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什么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什么
1、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什么
脊髓灰质炎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
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我国农村多于城市,人群中感染,季节以夏秋两季(6—9月)多见。传染原是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以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染。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后遗症部分可通过手术恢复功能和矫正畸形。
2、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临床表现
2.1、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马蹄内翻足畸形、高弓足等。
2.2、肌肉、筋膜的变性挛缩:如髋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侧凸、膝屈、反屈、外内翻等。
2.3、骨骼发育畸形、缩短畸形、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3、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诊断和鉴别
3.1、诊断:轻症及瘫痪出现前不易诊断,但只要认真了解病史,流行病史和进行体检,病毒分离等就能提高诊断正确性。
3.2、鉴别诊断
3.2.1、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往往无发热和仅有上呼吸道炎症;弛缓性瘫痪逐渐出现,呈对称性、上行性。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肌瘫痪危及生命。常伴有感觉障碍,一般瘫痪恢复快而完全,少有后遗症。
3.2.2、脑性瘫痪:起病急,伴有意识障碍,瘫痪呈痉挛性,以一侧上、下肢(偏瘫)为多见。病毒分离有利于鉴别。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预防
1、必须普遍接种疫苗,常用的有以下2种
1.1、灭活疫苗(IPV) 优点是安全,一般用于免疫功能缺陷者及其家庭成员,也可用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1.2、减毒活疫苗(OPV) 优点是使用方便,95%以上的接种者产生长期免疫,并可在肠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使接触者亦可获得免疫效果。
2、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患者衣物用具应煮沸或日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
3、隔离患者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第1周应同时强调呼吸道和肠道隔离,排泄物以20%漂白粉拦和消毒,食具浸泡于0.1%漂白粉澄清液内或煮沸消毒。
4、做好日常卫生经常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培养卫生习惯等十分重要。本病流行期间,儿童应少去人群众多场所,避免过分疲劳和受凉,推迟各种预防注射和不急需的手术等,以免促使顿挫型感染变成瘫痪型。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日常饮食保健
患者不宜服用对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阴虚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
1、宜食猪脑、鸡蛋:含有丰富的脑磷脂,能够改善神经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神经组织的恢复。
2、宜食鸡蛋黄: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对于本病非常适宜,也具有改善外周神经的功能的作用。
3、宜食牡蛎:含有锌元素比较丰富,能够改善大脑以及睾丸等神经组织的修复。
4、忌喝雪碧:属于碳酸型饮料,可以促进钙质的代谢。
5、忌喝咖啡:含有咖啡因,可影响到患儿睡眠,对疾病的恢复不利。
6、忌食辣椒:具有刺激性,可加重机体的炎症反应,对于本病的恢复非常不利。
预防脊髓炎强化免疫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造成终生残疾,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
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佳方法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糖丸)。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减毒活疫苗,遇热会失效,因此服苗时应用凉开水吞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宜饮热水,以免影响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小儿服用时先用汤勺或筷子将糖丸研碎,或用汤勺将糖丸溶于凉开水(不得用热水)中服用。较大儿童可直接吞服。最好在服苗后半小时内停止吸吮母乳,否则母乳中抗体会中和(杀死)疫苗,影响效果。如果在服用时出现呕吐应重服。此种疫苗只能口服,患胃肠病时最好延缓使用。高烧、免疫能力受损、正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抗癌药物治疗者不宜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
什么是小儿麻痹症呢
小儿麻痹是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以下简称polio)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病人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流行时以隐匿感染和无瘫痪病例为多,儿童发病较成人为高,普种疫苗前尤以婴幼儿患病为多,故又称小儿麻痹症(Infantile paralysis),其主要病变在脊髓灰质,损害严重者可有瘫痪后遗症。自50年代末普遍采用疫苗预防本病后,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天花于70年代被消灭后,小儿麻痹症已定为本世纪末下一个被消灭的目标。
