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的原理是什么
梦游的原理是什么
梦游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 1%~16%。但主要发生在儿童期,大多数集中在 6~12 岁,这可能与这阶段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旺期、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和生活习惯有关。
关于梦游成因的研究仍在进行,但是现阶段可以确定很多因素可以导致梦游,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与遗传因素有关:如果你的父母兄妹患有「睡行症」的话,那么你梦游的概率会比普通人高 10 倍;
与睡眠状况有关:睡眠不足、睡眠不规律、压力大、经常醉酒。服用某些镇静催眠药、神经松弛剂、神经兴奋剂或抗组胺药物等,也有可能造成梦游;
与一些疾病有关:比如心律失常、发烧(这是什么鬼)、胃食管反流、哮喘发作、癫痫发作、等。这些疾病引起的梦游,控制原发病非常重要。
梦游是什么原因
研究表明,梦游主要是人的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大脑的活动,包括“兴奋” 和“抑制”两个过程。通常,人在睡眠时,大脑皮质的细胞都处于抑制状态之中。倘若这时有一组或几组支配运动的神经细胞仍然处于兴奋状态,就会产生梦游。梦游行动的范围往往是梦游者平时最熟悉的环境以及经常反复做的动作。梦游常常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们对梦游现象十分惊奇,同时也对梦游产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偏见。
常人认为,梦游者大概像瞎子一样四处乱撞,其实梦游者眼睛是半开或全睁着的,他们走路姿势与平时一样。常人还认为梦游者胆子奇大,敢做一些惊险恐怖的动作,其实梦游者很少做越出常规的事,梦游时也极少作出伤害性的进攻行为。当然,梦游者有时由于注意力分散偶尔会跌倒碰伤。
常人还有一种偏见,认为不可随便去喊醒梦游者,因为梦游者忽然惊醒会吓疯的。事实上,梦游者很难被唤醒,即使被唤醒了,他也不会发疯,只是感到迷惑不解而已。还有人认为梦游事实上是在做梦,可心理学家观察到:梦游往往发生在做梦很少的非快速眼动期。
梦游是病吗
是的,一般认为是睡眠障碍的一种。但梦游本身被认为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需要注意的有两点:
1. 如果你不是一个遗传性梦游的人,梦游预示了你的健康状态,心理状态可能不太好。比如压力,疲惫等。年龄越大(老人)的梦游者,越有可能是神经性疾病导致的。这时候就需要去查一查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了。
2. 小心梦游的时候把磕着绊着了,做饭着火了,切菜切手了,出门忘锁了,诸如此类。
很多知友问到,叫醒一个梦游的人会不会对他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一般来说不会的。梦游者也是在睡眠中,被叫醒的梦游者最开始比较懵懂,然后对自己的状态很吃惊。当然,不要用剧烈的方法来叫人,否则哪怕是把人从睡梦中叫起来,也是很惊悚的。
叫醒梦游者的方法建议温柔些,比如轻声呼喊,摇晃都是可以的。如果叫不醒,可以牵着他的手静坐到地方陪一段时间,一般30min之内梦游就醒过来,或者继续睡了。
有朋友提到梦游小时候梦游很频繁,这个是正常的。小孩子的梦游比大人们频繁的多,但一旦年龄增长,正常状态下,梦游习惯就自然消失了,或者以很低的频率出现。
小孩子梦游是什么原因 正确认识梦游
小孩子现出梦游的现象是正常的,是属于自然事件。家长遇到了,没有必要惊慌。如果小孩子的梦游只是偶尔出现的,家长根本不用搭理,过段时间后,自然就消失。如果你的孩子的梦游是相当频繁而严重的,则需要去带孩子看医生,看是不是孩子在精神方面有没有异常的情况发生。
梦游到底是梦还是病
梦游是一种睡眠障碍
梦游又叫“睡行症”,在神经学上是一种睡眠障碍,从深睡中突然睁开眼睛,在半醒状态下会自行下床做一些奇怪的事,表情茫然,行动迟缓,睡醒后对自己的行为全然不知。有的人梦游时只是坐起身胡言乱语几句,而有的人竟然会完成一些高难度的事情,比如穿衣穿鞋、唱歌跳舞,更有报道说梦游的人会做饭、开车、跳楼……李英辉主治医师还说,梦游的人虽然处于睡眠状态,但有一定的意识能听到别人讲话,所以如果有人与他交流,他可以对话。
儿童梦游多于成人
