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理学家将孩子分为六种脾气

心理学家将孩子分为六种脾气

1.胆小的孩子——千万不要用激将法

胆小羞怯的孩子在接触陌生人时,第一反应往往会很羞怯、回避,对新事物接受慢,表现出胆小、孤僻。对待这一类型的孩子,千万不要用激法,不要说“你胆子太小了!”从而试图激发TA大胆点,这样是没有用的。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先让TA旁观,再鼓励TA加入,如果一定不想加入,也不要呵斥,要给TA多一点的时间。如果遇到新的情况和人,要详细解释给他听,让他有个心理准备,不要突然让他面对。同时,不要随便改变他的生活习惯,孩子会很难跟上节奏。但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及时鼓励,针对事件给予表扬。比如孩子今天主动和邻居打招呼了,要鼓励他“今天宝宝真有礼貌”。另外,也可以参加一些不显露自己,但也能在大众面前表现的活动,比如小合唱、朗诵等等。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气质,多从积极角看,比如胆小羞怯的孩子,不容易冒险出事情,家长不用太担忧,青春期以后也不容易受不良习气的影响。

2.“多动症”孩子——精力太充沛也不是坏事

再比如,活泼好动型的孩子,似乎一刻都停不下来,大量消耗家长的精力,也极具“破坏性”,经常弄坏玩具,很多家长都怀疑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这样的孩子,其实只是“精力充沛”,精力充沛不是坏事,但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定规矩,让他学会克制自己。同时,要提供给孩子足够空间让他消耗精力,做家务、体育锻炼都是很不错的选择。更综合的活动是让孩子参加某个运动俱乐部的活动,不单运动消耗精力,也能学会按照规则比赛。

另外,这样的孩子在遇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会安静下来,家长要做的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兴趣”。比如说,有一双胞胎男孩,就属于活泼好动型的孩子,非常让家长头疼。后来,爸妈发现这俩孩子特别喜欢组装东西,一装东西就非常安静、专注。父母就买了各种零件供他们组装,家里的电视、电脑、相机都是自己组装的, 这也让孩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其实,根据孩子的不同气质,家长只要调整自己的教育风格,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淘气的孩子,往往会被认为是个“爱制造麻烦”的学生,家长在教育上经常用“严厉批评”法,但在研究中发现,这类孩子对惩罚“缺乏反应”,对表扬却“反应敏感”,这样的孩子,一定要多褒义词鼓励。而一些很乖很听话的孩子,则对“轻微的惩罚”会有较高的反应。

3.易分心的孩子——帮孩子找到兴趣

有一类容易分心的孩子很让家长头疼。这些孩子的注意力总是不集中,集中起来的时间也短,做事拖拉,家长总要不停地唠叨、催促。容易分心的孩子其实也有好处,他们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情,很容易被安慰,不会让大人觉得很崩溃。对于这类的孩子,要尽可能减少让他们分心的因素,比如在写作业时,尽量把玩具等不相关的东西撤光,避免干扰。同时,培养孩子的兴趣,对喜欢的事情,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就会很集中。蛙王菲尔普斯小时候就是个很容易分心的孩子,他的妈妈带着他尝试了很多,最后发现在游泳时,他能集中注意力很长时间。

4. 暴躁或抑郁的孩子——家长要懂得调整孩子情绪

这类型的孩子可以称为具有“戏剧性气质”。暴躁的孩子发脾气会大哭、摔东西、踢人等等,而抑郁的孩子从不放声哭,像林黛玉一样,这是气质的两极。对待暴躁的孩子,家长回应时声音一定要平和,了解孩子为什么发脾气,并坚定表明自己的看法。而对于抑郁的孩子,他们的负面情绪多,大人要多给他调动积极情绪,慢慢让他开朗起来。

5.敏感细心的孩子——千万不要当面批评

这类孩子会对光线、食物、环境的细微变化反应敏感,在与人交往时也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这类孩子如果遇到大大咧咧的父母,就会有冲突。这类孩子能敏锐感知周围变化,很细心,观察能力很棒,如果引导地好,在音乐、美术方面能挖掘他们的潜质,他们通常也很善解人意,关心别人。但这类孩子也特别爱面子,承受力差,家长千万不要当面批评他,点到为止就好。

