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投诉建议我要投稿

管状腺瘤的检查

管状腺瘤的检查

管状腺瘤肉眼观呈现为有包膜结节。剖面呈黄褐或棕黄色,有时可见小囊样间隙,内含凝胶样物质。光镜见其显著特点是瘤细胞表现的一致性:立方状或柱状,包含有嗜酸性细胞质。细胞界限一般不很清楚,嗜碱性的细胞核呈卵圆形或长梭形,染色均匀,罕见有丝分裂相。单层的细胞条索排列呈不同大小的导管样结构,常见这两层细胞相互平行排列形成颇长的管道样,中间为腔隙。管状腺瘤的间质特点是稀疏的纤维组织,细胞成分极少而富含血管,常见内皮衬里的未开放血管。可见囊样腔隙,大的腔隙内可见上皮细胞条索呈乳头状突起突入腔内。肿瘤一般有纤维层包膜,低倍镜下有时可见有多灶性瘤组织而无包膜。此种情况不能认为其属恶性表现。

胃底腺瘤的组织形态分类

胃腺瘤(adenomatospolyp)又称息肉样腺瘤(Polypoidabenoma):胃腺瘤性息肉是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是隆起于粘膜表层的粘膜增生,周围正常粘膜所围绕,一般都起始于小凹部,从粘膜表面向外呈息肉状生长,故又名息肉样腺瘤。腺瘤性息肉的上皮结构及结缔组织成份和正常组织粘膜相同,临床指南单在细胞成熟状态和组织排列上不易区别,主要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来确诊。

乳头状腺瘤(papillaryadenoma):乳头状腺瘤体积较大,而且呈广基状,直径可为1.0~10.0cm,平均2.0~4.0cm,较管状腺瘤容易发生恶变,恶变率在27%~72%之间。乳头状腺瘤的增生上皮以固有膜的间质为核心,呈大小不等尖性或钝乳头状结构,分泌功能大多消失,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这种不典型增生常始于乳头的浅表部。肿瘤多无蒂,质软,底宽,单发,表面呈绒毛或菜花状,可伴有局限性出血或溃疡。

管状腺瘤(tubularadenoma):管状腺瘤远较乳头状腺瘤多见,可以带蒂,直径大都在2.0cm以下,管状腺瘤中的增生上皮细胞可保留其分泌粘液的特性,呈大小不等的分枝腺管状或囊状扩张。管状腺瘤也可无蒂,但较少见,底宽,呈半球形状或球形,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状如杨梅,切面见其表面为正常粘膜所覆盖,中心为纤维血管组织,来自粘膜下层组织,病理有不同程度异型性,分化良好的腺管常由具有粘液分泌功能的单纯高柱状上皮细胞组成,可见少许正常的核分裂相,柱状细胞之间有少量杯细胞,腺体间少量纤维血管组织,有时腺上皮细胞增生明显,可向管腔突出,或呈假复层排列,但腺体的基底膜保持完整。

混合型腺瘤(Mixedadenoma):又称绒毛管状腺瘤。大部分系管状腺瘤的长大,腺上皮细胞出现绒毛状生长,形成混合型。有蒂或亚蒂多见,无蒂较少见,瘤体表面光滑,有许多较绒毛粗大的乳头状突起,可有纵沟呈分叶状,组织学上呈管状腺瘤基础,混有绒毛状腺瘤成分,一般超过息肉成分的20%,但不到80%,直径大都在2.0cm以上,可以恶变。

肠道息肉预后

(1)低危组:凡是单个、有蒂(或广基),但<2cm管状腺瘤,伴轻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低危组腺瘤在切除腺瘤后1年复查,如阴性可每隔3年检查1次,共2次,然后每隔5年检查1次。但在随访时,每年须作大便潜血试验。复查中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内镜摘除。

(2)高危组: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属高危:多个腺瘤、腺瘤直径>2cm、广基的绒毛状或混合型腺瘤、腺瘤有重度不典型增生或伴原位癌、腺瘤已有浸润性癌变者。高危险组的随访方案是腺瘤切除3~6个月作内镜检查,如阴性隔6~9个月再检查1次,如再次阴性可隔1年检查,如仍为阴性,每3年再检查1次,其期间每年需作大便潜血检查。

什么是直肠管状腺瘤

腺瘤是腺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体积小,直径多在2cm以内,界限多清楚,可活动。

病理改变中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

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多见于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处。粘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则多呈结节状,且常有被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腺瘤的腺体与相应正常组织腺体结构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又可将之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等类型。

