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 九月九日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 九月九日重阳节有什么风俗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文化,从三国魏晋以来,人们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至今仍盛行,人们在重阳节时会举行祭祖活动,可以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重阳节吃饺子的意义 菊花酒
菊花酒是每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这是因为重阳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而菊花又有很好但的寓意;在九月九日这天,人们会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重阳节的风俗
1、赏菊
菊花,在深秋开放,重阳节时,正是秋菊盛放的时候,在中国古人眼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故农历九月俗称菊月,此月会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重阳节是临近的节日,因此常在重阳节举办菊花大会,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
2、配茱萸
茱萸是重阳节时,人们佩戴在身上的植物,因为有九九重阳节配茱萸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为:茱萸节。茱萸是一种中药材的果实,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
3、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有趣的是: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4、吃重阳糕
重阳节时,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等,没有固定的样式,重阳节吃糕,主要是取其意蕴“gao”古代有科考,吃重阳糕就是取其谐音“gao”,寓意高中,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九九重阳节是什么意思 九九重阳节吃什么
古代的菊花酒十分讲究,人们会在头一年重阳节时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
在农历的九月初九,人们采下刚开的甘菊和新鲜竹叶,掺在酿酒用的糯米里,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来年九月九日饮用。
人们认为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重阳节吃羊肉面主要是讨一个好兆头,“羊”与“阳”谐音,应了重阳之典。
重阳节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
重阳节有登高的传统,登高以避灾,取的是“糕”与“高”谐音,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
重阳吃重阳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
九九重阳节有什么意义 重阳节吃什么传统食物
吃重阳糕。
重阳糕要被叫做花糕、菊糕、五色糕,是重阳节的传统食物,在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古人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寓意者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九九重阳节吃什么东西
据史料记载,九月九日天明时,古人会制作重阳糕,搭儿女头额,祝愿子女百事俱高,发展到现在,重阳糕仍然是重阳节主要制作的食物,只不过以吃糕为主了。
菊花酒含有丰富的养生成分,饮后可以使人明目醒脑,在古时候被认为,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所以菊花酒是重阳必饮。
重阳节吃重阳糕的寓意
主要有以下寓意。
重阳节吃重阳糕,最早是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那些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因为重阳糕“登高”的“高”,“糕”字与“高”同音,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百事俱高”的祝福之意。
其次就是重阳糕还有祛邪避灾的意思;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述:“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可迎福接吉,消灾避邪”。
随着重阳节的不断发展变化,重阳节还有敬老、爱老的意思,也被称为敬老节,因此重阳节这天就有拿重阳糕孝敬老人的习俗,馈送亲友,称“送糕”。
重阳节送什么礼物 重阳节现在又叫什么节
敬老节。
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就是重阳节,九月九日,寓意“久久”,有祝愿老人长寿的含义在里面,以前都称重阳节为老人节,但是只是民间节日,直到1989年,重阳节被国务院办公厅定为“敬老节”,意为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从这一年起,重阳节就正式成为了一个正式的敬老节日。
重阳节庆祝什么
日子吉利,庆祝美好生活。
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九日,日月逢九,双九相重,所以称“重九”。《易经》以九为阳数,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古人认为这一天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头上戴什么
重阳节时,人们或佩或戴茱萸。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
佩茱萸,汉族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囊,唐朝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盘点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一、“春秋”重阳节起源于祭祀活动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朔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袛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二、汉代已有插茱萸、饮菊花酒、野宴等诸多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炊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宴饮,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汉代,在重阳节这天已有了插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野宴等活动。
三、魏、晋、南北朝重阳节被广泛重视
到了魏晋南北朝,重阳已为民间普遍重视。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以重阳相会,登山饮酒,谓登高会,又名茱萸会。”又《齐人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朝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
另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这便是东晋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南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重阳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唐宋时期,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载了当时北宋重阳的盛况。《武林旧事》也记载有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吃花糕。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五、现代重阳节被赋予新的含义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敬老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九月九(敬老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中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