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见长辈不打招呼怎么办
孩子遇见长辈不打招呼怎么办
行为一:遇见长辈不打招呼。不少孩子碰到邻居或者父母的朋友时,要么低下头爱答不理,要么躲到妈妈身后。这种情况若偶尔出现,可能是因为当时孩子把注意力放在了别的地方,有的孩子则是针对特定人物和场合。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表现去观察,了解他们不主动打招呼的原因。但若是不分场合的普遍性习惯,那就需要特别注意了。
改善方法:年纪越小的孩子,遇见不太熟悉的人,第一反应往往是警戒与退缩,这是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这时,家长可以通过“宝贝,这是住在隔壁的李妈妈”等介绍开始,将孩子自然地拉入大人的社交圈,千万不要动不动就用“怎么不叫人?没礼貌!”这种口气来责备孩子。平时在路上碰到熟人时,可以多提醒孩子:“你看那是谁?”孩子可能就会主动跑去打招呼。打招呼不见得都得说“叔叔阿姨好”,碰上天性害羞的孩子,一个微笑、点头或招手,都是礼貌的回应。还有一种情况: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不愿主动打招呼,尤其是冲孩子发过火、表情严厉的人。这时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消除他们的恐惧感。
行为二:与人交谈不直视对方。一些孩子跟大人说话时,眼睛总是盯着地板,或者玩手里的玩具,回答大人的问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看起来很没有礼貌。其实,在孩子眼里,比他们高大的成人,尤其是不熟悉的人,是一种令人生畏的生物。如果孩子天性害羞,这样的要求会更困难。
改善方法:不要期待害羞的孩子转性成为外向活泼的人,学习一些技巧能够帮助他们降低人际焦虑感。如果孩子害羞,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引导他:“你低头不看阿姨,阿姨不知道你在跟她说话。”当孩子有所改变时,家长要立刻做出回应:“你刚刚说话时看着阿姨,很棒!”很可能你提醒十次只能成功一次,但要有耐心,看见孩子进步,就要立刻给他鼓励。另外,家长跟孩子说话时,可以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慢慢培养,就会形成习惯。
行为三:接电话没礼貌,或者打扰别人打电话。电话铃声一响,大多数小孩子就会兴奋地抢着接,但刚一拿起又转身跑了,如果不让他接电话,他又哭个不停;你正在接电话,孩子突然大喊大叫,或者制造麻烦打断你的谈话。对小宝宝来说,电话是个新鲜玩意儿,他们好奇又好动,所以喜欢抢着接电话。可是,当他们跟一个看不到、摸不着的声音说话时,他们又会感到害怕。
改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教孩子基本的电话用语:“请问你找谁?”“谢谢,再见!”“你等等,我去叫妈妈”……建议7岁以下的孩子接电话时,大人最好在场,因为他们可能无法正确传递信息。当孩子大一点了,可以在电话旁放好纸笔,让他们自己记录来电者的信息。
让孩子懂礼貌
一个没有礼貌、举止粗俗、不尊重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尊重和同事的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因此往往缺乏幸福感。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应就让孩子从小懂礼貌,讲友谊。
让孩子懂礼貌,最早便是让孩子学会同人“打招呼”。问候语虽然都很简单,但要让孩子养成习惯并主动说出,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如果孩子主动叫人或使用文明用语,做父母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懂礼貌的孩子是人人喜爱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长辈尤其是老年人。这点当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如果当父母的对长辈就不尊敬,不孝顺,孩子就不可能学会尊敬老人。
带孩子到别人家做客时,要教育孩子不要大声喧哗,不要狠抓主人递过来的糖果,和主人家小朋友要友好相处。在做客处一定不可去拉别人家的抽屉或翻别人的柜子,也不要到主人家的卧室特别是床上打打闹闹。
在公共场合,要守秩序,说话文明,乘公共汽车时,如果有人起来让座,一定要让孩子说谢谢。如果当你们下车时,让座者仍然站着,就要打声招呼请那人回坐。有些年轻的父母,抱孩子上车后,见到有人让座,吭都不吭一声就坐下,这给孩子的印象就是上车后,就应该有人站起来,如果没有人站起来,就会又哭又叫。
在公共场所要教育孩子不要大声喧哗,养成平静回答及表述自己意见的习惯。
有礼貌,表现在遵守各种社会公德,当父母的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他人的态度和所做所为,常常影响孩子以后对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此外,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会影响孩子日后的为人。比如,父母粗鲁,孩子就往往不会文静,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也往往不会尊重他人。
为了孩子今后的幸福,教育孩子成为有教养、有礼貌的人是十分重要的。记住这要在3岁前就开始。
别强迫孩子做这3件事
一、强迫孩子打招呼
见面问好是我们的传统礼仪,如果孩子没有养成这个好习惯,这似乎是一种缺少教养的行为。
然而,想让孩子变得愿意主动和他人打招呼,绝对不是在ta遇到XX叔叔,XX阿姨时,才来当面数落ta——
“跟叔叔说早上好……叫你问人呢!这孩子真没礼貌!”
