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的常见原因
儿童遗尿的常见原因
1、遗传因素: 父母中有一人有遗尿史,儿童发生遗传性遗尿的几率为44%;若父母皆有遗尿史,则遗传几率为75%。这种情况大多发生男孩中。
2、疾病及生理因素: 小儿因尿路感染、肾脏疾患、尿道口局部炎症、脊柱裂、脊髓损伤、骶部神经功能障碍、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膀胱容积过小等,都有可能引起遗尿,但因疾病引起的遗尿所占比例较小。
3、精神因素: 包括儿童白天玩耍过于疲劳、兴奋过度;强烈的精神刺激,如受惊吓;心情焦虑、紧张不安、偶尔一次尿床后收到父母呵斥甚至体罚等。
4、排尿习惯:小儿因排尿习惯训练不当 没有给儿童进行及时的排尿训练,如有的妈妈给儿童使用一次性纸尿裤的时间过长,以至于不能让患儿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没有半夜叫患儿撒尿的习惯。有些粗心的妈妈晚上把患儿唤醒后,让患儿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而这是患儿只是坐在便盆上玩,并没有小便,这样患儿就不容易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形成反射。
5、睡眠因素:患儿睡眠过沉,一般来说,尿床的患儿晚上都睡的很沉,不易被叫醒,甚至尿床都不知道。当膀胱中有尿时,尿意在睡觉中不能及时传达给大脑,而大脑也不能及时发出醒来的命令,因此有的患儿夜间尿床前常常做梦找厕所。
6、环境因素: 包括突然换新环境、气候变化,如寒冷等。此外,患儿入睡前饮水过多等都会造成患儿尿床。
引起孩子遗尿症的诱发因素是哪些
1.遗传因素
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可能通过遗传患上,有专家调查遗尿症患儿,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患儿的父母曾经都患有儿童遗尿症,这就使得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上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都曾患有儿童遗尿症,那么孩子出现遗尿症的患病率为77%,如果只是单方面患有,那么孩子出现儿童遗尿症的患病率在44%。
2.膀胱容量小
在对孩子膀胱进行B型超声检查发现,也只能患儿的膀胱容量明显比正常孩子的要小,而且随孩子患病程度的不同,患儿的膀胱容量比正常孩子小30%~50%左右,这就导致孩子夜间无法贮存更多的尿液,以至于造成尿床。
3.睡眠过深
孩子出现睡眠过于深沉,也是导致孩子出现尿床的原因,这方面主要是因为孩子在白天玩得过于疲劳,从而夜间睡眠过深过沉,并且难以唤醒,及时叫醒也是迷迷糊糊,从而出现尿床。
4.排尿习惯训练不当
有的家长给孩子使用尿布的时间过长,以致于不能使孩子养成自己控制排尿的习惯。有的家长训练孩子排尿方法不对,在晚上把孩子唤醒以后,让他坐在便盆上,边玩边撒尿。这样孩子就不可能把排尿与坐便盆联系起来构成条件反射。
男孩尿床长期不治或影响性格
小张今年12岁,读小学五年级,平时乖巧听话,就是性格孤僻,不愿与同学交流。小张每天早上都会主动把衣物浸泡在水里先洗一遍,父母起先一直未发现有异常,还时常夸奖他。直到偶然发现床底下带尿味的碎棉絮,才知道孩子每天起早的原因竟然是尿床了,而且竟然瞒了父母6年之久!经过控制夜间尿量、增加膀胱容量等系统治疗,小张遗尿的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但是医生说他的心理辅导还将继续下去。
儿童遗尿症是指5周岁以上的孩子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俗称“尿床”。统计资料表明,5岁儿童遗尿占15%,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每年下降10%—15%,到15岁时,遗尿患儿只占儿童人群的2%。它是属于一种可以自行好转的疾病,因此传统的观点认为小儿遗尿是不需要治疗的。但是现代调查研究证实,遗尿可影响患儿自尊心与自信心,引起注意力不集中、焦躁、多动空想与孤僻等心理异常,进而使体质下降、易患多种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精神和生活,甚至导致人格障碍,是目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
1.先天畸形:如隐性脊柱裂、大脑发育不全等。
2.排尿控制功能发育迟缓,患儿控制排尿的功能发育缓慢,到达一定年龄多能自己控制。常见这些患儿膀胱容量较小,排尿次数较多,与智能无关。
