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脑瘫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脑瘫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一.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

脑瘫于婴儿期起病,多于3~6个月后出现症状,少数病人生后即有异常,表现为上下肢呈对称性无力,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因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患儿哭声低微,咳嗽无力,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本病不合并智力低下,面部表情机敏,眼球运动灵活。

有些脑瘫患者的运动发育稍比正常同龄儿落后,特别是早产儿。但其不伴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无异常的运动模式,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运动发育落后的症状随小儿年龄增长和着重运动训练后,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

三.先天性肌弛缓

脑瘫患儿生后即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平时常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时被误诊为张力低下型脑瘫,但后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四.智力低下

脑瘫患儿常有运动发育落后,动作不协调,原始反射、vojta姿势反射、调正反应和平衡反应异常,在婴儿早期易被误诊为脑瘫,但其智力落后的症状较为突出,肌张力基本正常,无姿势异常。

五.体格检查

重点查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注意安静及活动时的姿势、步态。小婴儿要注意左右是否对称。了解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体格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查神经反 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该消失的月龄是否消失,如持续存在支持脑瘫诊断。还要查腱反射,鉴别是否为上神经单位损伤,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极弱,不支持脑瘫的诊断。

小儿脑瘫怎么治疗

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引发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还会导致患儿智力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等。当明确脑瘫诊断后,就应该立即开始进行治疗,早期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发育,治疗效果好,明显改善预后。脑瘫儿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的治疗称为早期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促进脑细胞发育,发展正常姿势和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纠正异常的姿势和肌张力,预防由于姿势和运动功能的异常而造成继发性关节畸形、肢体畸形等损害。

目前早期治疗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疗法等,在专业康复机构还可以进行躯体训练疗法、康复护理等。

物理治疗是指利用器械训练或物理刺激的方法针对脑瘫患者的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以粗大运动及下肢功能训练为主。目的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发育。药物治疗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的西药,可结合舒筋通络、醒脑开窍的中药,来调节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推拿按摩疗法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推拿按摩,达到改善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矫正异常姿势的作用。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一、运动发育迟缓

有些小儿的运动发育稍比正常同龄儿落后,特别是早产儿。但其不伴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无异常的运动模式,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的脑瘫症状。确诊脑瘫的依据主要有哪些?运动发育落后的症状随小儿年龄增长和着重运动训练后,可在短期内使症状消失。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二、先天性肌弛缓

确诊脑瘫的依据主要有哪些?患儿生后即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的脑瘫症状。平时常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时被误诊为张力低下型脑瘫,但后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三、体格检查

重点查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注意安静及活动时的姿势、步态。小婴儿要注意左右是否对称。了解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体格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查神经反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该消失的月龄是否消失,如持续存在支持脑瘫诊断。还要查腱反射,鉴别是否为上神经单位损伤,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极弱,不支持脑瘫的诊断。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四、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

肌肉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肌张力高就是脑瘫吗,那可不一定 脑瘫的诊断

脑瘫诊断除了有脑损伤外,还有以下4点:

1.运动发育落后;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

3.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

4.反射异常等。

注意:家长们千万不要将正常的孩子自己进行“脑瘫”的测查。如果做操引起宝宝肌肉紧张,就停止做操,可以促进宝宝主动运动发展,进行早期教育促进智能全面发展。

新生儿脑瘫患者该做哪些检查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脑瘫患者该做什么检查:

1、智力检查:可以测试患儿的智力影响状况,有助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脑瘫患儿今后的智力发育起着重大作用。

2、脑电图(EEG):1/4的脑瘫患儿存在脑电波异常的现象,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但同时也要排除是癫痫患儿的可能性。

3、核磁共振(MRI):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显示颅脑的形态学改变,对脑瘫的早起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脑瘫病因分析,在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提供重要依据。

4、CT:CT能显示脑瘫患儿的脑部结构和形态变化,对脑瘫诊断、分型、分度和病因有很大帮助作用。

5、神经影像学检查(CT MRI)神经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脑和脊髓的图像,可显示脑损伤的区域或发育异常。MRI可不应用X线获取详细的脑组织图像,在寻找病因上优于CT扫描;但CT扫描在显示钙化和价硌等面优于MRI,比MRI更快捷易行。

6、脑电图(EEG)可帮助是否合并癫痫。

7、肌电图(EMG)区分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瘫痪,特别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元损伤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如双下肢软瘫的患儿肌电图提示有下运动神经元传导受损,则有脊髓性肌萎缩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8、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定伴有语言障碍者是否有听损害。