由于儿童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成熟,神经活动过程中兴奋与抑制不平衡,因此更容易出现梦游,主要集中于5-12岁之间,成年人梦游的占少数。梦游的出现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梦游会遗传:已有研究发现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梦游,其他人也可能会出现梦游。比如说一个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小时候会梦游,那么这个孩子梦游的可能性就比一般孩子高。
心理刺激:孩子收到惊吓、压力等心理刺激后也会引起梦游。比如在睡前看了恐怖电影或者经常被家长训斥,会在他的大脑中留下印象,但是他们表达和发泄心理压力的能力受限,入睡后就可能会以梦游的形式表现出来。
心理素质:并非所有的孩子受到惊吓或压力都会梦游,这和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关,有些孩子受到惊吓后很快就没事了,有的则会严重到引起发烧等身体应急反应。
梦游和梦有什么区别
1.梦游的一般特征
梦游显然是一种变异的意识状态。患者与周围环境失去了联系,他似乎生活在一个私人的世界里。他的情绪有时会很激动,甚至会说一大堆的胡话,旁边人很难听懂他在讲什么东西。他似乎在从事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是他压抑的痛苦经历的象征式重现。梦游结束后,患者对梦游一无所知。
2.DSM-Ⅲ的诊断标准 《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Ⅲ中的诊断标准是心理学界对梦游症的最新定义,主要包括如下五点:
(1)常有睡眠中起床行走行为,通常发生在主要睡眠阶段的最初第三期。
(2)当梦游时,患者脸部表情呆板,对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应,梦游者也很难被强行唤醒。
(3)清醒时(不管是在梦游结束后,还是在第二天早晨)患者对梦游中所发生的一切大都遗忘了。
(4)当从梦游状态醒来后的几分钟内,患者心理活动与行为均无损伤(尽管醒来最初一刻,患者有迷糊与定向力障碍)。
(5)梦游的起始及进行过程中没有诸如癫痫症一类的器质性因素加入。 为什么会得梦游症
1.催眠理论 最初迈斯麦创立催眠术时,他就发现被催眠者往往会出现梦游症状。根据现代催眠态的分类标准,梦游状态是催眠可导致的最深状态。如果催眠师将被催眠者诱导入梦游状态以后,命令被催眠者做一些日常事务,被催眠者可以像正常状态下那样完成得很好。催眠的原理是在大脑中枢根据言语暗示产生一个兴奋中心,同时抑制其他部位的活动。梦游也是一样,大脑中枢有一部分兴奋起来,而其他部分则还在睡眠之中。 伯汉姆鲁做过一个催眠后暗示实验,以证明催眠后暗示可使人体会到与现实一样逼真的幻觉。这个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我给一位聪明、敏感,但一点也不歇斯底里的妇女进行催眠,我给了她一个很复杂的催眠后暗示,使她的所有的感官都能参与其中。我暗示她在医院的庭院里听到军乐声,士兵们走上楼来进入房间......。一个乐师醉醺醺上来说胡话,还想拥抱她,她给了他两记耳光,还呼喊护士与护士长,很快护士赶到轰走了醉汉。这上面的情景都是在催眠中描述给被催眠者听的。结果,她醒来后,生动地感受到了上述的一幕幕场景。她以前从未有过同样的幻觉,现在她怎么也无法摆脱这种幻觉。她左右回顾,问其他病人是否看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她无法分辨现实与幻觉。当这一切都结束的时候,我告诉她:“这仅仅是我暗示你的幻觉。”她方才相信刚才的一幕确实是幻觉,但她坚持认为这几乎与现实一样,比梦境要逼真得多。 患者从催眠状态醒来以后,将催眠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全忘记了。过了不久,因为受催眠后暗示作用,他体会到了逼真的幻觉。这个实验提供了说明梦游症的一个模式:正如被催眠者一样,梦游者不过是将预先设计好的剧本进行一次幻觉式的排演。当然,这种解释只是一种近似的比喻。
2.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梦游是一种潜意识压抑的情绪在适当的时机发作的表现。确实,梦游患者总有一些痛苦的经历。事实上,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可以很直观地解释梦游症:当本我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冲破了值勤的自我的警戒。面对来势汹涌的本我力量,值勤的自我只可逃避不管,有个别值勤的自我还被抓来作助手,因为人的言行都是自我的职责。当本我胡闹了一会儿以后,能量消耗了不少,自我的值勤者立即把本我赶回了牢笼。为了逃避超我的惩罚,自我的值勤者隐情不报,结果梦游者醒来以后便会对刚才发生过的事一无所知。虽然如上解释近乎于天方夜谭,但从逻辑上讲却是言之有理的。
