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并发症有什么
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并发症有什么
一、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移位,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加上损伤后的组织反应,局部肿胀严重,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循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表现为前臂高张力肿胀,手指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扪不清,手指皮温降低,感觉异常。如一确诊,应紧急手术,切开前臂掌、背侧深筋膜,充分减压,同时给与脱水、扩张血管药物治疗,可预防发生。
二、缺血性肌挛缩
如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未能及时诊断治疗,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严重影响手的功能和肢体的发育。如已经出现5P征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无脉(pulselessness),即便手术减压也难以避免缺血性肌挛缩。
骨折有哪些常见部位
尺骨鹰嘴骨折
尺骨近端后方位于皮下的突起为鹰嘴。与前方的尺骨冠状突构成半月切迹。此切迹恰与肱骨滑车形成关节。尺肱关节只有屈伸活动,尺骨鹰嘴骨折,是波及到半月切迹的关节内骨折。因此解剖复位是防止关节不稳及预防骨性关节炎及其他合并症发生的有效措施。尺骨鹰嘴骨折较常见,多发生在成年人。占全身骨折的 1.17%。
髁突骨折
疾病概述:髁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所占比例较高,约为17.0%-36.3%。一侧髁突骨折时,耳前区有明显的疼痛,局部肿胀、压痛。以手指深入外耳道或在髁突部触诊,如张口时髁突运动消失,可能有骨折段移位。
疾病描述:髁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所占比例较高,约为17.0%-36.3%。
股骨转子间骨折
疾病概述:股骨转子间骨折系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亦为老年人常见的损伤。由于转子部血液循环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故其预后远较股骨颈骨折为佳。
疾病描述:股骨上端上外侧为大转子,下内侧为小转子,在大转子、小转子及转子间均为松质骨,转子间处于股骨干与股骨颈的交界处,是承受剪式应力最大的部位。由于力线分布的特殊性,在股骨颈、干连接的内后方,形成致密的纵形骨板,成为股骨矩。板状面稍呈弧形,沿小转子的前外侧垂直向上,上极与股骨颈后骨皮质融合,下极与小转子下方的股骨干后内侧皮质融合,前缘与股骨上端前内侧骨皮质相连,后缘在股骨上外后侧相连。股骨矩的存在决定了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
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患者平均年龄比股骨颈骨折患者高5~6岁。由于粗隆部血运丰富,骨折后极少不愈合,但甚易发生髋内翻。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并发症较多。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疾病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疾病描述:多为间接暴力引起。跌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肘后方着地,暴力传导致肱骨下端导致骨折。
脚部骨折
跖骨(足中间的骨)的骨折也很常见。这种骨折常因行走过多或过度劳损造成,也可因突然、强大的暴力冲击所致。大多数病人只需穿硬底鞋,偶尔需用膝下石膏靴制动。如果骨折端明显分离,需通过手术复位骨折。趾或小趾的跖骨骨折情况更复杂,一般需石膏靴或手术治疗。
籽骨(在大趾跖骨末端的两小块圆形骨)也会发生骨折。跑步、长距离行走以及在硬质场地上的运动如篮球和网球均会引起籽骨骨折。鞋中放垫子或特殊结构的矫形器有助于缓解疼痛。如果疼痛持续存在,需手术摘除籽骨。
足趾的损伤,尤其是小趾损伤较常见,多因赤足行走造成。四个小趾的单纯骨折无需管型石膏。用胶带夹住足趾或将邻近的足趾绑在一起固定4~6周即可。穿硬底鞋或较宽松的鞋有助于缓解疼痛。如果穿平常的鞋走路加重疼痛的话,建议穿合脚的长筒靴。
大趾骨折一般较严重,可引起更广泛的疼痛、肿胀和皮下出血。直接撞击或重物下落砸伤均可造成趾骨折。波及趾关节的骨折需手术。
肱骨骨折术后恢复注意事项是什么
1.功能锻炼必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
2.功能锻炼应根据骨折的稳定程度,可从轻微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不能操之过急,若骤然作剧烈活动而使骨断端再移位,同时也要防止有些病人在医务人员正确指导下不敢进行锻炼,对这样的病人应作耐心说服工作。
3.功能锻炼是为了加速骨折愈合与恢复患肢功能,所以对骨折有利的活动应鼓励病人坚持锻炼,对骨折愈合不利的活动要严加防止,如外展型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骨折的内收活动,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直活动,屈曲型骨折的屈曲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胫腓骨干骨折的内外旋转活动,桡骨下端伸直型骨折的背伸挠屈活动等都应防止。
右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有什么症状
患者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肘部骨性三角关系存在,表示未脱位。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有时可在肘窝触到肱骨骨折端。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做仔细检查,应迅速拍X线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