9、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传对有家族史伴有特殊面容、皮肤异常者等直接做尿、血的遗传你谢性疾病的筛查,也可做血凝固试验对病因进行判断。遗传代谢病筛查价格昂贵,暂不宜做常规检查。

10、智测及心理行为检查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和是否有心理行为的问题,以便于分组、课程设计和进行个别训练。

小儿脑瘫的诊断

1、抓握反射:诊断者在小儿下肢方向,叫小儿握诊断者两侧拇指。脑瘫患儿抓住拇指不放,抬起上身。正常儿则在上体抬起前放松拇指。

2、坐位:同龄儿能做到稳稳坐或稍帮助能坐,而脑瘫患儿不稳定和两上肢不随意运动明显。如轻轻推头倒向后方,正常儿则呈弓背取防御姿势,脑瘫患儿则会“叭哒”倒下。

3、立位:诊断者提两下肢倒悬,放开一手时,正常儿髋、膝关节屈曲下落,而脑瘫患儿为原位。

4、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诊断者两手持小儿侧头部左右回旋头。如为脑瘫患儿则会出现颜面侧上肢伸展,反对侧上肢屈曲姿势。

5、俯卧位:正常儿俯卧位呈以上肢支撑身体姿势,头抬起。脑瘫患儿手呈软塌塌的样子。

6、踢蹬反射:小儿仰卧位,诊断者以一侧手掌来按压脑瘫患儿膝时,另一侧下肢会做踢蹬运动,而正常儿看不到这种运动。

脑瘫的诊断

目前脑性瘫痪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我国(1988)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的3条诊断标准是:

①婴儿期出现中枢性瘫痪。

②伴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除外进行性疾病导致的中枢性瘫及正常小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如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的可能:

①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及胆红素脑病等。

②精神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和易惊恐等,运动发育迟缓。

③有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典型表现;。

④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及上视麻痹。

鉴别诊断

1、急性播散性脊髓炎

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绝大多数病前数天或1~2周有上感症状或疫苗接种史,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起病急,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疼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常在2~3天内达高峰,临床上以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为主要特征,急性期可表现为脊髓休克,损害平面以下多有自主神经障碍,本病可在3~4周后进入恢复期,多数在发病后3~6个月基本恢复,少数病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多不伴有痉挛性瘫痪,不自主运动,智能障碍及癫痫发作。

2、视神经脊髓炎

该病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10岁以下发病少见,为多发性硬化的一个亚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先症状多为背痛或肩痛,随后出现部分性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并可在脊髓横贯性损伤症状之前或之后出现视力下降等视神经炎的表现,但病情多有缓解及复发,还可相继出现其他多灶性体征,如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

3、重症肌无力

该病多于20~60岁间发病,儿童较少见,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眼外肌不同程度的无力,包括上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及复视,其他骨骼肌也可受累,如咀嚼肌,咽喉肌,面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四肢肌等,可影响日常活动,严重者被迫卧床,上述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朝轻暮重的特征,部分病例合并胸腺肥大或胸腺瘤,有的合并甲亢等其他自身免疫病。

4、周期性麻痹

该病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多于青少年期发病,中年以后发作渐趋减少,婴幼儿发病极少见,可因过劳,饱餐,寒冷,焦虑等因素诱发,一般多于饱餐后休息或剧烈运动后休息中发病,多从双下肢开始,后延及双上肢,双侧对称,以近端较重,发作一般持续6~24小时,长者可达l周以上,呈不定期反复发作,多数发病时有血钾的改变(增高或降低),部分病例发作时心律紊乱,血压上升,发作间歇期肌力正常,依据发作过程,临床征象,实验室检查及家族史不难与本病鉴别。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病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的遗传性疾病,大多有家族史,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特征,个别类型可有心肌受累,不同类型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和病肌分布,但总地来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见“翼状肩胛”,“游离肩”,“小腿肌肉假性肥大”,“Gowers”征等特征性表现,以其进行性症状加重,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及家族史可与本病鉴别。

6、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该病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化脓性病灶等,或由于邻近组织的感染,如褥疮,痈或肾周脓肿等,病原菌通过血行或组织蔓延达到硬脊膜外脂肪组织中而形成脓肿,多在原发感染后数天或数周突然起病,有时原发病灶常被忽视,首先症状为背部或双下肢剧痛,数日内出现明显项强,头痛,发热,全身无力,病灶相应部位的脊柱剧烈压痛及叩击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很快发生双下肢瘫痪,实验室检查可见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加及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脊腔梗阻,外周血白细胞增加,CT检查和MRI检查亦有助于鉴别。

