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或亲人逝世后哪些反应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感觉人生毫无价值
爱人或亲人逝世后哪些反应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感觉人生毫无价值
渐渐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价值,没有人爱自己、需要自己。
抑郁症如何确诊
抑郁症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失眠型抑郁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失眠型抑郁症,顾名思义就是失眠和抑郁都比较明显的一种抑郁情绪,和其他单纯的抑郁症有一定的区别。那么,临床上如何确诊失眠型抑郁症?
1、从心境改变判别失眠症抑郁症
失眠症抑郁症尽管都会让人心境懊丧,但发作的机遇不一样。抑郁症患者往往有晨重暮轻的规则,心境往往会在下午或晚上感到轻松一些,而头痛、头昏等盲目体现也在黄昏得到减轻。
2、从心理疑问判别失眠症抑郁症
与失眠症总是环绕睡欠好觉这一疑问,而呈现的哀痛、抑郁、烦躁不一样,抑郁症患者的体现体现更为严重。
抑郁症患者会毫无缘由的对以往感爱好的事物和活动损失爱好,心中充溢孑立、悲痛、无助和失望。跟着抑郁体现的开展,患者常会无端地向家人发脾气或发生失望心情、自责、自罪,乃至想到逝世。这些通常都是失眠症患者不会遇到的状况。
3、从失眠症抑郁症的失眠体现判别
抑郁症患者呈现的失眠体现具有明显的特色,通常是早醒,醒后就再难以入眠,也有的体现为入眠艰难,或睡觉中屡次醒转,睡觉不实,感到一夜未眠。而失眠症更首要体现难以入眠,睡觉不深,易醒和多梦。
爱人或亲人逝世后哪些反应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思维和行动变缓慢
思维和行动都变迟缓了,例如反应变慢,说话时常有停顿,目光总是盯着某一个点,动作缓慢,常常不自觉地触摸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脸庞,这些都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行为。
老年抑郁症四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 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刘大爷退体前在单位担任局长,工作繁忙,事必躬亲。他今年退休后总觉得不适应,家里没有什么大事让他拍板决定,老伴也不听他指挥。半年过去了,让刘大爷高兴的事一直很少,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他不爱说话也不想动,吃不香也睡不好。周围人都说老刘只是适应不了退休后的生活,才变成这样的。
专家点评:每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面对和适应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性格开朗、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并接受现实,正确面对未来的生活;反之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和焦虑。特别是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由于离开了工作岗位,活动圈子缩小,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自卑等不良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得了抑郁症,是根据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来确诊的。无论患者有无重大刺激,无论何种性格类型,只要严重到一定程度,符合标准,就可诊断为抑郁症,并需及时进行抗抑郁治疗。
误区二 是闹情绪不是患病
袁先生近来总是心情不好,烦躁不安。过去他爱看报纸,爱听京剧,曾经的这些爱好现在也让他觉得无趣,不愿说话,总想一个人独处,睡眠也不好,体重掉了十多斤。后经精神科医生检查,将其诊断为抑郁症。可家里人不理解,觉得这只是情绪方面的小问题,还没有到病的程度吧。
专家点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比较高。尽管每个人都有情绪失落的时候,但悲观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并产生厌世的情绪,记忆力也比过去明显衰退,反应迟钝,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家人不应只简单地认为是闹情绪,而应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误区三 只是悲伤过度而已
赵阿姨的老伴半年前因病去世,她一直无法从悲伤中摆脱出来,常回忆起过去夫妻相伴的日子,而如今却形单影只地生活。她终日以泪洗面,过了半年多心情始终不见好转,任何事情都激发不了她的兴趣。子女们专程来陪她生活,她反倒觉得心烦,也不愿出门,整日唉声叹气,甚至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大家都觉得这是亲人去世留下的后遗症,过段时间就会好起来的。
专家点评:亲人去世后,亲属(居丧者)非常痛苦,情绪行为与平常不同,医学上称作居丧反应。居丧反应是一种正常的悲痛反应,亲属经常向周围人诉说悲伤的心情,并伴有轻微的负罪感,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逝者,而且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症状。一般情况下,这种居丧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退,两个月左右严重症状会逐渐减轻。建议居丧者尽快重返工作岗位、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等,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摆脱悲伤情绪,往往在1 年内情绪会逐渐恢复平稳状态。
居丧者患的抑郁症是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与居丧反应有诸多不同,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这些严重的症状会持续两个月以上,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并参加社会活动,这种异常的情绪甚至可持续1 年以上。此外,患者还伴有强烈的负罪感和无价值感,甚至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症和正常的居丧反应相混淆。
误区四 身体毛病与抑郁无关
近几个月来,张大妈老觉得身体不舒服,常常心慌气短、胸口发闷、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也减轻了。全家人都很担心她的身体是不是出问题了,可到医院也没查出什么病。最后,精神科大夫将其诊断为抑郁症。家里人都不明白,这明明是身体上的毛病,怎么会是抑郁症呢?