怎样治疗梦游
1.厌恶疗法
马克.吐温曾恶作剧式地对一个梦游者说,只要在床前撤上一把图钉,保准梦游可治好。虽然此法具有伤害性而难以叫人接受,但它很合心理治疗的原理。目前治疗梦游症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仍是厌恶疗法,只是施行的方式要温和得多。通过病因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梦游多少是一种象征性的愿望补偿,通过厌恶疗法把梦游者从梦中喊醒,打破了梦游者的行为定势,使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达不到目的,那么梦游就会逐渐消退。
有一个人梦游时常把一支装有弹药的猎枪对准自己的妻子,这种危险的举动搅得生活得不到安宁。治疗方法很简单,让妻子睡床的外侧,丈夫睡内侧,这样当丈夫起床梦游时便会把妻子闹醒,这时妻子立即取来一个警笛,对着丈夫的耳朵使劲吹。警笛尖锐的声音很快将丈夫弄醒了。这样仅试过两次,患者的梦游症便被治愈了。
采用厌恶疗法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设法在患者梦游时唤醒治疗者,二是及时中断患者梦游行为。
2.精神宣泄法
从前面的病因分析可以得知,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所以要根治梦游症状必须要做的是解除内心深处的压抑。其实要寻找梦游者的病因是非常简单的,梦游者的梦游行为十有八九代表了他内心深处的想法。那位丈夫把猎枪对准妻子,是在梦游中借助自己的意象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如果梦游是夫妻间隐性冲突造成的,可参照本书第一篇中有关的自疗方法进行心理调整。解除患者内心深处的压抑感是治疗梦游症的关键之处。上述那位患者的妻子就必须与丈夫促膝谈心,努力解决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事实上,梦游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颇高,这些梦游往往是想念亲人所致。家长或孩子的管教者应给孩子更多的的温暖,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减少孩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可能的话,应尽早让孩子与亲人相见,或通个电话、写封信,这些方法可有效地消除孩子对亲人的过分思念。
儿童梦游症治疗
治疗梦游症时,必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应该去除不良的精神因素,消除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改善其环境,使之注意劳逸结合和体育锻炼;同时,根据其不同年龄辅以适当剂量的镇静安眠药物,如安定、眠尔通、利眠宁等。据报道,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于临睡前口服丙咪嗪,也有较好的效果。在梦游刚发作时,及时唤醒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厌恶疗法
马克·吐温曾恶作剧式地对一个梦游者说,只要在床前撒上一把图钉,保准梦游可治好。虽然此法具有伤害性而难以叫人接受,但它很合心理治疗的原理。目前治疗梦游症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仍是厌恶疗法,只是施行的方式要温和得多。通过病因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梦游多少是一种象征性的愿望补偿,通过厌恶疗法把梦游者从梦中喊醒,打破了梦游者的行为定势,使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达不到目的,那么梦游就会逐渐消退。有一个人梦游时常把一支装有弹药的猎枪对准自己的妻子,这种危险的举动搅得生活得不到安宁。治疗方法很简单,让妻子睡床的外侧,丈夫睡内侧,这样当丈夫起床梦游时便会把妻子闹醒,这时妻子立即取来一个警笛,对着丈夫的耳朵使劲吹。警笛尖锐的声音很快将丈夫弄醒了。这样仅试过两次,患者的梦游症便被治愈了。采用厌恶疗法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设法在患者梦游时唤醒治疗者,二是及时中断患者梦游行为。