3.局部病变:女孩患烧虫病,男孩患包茎可能为遗尿的原因。
4.缺乏训练:父母对孩子的清洁习惯不注意培养或训练不当,如不及时换湿尿布,不按时让其小便等。此种原因较少见。
5.精神因素:如突然受惊、过度疲劳、更换环境使孩子的精神紧张等,均可能成为遗尿的诱因。
儿童遗尿症的临床表现
一旦发病,患者夜尿次数会比日常多,夜尿量大,白天可尿频也可无尿频现象。混合型儿童遗尿症会出现三种临床表现,第一种是觉醒障碍和夜间多尿,第二种是昼夜尿频和觉醒障碍,第三种是昼夜尿频和夜间多尿。
儿童遗尿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大家已经知道,一旦发病,大家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治疗。治疗儿童饮尿症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饮食治疗法、药物治疗法、物理疗法。饮食治疗法主要指少吃流质食物,少吃西瓜、桔子等良性水果,少喝牛奶,睡前少喝水,保证饮食规律等。常见治疗儿童遗尿症的药物有氯丙咪嗪、奥昔布宁、去氨加压素、麻黄素。氯丙咪嗪具有抗胆碱能作用,能膀胱容量扩大;奥昔布宁能降低膀胱内压,增加容量;去氨加压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麻黄素可增加膀胱颈部和后尿道的收缩力。
儿童遗尿症需要做哪些检查
1、日常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日常中家长须多注意孩子的表现和身体情况,以及尿床的次数,以达到可以判定孩子是否患有遗尿症。
2、遗尿症病史及体检确诊儿童遗尿症:注意有无遗传因素,遗尿症是否由婴儿开始,后来才出现者及日间有排尿症状者可能继发性遗尿。同时有便秘或神经系疾患者可能继发于神经原性膀胱。体检应作全身详细体检,特别注意肛门括约肌张力是否正常,有无脊柱裂,会阴部感觉有无减退及下肢活动是否正常。
3、其他遗尿症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包括实验室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
4、X线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平片观察有无脊柱裂,膀胱尿道造影观察有无机械性梗阻。
5、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儿童遗尿症:尿流率检查观察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内压测定观察有否无抑制性收缩。
小孩总是尿床是什么原因
小孩总是尿床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尽管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总会经历尿床的这一个环节,可是一到了3岁以后还总是尿床,作为家长的你,是不是应该提高警觉,好好注意下了呢?如果到了5周岁,小孩还是尿床,那么就是一种病了。不能放任小孩一直这么下去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孩总是尿床呢?今天小编就为各位揭晓,希望各位家长可要认认真真的看看,下面就一起随着小编来看看吧!
作为家长,有必要多了解下相关的知识,遗尿症是指孩子在学龄后还不能自控排尿,常出现尿床的现象。因为尿床是极为常见的事,所以会被家长们一再忽视。关注孩子健康,警惕孩子患上遗尿症。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经常尿床:
遗传
儿童遗尿的病发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家族有患病史,其家族幼儿单卵双胎的患病率较双卵双胎者为多。
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遗尿患儿的膀胱容量低于正常值,平均小于正常50%,膀胱容量低,蓄尿容量小,刺激遗尿。
睡眠过深
夜间儿童睡眠深沉,不易被唤醒,不能自行起床排尿,有时被家长唤醒也是迷迷糊糊的,大脑昏沉,不易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甚至在梦中发生反射性排尿,也就尿床了。
心理因素
儿童受到强烈的刺激或长期生活在不良的氛围环境里,会引发遗尿。加之家长对遗尿儿童的教育方式不正确,不能使用良好的疏导方式来纠正孩子的遗尿行为,反而责骂、规打孩子,加重了患儿的病情。
儿童遗尿症 如何饮食调理
一、什么是儿童遗尿症?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二、什么原因会导致孩子患上儿童遗尿症?
