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就是肝炎吗
黄疸就是肝炎吗
所谓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含量超过了正常范围,从而引起巩膜及其他组织出现的黄染现象。胆红俗代谢过程中,先后产生两种胆红素,即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无论何种胆红素升高,都可能引起黄疸。
黄疽最容易出现的部位是巩膜、黏膜、血管、皮肤等处。因这些组织富含较多的弹性蛋白,后者与胆红素有较强的亲和力。如果只有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标准而患者未表现巩膜、皮肤的黄染称为隐性黄疸;只有皮肤等部位的发黄而血清胆红素不升高者,称为假性黄疸。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肝脏是体内最大的“化工厂”,间接胆红素生成后必须运到肝脏进行转化后排泄。肝脏如出现炎症或其他病变,其转化及排泄胆红素的过程出现障碍引发血清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同时升高,患者迅速出现尿色加深,巩膜、皮肤发黄等体征。黄疸前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即所谓的黄疸型肝炎。此种黄疸又被称为肝细胞性黄疸。
因此,黄疸出现与否,是肝脏受累或出现病变的一个重要体征,但出现黄疸者未必都是肝炎。
临床上把因红细胞过度或过量破坏引发间接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的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又叫肝细胞前性黄疸。
有时又可因为胆囊或胆管部位的病变,如结石、肿瘤、炎症等疾病导致胆红素排泄漳碍,引发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而引发黄疸,称为阻塞性黄疸,又叫肝细胞后性黄疸。由此可见,庙床引发黄疸的病因和病种较多,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病毒性肝炎所致。
乙性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1.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厌食油腻,平时饮食可而近日进食油腻之物则恶心欲呕,这往往是肝炎发病的先兆。
2.浑身乏力,极易疲倦,或小儿不爱玩耍,常想睡觉,这是肝炎的早期信号;或周身无力,身上发冷,体温升高,类似感冒,这是黄疸前期表现:或不发热而出现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关节内又无积液,这是肝炎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多属于乙型肝炎的肝外表现。
3.小便发黄,或颜色变深,如浓茶样,有时尿液滴在衣服或地板上留下黄色痕迹,严重时皮肤、眼睛均发黄,这是急性黄疸型肝炎的表现。
4.没有吃特殊食物或药物,而身上出现皮疹,搔痒,药物治疗无效,这种现象可能是阻塞性黄疸或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也可能是肝炎的症状之一。当出现两项以上症状时,应高度惕肝炎的可能,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以上就是乙肝的症状了,希望广大患者注意的就是,目前有不少的肝炎患者往往是隐性发病或无症状,应注意定期体检。健康人群应每年体检一次,及时掌握自己身体状况;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黄疸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在我们平时得黄疸是特别常见的情况,而且会引起得黄痰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种类的,我们一旦出现了黄疸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黄疸就是身体会出现疾病的重要的一个危险信号,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样的病因引起了黄疸的发生呢?
一、肝细胞性黄疸:
各种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各型肝硬化、原发与继发性肝癌、败血症及钩端螺旋体病等,都可因肝细胞发生弥漫损害而引起黄疸。
二、溶血性黄疸:
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引起溶血性黄疸。常见疾病有以下两大类。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2、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蚕豆病、异型输血后溶血、新生儿溶血、恶性疟疾、伯氨奎林等药物、蛇毒、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系指胆红素的代谢有先天性的缺陷,发病多见于婴、幼儿和青年,常有家族史。如在婴幼儿时期未死亡而能存活下来者,其黄疸可反复出现,常在感冒或运动、感染、疲劳后诱发,但患者一般健康状况良好。这类黄疸临床上较少见,有时易误诊为肝胆疾病。
上文的讲解,已经让我们对黄疸的病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了,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注意,可以避免发生的就尽量的去避免,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都要引起注意,千万不可以忽视了这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得了黄疸后就要及时去医院做相关的治疗。
皮肤发黄要警惕一种胆管癌
在我国,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由于其病变解剖部位特殊,起病隐匿进展快,确诊时肝脏功能多受到严重损害等特点,是肝胆外科医生的拦路虎。国内外专家都认为,预防此病的发生和定期体检更重要,且由于此病容易误诊为胆管结石,一旦市民发现有黄疸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等)且不断加深,同时伴有皮肤瘙痒、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样大便时,一定要警惕胆管癌是否缠上身,此时建议做腹部B超或CT检查,排除胆管是否有癌变。
95%病人以黄疸就诊容易误诊为肝炎
刘超教授介绍,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梗阻性黄疸,且多为无痛性黄疸,95%以上的病人均以黄疸就诊。黄疸通常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小便呈茶色、排陶土样大便。但患者出现黄疸之前一段时间内可有上腹部隐痛不适、厌油腻、乏力、纳差、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黄疸出现这些症状变得更加明显,而这些症状跟肝炎非常相似,所以看病时很容易被误诊为肝炎或漏诊。
同时,有少数病人可上腹痛、发热、畏寒、黄疸等胆管炎表现,也容易误诊为胆管结石,有部分病人可以合并胆管结石。此时最好做腹部B超或CT检查,看看肝内胆管是否存在癌变。
另外,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尤其是显著升高,也提示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
肝胃湿热的症状有哪些
湿热是中医内蕴,指湿热蕴酿於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 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 而阳气受伤更甚,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 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於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湿性重浊粘腻,与水同类,故为阴邪;具有壅遏气机,易困脾阳的致病特点。火热之性炎上、燔灼、躁动,与寒相对,故属阳邪;其致病具有升温冲逆,伤阴耗气,入血动血,扰乱神明,传变迅速等特点。