专家点评:有些中老年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可到医院反复检查,也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问题。专科医生在问诊时发现,这些患者在排除了躯体疾病后,普遍存在着不快乐、没兴趣、缺乏精力等抑郁情绪。医学上称之为隐匿性抑郁。这类抑郁同样需要进行专业的抗抑郁治疗,才能改善抑郁症状,并有效缓解躯体的不适。当然,抑郁症与个人的性格、生活事件等密切相关,内向、悲观的人,在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家庭矛盾、经济纠纷、身患重病等不良刺激是中老年人罹患抑郁症的主要诱因。
在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表达的背后,其实是一种需要,表示他需要爱,需要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表明他丧失了重要的情感,希望重新获得。在这个时候,家人和朋友就要当好倾听者和鼓励者。与年轻人一样,老年人也需要一定的交际圈,与原单位同事、朋友以及现在的邻居、社区工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使社会支持网络更加完善,这样在经历心理打击时才能得到来自多方的情感援助,有助于较快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尽享高品质的晚年生活。
爱人或亲人逝世后哪些反应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过度负疚感
失去挚爱的人后,你可能会内疚自己曾经伤害过他或者没有好好对待他,但当这种负罪感和内疚慢慢转移到生活中的其他事物和人身上时,便需要警惕了。
治疗老年抑郁症容易出现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一 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
每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面对和适应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的负性情绪。性格开朗、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很快度过这一时期,并接受现实,正确面对未来的生活;反之则可能出现持续较长时期的抑郁和焦虑。特别是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由于离开了工作岗位,活动圈子缩小,更容易产生孤独、无助、自卑等不良心理,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得了抑郁症,是根据抑郁症临床诊断标准来确诊的。无论患者有无重大刺激,无论何种性格类型,只要严重到一定程度,符合标准,就可诊断为抑郁症,并需及时进行抗抑郁治疗。
误区二 是闹情绪不是患病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比较高。尽管每个人都有情绪失落的时候,但悲观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并产生厌世的情绪,记忆力也比过去明显衰退,反应迟钝,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两周以上,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家人不应只简单地认为是闹情绪,而应及时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误区三 只是悲伤过度而已
罪感,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逝者,而且会有轻微的体重减轻与睡眠紊乱症状。一般情况下,这种居丧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消退,两个月左右严重症状会逐渐减轻。建议居丧者尽快重返工作岗位、参加社会活动以及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等,主动通过这些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摆脱悲伤情绪,往往在1 年内情绪会逐渐恢复平稳状态。
居丧者患的抑郁症是一种异常的悲痛反应,与居丧反应有诸多不同,抑郁症患者有明显的体重减轻和睡眠紊乱,这些严重的症状会持续两个月以上,患者几乎不想也无法重新开始工作并参加社会活动,这种异常的情绪甚至可持续1 年以上。此外,患者还伴有强烈的负罪感和无价值感,甚至认为自己活得毫无意义,经常考虑或企图自杀。因此,切不可把抑郁症和正常的居丧反应相混淆。
误区四 身体毛病与抑郁无关
有些中老年人经常感到身体不适,可到医院反复检查,也查不出任何器质性的病变。其实,在这些躯体不适下常掩盖着患者内心抑郁的问题。专科医生在问诊时发现,这些患者在排除了躯体疾病后,普遍存在着不快乐、没兴趣、缺乏精力等抑郁情绪。医学上称之为隐匿性抑郁。这类抑郁同样需要进行专业的抗抑郁治疗,才能改善抑郁症状,并有效缓解躯体的不适。当然,抑郁症与个人的性格、生活事件等密切相关,内向、悲观的人,在不良生活事件发生后,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家庭矛盾、经济纠纷、身患重病等不良刺激是中老年人罹患抑郁症的主要诱因。
自我减压的方法 防止情绪地震
