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节脊椎最易受伤
哪节脊椎最易受伤
10月16日是世界脊椎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人一共有多少块脊椎,但对脊椎病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因为颈椎痛、 腰痛,甚至是由此带来的头痛、腿痛,每天都在困扰着大部分人。据统计,全球范围内,美国每年被脊椎病缠身的人约有540万;英国平均每1000名男性中, 每年因此病不能工作的天数为627天,女性为347天。在中国,80%左右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过腰痛或腿痛的病史。据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 防治专业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青年的脊椎病发病率正在急速上升:30—40岁的人群中,59.1%人患有颈腰椎病;50—60岁的人群中,患者达到 71%;而6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高达82%。
我们的脊椎到底怎么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发出呼吁,脊 椎病和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人们不能总是被动地被脊椎病困扰,应该主动出击。而对脊椎了解得越早,越能早预防,发病率才会越来越低。为此,记者采访了 多位专家,教大家从上到下认识脊椎。
人的脊椎骨一共有26节,其中,1—7节为颈椎。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骨科主任李子荣教授告诉记者,在所有脊椎中,颈椎的活动度最大,也最容易发生劳 损,再加上长时间低头工作、生活方式及枕头使用不正确等因素,颈椎病已越来越多地困扰着人们,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肩颈疼痛、上下肢麻木、头晕、耳鸣、恶心、 心悸等。
7节颈椎里,第1、2、7节形状最特殊。寰椎作为第一节颈椎,和枕骨在韧带的帮助下形成了人体最坚强、最稳定的关节,牢牢地固定着装载智慧的大脑 袋。而第二节枢椎和寰椎形成的关节,是脊椎各关节中灵活性最好的,我们要扭头,主要靠的是它。不过,灵活性好,稳定性就差一些,外伤时寰枢关节很容易受 损。比如很多人乘车时会不知不觉睡着了,一旦急刹车,头颅在没有支点的情况下,最容易受伤的就是寰枢关节。第7节颈椎,称为大椎,它的棘突是重要的体表骨 性标志。
虽然这几节颈椎容易受伤,但常见的颈椎病倒与它们无关,而是主要表现在3—6节椎体间,因为低头、抬头,是这4节颈椎的主要任务。很多人都想不到, 颈椎每天的关节活动达几十万次,这么大的“工作量”,很容易形成退行性病变。比如,长时间低头会造成颈部肌肉疲劳、痉挛,反复的痉挛最终会导致颈椎变直甚 至后凸,形成了当下困扰很多人的“办公室病”。
李子荣教授指出,对于颈椎病,人们由于不了解存在很多预防误区,比如有些人以为,摇头、扭脖子可以缓解颈椎痛,实际上,这些动作又增加了颈椎的“工 作量”,加重了关节磨损,因此完全错误。锻炼颈部肌肉是防治颈椎病操作性最强、最有效的方式,而正确的方法就是遵循“抗阻力”原则。锻炼时,应朝着与平时 前屈姿势相反的方向去做,比如向后仰,或锻炼“飞燕展翅”。另外,李子荣说,不会枕枕头也是引起颈椎病的常见原因。枕头的形状、放置的位置、高度,以及不 枕枕头等生活习惯都可能引发颈椎病,使睡眠时颈椎仍处于向前曲的状态。最好的方法是,把枕头放置在颈后,而不是后脑勺下。枕头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以符 合个人生理曲度为宜。
女性腰痛的原因有哪些
一、受凉、创伤
罹患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妇女,多因在月经期、分娩和产后受风、湿、寒的侵袭,导致脊椎长骨刺而诱发腰痛。若腰部曾扭伤,可能发展为椎间盘脱出,出现较重的腰痛,甚至影响脊椎的屈伸和转动。
二、腰椎病变
多见于老年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神经的压迫症状也会随之增多。因退行性病变引起的假性脊椎柱滑脱是较常见的一种病变,容易引起腰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导致腰痛和下肢放射痛,往往是因骨质疏松所致的椎体塌陷性骨折。老年人的骨赘形成可引起脊椎僵硬,也可导致持续性腰痛。
练瑜伽球有什么坏处
易损伤脊椎骨瑜伽球的某些动作,练起来难度较大,部分人为追求难度,可能导致脊椎使用过度,而造成脊椎软骨退化、磨损。
易受伤
瑜伽球稳定性不佳,难以控制,在联系过程中对肌肉和身体的协调性要求较高,一些初学者,如果贸然调整自己不能掌控的高难度动作,很容易出现从球上跌落而受伤的情况。
女人腰部有多粗,危害就有多大! 背部
背厚1公分人显老3岁千金难买老来瘦,背薄如纸最健康。
脊是人体年轻的第二道生命线,也是五脏六腑的反射区,因为五脏六腑的神经和血管都连在脊椎上。
脊椎弯曲变形容易压迫五脏六腑,还容易形成椎间盘突出和骨质增生,80%的慢性疾病都是因为脊椎弯曲变形所导致。脊椎的健康决定人体的健康!