7、格林-巴利综合征

多在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病人有免疫接种史,多以四肢对称性无力为首发症状,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或远近端同时受累,并可波及躯干,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而出现呼吸麻痹,瘫痪为弛缓性,严重者可出现肢体远端的肌肉萎缩,可伴有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和手套状,袜套状感觉减退,病变部位较广泛,脑神经损害在成人以双侧面瘫为多见,在儿童以延髓麻痹较多见,也可有眼球运动,舌下及三叉神经的麻痹,可有汗多,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自主神经受损症状,症状进展迅速,约半数病例在一周内达到高峰,最长者可达8周,一般在症状稳定l~4周后开始恢复,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预后一般较好。

8、小舞蹈病

该病除少数因精神刺激而急骤起病外,大多起病缓慢,发病年龄大多在5~15岁之间,精神刺激和妊娠均可为诱因,临床上以不规则,不重复,变幻不定,突发骤止的舞蹈样不自主动作为特征,面部,上肢,躯干均可出现,但下肢动作较少,面部和躯干的不自主动作都是双侧性的,不自主动作均在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随意运动呈现共济失调,常伴有情绪不稳,注意力涣散,哭笑无常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有幻视,甚至谵妄和躁狂,该病与脑瘫的舞蹈徐动症型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该病常在病前,病中或病后出现各种风湿热表现,可资鉴别。

9、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是由于维生素Blz缺乏所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于中年起病,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临床上以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多数病人在神经症状出现前有倦怠,乏力,舌炎,腹泻等表现,最早出现的神经症状多为四肢末端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及烧灼样感等,多为持续性和对称性,常从足趾开始逐渐累及上肢,可有四肢远端手套样,袜套样感觉减退,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僵硬感,走路不稳,如踩棉花,如锥体束损害严重则下肢肌张力增高,如后索或(和)周围神经变性为重时,则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锥体束征及病理反射阳性,多伴有膀胱括约肌障碍,亦常伴有易激惹,嗜睡,多疑,情绪不稳等精神症状,或出现智能减退甚至痴呆,血清中维生素B12量降低,Schilling试验发现维生素B12吸收缺陷。

10、多发性神经病

该病临床表现以肢体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自主神经障碍为特征,由于病因不同,起病可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复发性之分,各种功能受损程度亦不同,肢体末端呈现手套状,袜套状深浅感觉障碍,肢体远端出现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远端重于近端,并可伴有肌肉萎缩和腱反射减弱,有的病人还有肢体远端发凉,皮肤干燥,脱屑,多汗等自主神经受累的各种表现,病人多有明显糖尿病,中毒,服用呋喃类药物和异烟肼,尿毒症,妊娠,手术后,慢性胃肠道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及疫苗接种史,根据其病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不难与本病鉴别。

小儿脑瘫的诊断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脑瘫婴儿(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

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

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

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

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

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

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

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

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垂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

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

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

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

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

早产儿为什么会发生脑瘫

早产儿由于出生时脑发育不成熟,生后易发生缺氧、颅内出血、感染和黄疸等疾病,使不成熟的大脑更易受到损伤,导致脑瘫等伤残的发生。早产儿中脑瘫发生率约为3%,出生体重越低,脑瘫发生率越高,体重<1500g早产儿的脑瘫发生率是10%~15%。

国内外资料显示,脑瘫发生率会随孕周降低而上升,出生体重愈低则脑瘫发生率愈高,双胎儿脑瘫发生率是单胎儿的6.4倍,小于胎龄儿是适龄胎龄儿的6.5 倍。单胎体重<2000克,脑瘫发生率为70.20‰,为2000~2499克的5倍;体重<1500克时,脑瘫发生率比1500~2000克婴儿又增加了2~5倍。

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胎龄小、体重低及双胎儿的发育表现。要提醒的是,早产儿发育水平应按纠正年龄,即按预产期的时间计算年龄。如早产儿出生已4个月,但早产了2个月,孩子纠正后的年龄只有2个月,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担心和脑瘫诊断的扩大化。

宝宝脑瘫症状

1.1、发育落后

一般来说,患有脑瘫的孩子2~3个月时还不会笑,不会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能把手放到嘴边。此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1.2、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常表现为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打挺易惊,少动或过多地乱动,吃奶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

1.3、易哭睡不安稳

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2、什么是脑瘫

我们俗称的脑瘫,在医学上全称为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一个月内脑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指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障碍综合征。小儿脑瘫这种损害是不可逆转的。