(一)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多见于结肠、直肠粘膜。呈息肉状,故常称为腺瘤性息肉。两种成分都有时,称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可有蒂(与粘膜相连,但也可以是比较平坦的。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

(二)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肉眼上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腔。常发生于卵巢等部位。

得了直肠息肉都会有什么危害

肠息肉危害有哪些?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肿瘤 性息肉与大肠腺瘤的区别是什么

腺瘤的组织学结构腺瘤的组织学特征不仅是腺瘤诊断的依据,而且是腺瘤分类的组织学基础。腺瘤的组织学切片中常可见绒毛状成分,它是从病灶基部伸出的许多纤细分支,并且可见有丰富的粘液分泌,索芯由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复单层或多层柱状上皮细胞。理上根据腺瘤中绒毛或份所占比例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即管状绒毛状腺瘤)。目前对这3种腺瘤的划分标准还不一致。1977年Appel的标准为绒毛状成分在5%以下者属管状腺瘤、绒毛状成份占5%~50%者属混合性腺瘤,占50%以上者则属绒毛状腺瘤。1979年Shinya的标准为绒毛成份占25%以下者属管状腺瘤,占25%~75%者属混合性腺瘤,占75%以上者为绒毛状腺瘤,这一标准基本上为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接受。同一腺瘤的不同部位绒毛成分的分布不一,在不同部位嵌取活检的组织病理诊断可以不一。在绒毛成分多的部位活检可报告为“绒毛状腺瘤”,在绒毛状成分少的部位活检则又可报告为“管状腺瘤”,而当整个腺瘤切除病理检查时,则可能诊断为“混合性腺瘤”。

什么是管状绒毛状腺瘤

1、绒毛管状腺瘤是大肠息肉的一种,容易发生恶变。凡从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按病理可分为: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患。临床上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2、它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腺息肉,炎症性息肉。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3、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组织学表现为上皮呈乳头样生长,中心为血管结缔组织间质,亦伴随上皮一起增生,分之成乳头样生长,上皮细胞多间变明显。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像这种结肠性的息肉我们都有一定的家族性,如果有遗传性病史的这种家族呢嗯我们应该提前做好预防,提到医院进行检查,因为这个腺瘤是可能会引起癌变,如果不摘除的话,癌变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在饮食上不要吃一些生冷辛辣的食物,像火锅、烧烤都不可以吃,手术后不要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应以流食为主,防止肠道出血。

大肠息肉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大肠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怎样了解呢?直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大体相似,因此这一含意笼统不清的病名“息肉”一直被习惯采用。直肠是息肉常见的所在,更由于易于发现和处理,因而受人重视。

凡是大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学类型如何,临床均统称为“息肉”或“多发性息肉”,也称“息肉病”属于肿瘤的范畴,部分为类癌;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癌]之间。病理检查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混合型)腺瘤、腺瘤样息肉(包括乳头状腺瘤)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组织增生,类癌等疾。临床上息肉可为单个多个,以大肠息肉多见且症状较明显。

管状腺瘤是癌症吗

直肠管状腺瘤是肠道息肉常见的类型,属于良性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恶变的可能,一旦发现原则上应摘除的。

管状腺瘤是一类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以前大多将其混杂在基底细胞腺瘤中,WHO新分类中将其列为单独的一类肿瘤。肿瘤生长缓慢,临床呈现为无痛性肿块,Nelson等报告的病例,病期2个月至15年,平均8.4年,明显长于其他肿瘤。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逐渐增大的肿块为患者就诊的惟一原因。肿瘤体积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内。扪诊界限清楚、活动。肿块界限清楚,活动。单个或呈分叶状、多结节。有些病例颇似黏液囊肿。治疗为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后肿瘤极少复发。

大肠腺瘤息肉的发病机理

(一)发病原因

大肠瘤属癌前病变,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凸起物。

(二)发病机制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 1="" 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管状腺瘤

管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管状腺瘤病理改变: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状腺瘤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管状腺瘤的鉴别诊断

生物学特点:肿瘤生长缓慢,体积小,包膜完整。手术切除后极少复发。组织发生:内层细胞为柱状,外层为基底样细胞,结构上与排泄管相类似,推测其组织来源可能为排泄管上皮。

管状腺瘤又称“ 腺瘤性息肉”,是 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度 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管状腺瘤病理改变: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状腺瘤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什么样的大肠腺瘤容易癌变

大肠腺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目前研究认为至少80%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历时大约5年以上,平均10~15年。积极诊治大肠腺瘤是控制、减少大肠癌的重要途径。