6.慢热的孩子——要帮孩子提前预热

这类孩子在做事时没有大热的激情,但一旦进入状态,就会非常专心,沉浸其中。家长要注意,在做事情前,帮助孩子提前预热,而且注意,不要老和其他孩子比较,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心理学家教你控制孩子的坏脾气

1.不树坏榜样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表现对孩子是最好的教育。比如,当快递公司打电话告诉你东西弄丢了,此时你可能会怒不可遏,但此时千万别对着电话大喊大叫,孩子会密切关注你的一切表现。最好避开孩子后再和快递公司理论。

2.学会“冷处理”

孩子向大人表达愤怒,大人也会不知不觉地火气顿生。生气会传染,所以家长最好给孩子立规矩。比如,“在咱们家,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大家都要心平气和,不许情绪失控。”或者对孩子的愤怒情绪进行冷处理。比如,“我现在要离开一会儿,咱们稍后再谈这个问题。”

3.与孩子一起制作“制怒清单”

当孩子开始发怒的时候,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助其“熄火”。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并列出“制怒清单”。比如,出门散散步、想想非常安静的公园、快跑、听音乐、击打枕头、投篮、画画、找人聊天或者唱歌等。一旦孩子找到某种发泄怒气的方式,要给孩子鼓励。

4.让孩子了解发怒前征兆

告诉孩子,生气之前多半都会有某些迹象。比如,“我说话提高嗓门”,“我的脸颊发红”,“我拳头紧握、心跳加快、嘴巴变干、呼吸急促”等等。了解这些发怒前兆有助于孩子自我控制情绪。

5.教孩子制怒技巧

帮助孩子消除愤怒,平静情绪的最有效技巧之一是“3+10”制怒法。家长可以与孩子一道练习:感觉情绪快失控的时候,先做三次深呼吸,然后,在心中默数10下,从1数到10。做法虽简单,效果很明显。

新生儿脾气暴躁怎么办

1、脾气大是源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发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当宝宝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比如摔东西或是拉妈妈的头发。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偶尔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宝宝惯有的一种习惯。

2、安抚情绪后再对症下“药”面对宝宝的小牛脾气,爸爸妈妈首先要尽量理解他们,然后再了解孩子的想法,着手分析宝宝为什么会发脾气,对症下“药”。

小儿发热推拿手法总结

小儿发热多半因外感六淫和饮食内伤所致。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薄,邪气从口鼻皮毛侵入,郁闭肺气,人体卫气被扼于里,正邪相争而发热,使用"打马过天河"和"推六腑"配合共同达到清热解毒,发汗解表之功;小儿脾胃功能弱,平时应当“留得三分饥”,适时适量喂养,食积发热的小儿一般有以下前兆:舌苔白厚腻、口臭、烦躁、手足心热、腹部发热、大便干结,若出现食积端倪,家长应尽快选择"揉板门"、"揉天枢"配合"推六腑"进行化积导滞、通腑泄热,小儿发热时注意饮食清淡,进食粥水为宜,忌腥荤、生冷之品。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中医儿科学和中医推拿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在其体表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以防病、治病或助长、益智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也是中医的一种独特疗法。小儿推拿是中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又自成体系的保健和治疗方法。早在明代,小儿推拿即已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小儿发烧推拿手法,以上就做了详细的介绍,对于很多的家长来说,学会推拿,就能当孩子在发烧的时候,能通过推拿的这种方法,尽快的缓解自己孩子的发烧,所以作为家长,要对以上内容有一个了解,当孩子发烧的时候可以通过推拿,帮助孩子尽快治疗改善。

孩子犯错家长该怎么教育

心理学家:孩子犯错是学习的过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不可避免的。著名心理学家于东辉表示,孩子天生就是要从犯错误中慢慢成长的,孩子有犯错误的权利,而且他们会在犯错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成长,犯错就是学习的过程。

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而不是地想到怎么惩罚,更不能以打骂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于东辉解释说,从心理学来讲,打骂对孩子是绝对没有好处的,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有研究表明,经常被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容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果是在父母关爱下成长的孩子,则出问题的几率会小很多。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他好,打骂是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孩子犯错是教育的好时机