小儿脑瘫一般都发病于婴儿时期,即在婴儿时期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些症状判断出脑瘫患者了。这些脑瘫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婴儿出生后不久很少哭,也很少动,而且哭声很低弱,显得有些过分的安静了,或者是正好相反,婴儿很爱哭,也很容易激怒,会反复出现尺跳现象。一般有这些症状的孩子的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小儿脑瘫诊断特别强调应符合以下条件:婴儿期出现发育落后或运动障碍的症状;需除外各种代谢病或变性病等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落后。

3、宝宝脑瘫是什么原因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有几种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一、智力低下

脑瘫患儿常有运动发育落后,动作不协调,原始反射、vojta姿势反射、调正反应和平衡反应异常,在婴儿早期易被误诊为脑瘫,但其智力落后的症状较为突出,肌张力基本正常,无姿势异常。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二、体格检查

重点查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注意安静及活动时的姿势、步态。小婴儿要注意左右是否对称。了解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体格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查神经反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该消失的月龄是否消失,如持续存在支持脑瘫诊断。还要查腱反射,鉴别是否为上神经单位损伤,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极弱,不支持脑瘫的诊断。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三、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

脑瘫于婴儿期起病,多于3~6个月后出现症状,少数病人生后即有异常,表现为上下肢呈对称性无力,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因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患儿哭声低微,咳嗽无力,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本病不合并智力低下,面部表情机敏,眼球运动灵活。

有些脑瘫患者的运动发育稍比正常同龄儿落后,特别是早产儿。但其不伴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无异常的运动模式,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运动发育落后的症状随小儿年龄增长和着重运动训练后,症状可在短期内消失。

脑瘫常见的诊断方法四、先天性肌弛缓

脑瘫患儿生后即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平时常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时被误诊为张力低下型脑瘫,但后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小儿脑瘫怎么诊断

1、小儿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尺跳的小儿脑瘫诊断症状。

2、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很少,这是小儿脑瘫诊断依据。

3、生后喂哺困难,小儿脑瘫诊断会出现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等情况。

4、小儿脑瘫诊断会经常出现异常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

经过上述小儿脑瘫诊断的介绍,相信您应该有所了解了,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从出生就开始干预,可减少3/4小儿脑瘫发生,已发生小儿脑瘫程度也大大减轻。因此对对高危儿要从出生开始每月进行一次神经发育状况检查,一直到6、7个月,发现异常及早加强干预。高危儿管理是预防小儿脑瘫易操作的有效方法。

相关推荐

脑瘫早期诊断的要点

小儿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早期诊断应具备四要素、四个早期线索、三个高危因素。 脑瘫早期诊断的四要素为姿势异常、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及原始反射消失延迟。脑瘫儿常会出现姿势反射异常,表现出怪异的姿势,角弓反张,舞剑样姿势,四肢内收内旋等。由于脑部功能异常而引起运动异常,脑瘫儿会出现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运动减少、运动不协调,出现吐舌、张口、流涎等怪异表情。脑瘫儿会有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高时,肢体僵硬,哭闹或受刺激时加剧,安静入睡后过度松软

共济失调型脑瘫如何准确辨别出来

1、共济失调性脑瘫病变在小脑上,多见于脑积水、颅脑外伤、脑炎或小脑肿瘤等疾病后遗症。单纯性共济失调很少见。以共济失调为主的脑瘫占总数的5%左右。由于运动感觉及平衡感觉的障碍造成不协调性运动,表现为肌肉收缩能力低下,肌肉收缩速度较慢,定向和定距能力低下.而且肌肉收缩也不准确,从而不能正确的动作。 2、共济运动系在大脑皮质小脑、前庭、深感觉系统等参与下完成。按病变部位的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大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3、患儿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正常。 4、平衡功能障碍,立

怎样发现小孩子是不是得了小儿脑瘫

1、反应迟钝及:这是小儿脑瘫患者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2、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小儿脑瘫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3、不笑:如果小孩子2个月还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需要去医院诊断小儿脑瘫。 4、手握拳:如果小孩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小儿脑瘫的意义。 5、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小儿脑瘫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体重

小儿脑瘫检查诊断

一、电诊断: 1、脑电图(EEG):由于脑瘫患儿合并癫痫者较多,故应常规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该合并症。常见异常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限局性慢波灶或发作性痫样放电等。 2、诱发电位:怀疑有视、听功能异常的患儿可做视觉及听觉诱发电位,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 3、脑电地形图(BEAM):检测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 4、脑磁图检查。 5、肌电图: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小儿脑瘫合并肌萎缩者尽可能作此检查。 6、脑阻抗血流图(REG):检查头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况。 二、影像诊断: 颅脑CT、MRT检查。 主要