大肠腺瘤表现为大肠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突起物,可分为有蒂型和广基型。组织学切片上可见多少不等的绒毛状成分。根据腺瘤中绒毛状成分所占比例的不同而将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以下)、混合性腺瘤(绒毛状成分占20%~80%)和绒毛状腺瘤(绒毛状成分占80%以上)3种,临床上以管状腺瘤最为多见,占70%左右。由于其分类特点,只有当对完整的腺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后,才能确定腺瘤的组织学类型。

虽然大部分的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但不是所有大肠腺瘤均发生癌变。腺瘤的癌变与下述因素有关。

1.腺瘤大小:一般来讲随着腺瘤的增大其癌变机会显著上升。据文献报道,直径<1cm、1~2cm、>2cm的腺瘤原位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7%~2.6%、6.5%~24.3%、12%~25%,浸润性癌的发生率分别为1%~1.3%、9.5%~9.8%、41.7%~46.1%。近年来发现一种扁平隆起型小腺瘤,直径常<1cm,可伴中心凹陷,其恶变率高,但却易漏诊,故肠镜检查时须仔细。

2.病理类型:腺瘤中绒毛状成分越多越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混合性腺瘤次之,管状腺瘤癌变率较低。

3.腺瘤外形:广基型腺瘤癌变率明显高于有蒂型腺瘤。

4.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增高癌变率显著上升,轻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发生率约5.7%,中度为18%,重度达34.5%。

胃息肉如何作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二)伴有胃息肉的息肉病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1.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综合症

常伴有上消化道腺瘤性息肉。胃内息肉可为腺瘤性的,也可为增生性的。胃底息肉多倾向于腺瘤性。内镜下胃底息肉多呈圆形、无蒂、橘黄色,息肉直径2~7mm。十二指肠腺瘤样息肉多位于降部,直径5~22mm,呈多发的、小的白色息肉。

2.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是非遗传性非先天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症状是胃肠道息肉伴皮肤黑斑、脱发、指甲萎缩等外胚层改变。内镜所见息肉分布于全消化道,多呈弥漫散在分布,胃窦尤为明显,多无蒂,直径0。5~1。0cm,表面光滑,质软。组织学改变多类似于幼年性息肉,腺体囊性扩张,内含蛋白纤维液体及慢性水肿的炎症固有层,无恶变倾向。

3.Peutz-Jeghers综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

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常见散在多发,少数单发,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组织学上属错构瘤。

二、结直肠息肉和息肉病

(一)结直肠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我国肠息肉发病率较低,腺瘤好发于直、乙状结肠,占全结直肠息肉的70%~80%。大小一般为0。5~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组织学上分为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1.小扁平腺瘤

占腺瘤的8。5%,病理特征为管状腺瘤组织高度不典型增生,与遗传性结、直肠癌(CRC)有关,内镜表现为无蒂的斑片状的病变或突起的黏膜皱襞。

2.小凹陷腺瘤

在结肠镜检查中只占0。7%。腺瘤中央凹陷处可见腺瘤性腺管,可占据整个黏膜层,腺上皮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

3.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蒂型(占85%),亚蒂、无蒂少见。常多发,小于0。5cm的小腺瘤多由正常的黏膜覆盖,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活检组织学检查管状腺瘤由密集的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形态不一致,常见有分枝和发芽。

结肠癌的病因详细解释

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下列疾病有关。

1结肠的慢性炎症

如溃疡性结肠炎、日本血吸虫病,使肠黏膜反复破坏和修复而癌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约有3%~5%最终发生癌变。远远超过结肠癌高发区的发病率。病程长者,发生癌变的机会更大。20年以上的达20%,30年以上的达40%。癌变的机理至今还不太清楚。多数人认为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过程中,可能由于反复组织破坏和修复而导致肠上皮增生、腺瘤化,终于癌变。

2结肠腺瘤癌变

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患者的癌变率高达67%。腺瘤越大癌变率越高,直径在1cm以下的腺瘤癌变率为7.3%,1~2cm的为32.1%,2cm以上的可达58.1%。由于腺瘤的组织分型的不同其癌变的比率也不同,绒毛状腺瘤大于管状绒毛状腺瘤大于管状腺瘤。在这三种中管状腺瘤的癌变率相对较低,但它的出现率占绝大多数.75%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仅占9%。因此,癌前病变的管状腺瘤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有蒂腺瘤的浸润癌变率为4.5%,而广基形腺瘤的癌变率为10.2%。腺瘤的位置也与癌变有一定的关系,左半结肠高于右半结肠。女性腺瘤的癌变率高于男性,原因尚不清楚。

