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说谎父母应该怎么办
宝宝说谎父母应该怎么办
说谎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坏孩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明白宝宝说谎的缘由和性质,从而对宝宝加以引导,增强其对的行为,改掉说谎的不好习惯。
宝宝开始说谎了
孩子过了三岁,对周围环境及接触到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印象,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开始逐渐增强,于是谎言开始了……
但是,孩子说谎大部分都不含恶意,有的可能因为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烈,有的可能因为做错事害怕责罚,有的则可能因为没有分清楚事实的真相……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专家表示,一般来说,学龄前后的小朋友尚未发展出明确的道德观,在他们的认知能力范围中,并不清楚“真的”与“假的”、“对的”与“错的”之间差别在哪里。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能让自己舒服、高兴的事就是“对的”,而能避免父母生气与责备的事就是“好的”。
孩子说谎的原因。
1、父母听之任之
很多宝宝在一开始说谎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制止,导致宝宝谎言屡屡得逞,他会尝到“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得到改正,所以父母要防微杜渐,在宝宝开始欺骗你的时候就要谨慎处理,不能听之任之,要把孩子说谎结束在萌芽状态。
2、模仿行为
宝宝的模仿能力极强,如果有人当着宝宝的面说谎,那么宝宝很快就可以学会。所以大人要以身作则,在宝宝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不要在宝宝面前对别人说谎,更不要对宝宝说谎,做到言而有信。
3、自我保护或逃避责任
有时孩子为了自我保护才说谎,但狡辩的行为反而让父母误认为孩子缺乏罪恶感及羞耻心。事实上,正因为孩子有了强烈的学安才会害怕承认,辩称不是自己所做的;或在其以往的经验认知中,承认或说实话的结果,都是受到严厉的处罚,心中害怕。其实,如果家长处理这类问题时,能抱持冷静的态度,缓和孩子的害怕,那么他们也就不必以谎言来保护自己。
4、想像力丰富
学龄前的孩子,因为正处天学习语言的阶段,特别是游戏之中,当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时,开始会运用假设性的语言,例如假设自己被偷、被抢;而不知情的父母常会被孩子的语言吓倒。此时父母应该分清楚,孩子到底是在玩游戏还是内心的想象语言。孩子的想像力有时会超过父母所能理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其实可以不必太过于紧张。
5、年幼无知
由于宝宝年龄尚小,对很多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很有限,常常出现概念模糊现象,会有许多出于无意的说谎。这种说谎并不是宝宝刻意的,而是无心的。大人如果及时发现,应该对宝宝进行解释和教育,及时增加宝宝的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6、赢得大人的注意
六岁之前的孩子,在他的世界里除了自己就是父母,因此在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孩子非常清楚自己做了什么举动,会引起父母的注意,当他发现自己说了一些夸张的话或做了一些不当的举动,可以吸引父母以他投注更多的关心与注意,孩子自然而然会重复这样的行为。
如何教育说谎的孩子
如何教育说谎的孩子
对于孩子说谎问题,最重要的是预防,家长们可以做到一下这几点,让孩子远离撒谎。
第一,让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些时候,孩子之所以说谎是因为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所以,家长们应打消孩子这样的顾虑,让宝宝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想说的话,这样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撒谎了。
第二,别把孩子捧得太高。家长们把孩子捧得太高,而孩子并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程度,他们就有可能选择说谎,因此,这是父母们需要改变的地方。
第三,用安慰代替惩罚。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是有意去说谎,当家长们发现孩子说谎时,应了解情况,并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安慰,而不是责怪惩罚,安慰孩子有什么情况可以跟爸爸妈妈好好说,不要选择说谎。在教育孩子方面,温柔的鼓励远胜于严厉的苛责!