每一个孩子都会犯错,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大声呵斥,去阻止孩子犯错,而是应该考虑,如何将其“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和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出“犯错”在什么地方,告诉他下次正确的做法,培养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反思,孩子会在自我修正的过程中逐渐成熟。

孩子犯错时家长应遵循7个一原则

1、避一避

批评孩子不能伤害其自尊心,切忌当众训斥孩子。

2、缓一缓

家长在气头上批评孩子,难免会言语和行动过激。此时,最好先尝试着让自己放松,心平气和后再选择适当的方式教育孩子。

3、选一选

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批评孩子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融洽的氛围中,孩子能够轻松愉快地接受批评,并认真思考、改正。

4、绕一绕

借助讲述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含蓄委婉地教育孩子,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冷一冷

有时候采取“冷处理”的方式,能够使孩子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反省自己的过失。

6、激一激

根据孩子好胜心强的特点,用激将法激励孩子,使之改正缺点。

心理学家教你心理减肥六招

第一招:受刺激法

原理:让自己面临美味佳肴,正欲狼吞虎咽之时,马上受到厌恶的刺激,以抑制食欲。

做法:肥胖者可以在冰箱旁,贴上自己因体态臃肿而遭人嘲笑的漫画,或者将自己大腹便便的照片置于餐桌上,一边看照片,一边吃饭。

提醒:看过瘦身男女的朋友都记得里面肥肥女对着照片的情景,那种对肥肉的憎恨表情非常写实,而朋友不能光对着照片“憎恨”,还要积极乐观寻找瘦身的最佳途径。

第二招:奖励法

做法:肥胖者可利用奖励的办法来坚定自己减肥的决心。奖励的办法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做法就是每坚持减肥一天,就丢一个硬币进储钱罐,奖励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但是请记住,千万别往嘴里奖食物。

提醒:还可以标新立异,将每点进步具体化。比如,体重每减轻一斤就往空袋子里装上一斤沙或其他东西,并时常提提那个袋子,看看有多重。这重量就是以前你身上多余的肉。

第三招:避免单独进食

原理:对于肥胖者来说,应尽量避免单独进食,应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吃。在亲朋好友当中,“聘请”几个对自己有影响的“监督员”。这样,他们可以控制你的饮食,既不会让你空着肚子,也不会让你敞开肚皮吃。

做法:有时尽管你真心实意地减肥 ,但也有绝望而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此时你应找一个有同样苦衷的减肥者,互相鼓励,取长补短,共渡难关。

第四招:走神法

原理:有些肥胖者对食物的形象、气味,甚至于对食物的想像,都会引起食欲。为此,建议肥胖者用其他行为来代替进食,也许能够熄灭这种反应。

做法:比如作一次轻快的散步,喝一杯水,或者坚持不进食,直到这类想像不能导致过多分泌胰岛素为止。

第五招:采取多种进食方法

意识进食法:这种“意识进食法”要求你必须理智地面对食物,在进餐时清醒地思考,最终你会摆脱“饿了就吃”的旧习惯,成为一名理性的用餐者,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分食法三餐清肠:分食法就是把蛋白质、淀粉分食的方法,如果你能够用这个方法科学的进食,就可以在1个月里轻松减下7斤哦。

第六招:固定地方就餐

做法:如果你常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吃东西,比如边看电视边吃零食,久而久之,一看电视就想吃,不管饥饿与否。根据肥胖者的特点,只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内就餐,或不边看电视边进食。

孕期多运动宝宝智商高

美国心理学家最近发现:准妈妈们如果在怀孕时做些运动,宝宝智商会更高。

已经是两个孩子父亲的心理学家尼斯伯特指出,这项最新研究强调了母亲的重要作用,而父亲对后代的智商影响非常小。那些每天做30分钟运动的孕妇生出的宝宝,要比每天都坐着的孕妇的孩子,智商高出8个点。同时,母乳喂养直到孩子9个月大,也能使孩子的智商高出6个点。因为运动能够加快神经元的生长,增强脑部血液供给。母亲跟孩子对话的方式同样能影响孩子的智商。他建议父母多问一些孩子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并让孩子解释他是怎样知道答案的,这能够鼓励孩子积极思考。