孩子扁平足怎么办?哪种情况的扁平足需要处理 什么是扁平足
扁平足又称平足症,指任何骨、韧带、肌肉生理异常,导致足内则、外则纵弓和横弓出现塌陷或消失,都为平足症。其病因可为先天结构异常,创伤,站立过久,长途行军,类风湿性关节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脑性瘫痪等等。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是一种病毒侵犯脊髓前角灰质,即运动神经中枢,遗留的晚期躯干及四肢畸形。脊髓灰质炎近年来由于重视预防使该病发生率明显降低,仅在农村偶有散在发病。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基本与先天性、姿态性畸形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为神经源性肌力平衡失调,导致骨质或关节畸形,瘫痪的肌肉为不可逆性病变。而后者则为先天骨质畸形或姿势不正,被动牵拉某些肌功能暂时消失,非神经源性,畸形矫正后,肌功能还可恢复,为可逆性。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常见的瘫痪肌有:胫前、后肌,腓骨长、短肌,股四头肌,阔筋膜张肌和臀肌等。上肢较少发生,仅以三角肌瘫痪较多见。脊柱周围肌瘫痪者更少见。常见畸形有足部的马蹄内、外翻足、高弓足、仰趾、爪形趾;膝部的膝内、外翻、反屈;髋部屈曲、外展、外旋;上肢外展功能丧失,肘部畸形较少。脊柱以侧凸为主。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临床表现有哪些
髓灰质炎是由一组亲神经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损害脊髓前角细胞,导致运动神经纤维变,使支配的肌肉产生弛缓性瘫痪。脊髓损害以腰段颈椎为主。脑干或大脑也可被侵袭。神经原受毁坏,瘫痪不能恢复;如充血水肿挤压可不同程度或完全恢复。瘫痪特点是弛缓性、双侧不对称,不按周围神经干支配区分布,不伴感觉障碍非均衡性。
本病好发5岁以下儿童,故称“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在世界各国都有,我国农村多于城市,人群中感染,季节以夏秋两季(6—9月)多见。传染原是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以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染。本病主要以预防为主。后遗症部分可通过手术恢复功能和矫正畸形。
表现为肌肉功能的不平衡:如马蹄内翻足畸形、高弓足等。肌肉、筋膜的变性挛缩:如髋屈曲外展外旋畸形、脊柱侧凸、膝屈、反屈、外内翻等。骨骼发育畸形、缩短畸形、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脊髓灰质炎一般在瘫痪后1~2周,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18月或更长时间。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病因不明。
脊灰疫苗是什么
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有效控制手段。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侵犯人体脊髓灰质前角的灰、白质部分,对灰质造成永久损害,使这些神经支配的肌肉无力,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我国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自从有了该疫苗,全球的小儿麻痹症发病率逐年下降。
脊灰疫苗相关介绍
脊髓灰质炎又叫小儿麻痹症,是由于小孩的脊髓、脊神经受病毒感染后而引起的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部分小孩得病后可以自行痊愈,但多数小孩患病后会出现下肢肌肉萎缩、畸形,结果引起终身残疾,多为跛行甚至根本不能站立、行走。
目前对这种疾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通过使用疫苗进行预防。
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的疫苗。
Sabin 1961和1963,单价和三价口服脊灰疫苗
我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糖丸”,它是由活的、但致病力降低的病毒制成;而另一种名为灭活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IPV),是一种用死病毒制成的疫苗。
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护理及注意事项
1、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推行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
2、患儿自发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呼吸道和胃肠道隔离)。
3、在流行季节避免带小儿去公共场所。
4、对后遗症应及早医治,防止畸形的发生。
5、患肢保暖,并鼓励指导患儿做功能锻炼,恢复肌力。
前驱期及瘫痪前期
1、卧床休息病人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使脚和小腿有一正确角度,以利于功能恢复。
2、对症治疗可使用退热镇痛剂、镇静剂缓解全身肌肉痉挛不适和疼痛;每2~4小时湿热敷一次,每次15~30分钟;热水浴亦有良效,特别对年幼儿童,与镇痛药合用有协同作用;轻微被动运动可避免畸形发生。
瘫痪期
1、正确的姿势患者卧床时身体应成一直线,膝部稍弯曲,髋部及脊柱可用板或沙袋使之挺直,踝关节成90°。疼痛消失后立即做主动和被动锻炼,以避免骨骼畸形。
2、适当的营养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和大量水分,如因环境温度过高或热敷引起出汗,则应补充钠盐。厌食时可用胃管保证食物和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如地巴唑,剂量为1岁1mg,2~3岁2mg,4~7岁3mg,8~12岁4mg,12岁以上5mg,每日或隔日一次口服;增进肌肉张力药物,如加兰他敏,每日0.05~0.1mg/kg,肌肉注射,一般在急性期后使用。
4、延髓型瘫痪
(1)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床脚抬高成20°~25°)以免唾液、食物、呕吐物等吸人,最初数日避免胃管喂养,使用静脉途径补充营养;
(2)每日测血压2次,如有高血压脑病,应及时处理;
(3)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