精神宣泄法
从前面的病因分析可以得知,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所以要根治梦游症状必须要做的是解除内心深处的压抑。其实要寻找梦游者的病因是非常简单的,梦游者的梦游行为十有八九代表了他内心深处的想法。那位丈夫把猎枪对准妻子,是在梦游中借助自己的意象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如果梦游是夫妻间隐性冲突造成的,可参照本书第一篇中有关的自疗方法进行心理调整。解除患者内心深处的压抑感是治疗梦游症的关键之处。上述那位患者的妻子就必须与丈夫促膝谈心,努力解决存在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梦游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颇高,这些梦游往往是想念亲人所致。家长或孩子的管教者应给孩子更多的的温暖,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减少孩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可能的话,应尽早让孩子与亲人相见,或通个电话、写封信,这些方法可有效地消除孩子对亲人的过分思念。
梦游症是因心理发泄
梦游症目前的发病率高达18%,而且60%是由于遗传引起。除了梦游这一症状之外,梦游病患者还经常在睡梦中“遇到非常恐怖的事情”,甚至会导致病人伤害自己的身体或是进行暴力活动。
科学家在使用最先进的高技术成像设备对梦游症患者进行研究时发现,梦游这一症状可能是由于病人脑部的情绪控制区产生一系列快速的脑电波所致。这次接受实验的是一名16岁的男性梦游病患者,他在第二天夜里突然从床上站起,双眼大睁,而且面带凶相。几秒钟后他又再次坐下,并不断地扯动系在身上的各种导线。
科学家对他的脑电波进行成像和电流图分析后发现,病人的脑电波从平静的直线波状态突然转变成快速的峰谷波,这种脑电波只有在人们脑部患有疾病或是熟睡状态才会出现。此外,成像系统还显示病人的脑皮层活动异常频繁。简而言之,梦游病人之所以会出现睡梦中走动的现象,是因为他们的情绪受到挫折,并处于混乱状态,结果是他们利用行走这种方式来发泄和缓解自己头脑中不稳定情绪。
梦游是不是在做梦
谈到梦游,很多人想象到的场景就是一个人做着梦,迷迷瞪瞪地游荡着,如同“灵魂出窍”。
其实,真实的梦游并不是这样的。“梦游”的专业名词叫“睡行症”,多在入睡后两到三个小时内的无梦时段发生。表现为从床上坐起,目光呆滞,做一些无目的的动作,如拿起被子或移动身体,几分钟后自行躺下;或可表现为缓慢起床后,在房间内徘徊几次,又上床继续睡觉;还有人会做一些复杂的日常习惯动作,比如穿衣、进食、看书、扫除、上街游逛等。发作过程中可伴有梦语,行为刻板僵硬。醒来后对梦游经历完全遗忘,而不像真正做梦,多少能回忆起梦境。也就是说,梦游并非受梦境内容支配而出现,所以,称之为“睡行症”既合理又客观。
诱发“睡行症”的因素较多,比如过度疲劳、情绪紧张、睡眠剥夺、感染发热、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等,疾病或药物也可诱发。另外,“睡行症”也可能遗传,父母一方患有“睡行症”,子女的发病率是45%;父母均患该病,子女的发病率可达60%。
“睡行症”首次发作多在4~8岁,儿童比青少年和成人更多见。青少年出现“睡行症”多与心理因素有关,比如遭遇心理冲突、紧张、焦虑、压力大等,但一般不会频繁发作,青春期后自行消失。曾有大学生在恋爱时遇到情感冲突,一周内两次“梦游”。家长非常恐慌,赶忙带其看病。经过安抚后,这位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以缓和,“梦游”未再出现。
虽然“睡行症”发作时导致伤害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曾有儿童在奔跑中跌倒或走到街上受到意外损伤。所以,对于出现过“睡行症”的患者来说,需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比如房间内不要放置尖锐、易碎的物品,用厚窗帘遮住玻璃窗等。
对于偶发“睡行症”的患者,主要应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因素。应让患者增加睡眠时间,睡前处于轻松、舒适的状态。比如进行放松训练或自我催眠,想象自己身处草原、海滩或花园中,放慢呼吸,让心情逐渐松弛下来。如果遇到患者“睡行症”发作,不要试图唤醒,应注意保护,避免环境中的危险和伤害,尽量引导患者上床睡觉或卧床。如果梦游频繁发作,或给患者带来了伤害,则应进行必要的药物干预。