幼儿太过焦虑 容易变成肥娃娃

1.童年的屈辱和不满会导致孩子肥胖

每个人都知道通过吃东西能够安慰人的心情。在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之后发现,很多人想要用吃东西的方式来缓解的压力。结果发现,孩子们在童年所遭受的不满和屈辱,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出现肥胖的症状。与此同时,生理学家还发现了这种情况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改善。

2.焦虑会导致孩子成年后肥胖

早在1980年,在英格兰,英国出生列队对6500名10岁的孩子做了一项研究。儿童心理学家对男孩和女孩的自尊,情感特征和身体指数分别做了研究。 二十年后的今天,专家们开始分析现在已经长大的参与者们的身体指数和情绪状态。心理学家将孩子们的自尊、情感和体重和成年人的自尊、情感和体重相比较。他们发现,孩子们的自尊感越低,焦虑感越高等情绪问题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们在成年以后出现肥胖的症状,女性肥胖的可能性要高于男性。

3.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

科学家们认为,在早期发现孩子们有这样的一些可能会导致他们成年以后肥胖的心理问题的时候,及时的给予他们一些心理上的支持,能够有效帮助改善孩子们成年后肥胖的问题。当然,这种心理支持是离不开和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父母的支持的。孩子们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一般来说都是在家里出现的。这很有可能是出自于父母或者是家庭成员的关系上的,比如说这可能是由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或者是父母对孩子过分严格的教育态度,父母对孩子们的反复羞辱,缺乏对孩子们的关心等等。当然,还有可能是由于父母完全不管孩子们造成的。

心理自卑的阴影用赏识驱散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做调查,他让学生每人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谁也说不出来。于是心理学家换了一种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他人的优点,果然发现了不少。为什么孩子自己说不出呢?

调查显示,孩子们经常听见父母说的话是:“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的孩子多优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而很少甚至从未听到父母关注自己的优点。久而久之,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优点,心中逐渐投下了自卑的阴影。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陷,在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如内疚、不安、胆怯、忧伤、缺乏毅力等,甚至自暴自弃。

孩子的自卑心理往往是由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痛苦的学校体验以及较低的抗挫折能力造成的。要消除孩子下意识的自卑感,必须赏识自己的孩子,发现孩子身上最细微的优点,并让他们出色地完成“办得到”的事,自信地喊出:“我能行!”

心理学家教你如何培育优秀小孩

1、不盲从,不容易被骗,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能够更加理智、淡定地育儿,而不是火急火燎病急乱投医,把孩子当试验品。

心理学工作者在育儿方面最大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不会被任何育儿经唬住”了。因为我们很清楚那些东西是怎么写出来的,也知道它们距离真正的科学结论还有多远。这份淡定会使我们教养孩子更自由,更轻松,不焦虑,也不会把太多的教养焦虑传递给孩子,让自己的焦虑污染了孩子的心境。

2、了解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都可能会有什么特点,不急于求成。尊重孩子,顺应天性气质培养,不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在某个阶段,孩子老吃手,那是因为他这个年龄需要,孩子学脏话,那是因为他发现了语言的力量……这些在没学心理学的人看来,可能是亟需纠正的,可能会用一些粗暴的方式来阻止孩子,于是容易伤害到孩子。但学心理学的人,就会少犯很多这样的错误,会尽量避免在这些地方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让这些阴影在无形中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更大的影响。并且,在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也会尊重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3、带着觉知育儿,会反思自己和其他育儿者的行为,知道什么通常是错的,然后尽力避免。

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教育孩子时,并非意味着不犯错误,或者不面对问题,甚至有可能犯得更多,或问题更多,但不一样的是,他们对自己的问题,往往是带着觉知的,能很快觉察到自己所做所为可能有什么问题,并从中得到成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意识的成长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而普通妈妈,有些行为语言都是无意识的,犯了严重错误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大有人在。当然也不乏自身完整程度比较高的妈妈,会举手投足就能对孩子做到尊重、平等与宽容。但这种妈妈是极罕见的。

学了心理学之后,对他人教养小孩的态度和方式也容易看不惯。有一个学心理学的男生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闹,孩子奶奶就吓唬小孩子:“再哭,你妈妈就不要你了!”,他就很生气地说,“你这样会破坏他和妈妈的关系,以后会很粘妈妈,不要让他感到恐惧啊!”孩子奶奶就表示很疑惑,“以前我不就这么带你的嘛……”

