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外治血栓性静脉炎
中药内服外治血栓性静脉炎
同小区的欧伯下肢患上的血栓性静脉。时常感觉下肢酸沉无力,还发胀,到过医院进输液治疗。可是效果不明显,医生要求欧伯手术治疗,可欧伯不同意,后经朋友介绍到一个中医门诊,中医医生根据欧伯的症状进行中医治疗后,现在完全好了,所以说在这与朋友共享经验。
1中医生给欧伯治疗的方法是,采用中药内服外治疗二法并行。内服的中药方是,益母草60克,紫草1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紫花地丁10克,甘草10克,用法,煎药二次,分次早,晚服各服用一次,服药时间为饭后半小时。
2在内服中药的同时,医生还给予配合外治方法,外治疗主要是以推拿,拨筋为主,以促使改善患处的血液循环,经过二十天时间的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完全治疗好了,再也没有疼痛,肿胀现象,静脉也看起来恢复正常了,所以这与朋友们共享经验。
注意事项:下肢外用药要包扎好,如果包扎不好易掉药粉。
血栓性浅静脉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一)治疗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取决于不同的病因学和病理类型、浅静脉血栓的范围和症状的严重程度。
对于一般性血栓性静脉炎仅表现为表浅的、局限的、轻度触痛的静脉炎症反应,可口服轻型止痛药,如阿司匹林和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并鼓励患者继续参加日常的活动。如因静脉曲张所致血栓性浅静脉炎,且症状持续存在,做病变累及的曲张浅静脉剥脱,能加快缓解症状。
较广泛的血栓性静脉炎如出现严重程度的疼痛、发红和广泛蔓延,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理疗热敷等,且往往以后者为最有效。下床活动时,应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如果合并皮肤溃疡或淋巴感染,可应用一些抗感染药物,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抗生素。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等抗血栓药物,在血栓性静脉炎中的疗效是不确定的,因为血栓性静脉炎主要是由于炎症反应和纤维蛋白凝固,抗血栓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似乎只有极小的应用价值。当血栓性浅静脉炎涉及大腿,如隐股静脉结合点或奈静脉处,可能蔓延到深静脉时,可使用抗凝治疗。低分子量肝素是目前最常用的抗凝剂,具有使用简便、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为预防血栓可能向深静脉蔓延,特别是双向多普勒超声证明血栓累及范围比原发部位更大,并蔓延到股部大隐静脉时,应做大隐静脉剥脱或隐股静脉结合点结扎。
如果病变静脉不切除,血栓性静脉炎常易复发。因此,应指导患者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长时期站立或制动,卧床时轻度抬高床脚,以防止静脉血液淤积。
当血栓性静脉炎与静脉置管有关时,应立即拔除导管,进行细菌培养,并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果怀疑为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立即切除全部累及的静脉段,切口完全敞开待二期缝合,或者以后做皮肤移植。同时使用合适的全身抗生素治疗。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累及深静脉时,除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外,抗凝治疗十分必要。
(二)预后
预后通常较好。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后,一般可能持续3~4周。浅静脉炎尽管可能蔓延到深静脉,但发生肺梗死罕见。相反,浅静脉血栓常常继发于深静脉血栓,特别是踝部有溃疡的患者。对于发生在下肢静脉曲张后的血栓性静脉炎,不切除病变的静脉段,可能有较高的复发率。
肢体血栓浅静脉炎你知道该如何解决吗
1.一般治疗
(1)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术后尽早进行肢体活动。
(2)长期静脉输液者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
(3)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者,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2.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者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
(2)疼痛严重者,给予止痛剂治疗。
(3)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
(4)中药治疗。
3.局部治疗
(1)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治疗。
(2)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穿弹性袜。
4.手术治疗
(1)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
(2)出现肢体坏疽者需行截肢(趾)手术。
(3)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以手术切除。
中医治疗血栓性静脉炎偏方大全
水蛭大黄膏治血栓性静脉炎
【功能主治】清热除湿,逐瘀消肿,散结镇痛。主治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偏方组成】水蛭、大黄、没药、乳香、桅子各50克,僵蚕40克,紫草、冰片、生甘草各30克,黄柏25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共研细末,过80目以上筛,越细越好。根据红肿面积大小,取适量药末加适量蜂蜜调成较稠的膏剂,敷贴于红肿处,上盖油布或塑料布,再用绷带或胶布固定。每日外敷16~20小时,治疗1周为1疗程。