九个小妙招让宝宝不再说谎
孩子说谎是家长十分关注的情况,认清楚孩子说谎的原因,根据原因来解决孩子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小儿“说谎”的情况十分常见。导致小儿“说谎”的原因通常有下列几种:
1、认知能力的发展未臻成熟
孩子年龄小、个子小,他所观察、体会到的事情,和成人自然不一样。因此,他说的话有时就会显得很夸张,例如:“我家里有一个像房子一样大的球”。
2、为了引起注意
孩子有通过别人的注意来肯定自己的存在的特性,如果在孩子的经历中,说谎比较能引起成人的关切,孩子就可能用这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3、父母的教育不当
幼儿模仿性很强,父母的不诚实行为,不仅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还会在他们的心灵播下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种子。
4、容易受别人的暗示
家长不能用暗示性的提问口气问孩子,例如“你是不是把玻璃弹子吞进肚子里去了”?这种暗示性的提问,很多孩子会回答“是的”。如果你耐心些问孩子“弹子哪里去了”?孩子会指着桌子底下告诉你“弹子滚进桌底下去了”。
5、为了达到某种愿望而说谎
有时,小孩子常会把希望得到的东西当成已经得到的。这是由于孩子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发展尚不完善,因而产生了“幻想”,并非真在说谎。
6、为了逃避某些事
有时孩子说谎是为了逃避某些事情,比如: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就会说“我肚子疼”。
7、因害怕训斥、打骂
有些做父母的,每逢小孩子做错了一件事,便要骂小孩子或打小孩子。孩子怕骂怕打,便用说谎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这种掩饰得到父母或教师的宽恕,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时,便再说谎来求得宽恕了。
任何人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更不会鼓励孩子的谎言。但是,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又不纵容孩子说谎呢?
让孩子不说谎的9条建议
1、父母自己要做出好榜样,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谎话和借口。
2、父母与孩子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孩子诚实的前提条件。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说了谎,你还是爱他的,你能理解他的心情。
3、一旦孩子说了谎,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用哪些更好的办法代替说谎。
4、不要用严厉的惩罚来威胁孩子,这个办法往往会让孩子说更多的谎,更加狡猾,以便不被你发现。
5、如果你发现孩子说了谎,不要立即在其他人面前指责或教训他,最好是另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单独与孩子谈。
6、大多数情况孩子是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要让孩子尽可能说出为什么怕父母知道,这样你才能知道孩子说谎的原因。
7、平时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对孩子的要求要切合实际,孩子做错事,要作调查研究,鼓励孩子建立正向的行为。
8、如果孩子勇于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请马上用比较特别的语言表扬他。
9、如果孩子还是一再地说谎,而你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的话,最好是找儿童心理专家帮助你。
宝宝每天最希望看到的4件事情
清晨醒来睁开眼,想看到父母的笑脸
宝宝需求每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上醒来后不必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让他睁眼看到的是他熟悉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宝宝早,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要不就抱怨孩子,“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
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孩子一清晨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的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孩子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述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有的甚至嫌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埋怨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宝宝幸福的摇篮,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宝宝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宝宝身上,把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宝宝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民主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父母该如何教宝宝说话
1岁半之前以听为主