他接着说,甚至连其他人教育孩子,他也会忍不住说两句。“吃酒席的时候一个朋友的孩子,到处乱跑乱跳,我朋友很生气的把小孩抓回来,屁股一顿揍,还连打带骂。我马上表示,你这样打他会听吗?朋友说,大部分时候还是不会听,但偶尔还是有效的。然后我就开始blablabla……”

当然了,不是每个学心理学的人都会看不惯别人养孩子的方式,这还要看每个人自己的性格。

4、真正地为孩子的成长考虑,而不会下意识地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用孩子。

几乎所有的学心理学的人都很在意身心的谐调、身心灵的整合与统一等等。这会是看不见的标尺引导着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行为是否得到肯定,都以孩子自己的身心成长为标准。其他的妈妈可能以:是否讨别人喜欢,是否为自己长面子,是否会让孩子不烦自己……不要否认,这确实是大多数妈妈的现状,他们对孩子行为结果的判断标准往往是这样,因为很多妈妈为别人而活着。

5、如果孩子有心理问题,能比一般人更及时地发现。

如果具有更多关于心理问题的知识,能够及时辨识出孩子的心理问题的话,就比一般人更能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纠正。比如迪堡大学的教授利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早期发现并纠正了孩子的疑似自闭症倾向。

6、具体方法确实有帮助。

学心理学的人,有一些情绪的安抚、觉察方法,行为的规范方法,确实既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又能明确一些边界,在主观和客观之间有些很明晰的认知,说简单点:就是让孩子活得更明白,至少让孩子懂得,要清醒地活着。

7、因为深知教养方式的重要,所以会更谦虚、更有意识地去学习。

其实,学心理学的人,因为分成很多流派,所以并不是每一个都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深刻的钻研。只是知道一些基本的皮毛。就算是在儿童教养的领域有一些建树的专家,也没人敢断言自己已经把这一领域琢磨得很清楚了。所以,就像是苏格拉底越是了解世界越是感到自己的无知,学心理学的人一旦对这一领域有所了解,就越是谦虚,愿意主动去了解更多。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棍棒出孝子”,我非常不赞成这句话。即使棍棒教育出现暂时的乖巧,那也只是表象,也只是暂时,你无法预知你的棍棒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心理阴影有多大,以及此阴影是否会伴随孩子成长一生。运用心理技巧,充分与孩子沟通,才能培育各方面健全优秀的孩子。

相关推荐

久坐婴儿车运动能力差

一项新研究发现,让宝宝长时间坐婴儿车,会影响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英国切斯特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所所长、神经心理学家萨利·戈达德·布里思博士完成的最新研究发现,无论是躺着、被人抱着或与大人玩耍,婴儿都需要自由活动和探索。唱歌和交谈等社交活动,甚至眼神交流都有助于婴儿身体和心理发育。如果母亲不管孩子,让他一直躺在婴儿车里,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都会受阻。时间长了,孩子身体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发育迟缓,与父母及他人的互动时间更少,探索世界的时间也会减少,其语言输入和操练更少,语言能力的正常发育也必然大受影响。

小孩脾气暴躁是源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当宝宝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比如摔东西或是拉妈妈的头发。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偶尔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宝宝惯有的一种习惯。 2岁、7岁、青春期前这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脾气大 两周岁左右的宝宝普遍存在一个心理成长过程

孩子脾气暴躁

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这些行为称为暴怒发作。暴怒发作中的孩子往往不听劝阻、除非成人满足他们的要求,否则会僵持下去。 孩子出现问题通常与家庭有关,心理学认为,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暴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间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二是父母私心严重,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的不良性格;三是父母教育观念封建愚昧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孩子受到影响。 千万不要认为“孩

为什么小孩脾气暴躁

经常看到有些孩子在家长没有满足他的欲望时大声哭闹、在地上打滚,或撕扯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抱着成人的腿部赖着不走。发脾气孩子通常会听不进去大人跟他说什么,所以这时候的教导也没什么作用。 孩子出现问题通常与家庭有关,心理学认为,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暴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是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间常因家庭琐事闹矛盾,轻者吵闹,重者打架;二是父母私心严重,不尊敬老人等,孩子受此熏陶,便会形成心胸狭窄的不良性格;三是父母教育观念封建愚昧或因父母一方性情暴躁、独断专横,孩子受到影响。 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好发脾气是天生的”

