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结肠息肉应尽早切除
有结肠息肉应尽早切除
结肠息肉宜尽早切除别留后患
研究显示,有半数以上的大肠癌来源于腺瘤性肠息肉,可以说腺瘤性肠息肉就是癌前病变,而且腺瘤性肠息肉越大,恶变的可能也越大。炎性息肉虽然相对安全些,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可能癌变。加上息肉本身也会引起不适,所以肠镜检查一旦发现肠内有息肉,无论哪种息肉,小于2厘米的可以直接切除。一举两得,这也是肠镜检查的好处之一。大于2厘米的息肉无法在肠镜下切除,可先取组织标本做病理检查,改日在腹腔镜下做切除手术。切除后的标本都要进行病理检查,若已存在癌变可进一步扩大切除范围。
息肉易复发,定期复查很重要
由于息肉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定期复查尤为重要,且复发时发生的位置和性质都可能不一样。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者,都应该复查。
若息肉只有一个,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每3年查一次。但如有多个良性息肉,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肠镜检查。若发现癌变的息肉,切除后应进行更加密切的复查。
对于有家族史的此病患者,应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电子肠镜、肛门指检、大便验血等检查,争取早期发现病变。
得了肠道息肉怎么办
我们对刚肠息肉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治疗很多人还是不太了解。那么,如果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下刚肠息肉的西医治疗方法。直肠息肉,又称直肠腺瘤,有单发性和多发性之分。单发性直肠息肉多见于2-8岁儿童,极少发生恶变;多发性好发于青壮年,有明显家族遗传性,病变范围广,易发生恶变。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
专家介绍,西医治疗主要是各种手术疗法。
(1)指扯断蒂法:适用于儿童低位带蒂息肉患者,取截石位或下蹲位,手套涂上润滑剂后用右手食指伸入肛门,勾住息肉,在息肉蒂部与粘膜连接部扯断取出息肉。一般出血可自行停止。
(2)经肛门切除:适用于直肠下端息肉,在骶麻或局麻下,首先扩肛,用手指或组织钳将息肉拉于肛门外,对有蒂良性息肉,在息肉根部连同部分粘膜进行结扎或缝扎,切除息肉。若系广基底息肉,更应切除息肉四周粘膜,然后缝合创面;若为绒毛状腺瘤,粘膜切除范围应在腺瘤四周1cm以上。
(3)电灼切除: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无法经肛门切除者,可通过直肠镜、纤维结肠镜或电子肠镜套住息肉蒂部电灼切除。注意广基底息肉此法不安全。
(4)经纤维结肠镜或电子肠镜通过高频或微波切除适于2cm以内的带蒂息肉或较小的宽基底息肉,无出血倾向者也可用显微手术肛门镜接电视屏,放大视野,镜下切除息肉。这种方法创面小,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
(5)开腹手术若息肉位置较高,或息肉有癌变,或息肉直径大于2cm且为广基底者,经下腹入腹作局部切除,癌变者按直肠癌切除原则处理。
(6)病变肠段切除术:对高位多发性腺瘤,必要时可考虑作病变肠段切除术。
以上就是我们对得了直肠息肉怎么办的介绍,患者在治疗时,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的需要,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直肠息肉要开刀治疗吗
直肠息肉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发现直肠息肉应将其切除。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部分结肠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开刀。近几十年,随着纤维内镜、特别是电子内镜的问世,内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内镜下治疗技术发展得最快,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已是很成熟的一种治疗方法。其适应症有:
(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
(2)直径小于2cm无蒂息肉和腺瘤;
(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分散,数目较少。
可以说,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已成为肠息肉治疗的常规方法,除了极少部分直径过大、内镜下形态明显恶变或数目过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内镜下将肠息肉完整切除。对比开刀,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具有明显优势。美国Bernard曾报道剖腹手术后,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内镜下切除息肉,恢复正常生活平均仅需2天,且费用也仅是开刀的1/3。内镜下进行息肉切除对身体损伤小、痛苦少,对年老体弱或婴幼儿均适用,因此该方法现已广泛普及。
肛门息肉切除有哪些实现方式
1.电灼切除 息肉位置较高,无法自肛门切除者,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显露息肉,有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电灼切除,广基息肉电灼不安全。