在孩子一岁半之前,父母教孩子学说话要以听为主,因为孩子根本就不会说,所以只能从听上面下手。不会说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们听不懂大人在说什么,不要低估了宝宝的智慧,他们还在妈妈们肚子里时就学会了倾听。
多陪孩子聊天,指着各种事物告诉孩子他们的名称和作用,甚至还可以教孩子口型和发声,提前为学习发音打下基础。父母最好抽出固定的时间来陪宝宝聊天,在同一个时间内大人和小孩一起聊聊吃什么,去哪儿玩,或是边玩边聊,都是不错的选择。
两到三岁以情景对话为主
孩子在两三岁时还没有什么记忆能力,训练他们积累词汇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孩子此时对图片的印象远比对文字的记忆要强烈得多。因此,此时教孩子学说话用情景对话最合适不过了。父母可以多陪孩子看看动画片,或是讲故事,让孩子进入情景对话模式,这样就有助于孩子更好地记忆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至五岁当举一反三
到了三岁能后,孩子就拥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了,虽然他们记忆力还不是很好,但是聪明的他们已经能领悟到什么是举一反三了。比如妈咪说完苹果之后,还可以接着告诉他们香蕉、葡萄等其他水果,大人说一样由宝宝说出其他;颜色也可以这样子,大人说一种颜色,然后由宝宝说出多种颜色,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提高记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孩子想不起来的时候父母可以给与一些提示,却不要帮宝宝全部说出来。
五岁后重点提供机会
此时是宝宝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父母要意识到这一时间段的重要性,不要单独将孩子留在老人身边,而是要多陪孩子,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
·带孩子去公园,参加各种活动,让孩子大胆地表现自己,交更多的小朋友,多和孩子流通交流,带孩子去看电影,回来后模仿电影中的精彩对白。
·有固定的时间陪孩子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并从而爱上语言。
·肯定孩子并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哪怕他并不怎么优秀,在父母的鼓励下孩子才会有所进步。
说谎不是坏小孩
请不要轻易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划等号,因为谎言有时只不过是幻想,或者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盘。
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个小宝宝了,所以孩子们应该很明白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谎言。其实不然!事实上,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相信看完以下对孩子说谎问题的分析和解释之后,父母们就会松一口气了。
5岁以下的孩子常常说大话,因为他们不能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说大话完全不同于说谎;5岁以上的孩子不再有说大话的情况存在了,他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说谎。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些时候父母们会发现,孩子的谎言就是他的如意算盘。一个4岁孩子的母亲曾问幼儿园老师:“我的孩子一个星期最少从幼儿园拿回家一个玩具,他告诉我是老师说他可以拿的。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不过,老师的分析消除了这位母亲的不安和尴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认为,如果他们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那么这个玩具就一定是自己的。这就是孩子们想‘占为己有’的逻辑。”
当然,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听到谎言怎么办: 这么大的小孩子因为说谎就受到惩罚,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还会有负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抢了小朋友的饼干吃,你肯定会对他训斥一番。但是,如果他同时还对你说了谎,你你注意力就转移到说谎这个问题上,并为此更加严厉地惩罚他。
但事实上,你对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对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你的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的所在。相反,他只知道他又淘气了,而且将来他肯定不愿意让你知道这些淘气的事儿。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另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属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拿到喜欢的玩具就说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它属于这个商场。”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嘛。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比如说,父母可以让孩子相信圣诞老人,但是必须让孩子知道人是不能飞起来的,即便插上翅膀也不能。
如果孩子的话总是不着边际,那么父母最好给孩子讲一讲《狼来了!》的故事了,让孩子懂得为什么对人诚实很重要。
5~7岁:逃避训斥
