体温又上升,并且体温较高,常在38~39℃之间,个别患儿可高达40℃。此时,其一般症状亦随之加重。患儿烦躁不安,有头痛、呕吐、嗜睡、肢体疼痛及感觉过敏。项背部可有肌强直征,且可见婴幼儿囟门紧张饱满,并可出现“脊髓征”,对诊断有意义。此期一般持续3~5天,但也有短至几小时或长达2~3周者。在这一阶段仍可有部分病例不出现肢体瘫痪而逐渐康复,称为无瘫痪型病例,亦属幸运型。另一部分患儿病情继续发展,并进入瘫痪期。
(3)第三阶段——瘫痪期:一般在瘫痪前期的第3~4天时进入本期,大约有5%的病例可不经过瘫痪前期而直接进入本期。瘫痪症状多在热度下降时出现,也有在退热后发生者。开始常伴有肢体疼痛及肌肉压痛,之后突然发生瘫痪。瘫痪可见于任何部位,但以肢体瘫痪最为多见。
患上急性脊髓炎有哪些原因
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近年来有由肝炎病毒所导致脊髓炎的报告。
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临床上以横断性脊髓炎最为常见,其病变以胸段为主,其次为颈段,腰段及骶段病变较为少见。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以上便是患上急性脊髓炎有哪些原因的介绍了,相信经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介绍,大家已经对此有一定的认识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多预防这些方面的事情发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脊髓灰质炎症状
潜伏期为3~35天,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2.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约持续1~3天,即行恢复,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3.无瘫痪型,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霍伊内(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为阳性,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生长),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本型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患者通常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之久。
4.瘫痪型
本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型,以脊髓型为最常见,本型分为以下5期(表1)。
(1)前驱期:本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在儿童中以上呼吸道炎为主,在成人则为全身肌肉,骨骼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经1~2天发热,再经4~7天的无热期,然后再度发热,进入瘫痪前期,双相热型主要见于儿童中的10%~30%病例,本期相当于第二次病毒血症阶段,脑脊髓液仍为正常,大多数病例,包括成年病例皆缺乏前驱期而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本期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肌肉疼痛,痉挛,发热贯穿于整个阶段,但体温并不很高,头痛波及颈部和背部,并可放射到两大腿,由于肌肉疼痛以致运动受限制和肌肉痉挛,往往造成瘫痪的错觉,偶有皮肤感觉异常,过敏或肌肉不自主痉挛,此时除出现上述的三角架征和Hoyne征外,Laségue征(膝关节伸直时,屈曲髋关节引起的疼痛)亦常阳性,约半数患者有颈部强直和Kernig征阳性,并出现脑脊液改变,表明病毒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脑膜炎,患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或嗜睡,可有腹痛,便秘,鼓肠和尿潴留,本期通常持续3~4天,偶可短至36h或长至14天,罕见病例可缺乏此阶段而直接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在发热和肌痛处于高峰时,突然发生瘫痪,或从轻瘫开始,逐渐加重,与此同时,脑膜刺激征逐渐消退,瘫痪属下运动神经元性质,表现为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肌肉萎缩,肌电图有符合脊髓前角病变的证据,瘫痪通常在48h内达到高峰,轻者不再发展,重者在5~10天内继续加重,疼痛呈不对称性,可累及任何一组肌群,可表现为单瘫,双瘫,截瘫或四肢瘫,在儿童中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其次为双侧下肢瘫痪,在成人则四肢瘫痪,截瘫,膀胱功能失常及呼吸肌瘫痪较常见,而且男性比女性严重,此期持续2~3天,通常在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即停止发展。