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单纯肱骨小头骨折,则在X线片上可以发现桡骨纵轴线不通过肱骨小头而确诊。在诊断中应注意桡动脉搏动及正中神经的功能。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应该说右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的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如果患者没能及时治疗,或者是治疗方法选择不当,那想要彻底好起来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此,一旦发生右肱骨髁上粉碎性骨折,患者一定要抓紧时间去正规的专科医院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该如何护理呢
肱骨髁上骨折该如何护理呢?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因意外再加上患肢疼痛,易产生恐惧和紧张的心情,护士应以敏捷的动作和温和的语言安慰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争取配合。对需手术的患者,应向患者讲清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及术后的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手术。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食物,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增加患者的食欲。
术后应观察患肢有无血管痉挛、肌肉供血不足的症状,肌肉缺血6小时会造成缺血性挛缩,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减压措施,挽救患肢。要维持有效固定,经常检查固定位置,查看有无松动,局部有无压迫症状,保持患肢于功能位置,如果肘关节屈曲角度过大,会影响挠动脉正常搏动。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占95%。多见于儿童,很少发生于成人。骨折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近端向前下方移位。远端也可向尺侧或挠侧移位。向前、下方移位的骨折近端有损伤正中神经、挠神经及肱动脉的可能。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发生的骨折,为肘关节外骨折。肱骨干肘线与肱骨髁肘线之间有30度—50度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此损伤的的并发症较多,可原发或继发血管神经损伤、前臂肌肉的缺血挛缩。无论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肘内外翻的发生率都很高。根据暴力来源及方向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
出现肱骨髁上骨折时,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积极的进行治疗
引起的骨折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发病原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
(二)发病机制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系间接暴力所致。各个类型骨折损伤机制不尽一致。通常将骨折分为伸展型、伸展尺偏型、伸展桡偏型和屈曲型。
1.伸展型
跌倒时,肘关节呈半屈状手掌着地,地面的反作用力经前臂传导至肱骨下端;在肱骨髁上部骨折,骨折的近侧端向前移位,远侧端向后移位。骨折线方向由后上至前下方斜形经过。移位严重者,骨折近侧端常损伤肱前肌并对肱动脉造成损伤。骨折近侧端引起神经损伤多为正中神经、桡神经。
2.伸展尺偏型
外力自肱骨髁部的前外侧,肱骨髁受力作用,使肱骨髁上骨折的远侧端向尺侧和后侧移位。内侧骨质可能部分被压缩,外侧骨膜有时尚完整。此类骨折的内移和内翻的倾向性大,骨折移位时必须加以整复,以避免肘内翻畸形。
3.伸展桡偏型
外力自肱骨髁部的前内侧,骨折后,远侧骨折端向桡侧和后侧移位;这种骨折不易发生肘内翻畸形。
4.屈曲型
多系肘关节屈曲位,肘后着地。外力自下而上,尺骨鹰嘴直接撞击肱骨髁部,使之髁上部骨折。骨折远侧段向前移位,近侧段骨端向后移位。骨折线自前上方斜向后下方。
肱骨下段骨折是怎么回事
肱骨下端骨折包括肱骨髁上、髁间、内外踝骨折和肘关节脱位。
肱骨下端扁而宽,向前弯曲,有内、外两髁,并在内、外髁顶之上有内、外上髁。内上髁尤为显著,有尺神经沟,靠下端为关节面,中间有一嵴,将关节面分为两半。内侧关节面较大称为滑车。与尺骨上端半月形(乙状窝)形成肱尺关节。外侧关节面较小,称为肱骨小头,与桡骨小头构成肱桡关节。在关节面上缘前面有冠状窝,与尺骨的冠状突起相对应,当肘关节屈曲时与尺骨冠状突起相接应。后面为鹰嘴窝,与尺骨鹰嘴相对应。
肱骨髁上骨折为儿童中最常见的骨折,据统计有72.4%发生于10岁以下的小儿。占全身骨折的6.22%。
由于损伤机制和骨折线形状不同,肱骨髁上骨折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粉碎型三种。其中伸直型最多,占肱骨髁上骨折总数的92%,伸直型可分为尺偏型与桡偏型。
骨折取钢板要多久恢复 不利于骨折愈合的锻炼
骨折锻炼应尽量防止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如外展型肱骨外髁颈骨折的外展活动、内收型的内收活动,肱骨干骨折的肩关节旋转活动,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动、屈曲型的屈肘活动,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等,都应予避免。
肱骨骨折的发病因素
肱骨颈骨折是指颈下2~3cm范围内骨折,相当于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之处,常见于壮年及老年。多由间接暴力引起,直接暴力少见。前者引起外展型及较少见的内收型骨折。后者引起裂纹骨折。
肱骨干上起肱骨外科颈下1cm处,下达肱骨髁上2cm处。骨折多见于成年人。不同平面骨折表现不同方向的移位。直接暴力多引起粉碎或横断骨折,间接暴力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中下1/3骨折并发桡神经损伤约占2%。
肱骨髁部骨折为关节内骨折。包括肱骨下端骨分离,外髁骨折,内髁骨折,内上髁骨折,肱骨小头骨折,髁间骨折等。外髁骨折多见于6~10岁儿童。内上髁骨折亦多见于少年儿童,髁间骨折则多见于成人。上述骨折致伤机理类同,均为外伤所致。
肱骨髁上区扁而宽,前有冠状窝,后有鹰咀窝,之间仅一薄层骨质易致骨折。常见于10岁以下小儿。约占小儿肘部骨折30~40%。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分伸直型和屈曲型两种,前者多见约占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