3膳食与致癌物质

脂肪肉食与低渣饮食使细菌组成改变,胆酸、胆盐增加,被肠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环烃、甲基胆蒽,在便秘情况下致癌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延长,增加致癌作用。

4遗传因素

家族性结肠息肉遗传很明显。一般认为它的癌变率很高,并且在早年(10~20年)发生恶变。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是家族性疾病,在其长期慢性经过的病人中,特别是年轻患者癌变率颇高。遗传因素可能是一种发生癌的倾向。除在遗传的易感性之外,还需有若干后天的激发因素,才能引起癌肿的发生。

相关推荐

结肠息肉及特征

结肠息肉是指任何隆起于结肠粘膜表面病变的总称。在胃肠道息肉中,以结肠最为多见,尤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甚。根据息肉的特征可分为幼年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等。【各类息肉特征】1.幼年性息肉:约90%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男孩为多见。外观为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90%生长于距肛门25厘米的范围内,直径多数小于1厘米,绝大多数有蒂,约25%为多发性,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好而大小不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肿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后果。但由于肉眼看来

胃息肉会癌变吗

胃肠息肉是指隆起于胃肠黏膜上皮并向胃肠腔突出的局限性病变。根据息肉所处消化道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其中以胃息肉和大肠息肉最常见。息肉大多为单发,多发约占20%,少数患者胃肠道内息肉数量很多,称为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胃息肉按组织学特点可分成四类: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其中,炎症息肉与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不

直肠管状腺瘤如何确诊

一、直肠指诊:直肠指诊颇重要,可发现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腺瘤。如摸到肿瘤光滑、活动、圆形、质软、有弹性,多提示为管状腺瘤,若摸到的肿瘤不光滑、分叶、扁平或广基状、质地柔软,往往提示绒毛状腺瘤。如肿瘤质地不均、固定、局部有结节感、表面伴有溃疡,则提示有恶变可能。二、大便潜血检查(FOB):有结直肠肿瘤家族史或有大便习惯改变者应作大便潜血试验进行初筛,若阳性应深入进行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内窥镜捡查,以除

肠息肉的五种类型

肠息肉是肛肠外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隆起性病变。肠息肉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仅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大便改变或伴有里急后重感。如果不及早治疗肠息肉的癌变可能较大,因此必须及早作出诊断和治疗,临床上根据触诊、结肠镜或x线钡餐灌肠检查即可作出明确的临床诊断。肠息肉常见有以下五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炎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肠粘膜长期慢性

胃息肉与胃癌的关系

胃息肉不是胃癌 ,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 ,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定期随访 ,及时处理。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 ,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 )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

肠肿瘤的分类

大肠息肉(1)与癌变无关的非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2)与癌变关系密切的息肉:①乳头状腺瘤;②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瘤,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瘤变率很高,有重要意义;③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最低。大肠癌(1)大肠癌的肉眼类型及组织学类型肉眼观分为四型:①隆起型;②溃疡型;③浸润型;④胶样型,此型多见于青年人,预后较差。镜下可见有:①乳头状腺癌:癌细胞为柱状上皮排列成细乳头状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

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直肠息肉肛肠科常见疾病,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直肠粘膜上的新生物,一般是因为粪便刺激形成的,会出现脱垂、便血等明显症状,下面看下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得了直肠息肉会有什么危害肠息肉危害有哪些?肠息肉危害大不?肠息肉危害怎样了解?肠息肉泛指直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包括有腺瘤(其中有绒毛状腺瘤),儿童型息肉、炎症息肉及息肉病等。从病理上来看,其内容不一,有的是良性

晚期直肠癌的癌变与防御

1.饮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所谓西方饮食被认为与直肠癌发生有关。西方国家是大肠癌高发地区,直肠癌发生率高,与此对比是南非斑替氏族摄取的是低脂肪而富有纤维素的粗糙食物,直肠癌发病率低。这些居民如移民至直肠癌高发地区,饮食结构改变,则发病率随之增高。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能使粪便中甲基胆蒽物质增多,可引起胆酸分泌增加,被肠道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不烃,此两种物质均为致癌物质。纤维素量减少,又使

胃息肉和胃癌之间有什么区别

胃息肉不是胃癌,但是胃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是胃癌的癌前期状态。因此患有胃息肉的病人应提高警惕,定期随访,及时处理。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胃息肉在无症状的人中的发生率低于 1% 。胃息肉可分成非肿瘤性息肉( 包括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异位性息肉等)和肿瘤性息肉( 包括扁平腺瘤即管状腺瘤和乳头状腺瘤即绒毛状腺瘤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