宝宝脑损伤是脑瘫

宝宝脑损伤是脑瘫吗?脑部的损伤绝对是不能够等同于脑瘫. 脑瘫又应该要怎么判断呢? 1、反射异常 反射异常是小儿脑瘫诊断依据之一。专家表示,反射异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某月龄该消失的反射继续存在,一是反射异常。 2、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异常也是小儿脑瘫诊断依据。专家称,脑性瘫痪患儿所见到的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亢进、肌强直及肌张力不协调。 3、运动发育迟缓 运动发育迟缓也是小儿脑瘫的重要诊断依据。专家称,脑性瘫痪存在程度不等运动发育迟缓。轻者大运动发育尚可,但有精细运动发育障碍者需要注意。 4、围

哪些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

1、产前的原因:如先天畸形、遗传缺陷、子宫内感染、先兆流产、母体接触毒性物质、放射线损害、妊娠高血压等。 2、产时的原因:如难产、分娩时胎儿脐带由于下垂及绕颈等原因造成脐带供血中断、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及低体重儿、早产未成熟儿、产伤等。 3、产后的原因: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内血肿、败血症导致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导致脑缺氧等。 小儿脑瘫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伤残情况,是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脑瘫小儿有时可以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

小儿脑瘫诊断方法

1、端坐: 家长用手按压在端坐小孩的背后,正常婴儿较稳定,仍可坐稳。脑瘫婴儿则不稳定,很轻易低下头向前倾,伸开双手上下摆动。 2、站立: 家长双手握住小孩两腋下,让其双足着地,正常婴儿呈现足底着地的正常站立姿势。脑瘫婴儿则出现足尖着地,足跟悬空,两腿交叉的独特姿势。 3、倒提: 家长用手捉住小孩一条腿从卧位倒提起来,正常婴儿会屈起另一条腿以对抗。脑瘫婴儿则伸直双腿任您倒提,无明显的对抗反应。 此外,脑瘫患儿还有喂哺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等明显的异常表现以及患儿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

羊水检查出脑瘫

其实临床上对于脑瘫的检查方法,不仅仅是有羊水穿刺这一种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进行判断,您如果是对于羊水穿刺检查脑瘫的结果有怀疑,可以进行多项检查来进行判断是否患有脑瘫。 其他检查脑瘫都有哪些方法: 1.母亲与新生儿血型诊断、胆红素定性试验、血清总胆红素定量。新生儿常规血尿便诊断、生化电解质诊断。高龄产妇产前羊水基因、染色体、免疫学诊断。 2.脑电图 由于脑瘫患儿合并癫痫者较多,故应常规进行脑电图诊断以排除该合并症。常见异常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限局性慢波灶或发作性痫样放电等。 3.智商测定 评价智力和社会适

如何判断早产儿脑瘫

其实判断早产儿脑瘫和早期诊断早产儿脑瘫的症状其实没什么区别,主要还是从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和姿势异常、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和反射异常这四个方面入手。 其实早产儿脑瘫征象可延迟出现和复杂的发育性质使早期确诊脑瘫有一定的困难。脑瘫儿童在新生儿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和健康的。由于伸肌张力过高,可使婴儿在俯卧位能提早抬头,下肢张力过高,5~6月前,表现为拉孩子坐位时,髋和膝关节伸展而站立起来,这时期正常儿只能拉到坐位。脑瘫是一种运动功能异常,是一种残疾。作为脑瘫的运动功能异常没有定量标准,没有早期能确定

小儿脑瘫主要的诊断方法

小儿脑瘫主要的诊断方法一、肢体 瘫侧肢体肌张力显著增高,肢体运动明显减弱,部分患者可完全不能运动或前臂内收,表现为上肢伸肌群,下肢屈肌群的瘫痪,且手与足严重,上肢重于下肢。 小儿脑瘫主要的诊断方法二、面部 脑瘫综合征患儿眼裂以上通常没有麻痹或只有轻微的麻痹,闭目欠紧,睫毛征阳性,用力闭嘴可发现偏瘫侧力弱,自然位时瘫痪侧口角偏向下外方,张口时口呈斜椭圆形。 小儿脑瘫主要的诊断方法三、特有姿势 可见脑瘫综合征患儿肩高耸,前臂内收、肘、腕关节屈曲。手旋前手指屈向掌侧,拇指高度内收。瘫侧下肢过伸,髋关节内收,膝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