①脊髓型瘫痪:当脊髓的颈膨大受损时,可出现颈肌,肩部肌肉,上肢及膈肌瘫痪,当脊髓的胸段受累时,可出现颈部肌肉,肋间肌,上腹部肌肉及脊椎肌肉瘫痪,两种情况下皆可出现呼吸困难,当脊髓的腰膨大受累时,可出现下肢,下腹部及下背部肌肉瘫痪,在瘫痪发生后头2周,局部常有疼痛感,进入恢复期逐渐消失。
在瘫痪的早期,腹壁和提睾反射可有短时间(或在整个病程中)消失,通常不出现锥体系受累的病理反射,早期常有皮肤感觉过敏,但感觉并不消失,重症者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如心动过速,高血压,出汗及受累肢体发绀变冷等,躯干肌群瘫痪时出现头不能竖直,不能坐起及翻身等,膈肌和肋间肌瘫痪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表,咳嗽无力,讲话断续等,体检可发现胸廓扩张受限(肋间肌瘫痪)和吸气时腹部不外凸而反内凹,X线透视可见吸气时横膈上抬的反常现象(膈肌瘫痪),膀胱肌瘫痪时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肠肌和腹肌瘫痪时由于患者不能自动排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腹肌瘫痪时并可见腹壁局部突出和腹壁反射消失。
在瘫痪的第5~6天,随着体温的逐渐消退,瘫痪即停止发展,但在大约10%的病例,退热后瘫痪仍可继续进行至1周之久。
②延髓型瘫痪:延髓型瘫痪在瘫痪型中占5%~35%,约85%的病例在起病前1个月内有扁桃体摘除史,单纯延髓型的发生率不超过瘫痪病例的10%,而且多见于儿童,在成人则延髓型常伴有脊髓症状,由于病变在脑干所处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以下不同症状。
脑神经瘫痪:常见者为第Ⅹ和第Ⅶ对脑神经的损害,但其他脑神经如第Ⅸ,Ⅺ,Ⅻ,Ⅲ,Ⅳ,Ⅵ对也可波及,脑神经瘫痪多为单侧性,第Ⅹ对脑神经发生瘫痪时出现鼻音,流质饮食由鼻反流,口咽分泌物和饮食积聚咽部,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第Ⅶ对脑神经受累时出现面瘫,第Ⅸ对脑神经瘫痪时吞咽困难,进食呛咳,第Ⅺ对脑神经瘫痪时除吞咽困难外,尚有颈无力,肩下垂,头向前后倾倒等症状,第Ⅻ对脑神经被侵时也可出现吞咽困难,此外尚有舌外伸偏向患侧,以及咀嚼,发音等障碍,第Ⅲ和第Ⅵ对脑神经受累时可引起眼肌瘫痪,眼睑下垂等。
呼吸中枢损害:当延髓腹面外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呼吸障碍,如呼吸浅弱而不规则,双吸气,呼吸间歇加长,呼吸暂停等,缺氧现象最显着时脉搏细速(儿童病例的脉率可达200次/min左右),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继以渐降;患者初躁动不宁,继神志模糊而进入昏迷,偶可发生惊厥。
血管运动中枢损害:当延髓内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循环衰竭现象,患者起初面呈潮红,心动过速或过缓,继而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并出现心律失常,四肢厥冷,皮肤发绀等,心脏搏动比呼吸先停止,患者常因缺氧而有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症状,甚至出现惊厥。
③脑型:患者可单纯表现为脑炎,也可与延髓型或脊髓型同时存在,弥漫性的脑炎表现为意识障碍,高热,谵妄,震颤,惊厥,昏迷,强直性瘫痪等,局灶性脑炎表现为大脑定位症状,恢复期可出现阅读不能症,阵挛或癫痫样大发作等。
④混合型瘫痪:兼有脊髓瘫痪和延髓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瘫痪,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各种不同组合。
(4)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逐渐恢复,肌力也逐步增强,一般自肢体远端开始,如下肢常以足趾为起点,继达胫部和股部,腱反射随自主运动的恢复而渐趋正常,病肢在头3~6个月内恢复较快,此后虽仍有进步,但速度则见减慢,轻者经1~3个月即已恢复得很好,重症常需6~18个月甚或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
(5)后遗症期:有些受害肌群由于神经损伤过甚而致功能不易恢复,出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挛缩,并可导致肢体或躯干(由于肌群失去平衡)畸形,如脊柱前凸或侧凹,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骨骼发育也受到阻碍,因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与发育。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 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倍增长。