在生活中发生“强震”后,如亲人逝世、感情受挫、事业失败等,要勇敢面对现实,千万不要被悔恨、恼怒、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困扰,要保持相对的情绪稳定,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其他挑战。
爱人或亲人逝世后哪些反应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哀伤和抑郁的界定
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icd)手册则建议,当以上症状持续18个月才能够被确诊为抑郁症。目前,哀伤和抑郁之间还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但是如果哀伤者的悲伤在一两个月后仍然没有任何减少,便需要对他们加以关注,以免他们滑向抑郁的深渊。
哪些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抑郁症的发生
1.注意睡眠、饮食和运动:我们不可忽视那些有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的基本生理因素。如果你睡眠不佳,食欲不振,听任自己处于不良的生理状态,你就很容易出现低落情绪,因为日常活动耗尽了你的精力,很快就会把你压垮。
2.明确你的价值和目标:如果你很容易发作抑郁症,应该检查一下你的人生目标和价值,检查一下你是怎样消磨时间的。反复出现低落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你实际做的事情同你真正看重的事情不相称。这种不相称本身并没有明确表现出来,都表现为笼统的抑郁情绪。
3.将欢乐带入生活:抑郁常常导致自尊心的下降甚至自暴自弃。易感抑郁的人往往比较善良,体贴他人,利他主义,却往往过低评价自己,贬低自己,拒绝应得的欢乐。即使在情绪正常的时候,他们也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享受欢乐。他们不值得欢乐,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第一位。
4. 建立可靠的人际关系:当发生什么不利事件时,有一个可以完全信赖的人,无论是亲戚、配偶或朋友,是防止抑郁的最重要保证之一。如果你还没有这么一个亲密的可以依靠的人际关系,你的朋友也不能向你提供能帮助你防止抑郁症的感情支持,你就应该想办法开始建立这样的支持关系。
5. 不要孤注一挪: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遇到工作或工作的某些方面进展不顺的情况,或夫妻关系发生矛盾,或个人爱好得不到满足,或生活中似乎充满各种问题。因此如果将所有的自尊心都绑在生活的某一件事情上,你肯定会变得非常脆弱。
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竟然是这几种
拒绝感
这是单亲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最深刻的感受之一。不论孩子的父(母)亲是逝世或离婚,他们都有被拒绝感。青少年对于被拒绝——不论是表现出来或感觉到的,尤为敏感。由于单亲父(母)亲必须独力应付生活的重担,大部分时间可能都不在家,也有可能缺席一些重要的节日或场合——尽管孩子知道父(母)亲已尽力而为,但在情绪上,被拒绝的感受可能仍然持续。
感到愤怒
在情绪混乱时,孩子会感到愤怒。当父(母)逝世时,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欺骗,失去了父(母)的支持与关爱。而离婚更会加重这种情绪,尤其是憎恨离开的一方。然而,青少年很多时候都不会对离开的一方表达自己的愤怒,反而是向抚养他的父(母)发脾气,将家中的父(母)当成发泄怒气的对象。
缺乏安全感或不健全的自尊
打击他们自我价值感的有三种因素:导致父母离婚的环境;离婚的过程及父母离婚后的情形。他们可能觉得跟其他有完好无缺的家庭的朋友有很大不同。
多疑嫉妒
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个活动没有让他参加就会胡思乱想。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行为退缩
当人们在一段关系中受伤害,本能的反应是退缩、拒绝说话、不愿付出爱与关怀。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觉得与父母有距离,觉得突然被朋友疏远——尽管亲友或同学老师并没有以异样的眼光看待和判断他们,但他们仍可能疏远这些人。他们会感到命运不公,为什么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家里?在自我退缩的行为中,许多青少年会感到非常孤单,觉得自己没有朋友,十分无助。因此,在情绪上可能会忧郁。
根据单亲家庭孩子的特点可将孩子分为自立自强、孤独忧郁、散漫放任、偏执易怒这四种类型的孩子。希望老师给这类孩子更多一些关爱与鼓励,培养出良好的人格。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会杀人
一种慢慢侵蚀生活的心理障碍
大众对抑郁症并不陌生,张国荣因抑郁症身亡,崔永元因抑郁症离开过工作,范晓萱自曝曾抑郁3年,有杀人和自杀想发。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抑郁症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疾病。目前全世界发病人群3.5 亿,在中国有病例记录的为3000万,未曾就诊的保守估计约6000万,其中国内因重度抑郁自杀每年约20万。