“阿姨来看你了,叫阿姨……你怎么不说话呢?”
孩子在自己不熟悉的人面前,或处于自己陌生的环境中时,会本能地表现出畏怯和害羞。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本能导致的,在陌生人面前,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防御退缩。
如果你想让“打招呼”这种行为变成孩子愿意主动做的一件事,你应该做到:
1、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了解这个人,自热而然地建立起他们之间的“友谊”;
2、别等到该打招呼的时候才来强迫孩子,平时多花时间告诉孩子为什么要和他人打招呼问好,那才叫教育孩子:给孩子讲相关的故事、看相关的绘本、甚至玩过家家,都可以,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知道在什么场合应该跟别人打照顾,问候他人的方式有哪些;
3、除了刻板的“早上好”、“阿姨好”、“叔叔好”……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打招呼方式,例如跟对方微笑、跑过去给对方一个小小的拥抱,或者俏皮地跑到对方的背后给ta一个惊喜等;
4、多给孩子做榜样。
二、强迫孩子分享
还有的妈妈,常常为孩子的“自私”感到苦恼——
“明明有两个玩具,他宁愿把其中一个晾在一边,也不愿意分给别人玩!”
“每次看到有人动他的东西就哇哇大哭……这么小气怎么办?”
其实宝宝的行为不是“自私”,也不是“小气”,而是ta暂时还不能理解“分享”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大概从2岁左右开始,孩子就会进入到物权意识敏感期,只要是他的东西,他就一定要护在身后,别人一旦侵犯,孩子就会变得非常紧张焦虑。
在“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孩子看来,ta的一个破玩具也可能和你的戒指项链一样重要,要是被别人拿走了,ta就会瞬间变得很不安。
这种情况下,要是我们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忽略ta超强的“物权意识”,孩子可能会觉得:其实爸爸妈妈并不重视我的感受,他更关注别人要的是什么。
更坏的结果是,孩子逐渐变得不那么忠于自己,什么都让给别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卑微的位置。
但分享是一种美德,孩子始终要学会的,如何让他慢慢理解分享的意义呢?
1、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过度,这个敏感期得到满足后,孩子自然会过度到“愿意分享、乐于分享”的阶段;
2、多让孩子和其他宝宝接触,让宝宝在群体游戏中领悟到分享的意义;
3、还是那老三样:讲故事、读绘本、发挥榜样的力量。
分享属于一种社会化行为,家长多引导,能让孩子更快地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三、强迫孩子合群
还有的妈妈,深深知道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娃娃时期抓起,要是看到自家宝宝不爱跟别的小朋友玩,又要开始犯难了:“宝宝总是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是不是有点孤僻啊?”
更有的妈妈,会对孩子发出指令:“去!跟哥哥玩,不要自己呆在这!”