孩子为什么说谎: 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你的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如果你的孩子听到你对婆婆说你有多么喜欢她送给你的那件毛衣,事实却是你从来不穿,那么你就是在向你的孩子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说谎是可以让你接受的。通常,孩子们是看见父母在说谎,他们才效仿父母这样做的,或者模仿周围成年人的一些做法。孩子们并不能分清哪些是善意的谎言,哪些是恶意的。
听到谎言怎么办: 告诉你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给孩子举个例子能够使他更加明白这个道理:“比如说,当你被同班小朋友邀请到他家做客的时候,如果你直接告诉他你不喜欢他,所以你不去,那么你的话就会伤害他,使他很伤心。但是,如果你告诉他你有别的事情不能去,虽然并不是真正的实话,可是不会令他伤心和难过。”另外,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善意的谎言也能够使孩子明白他们需要替别人想一想,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他的感受。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此,应该说处罚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
如果孩子偷了别人的玩具或者做了其他行为极其恶劣的事情,而且为了掩盖这些行为对你说了谎,那么,这个时候就是孩子必须受到惩罚的时候了,并且要让他知道第一天剥夺他看动画片的权利是因为他的行为,第二天则是因为他说谎了。但是,父母应该明白,惩罚并不能使孩子马上意识到他的错误;想让孩子真正改正错误是需要时间和父母的信任的。
针对孩子的说谎行为,有的父母认为还可以试一试下面的做法:
1、如果你明知孩子说谎,不要对他一再追问。其实,父母是希望能够再给孩子一次说实话的机会,结果反倒又给了孩子一次说谎的机会。因此,如果父母知道真相,就不要再反问孩子;当父母不知道真相,但是能够肯定孩子的答案也不可信,那么也不要向孩子提问题。总之,不要向对你说谎的孩子提问题。否则,只能迫使孩子再用谎言遮掩他先前的谎言,既加深了孩子心理的内疚和不安,也使父母更加火冒三丈。与其这样,还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断,告诉孩子你希望或要求他如何去做。
通过与我4岁儿子的反复“唇枪舌战”,我从中领会到不能要求他向我坦白事实真相,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真相反而更简单。就拿我儿子喜欢用铅笔在墙上乱画的行为举例吧,以前我看到后会问他:“这是谁画的?”,而现在我就直接告诉他:“我看见你在墙上画了。到厨房拿一块儿擦桌布,然后蘸点水把墙上画的东西擦掉。”前者给了他一个说谎的机会,后者则没有。
2、如果孩子是习惯性的说谎,那么向孩子提问题之前你就先告诉孩子你知道他会对你说谎,然后允许他给你一个更好的说法。很多孩子在说谎之前根本就没想他们还能说点别的理由。因此,父母可以先发制人:“我知道,如果我问你,你肯定不想对我说实话。不过,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个更好的说法。准备好了吗?我要问了。”然后向孩子提出问题。这种做法有3个好处:一、它给孩子时间去决定是张口就说谎呢还是说些其他的;二、它避免了相互争执激烈化;三、既然父母允许孩子说谎了,有了心理准备,那么父母就不会生气或者烦躁不安了。
3、为了让孩子也尝尝谎言的滋味,父母可以对孩子也说谎。比如,孩子想去看电影,父母答应他了。可是一会儿父母又不承认了,孩子就会问为什么爸爸妈妈说谎。这时候,父母可以很轻松地告诉他:“我认为有没有说实话并不重要。也许刚才我是顺口说‘好吧’,但是并不真的说明就得带你去。我感觉你在家里愿意我们用这种方式和你说话,你也这样对待我们。你是在告诉我“我”必须说实话吗?但是,说不说实话对你就不重要了吗?这样做公平吗?”听完这样的一番话,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1、有的孩子说谎并不是他喜欢说谎,而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惩罚,比如说爸爸要求孩子考多少分,考不到这个标准就要对孩子施以惩罚,这个时候孩子如果的分数真的没有达到爸爸的规定,而又害怕爸爸的惩罚,如果有可能孩子就不得不说谎了。
2、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有的时候父母无意识的行为极有可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必然一位妈妈被孩子吵的不行了,随口对孩子说,你安静点,等下我给钱去买饮料。但是妈妈把这话说过去就忘记了,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妈妈说谎的印象,潜移默化的学妈妈的行为了,这样既降低了父母孩子心中的形象,又促使了孩子撒谎行为的产生。
3、有的孩子把自己的行为夸大或者幻想出一些事情来,叙述给父母听,这也容易被认为的撒谎,其实他们就是用夸大或者吹牛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因为成人的注意而已。
4、父母的引导性撒谎。有的孩子只要说不想去上学或者是不想去幼儿园,父母就会问是不是那儿疼了……,这些带有引导性的语言,往往会让孩子造成下意识的说谎,顺着父母的话就说我肚子疼了,我头疼了……,所以父母在和孩子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大多数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摆脱困境,而非影响他人。因此,对于这种行为不必严惩,否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孩子为什么撒谎
第一种,是无意识的撒谎。
比如我家宝宝两岁的时候,平时头磕到墙上后,就指着自己的头叫“痛痛”,妈妈就会给他呵护,让他在抚慰中得到安全感。但是,有时候在没有任何外力磕碰的情况下,他也会指着头叫“痛痛”,他的撒谎只不过是为了让妈妈呵护一下。这里所谓的无意识,是指他没有欺骗的目的,只是出于一种无意识的本能,因为想得到呵护,就幻想又“痛痛”了,也称之为幻想性撒谎。
再举个例子。
3岁的萌萌从幼儿园回到家,书包里有一朵塑料花。妈妈问,是谁的?萌萌说,是我自己的。妈妈大吃一惊,自己根本没有给她买过花,所以不可能是她自己的。这还不是妈妈最吃惊之处,最吃惊的是,萌萌说花是自己的,说得理直气壮——即便是一个老手在撒谎,也不会撒得这么镇定。这可把妈妈急坏了,这么小,撒谎就这么成熟,这哪成呀!