抑郁症初期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般认为是情绪低落,过一段时间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有抑郁倾向的人情绪会持续低落,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出现睡眠问题,且无具体原因,往往被家人视作小题大做或者是没事找事。根据ICD-10,一般认为抑郁症患者具有心境持续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等典型症状。若下述症状有4项及以上,就该寻找专业心理医生就诊:(1)持续失眠,或嗜睡;(2)情绪低落;(3) 体重或食欲明显改变;(4)可察觉的焦虑不安或行动迟缓;(5)过分自责或无价值感;(6)死亡或自杀念头反复出现;(7)持续犹豫不决或注意力无法集中;(8)感觉疲劳或丧失精力;(9)对日常生活的兴趣减退。
抑郁症患者的“扩大性自杀”和“曲线自杀”
抑郁症患者会因为个人的无价值感和抑郁情绪,产生自杀念头,一些会付诸相应的自杀行为,严重抑郁时,自杀率为15%-20%。但是除了自杀,还有两种变相自杀行为,一种是“扩大性自杀”,另外一种是“曲线自杀”。第十届全国司法精神病学术会议上,指出抑郁症患者犯罪占一般杀人案的16.8%-23%。而且抑郁症患者杀人案件中,多数为“扩大性自杀”,即杀害孩子、伴侣或者其他家庭成员。
在“扩大性自杀”犯罪者中,9成女性抑郁症患者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而7成男性抑郁症患者杀死自己的伴侣。身为抑郁症患者,他们有自杀的想法,担心在自己死后,家人会继续受罪,如孩子或者爱人得不到较好的照顾,或者承受一些苦难,所以他们选择杀死亲人后,然后选择自杀。部分患者自杀未遂,但亲人已逝,自杀前的病理性行为已经不在,取代的是面对事实的内疚,很多患者在内疚中病情加重或者患上精神分裂症。
另一种是“曲线自杀”,也成为间接性自杀。即患者有自杀想法,但是没有勇气实施自杀行为,所以希望通过杀别人,以图壮胆自杀或者利用法律处死自己。而这样被杀害的人,多是陌生人或者相关甚微的人。且并不是一时冲动为之,而是经过思索和选择对象,且事后有自首行为。
抑郁症患者杀人会被判刑吗
精神病人杀人是不受法律惩罚的,是因为其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但抑郁症并不等同于精神病。关于抑郁症患者杀人如何量刑,并没有一致的结论。根据国内已有的案例和研究,多数抑郁症患者杀人后,被认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如北理工博士殷兆辉杀害女友一案,武汉陈志磊杀人等。
关键点在于患者实施犯罪行为时是否有辨认力和控制力,二者其一受损则会丧失就不是完全刑事责任人,一般根据精神诊断判定案发时,犯罪者的辨认力和控制力情况。
罕见抑郁症心理疾病的症状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爱人或亲人逝世后哪些反应可能发展成抑郁症 无法集中注意力
无法集中注意力工作、开车,以往熟悉的工作也变得难以完成。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有几种表现
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如下:
1、抑郁心境:抑郁症的身体症状是情绪低落,苦恼忧伤,兴趣索然。感到悲观绝望,痛苦难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觉。常用活着无意思、高兴不起来等描述其内心体验。典型者有抑郁情绪,昼重夜轻的特点。常与焦虑共存。
2、意志活动减退:主动性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被动,不愿参加外界和平素感兴趣的活动,常独处。生活懒散,发展为不语不动,可达木僵程度。最危险的是反复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
3、思维迟缓:思维联想过程受抑制,反应迟钝,自觉脑子不转了,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维问题费力。反应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绪低落影响下,自我评价低,自卑,有无用感和无价值感,觉得活着无意义,有悲观厌世和自杀打算,有自责自罪,认为活着成为累赘,犯了大罪,在躯体不适基础上出现疑病观念,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4、躯体症状:大部分患者都有抑郁症的身体症状及其他生物症状,例如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睡眠障碍突出,多为入睡困难。
5、其他:抑郁发作时也能出现幻觉,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强迫和恐怖症状。因思维联想显著迟缓及记忆力下降,易影响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出现抑郁性假性老年痴呆症。
抑郁症会让人感到自卑吗
抑郁症的人感觉自己或者环境一无是处,或是感觉过多的、不恰当的内疚,几乎每天如此,不仅仅是因为生病而自责或者内疚。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对任何事物都毫无兴趣;食欲减退、体重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