先别急着给孩子贴上“孤僻”的标签,3岁前孩子的人际交往特点是这样的:
▪ 1岁前:最爱家人,无朋友概念
1岁前宝宝对家人的陪伴需求非常强烈,只要家人不在身边就会变得焦虑不安,至于朋友到底是神马,ta真的还不懂,也不在乎。
▪ 1-2岁:“撩一撩”同龄小伙伴
1岁以后宝宝开始逐渐有了社交的端倪,但朋友概念仍然不强烈,仅仅停留在看心情“撩一撩”的状态,不见面就不想念,更多还是依赖家人的陪伴。
▪ 2-3岁:开始喜欢小群体玩耍
2岁后,宝宝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会表现出亲近的意愿,开始互动,进行简单的交流,交换玩具,并喜欢模仿对方的行为,有时候甚至还会想念自己的小伙伴。但妈妈可能也会发现,宝宝有时自己也能玩得很欢。(关注微信订阅号:朵妈亲子时光,聊聊亲子育儿那些事)
其实,宝宝的这些表现跟“孤僻”、“不合群”一点关系都没有。3岁前的孩子以独自游戏为主,但这时候他们多半已经表现出一定的亲社会行为。妈妈可以引导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一些合作性的游戏,如躲猫猫、滚小球、排排坐等。
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与同龄的小伙伴交流、互动。而不是给孩子贴上“不合群”的标签,然后强迫ta跟其他孩子一起玩。
孩子害羞怎么办
面对家有害羞内向的孩子,爸妈可以从哪些面向给予孩子踏出这一步的勇气呢?
不管是与同年龄孩子还是大人们的聚会,爸妈都应该多带孩子外出参加互动,借以增加练习的机会。在遇到这种状况时,可以当成是玩游戏一样,告诉孩子今天将进行一个挑战—看到某人走过来时,要站着说哈啰,倘若孩子做到了,可以给予一些鼓励及回馈,后续再循序渐进地,请孩子说完哈啰后,等待对方也打了招呼才能离开,如此逐渐地调节这类互动。或者是在孩子的聚会之中,设定目标—这次认识一个新朋友就好,当孩子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之后,下次的目标就可以晋升成认识3个新朋友,增加与他人的互动。
在与孩子的对话时,爸妈要给予孩子适当的信心与鼓励,除了口头称赞「你好棒!」「好厉害!」之外,还可以提供与其他人的连接,像是今天孩子跟不太熟悉的朋友打了招呼,爸妈可以再跟孩子说,你有没有看到他好像因为跟你打招呼之后,心情变得很好。从他人实际的响应及行为进行讨论,孩子可以获得更多回馈、感受也更加真实,更能了解跨出这一步的意义在哪里。
大年初一可以走亲戚吗
看你是哪一边的亲戚,如果是父亲这边的,初一走比较好,如果是母亲这边的,传统习俗是初二走,主要是看家风,家风严谨就会比较注重这个。
春节走亲戚要注意下面这些事情哦!