2.顿挫型 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约持续1~3天,即行恢复。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3.无瘫痪型 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霍伊内(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为阳性。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生长)。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本型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患者通常在3~5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周之久。
4.瘫痪型 本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型,以脊髓型为最常见。
(1)前驱期:本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在儿童中以上呼吸道炎为主,在成人则为全身肌肉、骨骼酸痛及皮肤感觉过敏。经1~2天发热,再经4~7天的无热期,然后再度发热,进入瘫痪前期。双相热型主要见于儿童中的10%~30%病例。本期相当于第二次病毒血症阶段,脑脊髓液仍为正常。大多数病例,包括成年病例皆缺乏前驱期而进入瘫痪前期。
(2)瘫痪前期:本期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肌肉疼痛、痉挛。发热贯穿于整个阶段,但体温并不很高。头痛波及颈部和背部,并可放射到两大腿。由于肌肉疼痛以致运动受限制和肌肉痉挛,往往造成瘫痪的错觉。偶有皮肤感觉异常、过敏或肌肉不自主痉挛。此时除出现上述的三角架征和Hoyne征外,Laségue征(膝关节伸直时,屈曲髋关节引起的疼痛)亦常阳性。约半数患者有颈部强直和Kernig征阳性,并出现脑脊液改变,表明病毒已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引起脑膜炎。患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或嗜睡。可有腹痛、便秘、鼓肠和尿潴留。本期通常持续3~4天,偶可短至36h或长至14天。罕见病例可缺乏此阶段而直接进入瘫痪期。
(3)瘫痪期:在发热和肌痛处于高峰时,突然发生瘫痪,或从轻瘫开始,逐渐加重。与此同时,脑膜刺激征逐渐消退。瘫痪属下运动神经元性质,表现为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肌肉萎缩、肌电图有符合脊髓前角病变的证据。瘫痪通常在48h内达到高峰,轻者不再发展,重者在5~10天内继续加重。疼痛呈不对称性,可累及任何一组肌群,可表现为单瘫、双瘫、截瘫或四肢瘫。在儿童中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其次为双侧下肢瘫痪。在成人则四肢瘫痪、截瘫、膀胱功能失常及呼吸肌瘫痪较常见,而且男性比女性严重。此期持续2~3天,通常在体温下降至正常后即停止发展。
①脊髓型瘫痪:当脊髓的颈膨大受损时,可出现颈肌、肩部肌肉、上肢及膈肌瘫痪。当脊髓的胸段受累时,可出现颈部肌肉、肋间肌、上腹部肌肉及脊椎肌肉瘫痪。两种情况下皆可出现呼吸困难。当脊髓的腰膨大受累时,可出现下肢、下腹部及下背部肌肉瘫痪。在瘫痪发生后头2周,局部常有疼痛感,进入恢复期逐渐消失。
在瘫痪的早期,腹壁和提睾反射可有短时间(或在整个病程中)消失,通常不出现锥体系受累的病理反射。早期常有皮肤感觉过敏,但感觉并不消失。重症者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现象,如心动过速、高血压、出汗及受累肢体发绀变冷等。躯干肌群瘫痪时出现头不能竖直、不能坐起及翻身等。膈肌和肋间肌瘫痪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浅表、咳嗽无力、讲话断续等。体检可发现胸廓扩张受限(肋间肌瘫痪)和吸气时腹部不外凸而反内凹。X线透视可见吸气时横膈上抬的反常现象(膈肌瘫痪)。膀胱肌瘫痪时发生尿潴留或尿失禁,肠肌和腹肌瘫痪时由于患者不能自动排便可出现顽固性便秘,腹肌瘫痪时并可见腹壁局部突出和腹壁反射消失。
在瘫痪的第5~6天,随着体温的逐渐消退,瘫痪即停止发展,但在大约10%的病例,退热后瘫痪仍可继续进行至1周之久。
②延髓型瘫痪:延髓型瘫痪在瘫痪型中占5%~35%。约85%的病例在起病前1个月内有扁桃体摘除史。单纯延髓型的发生率不超过瘫痪病例的10%,而且多见于儿童,在成人则延髓型常伴有脊髓症状。由于病变在脑干所处的部位不同,可产生以下不同症状。
脑神经瘫痪:常见者为第Ⅹ和第Ⅶ对脑神经的损害,但其他脑神经如第Ⅸ、Ⅺ、Ⅻ、Ⅲ、Ⅳ、Ⅵ对也可波及。脑神经瘫痪多为单侧性。第Ⅹ对脑神经发生瘫痪时出现鼻音,流质饮食由鼻反流、口咽分泌物和饮食积聚咽部、呼吸困难、发音困难等。第Ⅶ对脑神经受累时出现面瘫。第Ⅸ对脑神经瘫痪时吞咽困难、进食呛咳。第Ⅺ对脑神经瘫痪时除吞咽困难外,尚有颈无力、肩下垂、头向前后倾倒等症状。第Ⅻ对脑神经被侵时也可出现吞咽困难,此外尚有舌外伸偏向患侧,以及咀嚼、发音等障碍。第Ⅲ和第Ⅵ对脑神经受累时可引起眼肌瘫痪、眼睑下垂等。