孩子这么小,这样熟练而理直气壮地撒谎是从哪里学的呢?这一点家长可以不必自我检讨,这种撒谎发生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属于现实与想象混淆。她喜欢某个东西,玩过以后便认为那个东西是自己的,并不是有意撒谎。萌萌的妈妈第二天便和她一起上幼儿园,把花还给老师,并教她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别人的东西。家长只要有心,现实与想象混淆症很快就可以消除。
无意识撒谎,可以叫做幻想性撒谎,也可以称之为现实与想象混淆症。这种现象也会出现在大人身上,比如说你打麻将的时候,在听牌,特别想和,这时候有可能看错一张牌以为自己和了。别人以为你是诈和,其实你自己心里明白,在一瞬间,你出现了现实与想象混淆症,并不是故意要诈。既然大人都能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在6岁以下的孩子身上出现也很正常,起因一般来自于某个特别强烈的愿望。这时候家长只要做好解说真相的工作,就能把孩子的幻想性撒谎纠正过来。
第二种,行为性撒谎,或者叫有意识的撒谎。
行为性撒谎是比较普遍而严重的。如果萌萌经常把幼儿园的花带回家,那有可能就是有意识的撒谎。这时候孩子的表现也会不一样,不会那么坦然地说花是自己的,可能会犹豫,会有编造谎言时狡猾的表情,会有害怕露出马脚的担心。从心理上来说,此刻她明白这花是幼儿园的,目的是想骗过妈妈把花据为己有,免受惩罚。她非常有意识,骗的目的很明确,不再是因为脑海中无意识混淆了花的归属,这时候家长可要仔细观察。
一些孩子会从爸爸妈妈衣服的口袋里偷钱,被爸爸妈妈怀疑后,死不承认。因为没有证据,父母只能怀疑,甚至在孩子的狡辩和发誓之下,还调转怀疑方向,如果家里三代人一起生活,甚至造成家人之间的互相猜疑。这种现象在中国相当普遍。家长对此的反应,如果觉得这件事非常严重,就会对孩子严刑逼供、大打出手,还有一种处理方法是不了了之。
这两种做法都相当偏颇,不值得提倡。治病要治根,所以先要找到病源。在这个例子中,即便你找到了证据,名正言顺地把孩子教训一顿,也无济于事,很有可能他下次更狡猾,更隐蔽。因此,假如你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是孩子所为(一般来说,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有没有撒谎,有没有花钱的习惯,有没有作奸犯科的胆量,大体是可以判断其嫌疑程度的),你就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了防止冤枉孩子,你可以用假设法跟孩子交流,在交流中把孩子的动机找出来。
你说:孩子,假设这个钱是你拿的,这次我不打算惩罚你。你能承认错误,说出拿钱的动机,在我理解的情况下,可以满足你。假如你不愿意承认或者不好意思承认,那也没关系,但你要意识到这是一种犯罪行为,是绝对错误的,这个习惯不戒除,很有可能毁掉你的一生。假如你以后需要钱,可以跟我商量,正当的需求,我会满足你,如果我觉得不正当,也会跟你说清楚,总之,不愿意你成为一个小偷。
通过这种推心置腹的谈话,使得偷与被偷双方互相理解,以后孩子就没有必要用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这样明理的父母,孩子就会在内心有反省和忏悔之意,既然自己的愿望通过正常渠道也能满足,那又何必要偷呢?除了少数心理疾病患者,小偷并非生来爱偷,是因为他觉得无法从正当渠道满足需要,否则谁也不愿意偷偷摸摸。孩子的反省并非一瞬间或者一两天就能达到效果,对撒谎严重的孩子来说,要经过长期矫正才能有所改变。很多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后,家长或者老师采取侮辱性、压迫性的惩罚,使得孩子由此变本加厉,破罐子破摔,甚至形成偷瘾,积习难改。
对于这种行为性的撒谎,家长需要摸清孩子撒谎的欲望和动机,满足孩子的基本需求,并对孩子不合理的欲望进行疏导或者矫正,也就是满足合理性的欲望,慢慢戒除或者转移不合理的欲望。这需要家长的耐心和细心,懂得用沟通的方式到达孩子心灵隐秘的地方。
第三种,被动性撒谎。
被动性撒谎介于第一种撒谎和第二种撒谎之间。这也是有目的性的撒谎,但是属于在客观环境逼迫下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应。比如说,一个孩子考试得了56分,他把分数改成86分,才拿给父母看,以图蒙混过关。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不及格要受到父母惩罚,及格了不用受惩罚,一些粗糙型的父母就是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孩子为了避免惩罚,方法也简单,凡是不及格的,想办法弄成及格就行了,他的智商全用来搞这一套了,客观环境逼迫他如此。
以这个例子来说,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因为这个原因而撒谎,必须去改变造成他撒谎的客观环境,去寻找更本质的解决方法。孩子成绩不好,原因很多,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有关系,首先你必须接受他不及格的现实,然后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只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撒谎高手。