也是由于脊椎側弯变形所导致,若不加以矫正很容易造成半身不遂和中风。
是督脉的总开关,脂肪压迫大椎易形成头部缺氧,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下降。
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两条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压迫膀胱经会造成排水排毒不畅,毒素堆积,水肿、肥胖甚至疾病。
环跳穴:是卵巢的反射区,臀扁平下垂就意味着荷尔蒙激素水平开始下降,阴道开始松弛,分泌物开始减少,性冷淡,身材走形。
颈椎椎管狭窄引起因素
第一、 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
在早期或在未受到外来致伤因素的情况下,可不出现症状,但随着脊柱的退行性改变(如骨刺、突出的椎间盘、节段不稳等);或是头颈部的一次外伤后均可使椎管进一步狭窄,引起脊髓受压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由于椎管狭窄时,其储备间隙减少或消失,脊髓在椎管内更加贴近椎管前后壁,这样即使在正常的颈椎伸屈活动中,亦可能有刺激、挤压而致脊髓病损。当遇某些继发性因素,如外伤、节段不稳,髓核突出或脱出等,特别是头颈部受到突然的外力时可能引起椎间关节较大的相对位移,椎间盘突出或破裂,黄韧带向椎管内皱褶以及脊髓矢径的变化。这些瞬间的变化必然导致椎管矢状径的改变,发育性椎管狭窄的储备间隙本来极少,脊髓或神经根不能耐受这种微小的内径变化而引起损伤。临床资料表明脊髓型颈椎病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占60%~70%。
第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症
该病是颈椎管狭窄中最常见的类型。人到中年以后,颈椎逐渐发生退变。退变发生的时间和程度与个体差异、职业、劳动强度、创伤等有密切关系。颈椎位于相对固定的胸椎与头颅之间,活动较多。所以中年以后易发生颈椎劳损。首先是颈椎间盘的退变,其次是韧带、关节囊及骨退变增生。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椎间隙不稳,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板增厚、小关节增生肥大、黄韧带肥厚,造成脊髓前方突出混合物压迫脊髓,肥厚的黄韧带在颈后伸时发生褶折,从后方刺激、压迫脊髓。如此导致椎管内的有效容积减少,使椎管内缓冲间隙大大减少甚至消失,引起相应节段颈脊髓受压。此时如遭遇外伤,则破坏椎管内骨性或纤维结构,迅速出现颈脊髓受压的表现,因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更易受损而破裂。
引发腰椎病的原因有哪些
腰椎病是指因脊柱及脊柱周围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或腰椎间盘退变、腰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的疾病。然而腰椎病是一种非常高发的疾病,对于患者及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恢复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引发腰椎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外伤:急性损伤如腰扭伤,并不直接引起腰椎间盘突出。但是在失去腰背部肌肉的保护情况下,极易造成椎间盘突出。
过度负重: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常因过度负荷造成椎间盘早期退变。当脊椎负重100Kg时,正常的椎间盘隙变窄1.0mm,向侧方膨出0.5mm.而当椎间盘退变时,负同样的重量,椎间隙变窄1.5-2mm,向侧方膨出1mm.