湿热之邪亦有内外之分。内湿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内热(火)则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烟酒成癖、痰湿瘀血久蕴等所形成。湿热之邪是肝胆病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几乎大多数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湿、热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肝胆病 中频见的肠胃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呆等,还是各种感染性肝胆疾病所表现的发热、脓肿之类,均与湿、热之邪内犯肝胆密切相关。例如,黄疸就主要是由于湿热蕴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发性肝炎的急黄而言,则为湿与热毒相合为病的结果。湿热相合致病在肝胆病中除主要可以导致黄疸外,亦可因湿热之邪蕴结大肠,引起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等湿热下痢证。
了解了肝胃湿热的症状表现我们才能够判断自身是不是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才能够方便我们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出现了肝胃湿热的情况,尽量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吃一些胃宁舒片可以达到很好的治愈效果。
引起黄疸的感染性疾病有哪些
最常见者为病毒性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引起的黄疸;细菌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急性全身性感染如肺炎球菌性大叶性肺炎和亚急性细菌性内膜炎等。急性细菌性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菌感染,常合并内毒素所致的肝内胆汁淤积出现黄疸;另外,细胞毒素直接损伤红细胞可致溶血,也是产生黄疸的原因。切不可一见黄疸就判断是病毒性肝炎或其他的内外科疾病,忽视了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新生儿黄疸延误治疗的后果
新生儿黄疸处理不当 当心宝宝耳聋
“黄疸,就是皮肤出现发黄现象,其中有些是生理性的,有些是病理性的,不能仅凭经验就认为是生理性而不去医院检查,延误治疗会影响孩子发育甚至危及生命!”专家教授介绍,许多原因都有可能会引起新生儿黄疸,例如母乳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先天性酶的缺乏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爸爸妈妈高度防备的因素。
从皮肤黄染部位预计黄疸程度
如何判断自己宝宝得了黄疸?专家称,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染,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染,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即为重度黄染,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和治疗。但是,以上的判断方法较为主观,建议爸爸妈妈们一旦觉得宝宝皮肤比较黄的时候,就马上就医。
大多数生理性黄疸不需要治疗,如果是病理性黄疸就要治了。光照疗法被认为是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方法,即让宝宝脱光衣服躺在婴儿床里(眼睛需要遮蔽)放在蓝色的荧光灯下照射。紫外光能把胆红素转变成一种更容易通过宝宝尿液排出体外的东西。若宝宝的黄疸比较严重,或光照疗法后胆红素水平仍持续升高,就需要进一步治疗。
尿常规胆红素介绍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是用于肝病患者的尿液检验,正常人尿中胆红素定性应为阴性。当在肝实质性(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时。
胆红素升高其实就是大家所说的黄疸,引起总胆红素升高的原因有两大种:一种是肝脏疾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一种是肝外的疾病(溶血型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胆红素偏高是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出现的异常讯息,胆红素偏高本身不能说明会不会传染性,要结合其他检查指标来确定有没有传染性。如果胆红素偏高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本身有传染性,比如乙肝,胆红素偏高时会传染。如果是其他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总胆红素偏高,是不会传染的。建议您检查一下乙肝两对半、甲肝等,找准胆红素偏高的原因,去除了病因,总胆红素值就降下来了。
胆红素偏高是肝脏病变或胆管阻塞等出现的异常讯息,胆红素偏高本身不能说明会不会传染性,要结合其他检查指标来确定有没有传染性。如果胆红素偏高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本身有传染性,比如乙肝,胆红素偏高时会传染。
有黄疸一定就是肝炎吗
有黄疸不一定就是肝炎。因为: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所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贫血、溶血,使血内间接胆红素过剩,造成肝前性黄疸。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炎症,致使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造成肝后性黄疸。
(3)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而肝脏酶系统发育未完全成熟,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能力不足,而出现生理性黄疸。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吉尔伯特(Gilbert)氏病引起的黄疸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所造成。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肺炎及伤寒等,在少数情况下也可出现黄疸。严重心脏病患者心衰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发生黄疸。各种原因造成的肝细胞损害,均可引起肝性黄疸。
由此可见,只要是血中间接胆红素或直接胆红素的浓度增高,都可以发生黄疸,肝炎仅是肝性黄疸的原因之一。遇到黄疸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体征、实验室检查、肝活体组织检查、B超及CT等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找出黄疸的原因,千万不要一见黄疸就武断地诊断为肝炎。
因为从肝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多方面观察,有黄或无黄只是症状不同,其本质仍是肝炎。
肝病有无传染性并非由黄疸的有无和轻重来决定,而是与有无病毒血症的存在和病毒是否正在复制、血和肝脏内复制指标是否明显有关。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只要乙肝病毒的复制指标e抗原(HBeAg)、去氧核糖核酸聚全酶(DNAP)及乙肝病毒去氧核糖核酸(HBVDNA)等阳性持续存在,不管临床上是黄疸型,还是无黄疸型,它们对易感者的传染性是完全一样的。实验证明,乙肝表面抗原有e抗原双阳性的血清稀释到千万分之一时仍有传染性。这说明只要e抗原阳性,不论有黄无黄,都有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