呼吸中枢损害:当延髓腹面外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呼吸障碍,如呼吸浅弱而不规则、双吸气、呼吸间歇加长、呼吸暂停等。缺氧现象最显著时脉搏细速(儿童病例的脉率可达200次/min左右)、心律不齐、血压升高继以渐降;患者初躁动不宁,继神志模糊而进入昏迷。偶可发生惊厥。
血管运动中枢损害:当延髓内侧的网状组织受损时可出现循环衰竭现象。患者起初面呈潮红,心动过速或过缓,继而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并出现心律失常、四肢厥冷、皮肤发绀等,心脏搏动比呼吸先停止。患者常因缺氧而有烦躁不安、谵妄、昏迷等症状,甚至出现惊厥。
③脑型:患者可单纯表现为脑炎,也可与延髓型或脊髓型同时存在。弥漫性的脑炎表现为意识障碍、高热、谵妄、震颤、惊厥、昏迷、强直性瘫痪等。局灶性脑炎表现为大脑定位症状,恢复期可出现阅读不能症、阵挛或癫痫样大发作等。
④混合型瘫痪:兼有脊髓瘫痪和延髓瘫痪的临床表现,可出现肢体瘫痪、脑神经瘫痪、呼吸中枢损害、血管运动中枢损害等各种不同组合。
(4)恢复期:急性期过后1~2周,瘫痪肢体逐渐恢复,肌力也逐步增强。一般自肢体远端开始,如下肢常以足趾为起点,继达胫部和股部。腱反射随自主运动的恢复而渐趋正常。病肢在头3~6个月内恢复较快,此后虽仍有进步,但速度则见减慢。轻者经1~3个月即已恢复得很好,重症常需6~18个月甚或更久的时间才能恢复。
(5)后遗症期:有些受害肌群由于神经损伤过甚而致功能不易恢复,出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挛缩,并可导致肢体或躯干(由于肌群失去平衡)畸形,如脊柱前凸或侧凹、马蹄足内翻或外翻等。骨骼发育也受到阻碍,因而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与发育。
脊髓炎症状
1、脊髓炎发病早期的阶段
处于脊髓休克阶段,肢体力弛缓性瘫痪,也就是所谓的软瘫。经过2~4周的时间,肢体逐渐变为痉挛性瘫痪,亦即所谓的硬瘫,排尿问题也由尿潴留转为尿失禁。病变累及颈髓时,可以出现四肢瘫痪。如果影响到高颈段(C4以上),还可以出现呼吸困难。颈膨大脊髓炎可以出现双上肢软瘫,而双下肢硬瘫。
2、身体出现不适的症状
脊髓炎的临床症状可以根据其病变部位、范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由于胸髓节段较长,且某些节段供血较差,病变常易累及胸髓。其首发症状常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背痛,束带感,或见排尿困难。2~3天后,病情发展到高峰,出现病变水平以下的完全性瘫痪,感觉消失,少汗或无汗和二便潴留。
3、呼吸和言语不清是脊髓炎的症状
病变部位在腰髓时,下肢呈弛缓性瘫痪,早期即可见肌肉萎缩。病变在骰髓时,括约肌障碍明显,而无明显的瘫痪。另外,还有一种上升性脊髓炎,本型脊髓炎起病急骤,病变可以迅速由下向上发展,常在1~2天内,甚至数小时内病情达到高峰。出现四肢瘫痪、吞咽困难、言语不清、 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脊髓炎的原因
1、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肢体呈弛缓性瘫痪,可有或不伴有肢体远端套式感觉障碍,颅神经常受损,一般无大小便障碍,起病十天后脑脊液常有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
2、脊髓压迫症
脊髓肿瘤一般发病慢,逐渐发展成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常有神经根性疼痛史,椎管有梗阻。硬脊膜外脓肿起病急,但常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全身中毒症状较明显,脓肿所在部位有疼痛和叩压痛,瘫痪平面常迅速上升,椎管有梗阻。必要时可作脊髓造影、磁共振象等检查加以确诊,一般不难鉴别。
3、急性脊髓血管病
脊髓前动脉血栓形成呈急性发病,剧烈根性疼痛,损害平面以下肢体瘫痪和痛温觉消失,但深感觉正常。脊髓血管畸形可无任何症状,也可表现为缓慢进展的脊髓症状,有的也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及根性疼痛、且症状常有波动,有的在相应节段的皮肤上可见到血管瘤或在血客畸形部位所在脊柱处听到血管杂音,须通过脊髓造影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才能确诊。
4、病毒危害
除脊髓灰质炎病毒外,其他某些病毒,例如个别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亦可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并引起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在临床上难以与灰质炎病毒引起的麻痹进行鉴别。
脊髓炎的预防方法
1、肺热津伤:
[主证] 病起发热、咽痛、咳嗽,热退后出现肢体痿软无力,肢体麻木、蚁行感,小便黄而不利,大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肺润燥,养阴生津。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1号方:桑麦清肺汤。
2、湿热阻络:
[主证] 肢体痿软无力,麻木不仁,或有烧灼感,轻微浮肿,胸脘痞闷,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 利湿清热,通经活络。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2号方:佛手活络丸。
3、瘀热阻络:
[主证] 肢体痿软无力,麻木不仁,或伴刺痛,小便短涩,大便秘结,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活血化瘀,泻热通络。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3号方:银丹化瘀汤。
4、脾肾亏虚:
[主证] 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面色萎黄,小便失禁,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健脾补肾。
[秘方编号] 治疗急性脊髓炎4号方:子参加减汤
脊髓灰质炎的症状
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由病毒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一至六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瘫痪。脊髓灰质炎病毒潜伏期为3~35 天,一般为7~14 天。临床上可分为无症状型、顿挫型、无瘫痪型及瘫痪型等四型。
1.无症状型(即隐性感染):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后无症状出现,但从咽部和粪便中可分离出病毒,相隔2~4 周的双份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中和抗体的4 倍增长。
2.顿挫型:约占全部感染者的4%~8%。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疲乏、头痛、嗜睡、咽痛、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而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症状。此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曾观察到下列三种综合征:①上呼吸道炎,有不同程度发热、咽部不适,可有感冒症状,咽部淋巴组织充血、水肿;②胃肠功能紊乱,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腹部不适,可有中度发热;③流感样症状,有发热及类似流感的症状。上述症状约持续1~3 天,即行恢复。在早期可从咽部、粪便和血液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在恢复期可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和补体结合抗体。
3.无瘫痪型:本型特征为具有前驱期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前驱期症状与顿挫型相似,几天后出现脑膜刺激征。患者有头痛、颈痛、背痛、呕吐、颈部和背部强直,凯尔尼格(kernig)和布鲁津斯基(Brudzinski)征阳性。三脚架征(患者在床上起坐时两臂向后伸直支撑身体)和霍伊内(Hoyne)征,(患者在仰卧位时,将其肩部提高可见头向后倾)亦可为阳性。
脑脊液检查符合无菌性脑膜炎的改变(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培养无菌生长)。在整个病程中无神经和肌肉功能的改变。本型在临床上与其他病毒所引起的无菌性脑膜炎难以区别,需经病毒学或血清学检查才能确诊。患者通常在3~5 天内退热,但脑膜刺激征可持续2 周之久。
4.瘫痪型:本型只占全部感染者的1%~2%。其特征为在无瘫痪型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累及脊髓前角灰质、脑或脑神经的病变。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脊髓型、延髓型、脑型、混合型4 型,以脊髓型为最常见。
脊髓炎严重吗以及治疗方法
脊髓炎是由于受凉、过劳、外伤等原因造成的。脊髓炎发生时急促,症状多为双下肢的麻木和麻刺感、病变相应部位的背痛。病变节段围绕躯体的束带状感觉。少数病例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下面来具体说说慢性脊髓炎都会产生哪些后遗症。
感染或侵及脊髓所致的疾病。因在脊髓的病变常为横贯性,故又称横贯性脊髓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脊髓炎多发生在青壮年,无性别差异,散在发病,起病较急。多有轻度前驱症状,如低热、全身不适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慢性脊髓炎也称亚急性脊髓炎,多呈现脊髓联合变性属神经元变性。本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
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病毒等,近年来有由肝炎病毒所导致脊髓炎的报告。