2.经肛门切除 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在骶麻下进行扩张肛门后,用组织钳将息肉拉出,对带蒂的良性息肉、结扎蒂部、切除息肉;对广基息肉应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黏膜,缝合创面;若属绒毛状腺瘤,切线距肉眼所见腺瘤缘不少于1cm。
3.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 适用于直肠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麻醉后,经肛插入显微手术用肛门镜,通过电视屏幕,放大手术野镜下切除息肉。与电灼切除相比较:优点是切除后创面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4.开腹手术 适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或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开腹作局部切除时,若发现腺瘤已癌变,应按直肠癌手术原则处理。家族性息肉病迟早将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术,应根据直肠息肉的分布决定是否保留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等。
直肠息肉的治疗
1.电灼切除 息肉位置较高,无法自肛门切除者,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
或纤维结肠镜显露息肉,有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电灼切除。广基息肉电灼不安全。
2.经肛门切除 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在骶麻下进行,扩张肛门后,用组织钳将息肉拉出,对带蒂的良性息肉,结扎蒂部,切除息肉;对广基息肉,应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黏膜,缝合创面;若属绒毛状腺瘤,切线距肉眼所见腺瘤缘不少于1cm。
3.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 适用于直肠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图9)。麻醉后,经肛插入显微手术用肛门镜,通过电视屏幕,放大手术野,镜下切除息肉。与电灼切除相比较,优点是切除后创面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4.开腹手术 适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或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开腹作局部切除时,若发现腺瘤已癌变,应按直肠癌手术原则处理。家族性息肉病迟早将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术,应根据直肠息肉的分布决定是否保留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等。
5.其他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病为主;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治疗。
直肠息肉脱出怎么治疗比较好
治疗方法:
1、单个息肉可行切除加病检同时进行。
2、多发息肉或息肉较大有恶变征可经肛门肛窥肠镜进行病理活检以除外恶变。
3、低位或长蒂脱出息肉可用肛窥,直乙镜,套扎或经肛门直接切除。
4、广基或多发息肉可经腹、会阴、骶尾部行肠壁肠段部分切除。
5、高位息肉可行纤维结肠镜高频电切。
6、息肉有癌变应按肿瘤行根治性切除术。
直肠息肉的防治:
慢性结肠炎病程长者可见有结肠息肉发生,往往是出现“炎性息肉”,慢慢变成腺瘤。后者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腺瘤三种。三者均属癌前期病变,若不切除它则可渐渐发展成癌瘤。及时发现有结肠息肉是件大好事,及早把它切除就可以了,不必紧张、恐惧或有压力。一般来说,年纪越大,息肉生长得越慢,若结肠镜操作仔细,本次长出的息肉切除得很干净,则可在1。5~2年后再做一次肠镜。
所以息肉的产生也是和病史有关联的,已经患有结肠炎的朋友们就更要注意。在饮食上更需要规范,每年也需要定期去做一次全身检查,这样早发现早治疗,将身体可能遭受的伤害降到最低。
治疗肠息肉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肠息肉的治疗原则是: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主要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治疗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观察随访就可以了。肠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为通过内镜或者手术的方法予以切除。
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是切除肠息肉,尤其是结肠息肉的最常用方法。最适用于有蒂息肉。内镜息肉切除的方法很多,应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有蒂或无蒂等,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提高,结肠镜内镜切除的手段越来越多,适应征越来越扩大。