被动性撒谎的原因,就是孩子的能力达不到家长的要求,不得不以撒谎的方式来达到。记住,他是被动的,无辜的,家长要解除自己对孩子的这种要求,给孩子创造宽松的环境。
不管孩子是哪一种撒谎,家长在矫正的同时,必须意识到你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心的家长可以把孩子的撒谎能力引导到有用的事情上,比如在需要虚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文学艺术方面发挥自己的特长。
我认识一个在中学时不断对父母撒谎的女生,谎话随口就来,俗称有“临时窍”,原因就是成绩不好,不得不处处撒谎避开批评、责骂与惩罚。后来家长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开始认可孩子的特长,尊重现实,尊重孩子的优缺点,结果大学之后这个孩子的形象迥异,不但很自信,而且文学创作的特长也得到发挥,最重要的是,与家长的关系彻底改善。这得益于父母的尊重和认可以及对其天赋的发展。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孩子的撒谎大多数是被逼的,父母必须正视现实,不要因为孩子撒谎就恨铁不成钢,反而逼迫孩子变本加厉的撒谎。父母一定要找到根源,有变废为宝的信心、耐心和方法。
宝宝爱说谎话怎么办
当宝宝出现说谎现象讲出来的时候,妈妈不应对宝宝采取粗暴的态度,非逼着自己的宝宝把实话讲出来,更不应该随便训斥他。妈妈应该使宝宝感到你是同情他的,并对他说,他不必撒谎。你要关心他、体贴他,和颜悦色地对他说,你很关心他的烦恼,并愿意帮助他找出解决这种烦恼的办法。很可能你的宝宝并不能立即做出回答,因为事实上他自己并不完全清楚自己撤谎的原因。即便他知道了自己烦恼的所在,也不能一下子就下决心把它说出来。
4种做法将给宝宝智商添堵
1.事必躬亲
父母似乎都有这个毛病,什么事情都希望帮宝贝办得妥妥帖帖。父母希望宝贝受到好的教育、有好的生活环境,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什么都为宝贝做好的行为,却使得宝贝们懒得动脑,甚至连手脚都懒惰起来了。宝贝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日子确实过得神仙般。但作为父母需要知道,真正的爱应该是让孩子学会自立。所以想要宝贝更聪明,爸爸妈妈们莫要把宝贝的什么事情都揽下来哦!
2.过于严厉
有些父母把宝贝宠上了天,而有些父母则对宝贝太过严厉。这种父母常常给孩子制定太多的规则,宝贝们稍有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变得小心翼翼。他们会为了讨好父母,选择沉默,选择躲避,选择不思考。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生气。
3.撒手不管
对待孩子如果撒手不管,那么孩子就会尽行调皮捣蛋之事,而且他们也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如果孩子们的世界观、道德观错误,那么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只是小聪明。爸妈为了孩子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适当地管理孩子,别让孩子的言行走极端。
4.树立坏榜样
孩子们都是喜欢模仿爸妈行为的,如果爸妈行为不端正,那么孩子们自然就会效仿。有些人可能喜欢撒谎,孩子们见证了撒谎的事迹,那么孩子们可能也就喜欢撒谎了;有些人比较冷漠,没有同情心,孩子们耳濡目染,自然也变得铁石心肠。这些不好的行为习惯都是制约孩子智力提升的。
5-6岁孩子经常说谎怎么办
2-4岁:爱说大话
孩子为什么说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生活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他们常常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当你带孩子从公园回家的时候,他告诉你他在公园里看见了独角兽。他并不是在有意欺骗你。换个角度想,这说明他的智力还在处于不断发育的阶段。你的孩子还不能分清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假的,他也同样不能把他的梦和真实生活区分开。
也有的孩子说一些小慌是害怕父母的责备和惩罚。他们会指责那些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告诉父母是他们做出了这些错事。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淘气会使爸爸妈妈不高兴的,所以撒了个谎。