小儿梦游是什么原理
我们的睡眠状态并不是“睡+做梦”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一个周期的进行。在一个周期里,睡眠分为REM(快速眼动)和NREM(非快速眼动)期,REM一般是梦境发生最多的时期,伴随着近清醒状态的脑电波和不停的眼动。NREM期包括1-4四个阶段。在第四个阶段,大脑处于一种慢波睡眠(或者接近慢波)中。我们一般也叫做“深度睡眠”。这样一个包括了眼动和非眼动的周期大概要1.5h。
人的一晚上大概要有三四个这样的周期,但只有第一个周期才有深度睡眠期。说句题外话,如果你相信所谓的深度睡眠才算做有效睡眠,那你的一晚上其实也就只有效睡眠了大概30min。梦游一般就发生在深度睡眠期。在这个时候,人不怎么做梦。脑电波呈现一种清醒状态下极少见的低频慢波。理论上,人对于身体不应该有什么控制能力。
梦游症状原因
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群体的梦游现象主要与患者的心理因素相关。如果生活无规律,生活或学习的压力过大,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一系列的环境因素都可能引起梦游症的发病。
睡眠过深
由于梦游症常常发生在睡眠的前1/3深睡期,故各种使睡眠加深的因素,如白天过度劳累、连续几天熬夜引起睡眠不足、睡前服用安眠药物等,均可诱发梦游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表明梦游症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阳性家族史的较多,且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6倍之多,说明该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发育因素
因该病多发生于儿童期,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停止,表明梦游症可能与大脑皮质的发育延迟有关。
小儿梦游的治疗方法
治疗梦游症时,必须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应该去除不良的精神因素,消除焦虑、恐惧和紧张的情绪,改善其环境,使之注意劳逸结合和体育锻炼;同时,根据其不同年龄辅以适当剂量的镇静安眠药物
1.厌恶疗法
马克.吐温曾恶作剧式地对一个梦游者说,只要在床前撤上一把图钉,保准梦游可治好。虽然此法具有伤害性而难以叫人接受,但它很合心理治疗的原理。目前治疗梦游症最直截了当的方法仍是厌恶疗法,只是施行的方式要温和得多。通过病因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梦游多少是一种象征xing的愿望补偿,通过厌恶疗法把梦游者从梦中喊醒,打破了梦游者的行为定势,使这种下意识的行为达不到目的,那么梦游就会逐渐消退。
有一个人梦游时常把一支装有弹药的猎枪对准自己的妻子,这种危险的举动搅得生活得不到安宁。治疗方法很简单,让妻子睡床的外侧,丈夫睡内侧,这样当丈夫起床梦游时便会把妻子闹醒,这时妻子立即取来一个警笛,对着丈夫的耳朵使劲吹。警笛尖锐的声音很快将丈夫弄醒了。这样仅试过两次,患者的梦游症便被治愈了。
采用厌恶疗法有两个关键之处,一是设法在患者梦游时唤醒治疗者,二是及时中断患者梦游行为。
2.精神宣泄法
从前面的病因分析可以得知,梦游是精神压抑造成的,所以要根治梦游症状必须要做的是解除内心深处的压抑。其实要寻找梦游者的病因是非常简单的,梦游者的梦游行为十有八九代表了他内心深处的想法。那位丈夫把猎枪对准妻子,是在梦游中借助自己的意象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如果梦游是夫妻间隐性冲突造成的,可参照本书第一篇中有关的自疗方法进行心理调整。解除患者内心深处的压抑感是治疗梦游症的关键之处。上述那位患者的妻子就必须与丈夫促膝谈心,努力解决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事实上,梦游症在儿童中的发生率颇高,这些梦游往往是想念亲人所致。家长或孩子的管教者应给孩子更多的的温暖,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减少孩子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有可能的话,应尽早让孩子与亲人相见,或通个电话、写封信,这些方法可有效地消除孩子对亲人的过分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