一般来说,对于较大的有蒂和亚蒂息肉,直径2cm的可直接用接高频电的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一次性进行切除。大于2cm的宽基底息肉可分次摘除或用尼龙圈套扎。扁平无蒂息肉可以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方法切除,在基底部粘膜下层分点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待病变隆起后,即圈套切除,既可预防出血和穿孔,又达到了治疗的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医生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技术,甚至可以完整切除5到10cm的扁平息肉。对于小于0.5cm 的息肉,直接用活检钳钳取切除,有时候也用氩气激光电凝的办法治疗,安全快速。内镜切下的息肉一般要收回,并送病理检查。内镜下息肉切除术一般是安全的,但是也会有一些并发症的风险,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肠穿孔,内镜下肠息肉切除过程中可能把整个肠壁切穿,导致肠内容物进入腹腔,病人出现气腹,腹痛,感染等。比较小的穿孔有可能通过内镜用金属夹封闭,大的穿孔需要急症手术治疗。息肉切除术后出血也是常见并发症,绝大部分的出血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止血而避免挽救性手术。
手术治疗
息肉及息肉病的手术治疗一般包括:局部切除、肠段切除、结肠次全切除、全结肠切除、全结肠及直肠切除。视息肉的多少、基底的宽窄及所在的部位而定。
1.对单个有蒂息肉可作内镜下圈套、电灼(凝)或结扎摘除;对体积较大者,可选择肠壁、肠段切除。
2. 无蒂或广蒂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下的可经肛局部切除(一般要求息肉距肛缘的距离小于5厘米)或经骶后路局部切除(息肉距肛缘的距离6~9厘米);息肉位于腹膜反折以上的可行肠壁切除或肠段切除。
3. 息肉病:可根据情况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结肠次全切除、盲肠直肠吻合;结肠全切、回肠贮袋直肠吻合术。
对于手术切除的息肉,应常规送快速病理检查,根据快速病理结果决定是否进一步处理。
宝宝肠息肉症状是什么样的
小儿肠息肉主要在直肠,患者以2~8岁最多。传统观点认为儿童肠息肉常为良性,自行消失的可能性大,不足为虑。但近来的研究表明,这种安全感并不可靠。儿童肠息肉尤其是多发性息肉并非永远良性,随着肠息肉数量的增多,时间的延长,肿瘤性改变的危险性增大。专家们建议,为了保险起见,除8岁以下儿童的单个肠息肉可观察1年外,8岁以上儿童的单发性息肉和8岁以下儿童的多发性息肉应在诊断明确后全部切除。8岁以下儿童的单个肠息肉在一年的观察期间不消失者,亦应切除。因此,凡有不明原因的肠出血的儿童应到医院查明原因,如进行乙状结肠镜、钡灌肠等检查,并及时予以处理,以免后患。
临床表现主要是大便带血或便后滴血,血的颜色鲜红,鲜血附于大便表面,与大便不相混,出血量常不大,但极像内痔出血,因此在儿童期有类似内痔出血症状时,首先应考虑到直肠息肉病的可能。息肉蒂较长时,用力排便可脱出肛门口外,排便后又缩回。个别高位的息肉可能受来回脱垂而引起结肠肠套叠,临床诊断除上述症状外主要依靠直肠指检,在小儿排空大便后,检查者戴手套涂润滑剂,缓慢将食指或中指伸入肛门内仔细扪诊,常能扪到长蒂,稍硬,活动而光滑的圆球形息肉。经反复扪诊未发现息肉者。用儿童直肠镜按同法缓慢进入直肠检查,方法为边观察边旋转看到肠腔进镜,不可盲目进镜,否则轻微用力即可致肠壁损伤出血,甚者破裂穿孔。有大便堵塞肠镜时,用长钳取出及大棉球吸出。也可采用退镜法边观察边退镜。
一旦确诊应尽快治疗。较高位的肠息肉按上述操作进镜找准息肉、固定不动,用Nd:YAG激光经镜孔进入直接基底部切割。由于Nd:YAG光纤进入较长、光刀头摆动幅度大,切割困难,可用0.1~0.2mm细钢金属做成光纤刀柄,把光纤固定在金属柄上,刀头外露3mm,直接像刀运用于基底切割。较高位息肉呈广基型者,光刀与息肉相距2~3mm,输出40W激光照射,至息肉呈灰白即可,不必立即剥离,待其自然脱落修复,既快速又安全有较。低位肠息肉可经肛门镜下用激光于基底切除,光刀切割时必须慎重,不应损伤肠壁或造成穿孔。
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
此病易恶变,明确诊断后应及早采取内镜下高频电刀或其他手术方式切除息肉,防止癌变。
乙状结肠息肉必须及早切除病灶,才能防止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慢性肠道炎症的侵扰。结肠恶变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 亦称绒毛状腺瘤)。
组织病理学证实,结肠腺瘤可恶变,尤其是后者的恶变率可达40%~50%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的病人,恶变发生率更高。由此,乙状结肠息肉的治疗至关重要。
微创术HCPT治疗乙状结肠息肉具有微创、无痛、无需住院的优势。
肠息肉恶性的治疗
1.电灼切除 息肉位置较高,无法自肛门切除者,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显露息肉,有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电灼切除。广基息肉电灼不安全。
2.经肛门切除 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在骶麻下进行,扩张肛门后,用组织钳将息肉拉出,对带蒂的良性息肉,结扎蒂部,切除息肉;对广基息肉,应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黏膜,缝合创面;若属绒毛状腺瘤,切线距肉眼所见腺瘤缘不少于1cm。