1.遗传因素
本病的家族发病率甚高。提示遗传与本病有一定关系。
2.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
3.睡眠过深
本病患儿夜间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因此夜间唤醒排尿,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困难。其原因在于睡眠过深,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遂成遗尿。
4.心理因素
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
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心理,使遗尿经久不愈。
心理因素不但可促使以往已有控制小便能力的儿童重新发生遗尿,而且还可使少数患儿在发生遗尿后,逐渐形成习惯,有些甚至至成人仍无法改变。
5.排尿习惯训练不良
三、儿童遗尿症的饮食禁忌
1.巧克力、柑、橘
主要原因是这些食物在小儿体内可以产生变态反应,使膀胱膨胀,容量减少,并能促进平滑肌变得粗糙,产生痉挛。同时,这一变态反应也引起小儿睡得过深,在有尿时不能及时醒来,导致遗尿。爸爸妈妈不要让孩子过量使用此类食物。
2.辛辣、刺激性食物
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若食用这类食物,可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易发生遗尿。因此,家长在膳食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让孩子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3.多盐、糖和生冷食物
多盐多糖皆可引起多饭多尿,生冷食物可削弱脾胃功能,对肾无益,故应禁忌。
4.玉米
玉米甘淡,利尿作用明显,食用可加重遗尿现象,应忌食。
5.薏仁
薏仁甘淡,利尿作用较强,多食可以加重遗尿症患儿的病情,应忌食。
6.赤小豆
赤小豆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应忌食。
7.鲤鱼
鲤鱼,利小便,阳虚遗尿患儿食用会加重病情,应忌食。
8.西瓜
西瓜味甘,利尿,食后可加重遗尿患儿的病情,应少食忌食。
四、儿童遗尿症 如何饮食调理?
1.脾肾不足
表现为睡眠中遗尿,小便清长,怕冷,面色苍白,食欲不振。可食温补脾肾的食品,如糯米、鸡肫皮、山药、莲肉、韭菜、黑芝麻、桂圆、乌药、荔枝等。
2.脾肺两虚
表现为面色苍黄,易感冒,大便稀薄,乏力,夜尿兼有白天尿频。可用健脾补肺食品,如粳米、山药、薏苡仁、猪肺、银耳、扁豆等。
儿童遗尿症有哪些饮食宜忌
饮食宜进
1.温补固涩食物。肾气不足者宜食,如糯米、鸡内金、鱼鳔、山药、莲子、韭菜、黑芝麻、桂圆、乌梅等。
2.清补食物。肝胆火旺者宜食,如粳米、薏米、山药、莲子、鸡内金、豆腐、银耳、绿豆、赤豆、鸭肉等。
3.干饭。患儿晚餐宜吃干饭,以减少摄水量。
4.动物性食物。宜吃猪腰、猪肝和肉等食物。
5.食疗法。
(1)荔枝肉,每日睡前吃10个,连吃1-2个月,最宜秋、冬季食用。
(2)鸡肠1副,洗净,烘干研末,加白糖适量拌匀。每日睡前服1/5-1/7副,温开水送服,连服5-7日。
饮食禁忌
1.牛奶、巧克力、柑、橘。美国学者对小儿遗尿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后提出,饮食中牛奶、巧克力和柑橘类水果过量,是造成小儿夜间遗尿的主要原因,其中牛奶过量造成的遗尿达60%。只要停止进食上述食物,遗尿现象几乎可立即消失。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食物在小儿体内可以产生变态反应,使膀胱壁膨胀,容量减少,并能促进平滑肌变得粗糙,产生痉挛。同时,这一变态反应会引起小儿睡得过深,在有尿时不能醒来,导致遗尿。
2.辛辣、刺激性食物。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兴奋,若食用这类食物,可使大脑皮质的功能失调,易发生遗尿。因此,在膳食中应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3.白天限制饮水。对于小儿遗尿者,白天不要过度限制其饮水量,要求患儿每日至少有1次随意保留尿液到有轻度胀满不适感,以锻炼膀胱功能。
4.晚餐后饮水多。下午4时以后,督促小儿控制饮水量,忌用流质饮食,晚餐尽量少喝水,以免加重肾脏负担,减少夜间排尿量。
平时的生活中,为了保护好孩子的身体健康,远离儿童遗尿症的困扰,各位家长一定要及时的帮助孩子做好饮食护理。当然,专家提醒大家,不要忽视了儿童遗尿症的病情,应该尽早的治疗。
儿童尿床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1.习惯性尿裤 习惯性屎裤是儿童遗便症的主要表现,儿童遗便症是指在3-4岁以后仍不能根据场合排便的非生理疾病因素造成的疾病。所谓生理疾病因素是指器质性因素(包括损伤或功能不全)和痢疾、尿道炎等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有关的传染性疾病。所以,儿童遗便症都是心因性疾病,即心理疾病。