长期震动: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在工作中,长期处于坐位及颠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约一倍。如此长期反复的椎间盘压力增高,可加速椎间盘的退变或突出。
不良体位的影响:人在完成各种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各种体位,包括坐、站、卧及难以避免的各种非生理性姿势,这承受能力或一时未能适应外力的传导,则可遭受外伤或累积性损伤。例如抬举重物时的姿势十分重要,因为不良姿势常诱发本病的发生。
脊柱畸形:先天性及继发性脊柱畸形患者,由于椎间盘不仅不等宽,并且常存在扭转,这使得纤维环所承受的压力不一,而容易加速椎间盘的退化。
退行性病变:颈、腰椎病的根本原因是脊柱的退行性病变。所谓退行性病变简单的说就是老化。脊柱的退变包括脊椎的退变和椎间盘的退变。脊椎的退变表现为:骨刺的形成、关节突肥大、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终导致椎管狭窄。椎间盘的退变包括:纤维环退变,表现为变薄、破裂。髓核的退变,表现为水分减少、失去原有的弹性和可流动性。后导致椎间盘的膨出、突出和脱出。
无菌性炎症:骨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其周围的神经根、血管、脊髓,引起受压组织产生水肿、渗出、小的出血灶、粘连这些病变,医学上称之为无菌性炎症,它是引起临床症状的重要原因。
骶棘肌痉挛:骨刺、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的后支,可导致骶棘肌痉挛,它会引剧烈的疼痛,并使椎间盘膨出、突出加重。
咽喉部炎症:如果患者的咽喉部或者是颈部都会出现损伤时,会因患者的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很容易引起患者颈椎病症状出现而且患者的病情加重。
错误硬拉伤害腰部
硬拉是大力量训练,在训练中动作弓背进行,很容易导致腰部受力严重,腰椎受到挤压,造成腰部受伤。
弓背硬拉是硬拉最常见也伤害最大的错误。在弓背时,脊柱变成了弧线,此时硬拉的力量会转移到脊椎上,使脊椎承受很大的压力,尤其是脊椎上的腰椎,会压力倍增,而腰部肌肉也会用到更大的力量,因此,这时很容易造成腰部拉伤、腰肌劳损甚至腰椎间盘突出。
硬拉要收紧肩胛骨吗 硬拉的其他动作要求
硬拉一定要保持背部挺直。
硬拉最容易伤害的部位就是腰部,而最容易导致腰部受伤的动作就是就拱腰进行硬拉训练。拱腰会给脊椎造成很大的压力,导致脊椎受伤。
正确做法:做硬拉动作时要保持后脑勺、胸椎、骶骨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保持背部挺直。
脊柱脊髓伤是怎么回事
发病原因:
多因各种脊柱骨折,脱位而致伤。
发病机制:
1.脊柱损伤的好发部位 脊柱骨折脱位在任何椎节均可发生,但有60%~70%的病例好发于胸10至腰2段,其中,胸12至腰1段更为高发,约占其中的80%;颈4~6椎节及颈1~2为次多发区,约占20%~25%;其余病例散见于其他椎节。
2.脊髓损伤的伴发率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脊柱骨折脱位中的发生率约占17%左右,其中以颈段发生率最高,胸段及腰段次之,颈1~2及枕颈伤易引起死亡,且多发生在致伤现场的当时,从暴力的作用方式观察,直接暴力所致比例最高,尤其是火器贯穿伤,几乎是百分之百,其次为过伸性损伤,如从骨折的类型判定,则以椎体爆裂性骨折多见,当然,伴有脱位的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更高,临床上也可遇到椎骨损伤严重,却无明显脊髓受损症状的所谓“幸运型脊柱骨折”的病例,这主要是由于椎管较宽大的缘故。
3.各型骨折的病理解剖特点
(1)伸展型骨折:主要表现为关节突骨折或椎板骨折后向椎管方向的塌陷性改变,对硬膜囊形成压迫,轻者有感觉障碍,重者可引起截瘫,伴有椎体间关节自前方分离或椎体中部分裂者较为少见,前纵韧带可完全断裂,但临床上并不多见,偶可发现棘突骨折并向前方塌陷者,多系直接作用于棘突上的暴力所致,此时多伴有软组织挫伤,关节突跳跃征常见于颈椎,其次为胸椎,在腰椎节段十分罕见。
(2)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压缩骨折在脊柱骨折中最为多见,当椎体前缘压缩超过垂直径的1/2时,该节段即出现一个约18°的成角畸形;当椎体前缘压缩2/3时,这一角度可达25°左右;椎体前缘完全压缩时,成角可达40°,因此,被压缩的椎体数量愈多,程度愈重,角度愈大,并出现以下后果:
①椎管矢状径减小:其减少程度与畸形的角度大小呈正比,并易对椎管内的脊髓组织及其伴行血管等造成压迫而出现脊髓受累症状,尤其是后方小关节松动伴有严重椎节不稳者。