3.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 适用于直肠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麻醉后,经肛插入显微手术用肛门镜,通过电视屏幕,放大手术野,镜下切除息肉。与电灼切除相比较,优点是切除后创面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4.开腹手术 适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或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开腹作局部切除时,若发现腺瘤已癌变,应按直肠癌手术原则处理。家族性息肉病迟早将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术,应根据直肠息肉的分布决定是否保留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等。
5.其他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病为主;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治疗。
直肠息肉西医治疗
(一)治疗
1.电灼切除
息肉位置较高,无法自肛门切除者,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显露息肉,有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电灼切除。广基息肉电灼不安全。
2.经肛门切除
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在骶麻下进行,扩张肛门后,用组织钳将息肉拉出,对带蒂的良性息肉,结扎蒂部,切除息肉;对广基息肉,应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黏膜,缝合创面;若属绒毛状腺瘤,切线距肉眼所见腺瘤缘不少于1cm。
3.肛门镜下显微手术切除
适用于直肠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肠癌的局部切除术。麻醉后,经肛插入显微手术用肛门镜,通过电视屏幕,放大手术野,镜下切除息肉。与电灼切除相比较,优点是切除后创面可以缝合,避免了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4.开腹手术
适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或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开腹作局部切除时,若发现腺瘤已癌变,应按直肠癌手术原则处理。家族性息肉病迟早将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术,应根据直肠息肉的分布决定是否保留直肠;可行直肠切除或直肠黏膜剥除,经直肠肌鞘行回肠J形贮袋肛管吻合术等。
5.其他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病为主;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治疗。
(二)预后
幼年性息肉,有自愈倾向,一般不发生恶变;腺瘤癌变率较低,仅约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则具有很高的癌变倾向,绒毛状腺瘤癌变率约40%,早期发现,积极根治,愈后较好。
良性直肠息肉怎么治疗
一、药物治疗直肠息肉效果怎么样?
其实一般来说通过药物治疗这些病症,是不能根治的,所以还要通过手术的方法治疗,这样就能看到好的恢复效果了。
同时在治疗的时候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才能看到最好的治疗效果。手术治疗直肠息肉是最好的方法,同时也是最安全的方法。
目前手术治疗直肠息肉是各大医院经常会用的方法,直肠息肉是直肠良性肿瘤的一种,一般为单个,少数为多个,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肠或累及结肠者谓之息肉病。
息肉源于炎症的称炎性息肉;粘膜呈增生性改变的无蒂结节称增生性息肉;由肠上皮生长的有腺瘤性息肉、绒毛乳头状腺瘤息肉,此类息肉容易恶变。
二、直肠息肉手术治疗
目前主要有电灼切除:直肠息肉位置较高,无法自肛门切除者,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显露息肉,有蒂息肉用圈套器套住蒂部电灼切除。广基息肉电灼不安全。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经肛门切除:适用于直肠下段息肉。在骶麻下进行,扩张肛门后,用组织钳将息肉拉出,对带蒂的良性息肉,结扎蒂部,切除直肠息肉;对广基息肉,应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黏膜。
目前治疗直肠息肉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开腹手术是不长用的,但是大家也要及时的了解。
开腹手术:适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开腹作局部切除时,若发现腺瘤已癌变,应按直肠癌手术原则处理。
其他治疗直肠息肉的方法: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病为主;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不需特殊治疗。
哪些是直肠癌的高危人群
结肠癌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通过切除结肠息肉,可以阻止肿瘤的发生。结肠镜检查时可以很容易地切除息肉。但目前预防意识不强,没有很好利用结肠镜检查作为预防医学检查的一部分。因此,对那些结肠癌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 在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患结肠癌或者结肠息肉的;
- 有结肠癌病史或已切除结肠息肉的人;
- 糖尿病;
- 超重人群;
- 患乳腺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女性;
- 吸烟者;
- 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