2.神经性尿频 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患儿尿急,一要小便就不能忍耐片刻,较小患儿经常为此尿湿裤子,可继发尿路感染或阴部湿疹。小儿神经性尿频多半是父母无意中发现,到某些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时,常被误诊为泌尿系统感染而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收效甚微。
3.小儿遗尿 简介(概述):小儿遗尿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俗称尿床,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
必须指出,尿床可使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及畏缩。如果父母采用打骂、威胁、惩罚的手段,会使孩子更加委屈和忧郁,加重心理负担,症状不但不会减轻,反会加重。
儿童遗尿症的饮食宜忌
儿童遗尿症,是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自己的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症在儿童期较常见,据统计,4岁半时有尿床现象者占儿童的10-20%,9岁时约占5%,而15岁仍尿床者只占2%。本病多见于男孩,男孩与女孩的比例约为2:1。6-7岁的孩子发病率最高。遗尿症的患儿,多数能在发病数年后自愈女孩自愈率更高,但也有部分患儿,如未经治疗,症状会持续到成年以后。
儿童遗尿症饮食禁忌饮食宜进
1.温补固涩食物。肾气不足者宜食,如糯米、鸡内金、鱼鳔、山药、莲子、韭菜、黑芝麻、桂圆、乌梅等。
2.清补食物。肝胆火旺者宜食,如粳米、薏米、山药、莲子、鸡内金、豆腐、银耳、绿豆、赤豆、鸭肉等。
3.干饭。患儿晚餐宜吃干饭,以减少摄水量。
4.动物性食物。宜吃猪腰、猪肝和肉等食物。
5.食疗法。(1)荔枝肉,每日睡前吃10个,连吃1-2个月,最宜秋、冬季食用。(2)鸡肠1副,洗净,烘干研末,加白糖适量拌匀。每日睡前服1/5-1/7副,温开水送服,连服5-7日。
儿童遗尿症的遗尿危害
遗尿危害 小儿遗尿的危害众多,会导致儿童五液(尿液、汗液、津液、精液、血液)失常,五脏(心、肝、脾、肺、肾)失调,对心理、生理、身高、智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1、胃肠系统 挑食、厌食、面黄肌瘦或虚胖、乏力、易饭前腹痛或受凉腹痛、易晕车、大便溏稀或干燥,直接影响机体的营供应及吸收。
2、大脑神经系统 睡眠昏沉、难以叫醒为遗尿病的突出表现特点,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烦燥易怒、多梦咬牙、睡觉乱蹬乱翻、注意力不集中、好动或不能久坐、精神萎糜等,直接影响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发育,致使智商下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尿床孩子的智商比正常儿童低17%-23%。
3、免疫系统 易感冒发烧,易患各种传染病,直接危害机体。
4、皮肤关节 皮肤干燥、过敏、皮肤病、盗汗(夜间睡中出汗)、自汗(白天不自主出汗)、手脚易出汗、腰疼、腿软无力,甚或两腿的长短粗细有差异。
5、心理方面 羞愧、自卑、内疚、胆怯或胆小、恐惧、焦虑,久而久之,引起人格变态,表现性格内向、孤癖、不合群、神经质或有暴力倾向等。
6、发育状况 隐睾、隐裂、疝气、包茎、小阴茎、小子宫、囱门愈合晚、走路晚、说话晚、身高体重差,严重危及生长发育,若错过治疗时机,将遗恨终身,还将累及后代。日本厚生省儿童治疗中心5年观察1270例尿床儿童发现身高比正常儿童低2-5cm。
7、生殖功能 少精、早泄、阳痿、不育等;月经不调、闭经、排卵障碍、更年期提前、不孕等,直接影响生育及性功能。
导致遗尿症的原因有哪些
一、遗传原因:研究资料显示,53%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有家族史,另外发现印度裔血统是遗尿症多发的高危因素,这些资料均提示遗尿症与遗传相关。
二、生理原因:膀胱容量小也会导致孩子遗尿。
三、心理原因:亲人的突然死伤,父母吵闹离异,母子长期隔离,黑夜恐惧受惊,均可导致孩子遗尿。有些孩子自幼没有养成控制小便的习惯和能力,一出现尿床,便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中,每天晚上睡前总要提心吊胆,生怕再次尿床,继而产生自卑,导致儿童遗尿症。
四、睡眠太沉:患儿晚间睡觉很沉,睡眠很深,不易唤醒,唤醒之后,往往还是迷迷糊糊、半醒不醒,不能接受来自膀胱的尿意而觉醒发生反射性排尿,导致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