【病例验证】林某,男,54 岁。诉左小腿肿胀疼痛逐渐加重3天。检查:左小腿内侧中下部红肿,红肿下部及两侧浅静脉极度充盈,呈团块状。红肿处皮温高,有触痛,中央可触及一杏核大小较硬包块。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询问病史,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20年。诊断为急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用复方水蛭膏外敷,3天后红肿消退,包块缩小 2/3,继敷4天,红硬痛性肿物消失。
乳香没药治血栓性静脉炎
【功能主治】通经止痛,活血软坚。主治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
【偏方组成】乳香、没药、山慈姑、姜黄各15克,当归12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共研细末,醋调外敷,每晚1次。
【病例验证】谢某某,男,44岁。自述无明显诱因感腹壁不适,触摸有索条状硬物,压痛,伸屈活动时疼痛加剧。诊为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用此方调敷,每晚1次,1周后索条变软,疼痛减轻,4周后诸症悉除。
茵陈赤小豆汤治血栓性静脉炎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主治血栓性静脉炎。
【偏方组成】茵陈30克,赤小豆、苦参各12克,炒薏仁24克,炒苍术,泽泻、防己、炒黄柏、木通、佩兰、白蔻各9克,生甘草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江某,女,42 岁,工人。患者左腿肿胀、疼痛、发热、卧床不起已半月之久。经过治疗而未效。左下肢自膝关节肿至足背,较健肢粗5.5厘米,小腿肚紧韧,压痛明显,皮肤灼热,其色深红,沉重,纳呆食少,口干不欲饮,舌苔白腻,脉象滑数,小便短赤。诊断为血栓性静脉炎。治宜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佐以活血通络。拟用“茵陈赤小豆汤”。服药6剂,发热顿减,小便增多,腿肿略减。‘后又连进12剂,肿胀疼痛大减,饮食增进,舌苔悉退。但小腿肚仍紧韧发硬,压痛明显。再以原方加牛膝 12克,炒地龙12克,赤芍15克,忍冬藤30克,继服。共治疗两月余,症状消失,行动自如而痊愈。
益母草丹皮治血栓性静脉炎
【功能主治】清络泄热,凉血化瘀。主治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
【偏方组成】益母草60~100克,紫草、赤芍、丹皮各15克,紫花地丁、生甘草各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同时外敷大黄糊剂:用生大黄粉500克,玉枢丹(即紫金锭)10克,面粉等量,以温水、稀醋调匀如糊,涂敷患肢。包裹,隔日换药1次,一般外敷3~5次。
【宜忌】治疗期间患肢平放,不宜抬高。里热或肢体肿痛未缓解者不宜过早套用弹力袜,不宜过早应用益气助阳药、温性活血药和血管扩张药。肿退或放松软后可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60例,其中治愈49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
银花玄参治血栓性静脉炎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活血解毒。主治静脉血栓形成。
【偏方组成】银花、玄参各45克,苡仁、黄芪、当归、水蛭各30克,黄柏、苍术各15克,全蝎10克、蜈蚣3条、甘草5克。
【用法用量】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10分钟过滤,再加水500毫升,煎15分钟过滤,三煎加水300毫升,煎20分钟过滤,三煎滤液混匀,约10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口服,15天为1疗程。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43例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治愈26例,显著好转10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35%。疗程最短16天,最长200天,平均63天,平均服药57.6剂。
妊娠及产褥期要警惕静脉炎
妊娠及产褥期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这与妊娠及产褥期妇女身体特有的生理变化有关。妊娠期机体一些凝血因子增加,活性增强,血小板功能亢进,而抗凝及纤溶活性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之,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血管,影响下肢静脉血返流,导致血流淤滞。以上因素共同构成妊娠期血栓前状态。在此基础上如出现某些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产褥感染,产褥期长期卧床,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诱因。因为在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胎盘早剥、产时产后出血或分娩时有宫腔操作史等病理情况下,可引起局部血管痉挛、管腔狭窄、管壁损伤及缺血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而促进血凝。手术创伤可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厌氧菌感染产生肝素酶降解肝素,使局部血呈高凝状态。剖宫产术后或正常产后长期卧床可造成下肢静脉血流回流缓慢。手术、感染常致静脉壁损伤。产后摄入量不足,血液相对粘稠。
以上不良因素均可使下肢发生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一但发生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可出现如下症状:患肢疼痛、肿胀、压痛、皮肤颜色异常,栓塞部位可触及压痛索状物。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可协助明确诊断。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抗凝、溶栓及支持疗法。减少血栓性静脉炎对孕产妇的危害关键在于预防,多项预防措施有以下方面:
1、 孕期定期产前检查,尽早诊治发病诱因,减少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的发生。
2、 对有妊娠期或产褥期血栓形成高危因素者,在医生指导下接受阿司匹林、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治疗,以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使血液正常流动。
3、 有手术史者要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4、 产后及术后督促产妇尽早活动,以减少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
血栓性浅静脉炎怎么诊断出来
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发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
脉管炎其病机为湿热下注,气血瘀阻和气血失和而致。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那么静脉炎中医如何分型呢,对此,专家做出了以下介绍:
1、即红肿型:静脉周围有红肿,沿静脉走行发红,触痛明显;
2、硬结型:沿给药的静脉节段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的肿胀,形成瘀斑达皮肌层。
通常情况,静脉炎会发生于长期静脉注射后,创伤、手术、妊娠、分娩、心脏病、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及长期站立、下蹲、久坐、久卧受潮湿等,较常见是各种外科手术都会引发静脉血栓的形成,从而形成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位于人体体表可视静脉发生的血栓性炎症。中医属“黄鳅痛”、“脉痹”范畴。中医认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与络脉阻滞不通有关。络脉既是气血运行的通路,也是病邪侵袭人体的通道,由于络脉细小迂曲,血流缓慢,发病也不像经脉那样快速传变,而是以络脉不通为突出表现。中医一向在治疗疾病方法有深刻的研究。
血栓性浅静脉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急性期静脉局部疼痛,发红呈条状或网状,沿静脉走向有压痛性索条,1~2周后红肿消退,代之以色素沉着,及硬如绳的索条,部分病人可伴有全身在不适,反复发作的静脉炎,伴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机化后变硬。
诊断通常不困难,患者主诉沿静脉走向部位,出现疼痛伴有条索样结构或结节,常合并静脉周围炎症反应而引起累及静脉处发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与一般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无异,其表现为某一区域内,骤然出现线状或网状红肿条索状物,有疼痛和压痛,初时质地较软,随后逐渐变硬,红肿充血逐渐为色素沉着所替代,在长期发病过程中,发作具有间歇性,呈迁徙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所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条物可布满全身,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诊断较困难,诊断率为62.4%,如果有置管输液史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败血症,行血培养2次同样菌株阳性,在排除酿成败血症的其他原因后,应探查静脉,多普勒超声,静脉造影和CT检查中可排除深静脉和腔静脉段血栓形成。
血栓性静脉炎主要分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和血栓性深静脉炎两种,前者又分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静脉的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后者又分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性静脉炎和髂股静脉与腘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临床当根据不同特点仔细诊断。
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如果血栓脱落而移至肺部,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肺栓塞并发症。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致PE(肺栓塞)有两条途径:
(1)病变的浅静脉内血栓直接脱落,通过血循环导致PE。
静脉渗漏性静脉炎,简称渗漏性静脉炎,中医属“黄鳅痛”,“脉痹”范畴。渗漏性静脉炎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疼痛。西医临床通常采用热敷、冷敷及硫酸镁湿敷等方法对静脉渗漏性静脉炎进行治疗,在疗效不佳时,中医建议采用芦荟外敷。
(2)血栓性浅静脉炎基本病理变化为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可累及下肢的深静脉并形成血栓,进而导致肺栓塞。临床上,下肢腔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时可有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史。
哪些检查项目可以确诊血栓性静脉炎
超声
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从而诊断血栓性静脉炎。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放射性核素检查
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诊断血栓性静脉炎。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耽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