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临床上以横断性脊髓炎最为常见,其病变以胸段为主,其次为颈段,腰段及骶段病变较为少见。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慢性脊髓炎病理改变为炎症和变性,主要表现为软脊膜和脊髓水肿、变性、炎症细胞浸润、渗出、神经细胞肿胀,严重者出现脊髓软化、坏死、出血,慢性期神经细胞萎缩,神经髓鞘脱失、轴突变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本病急性期脑脊液检查可有白细胞数及蛋白含量轻度增高。
以上就是脊髓炎会产生的后遗症,相信大家现在对脊髓炎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治疗效果是脊髓炎是否会留下后遗症的关键,因此患有该疾病的患者,要尽早到正规的医院进行脑外伤后遗症的治疗,早日康复,早日健康的生活。
脊髓炎有后遗症吗
脊髓炎是常见的脊髓病变的一种,脊髓炎对患者有极大的危害,大家对于脊髓炎的治疗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脊髓炎治疗是临床医学的难题,而且该病进展非常迅速,很多患者未来得及治疗便导致了瘫痪、大小便失禁。脊髓炎有后遗症吗?脊髓炎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便会导致严重的后遗症。下面来具体分析脊髓炎危害。
脊髓炎危害
脊髓炎在病理上以脊髓损害为主,也可累及脊膜及脊神经根。多散病例以脊髓周边的白质受损为主,少数以侵害中央灰质为主。因而病变可有同灶性、横贯性和不全横贯性之分。其形态改变以脊髓肿胀和呈斑点、斑片状病灶为主。
脊髓炎脊髓硬膜充血、混浊,受累的脊髓节段肿胀、变软,脊髓灰质与白质之间界限不清,并有点状出血。镜检:急性期背髓和脊膜充血,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神经元肿胀.虎斑消失,胞核移位,尼氏小体溶解,脊髓软化坏死。晚期神经细胞萎缩消先,神经纤维髓鞘脱失和轴索变性,腔质细胞增生.以至形成纤维瘫痕,最后脊髓萎缩变细。
脊髓炎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大家对于脊髓炎这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尽早的做出科学的治疗。这是避免脊髓炎致残的唯一途径。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概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 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我国农村多于城市,人群中感染,季节以夏秋两季(6 ̄9月)多见。传染原是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以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染。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后遗症部分可通过手术恢复功能和矫正畸形
[症状体症]
1.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马蹄内翻足畸形、高弓足等。 2.肌肉、筋膜的变性挛缩:如髋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侧凸、膝屈、反屈、外内翻等。 3.骨骼发育畸形、缩短畸形、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诊断依据]
1.患脊髓灰质炎病史; 2.肌肉弛缓性瘫痪、肌肉萎缩、骨与关节畸形等体征出现; 3.X线片显示畸形所见。
[治疗原则]
1.防止畸形、促进肌肉的恢复及适应瘫痪后的康复治疗,不同阶段按不同的重点与要求给予治疗。 2.后遗症期(二年后)治疗是继续功能训练,支架保护和选用适当的手术治疗(如软组织手术、肌腱移位元术、骨性手术等)。
[疗效评价]
1.治愈:畸形矫正满意、功能恢复正常。 2.好转:畸形矫正、功能部分恢复。 3.未愈:未达上述标准者。
[专家提示]
本病残废率极高。关键在于预防、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若5岁以下患儿有多汗、嗜睡、软弱无力、烦躁不安或肢体疼痛过敏时,应到医院检查或经神经系统检查以考虑本病之可能。一般预防服用小儿麻痹糖丸有一定预防作用,切记服用。患小儿麻痹遗留后遗症者(二年后),可到医院就诊,手术治疗有一定效果(包括矫正畸形和功能恢复手术治疗)。
脊髓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脊髓炎大多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或因中毒、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近年来有由肝炎病毒所导致脊髓炎的报告。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临床上以横断性脊髓炎最为常见,其病变以胸段为主,其次为颈段,腰段及骶段病变较为少见。表现为脊髓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