听到谎言怎么办:这么大的小孩子因为说谎就受到惩罚,不仅没有任何意义,也许还会有负作用。
事实上,你对诚实和正直的长篇大论,这么大的孩子来说,只是耳边风;惩罚也不能使他知道问题处在什么地方。而且,以后他肯定也不愿意让你知道那些淘气的事了。所以,更加关注他的不良行为效果会更好一些。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我知道你是怕我不高兴,所以不想告诉我真相。但是我亲眼看见你打了小朋友。如果你下次对他有礼貌些,我想他会把他的玩具给你玩的。
爸妈这样做
另外,要向孩子解释清楚他想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就属于他了。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场拿到喜欢的玩具就说是他自己的,那么你就要清楚地告诉他:“我知道你非常非常想拥有这个玩具,但是它并不真正属于你,它属于这个商场。”慢慢地,孩子将学会把事实和幻想区分开来。但是,如果你对孩子的小小谎言过于在意的话,将会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与其揭穿孩子的谎言,不如把它看作孩子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机会。做父母的肯定不想压制孩子的幻想,因为有了幻想,才会有创造力。因此,父母惟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孩子的幻想不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5-7岁:逃避训斥
孩子为什么说谎:快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他们就会意识到说谎是解决问题或者逃避惩罚的一个好办法。因为孩子们要让他们的谎言更加可信,所以他们的谎言就会经过更好的加工了。
6岁的孩子已经知道如果他告诉老师他的家庭作业被狗吃掉了,那老师肯定不相信,但是,如果他说“我病了,所以没有做作业”,那也许能够蒙混过关。
毋庸置疑,孩子肯定会不断提高他的欺骗技能,试探他欺骗的限度有多大。这个时候,父母的“杀手锏”就是不能让孩子因为说了慌、解决了问题就任他洋洋得意地逃脱掉。而且,父母向孩子灌输诚实的美德的时候,最好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尽可能地自己先做到诚实,不说谎。另外,也要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
爸妈这样做
听到谎言怎么办:告诉你的孩子有时候善意的谎言是为了不伤害其他人的感情。孩子说谎父母要晓之以理,一味责骂只会加深孩子的恐惧让孩子更不敢说真话。
然而,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只是为了掩盖他的错误和做的错事的时候,你就应该立刻清楚地告诉他你不允许他这样说谎。父母立场鲜明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孩子说谎了是不是就应该受到处罚呢?也不一定。
如果孩子针对有没有刷牙的话题而说谎,那么父母可以提醒他赶紧去刷牙,并且以后多多检查和监督他。慢慢地,孩子就不会因为刷牙问题而说谎了。反过来,如果父母因为这些无关痛痒的谎言而把孩子痛斥一番,甚至惩罚他,那么,父母的这些做法就能促使孩子变成一个更棒的谎言大师了。因此,应该说处罚孩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办法。
教育宝宝常见的三种误区
1.善意谎言
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就是的在成人交际时候尝尝说的“善意的谎言”。些家长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把“善意的谎言”展露出来,其实,这对孩子的早教只会起到负面的影响。
比如在当自己陪着孩子的时候,有时候同事打电话说要一起去做事时候,就给为了要陪孩子,就只好说自己是在外面忙别的事,这样在宝宝听到之后就可能在心里的有一个原来可以说谎这个误区。
2.宝宝需要什么就满足宝宝
作为宝宝父母对于孩子溺爱是无条件的。当孩子的想要什么时候就想着尽可能去满足孩子,恨不得去给自己的宝宝摘星星带月亮。
这实际上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意义,如果父母真想要成功教育好孩子,就应该让他们明白任何事情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得到。
3.对于孩子做家务有奖励模式
这个是现在很多父母锻炼宝宝的一种方式,鼓励孩子做一些小的家务活,给孩子奖励。这些其实主要真针对宝宝比较懒惰锻炼宝宝勤奋设计出来一种方式。这个在很多爸爸妈妈看来是正常的其实不知道这个也是教育孩子一个误区。
以物质的引诱来让孩子做这做那不是好的教育方法,说白了,物质奖励不能够让孩子正确树立热爱劳动、勤奋自立的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