②椎管延长:由于成角畸形,其后方椎间小关节的关节囊因呈展开状而使椎管后壁拉长,以致椎管内组织,特别是后方的黄韧带,硬膜囊壁及血管均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损伤,并波及脊髓,尤其是当节段长度超过10%时。
③引起椎节不稳:椎体压缩愈多,椎节的稳定性愈差,除因小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及前纵韧带松弛失去原有的制动作用外,椎体的短缩及成角畸形本身就已经改变了脊柱的正常负荷力线,易引起椎节失稳。
(3)椎体爆裂骨折:这种类型的骨折椎体后缘骨片最易进入椎管,且在X线片上又不易被发现,常可出现以下后果:
①脊髓受压:压缩碎裂的椎体后方的骨块或爆裂型骨折的骨片之所以不易向前方移位,主要是由于前纵韧带坚强,且受屈曲体位的影响,而后方恰巧是压力较低的椎管,以致椎体骨片易突向椎管而成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脊髓前方致压物,并构成后期阻碍脊髓功能进一步恢复的病理解剖学基础。
②易漏诊:突向椎管方向的骨块(片)因受多种组织的遮挡而不易在X线片上发现,尤其是在胸椎段,以致易漏诊而失去早期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对伤者进行CT检查或断层摄影。
③难以还纳:后纵韧带损伤时,如果其尚未失去纵向联系,碎裂的骨块(片)仍附着在后纵韧带前方,则通过牵引可使骨块还纳;但在损伤时,如果后纵韧带完全断裂,则此时椎体后方的骨块多呈游离而失去联系,即使通过牵引使椎体骨折获得复位,该骨片也难以还纳原位。
(4)椎节脱位:除颈椎可单独发生椎节脱位外,胸,腰段的椎节脱位大多与各型骨折伴发,尤以屈曲型多见,由于上节段椎体下缘在下椎节椎体上缘向前滑动,使椎管内形成一个骨性的阶梯样致压物,可引起对脊髓或马尾神经的刺激或压迫,构成早期脊髓损伤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妨碍脊髓功能完全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5)侧屈型损伤:其病理改变与屈曲型大体相似,主要表现为一侧椎体的侧方压缩,多见于胸,腰段,侧屈型损伤的脊髓受损程度,在同样的暴力情况下较前屈型为轻。
(6)其他类型:包括目前发现较为多见的急性椎间盘脱出(尤多见于颈椎,单纯的棘突骨折和横突骨折等,病变大多较局限,受损程度亦轻,通过椎体中部至后方椎板的水平分裂骨折(chance fracture)等,近年来在临床上也不少见。
4.脊髓损伤的病理改变分型 由于脊髓组织十分娇嫩,任何撞击,牵拉,挤压及其他外力作用后,均可引起比想像更为严重的损伤,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脊髓震荡,脊髓实质损伤及脊髓受压三种状态,但在临床上常将其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1)震荡:是最轻的一种脊髓损伤,与脑震荡相似,主要是传导暴力通过脊柱后部传到脊髓,并出现数分钟至数十小时的短暂性功能丧失,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这一类型的脊髓损伤在恢复时,一般先从下肢开始,由于脊髓组织形态上无可见的病理改变,因此其生理功能紊乱多可获得恢复,属可逆性。
(2)脊髓出血或血肿:指脊髓实质内出血,这在血管畸形者更易发生,其程度可从细微的点状出血到血肿形成不等,少量出血者,血肿吸收后其脊髓功能有可能得到部分或大部分恢复;严重的血肿易因瘢痕形成而预后不佳。
(3)脊髓挫伤:脊髓挫伤的程度有较大差别,从十分轻微的脊髓水肿,点状或片状出血到脊髓广泛挫裂(软化和坏死)不等,并随着时间的延长,由于神经胶质和纤维组织增生等改变,继而导致瘢痕形成,脊髓萎缩以致引起不可逆性后果。
(4)脊髓受压:髓外组织,包括骨折片,脱出的髓核,内陷的韧带,血肿及后期的骨痂,骨刺,粘连性束带,瘢痕等以及体外的异物(弹片,内固定物及植骨片等)可造成对脊髓组织的直接压迫,这种压迫可引起局部的缺血,缺氧,水肿及淤血等,从而改变且加重了脊髓的受损程度。
(5)断裂:除火器伤外,脊柱脱位超过一定限度时,脊髓也可出现部分或完全断裂,以致引起脊髓传导功能的大部或全部丧失,外形上看,硬膜囊大多保持完整;但骨折脱位十分明显的严重型,硬膜囊亦可同时断裂。
(6)脊休克:与脊髓震荡不同,脊休克不是暴力直接作用于脊髓所致,其临床表现为损伤椎节以下肌张力降低,肢体呈弛缓性瘫痪,感觉及骨骼肌反射消失,引不出病理反射,大便失禁及小便潴留等,这种表现实质上是损伤断面以下脊髓失去高级中枢控制的后果,一般持续2~4周,合并感染者持续时间延长,当脊休克消失后,脊髓的恢复因损伤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横断性脊髓损伤者的运动,感觉及浅反射功能不恢复,反射亢进,并有病理反射出现;不完全性损伤者的脊髓功能则可获得大部分,部分或少许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