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地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雪山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诊断血栓性静脉炎敏感性明显降低。
深静脉造影
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血栓性静脉炎形成诊断较容易,局部症状体征较明显。
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
诊断血栓性静脉炎依据为沿浅静脉触及皮下硬索,若为小的静脉也可能是结节,但不成球状,相邻皮肤红肿,疼痛和压痛。
血栓性静脉炎有什么护理措施
血栓性静脉炎有哪些护理措施?很多患者都知道静脉炎,却不知道血栓性静脉炎是什么?其实血栓性静脉炎简称静脉炎,是指静脉血管内壁发生炎症,由于发病部位的不同,血栓性静脉炎包括深部血栓形成和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治疗相对比较简单,血栓性深层静脉炎的治疗比较困难一些,系统的治疗加上良好的护理,血栓性静脉炎同样可以治愈,那么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原则是什么,下面我们跟随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血栓性静脉炎护理的整体原则:针对血管疾病因循环受损所导致的组织缺血这一共同特点,护理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循环,减少组织缺血或阻止其进一步的发展。其次是解除因缺血造成的疼痛及预防组织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的溃疡和坏疽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问题,以及对病人进行有关疾病知识和护理技术的教育和指导,可以保证所有护理措施能顺利而正确的实施和坚持,更好地达到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血栓性静脉炎的心理护理:血管疾病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而产生的疼痛是慢性的、长期的,因疼痛而使病人活动能力下降并影响睡眠,情绪也随之变得易激动或抑制、沮丧、轻生等;病情恶化,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组织坏疽需要截肢,多次住院以及日益增加的医疗费,单位家庭中的烦心事;或因淋巴水肿所致的畸形外观等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打击。因此,心理护理是病人整体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应保持良好的精神与情绪。精神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均可造成五脏气机紊乱,气血功能失常,而加重病情。人的情绪受人的思想和情志变化的影响,心情舒畅,五脏功能正常。生理活动协调,有利于气血运行及疾病的康复。
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应注意保暖: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和直接接触冷物品等均可引起动脉收缩或痉挛。应保持居室温湿度适宜,避免直接接触冷水。寒冷季节外出应注意保暖,保暖时间应提前正常人半个月或一个月。避免肢体露在外面,衣裤及鞋袜要宽松、柔软。防止各种感染:注意防止外伤,保持患肢清洁,预防感染,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
造成血栓性静脉炎发病的原因
血流缓慢和涡流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是血栓性静脉炎形成的重要条件,如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肿瘤压迫,静脉曲张和静脉瘤,妊娠时腹腔及盆腔内压力升高,下肢肌肉收缩无力等,都可以引起血流缓慢,促进血栓形成,其原因是缓慢的血流,使轴流变宽,有利于血小板的靠边和凝集,增加了与内膜接触和黏集机会;同时黏集的血小板以及在局部已经存在的少量凝血活性物质,因血流缓慢而不能被稀释和清除,聚集于局部,达到凝血的必要浓度;再加血流缓慢时,血管内皮细胞易受损伤,发生胶原暴露,也易形成血栓,另外,静脉曲张和静脉瘤形成后,局部血流状态发生改变,产生漩涡,使血小板自血流中析出,沉淀和黏集,也容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血液凝固性增高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多,纤溶活性降低,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水和失血,以致血液浓缩;血小板数量和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含量增加;晚期癌肿如胰腺癌和肺部恶性肿瘤,由于肿瘤坏死释放出凝血致活酶样物质,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引起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和红细胞毒素,使凝血酶原激活等,均有利于血栓性静脉炎的形成。
血管壁损伤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血管损伤时,都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裸露,血小板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性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又可加重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血栓形成引起局部血小板粘附、聚集,纤维蛋白及血细胞沉积,最终形成血栓导致发生血栓性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