一岁半宝宝脾气暴躁是怎么回事

脾气大是源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脾气是种心理需求的表现。婴幼儿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的认识,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动的决定,都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当宝宝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时候,很自然的就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比如摔东西或是拉妈妈的头发。但是这样的行为只能是偶尔出现的情况,并不能作为宝宝惯有的一种习惯。 2岁、7岁、青春期前这三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脾气大 随着宝宝的成

研究发现孕期饮食糟孩子脾气

一项新研究表明,饮食不健康的准妈妈生下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脾气暴躁等多种行为问题。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饮食不健康的准妈妈生下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脾气暴躁等多种行为问题。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研究人员与挪威科学家共同调查了2.3万多名母亲和孩子。结果发现,孕期饮食不健康的女性生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以及攻击性、多动症和脾气暴躁等行为问题。研究还发现,大量进食垃圾食物的儿童攻击性也更强,脾气更糟糕。 新研究负责人费赖斯·杰卡教授表示,生命早期摄入的营养(包括胎儿期获得的营养)直接关系到孩子

5大家庭精神垃圾污染孩子

1.粗俗的语言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影响最深。一些父母在家里不讲究语言文明,夫妻间经常出言不逊,言语粗俗,对孩子骂不绝口。这些粗俗的语言像病毒一样毒害着孩子纯洁的心灵。 2.暴躁的脾气 有些父母脾气暴躁,性格乖僻。开口便骂,举手便打。在家庭生活中,孩子常是父母坏脾气和坏性格的主要受害者,被父母的大发雷霆吓得胆战心惊。父母这种反常的心理状态,对长期生活、成长在自己身边的子女,影响甚深。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坏脾气和坏性格与其说是从父母那里“传”来的,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夫妻关系不融洽 如果夫妻间感情不

小儿消化不良推拿的正确做法

小宝宝生病总是特别让人着急,主要是不能用药物治疗,即便是婴幼儿专用药物家长也会担心有副作用。这个时候中医的小儿推拿就派上用场了,特别是对于消化不良等常见病症,推拿安全可靠见效快,家长们不妨来学两招。 食积夹热型 治则:解热健脾消合。 手法:推法,指揉法,掌摩法,掌揉法。 取穴及部位:脾土穴、腕阴阳穴、三关穴、六腑穴、四横纹穴、外劳宫穴、腹阴阳穴、足三里穴。 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清脾土穴:使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称之为“清脾土”,三百下。 ②补脾土穴:先用“清脾土穴”的方法对

孩子脾气坏只因为调皮吗

“放在手心怕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因为只拥有一个孩子,现代父母对孩子的爱已经到了难以言说的地步。就拿齐先生来说,两岁多的儿子虎头虎脑,简直就是他的心头肉。可是,儿子脾气特别大,稍稍有点不顺心,就又打又闹,对父母和外婆手脚并用,有时暴躁起来还会摔东西。明知道这样的行为不能惯,齐先生却觉得孩子还小,一时调皮,不忍心惩罚批评,只是做势要打吓唬吓唬。但久而久之,他却发现儿子的这个坏毛病愈来越严重,就连吓唬也不管用了。难道真要狠狠打骂儿子吗? 多数儿童“暴力”是家庭教育失当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

怎样才能不在孩子面前发脾气

脾气真的有效吗,孩子会就此改正吗,会养成早起早睡的习惯吗,会不乱放东西吗,会马上读书学习吗,会立刻变得懂事吗…… 在这里我想说,发脾气是无效并且损伤亲子关系的。 很多家长应该知道,我一直强调家庭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就没有家庭教育的基础。那么,发脾气肯定是危害家庭关系的行为,是不好的。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不在孩子满前发脾气呢,如果不发脾气,又如何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教导孩子好好学习、生活呢?别着急,咱们一点一点地分析。 我经常跟我的女儿小丸子讲风和太阳的故事。风和太阳比赛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