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增生息肉的护理
胃部增生息肉的护理
护理一、术后禁食
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拔除胃管后当天可少量饮水,每次4~5汤匙,2小时一次。如无不适反应,次日可给适量清流质饮食,50ml~80ml/次。
护理二、第3日给全量流质
每次100~150ml。每日6~7餐。饮食原则为:食物无刺激性,呈液性,少食多餐,每2~3小时进食一次,宜选不宜胀气,不过甜的食物,如鸡蛋汤、米汤、菜汤、藕粉等。餐后宜平卧20~30分钟。若术后恢复正常,术后两周后可进食低脂半流质饮食,如稀饭,面条、馄饨等,每日5~6餐,饮食原则:呈半流质状,其蛋白质含量达到正常需要量,纤维含量极少,少量多餐。
护理三、患者出院后可进食软饭
主食与配菜宜选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忌食生冷、油煎,酸辣等刺激易胀气食物,患者应细嚼慢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不吃高脂食物,腌制品,适量补充铁剂和维生素,禁忌烟酒,饮食有规律,术后3~6个月后可逐渐据身体情况恢复到普通饮食。
胃息肉症状 腺瘤性息肉
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炎胃息肉病因有哪些
1.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窦增生息肉如何治疗
胃增生性息肉是胃息肉最多的一类,占85%-95%。31%多发息肉,大小多在2cm以内,山田Ⅳ型可以有大于2cm的,19%的增生性息肉可以有增大的倾向。
男:女为0.6:1,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57岁。
肉眼分型中,山田I型为0,Ⅱ型14%,Ⅲ型39%,Ⅳ型47%。息肉的演变过程表现为:息肉的芽发展到山田Ⅱ型,并长期静止,为徐缓型;息肉的芽在短期内发展为山田Ⅳ型,为急速型。也可以自行缩小或消失。
胃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易癌变,日本报道癌变率为1.7%-4%。发生癌变的平均年龄为60.9岁。直径大于2cm的山田Ⅳ型息肉癌变率较高。增生性息肉的癌变过程通常先有小凹上皮的异型,并可以表现出无蒂→亚蒂→有蒂的形态学变化,随着息肉增大,呈良性肿瘤性异型的腺瘤性异型上皮呈灶性分布,经过数年以上发生癌变。
结肠增生息肉的临床表现
1.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也有引致肠套叠外翻脱垂者。
2.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或腹痛症状。
3.直肠指诊可触及低位息肉。
4.肛镜,直乙镜或纤维结肠镜可直视见到息肉。
5.钡灌肠可显示充盈缺损。
胃窦增生息肉如何治疗
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胃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病变。本病属消化内科,早期或无并发症时多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胃酸,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腹泻。胃里的息肉主要指由胃粘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引起的息肉状病变。
正常胃粘膜由于粘膜周围萎缩,出现腔内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时,肥厚的粘膜也可出现息肉状改变。增生性改变既可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息肉状改变。胃窦息肉即长于胃窦处的胃息肉。
病例 术者遇一例60岁女性患多发性胃息肉,息肉生长于胃体及胃底部,最大息肉1。5cm,最小息肉0。5cm,都为广基型,息肉色鲜红,突出于胃腔内。经胃镜直视下导入激光切除,术后原胃部不适症状全消失,术后至今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症状,饮食良好。文献报道胃息肉比结肠息肉发病少见,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男性,常在慢性胃炎时合并形成,单个息肉占绝大多数。
结肠增生息肉的病因
1.感染
有报道认为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食物中含纤维多息肉的发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烟也与腺瘤性息肉的密切关系,吸烟史在20年以内者多发生小的腺瘤,而吸烟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发大的腺瘤;
5.遗传
某些多发性息肉的发生与遗传有关,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细胞内遗传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结肠上皮内的另一个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时是正常的,以后当此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时,则在突变部位发生腺瘤,这种突变称为体细胞突变。
胃息肉症状 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
哪些是子宫颈息肉的典型症状
1、出血是子宫颈息肉的典型症状:主要是少量点滴出血、鲜红色,或在性生活后少量出血,有时被误认为是“回经”,少数人的出血量可与月经相似。还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2、不正常白带是子宫颈息肉的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平时可有黄色白带,多数有异味,或白带中带有血丝。
3、未婚患者阴道口有肿物脱出是子宫颈息肉的典型症状:宫颈息肉最常见的类型是局限性的内膜肿物突出于子宫腔内,单个或多发,灰红色,有光泽,一般体积较小,平均直径在0.5~2cm之间。小的仅有1~2mm直径,大而多发者可充满宫腔。蒂粗细、长短不一,长者可突出于子宫颈口外。有的蒂较短,呈弥漫型生长。子宫颈息肉表面常有出血坏死,亦可合并感染,如蒂扭转,则发生出血性梗死。
由于蒂部狭窄,血液供应减少,子宫颈息肉极易变性。最易发生息肉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瘀血而变成深紫色,常在顶端开始发生坏死,最后可能腐崩而脱落。子宫颈息肉多发生于40~60岁经产妇。息肉极小时患者没有什么不适症状宫颈息肉的症状,多数是因其他疾病在进行妇科检查时方才发现。少数子宫颈息肉较大者表现为白带增多,或者白带中央有一丝一丝的血丝,甚至有少量的阴道出血,即血性白带或接触性出血,尤其在性交后及蹲着用力大便时极易出血的症状。
子宫颈息肉是因为慢性炎症刺激使子宫颈管粘膜组织局部增生的症状,而由于子宫自身有排异的倾向,致使增生的粘膜逐渐自基底部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的息肉样改变,故也叫做宫颈内膜息肉。中医认为子宫颈息肉的症状发生是由于郁积的湿热,伤及血海养分,损伤了脉络及胞带所致。
宫颈息肉什么症状
宫颈息肉什么症状?宫颈息肉是宫颈炎的一种常见类型,宫颈息肉危害大应早治疗,专家表示,宫颈息肉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育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重视其症状和治疗。那,宫颈息肉会出现什么症状?
宫颈息肉会出现什么症状?
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是宫颈粘膜在炎症的刺激下局部增生。 息肉的根部常附着于子宫颈口或宫颈管内,并外突于宫颈外口。
宫颈息肉会出现什么症状?一般情况下,女性患宫颈息肉并没有什么不适症状,有时含有白带增多,白带中夹血丝,偶尔出现同房出血,如果发现上述情况,患者应到医院就诊。
许多患者的宫颈息肉是在普查或其他病做妇科检查时被发现的。
温馨提醒
宫颈息肉对女性的生育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女性朋友对宫颈息肉要严加防范,有宫颈息肉的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由专业的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平时女性要养成定期进行体检的习惯,有妇科疾病及时进行治疗。
胃息肉有哪些分类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组织增生,很多患者在患胃息肉早期常常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到了后期可能会出现许多症状,专家建议胃息肉患者应该尽早切除息肉,因为胃息肉不治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发生癌变。
胃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为两类,增生性胃息肉和腺瘤性胃息肉,前者的癌变率较低,后者的癌变率较高。下面我们来自己看看胃息肉的分类。
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种类有多种,许多人患胃息肉会存在差异,以上就是从病理上对胃息肉的分类介绍,现在您应该对胃息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各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护理措施,祝愿患者能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