访客礼仪 注意细节
如果去别人家作客,家长要教育孩子,去作客不要两手空空,应该带上一些小礼物以示礼貌。到达主人家后要先轻轻敲门,见到主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好、拜年。进入屋内后,不能弄乱主人家的摆设,更不能床上床下乱窜。如果宝宝发现了自己特别感兴趣的物品,千万不要乱动,只有在征求主人同意后,才能拿出来玩耍。玩完后一定要放回原处。
另外,父母和主人交谈时,孩子不能随意打断,有事需要说时,可以先通过拉父母衣服等方法示意,在父母允许后再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主人家有小朋友,就要告诉孩子,小主人对他家里的玩具具有支配权,不能跟人争抢。果皮、食品包装袋等要扔到垃圾桶里,或放到指定的地方,不随处乱扔。临走时要学会对主人的照顾、款待表示谢意,并邀请主人有机会到自己家里做客。
客人到访 礼貌至上
当听到敲门声后,发现是亲友来访,要教孩子主动开门问候,表示欢迎。把客人领进门后,应该礼貌地请客人坐下。招呼客人坐下后,孩子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准备茶饮、水果、零食、点心,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注意的是,在大人交谈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要随便插话,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尊重。客人离开时,可以叫孩子一同送客,而且要送到门口跟客人道别,并邀请客人下次再来。
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
春节亲友上门拜年,孩子吃饭就不能像平常在自己家里那么随便了,要讲究礼貌。家长要告诉孩子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入座,然后请长辈尝尝,然后再自己吃,即使看见自己喜欢的饭菜也不能抢着吃。取菜时,尽量取自己面前的,不能在碗或盘子里乱拨,够不着的菜可礼貌地请求别人帮忙,不能站在椅子上或者横在桌子上自己够取食物,更不能用手抓。自己吃完饭后先放下碗,然后有礼貌地对还没吃完的人说:“请大家慢用”。
另外,孩子就餐时要注意坐姿,不能歪着、斜着或趴着,也不可大声喧哗,或者边玩边吃,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玩耍。不要舞动筷子、勺子或刀叉,以免妨碍到旁边的人用餐。咀嚼时尽量控制自己不要发出怪声。不管菜的味道是否符合自己口味,都不能评论菜的味道不好。
主动跟别人打招呼
无论是客人到访还是到别人家作客,孩子碰见一些不常见的客人时,大多数情况下会羞于不知道怎么称呼。要解决这种尴尬场面,父母最好提前教导孩子该怎样称呼将要见面的客人,事先“排练”一下,这样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拿红包吃零食 礼貌也讲究
拿红包也是有礼仪的。亲戚朋友给孩子红宝时,教孩子用双手接红包,一定要说“谢谢”,千万不要当着客人的面拆红包,那是非常没礼貌的。
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
专家点评
两代人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对待很多问题往往不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隔代教育,父辈要做到:
尊重理解 应该理解双方的父母。不管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采取了怎样的育儿方式,其出发点总是好的,要尊重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从这一点出发,怀揣着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所有的矛盾便有了得以调和的出发点。
发挥各自优势 每个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作为爸爸妈妈要注意发现祖辈不同的性格特点,作为引导。比如,爷爷可能很幽默、会很多传统的小游戏,奶奶可能很有爱心,外公可能很严肃等等,在隔代教育中,要发挥祖辈和父辈对孩子不同的教育功能。如果祖辈以前是做教师等行业,他们的教育理念应该和父辈们差距较小,所以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来教养孩子。
大胆地商议 在教养问题上如果出现了分歧,那么开诚布公地商量是最好的方法,免得老人觉得在家里没什么地位、是儿女给他的下马威等。
编者建议
祖辈:当好配角
祖辈要摆正心态,孩子的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自己是起辅助作用的。另外,教育也是科学,是与时俱进的,不要太固执己见,要虚心听取年轻一辈的意见。
父辈:理解+策略
祖辈在抚育孙辈时,最容易出现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和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年轻一辈家长应当有策略地应对。
不公开指责 不要在孩子面前互指对方的不对,这样容易让孩子不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或者让孩子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想法,以后谁的话也不听。
好好沟通 我们也是父母的孩子,可以和父母好好沟通,不要一看自己看不惯的事就冲老人使脸色,说出难听的话,这样谁都下不来台,老人也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就更加难处了,也不能取得好的效果。
迂回战术 如果遇到那种特别固执的老人,可以默不作声,先把孩子从老人身边带开,尽量让孩子和老人单独处得时间减少,管教孩子时不要在老人的面前,过后让老人的子女好好和老人说(媳妇不要和公婆直接冲突,女婿不要和丈人直接冲突)。
亲历亲为 还有一点最好别把孩子寄养在父母那儿(只是指大多数情况下),有时间就尽量自己带!
如何教孩子懂礼貌
一、首先要学会“打招呼”
与人打招呼虽然是很简单的事,但是要让孩子养成这一习惯却是不太容易的。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输入这一意识,让孩子自主意识上能够做到主动与人打招呼。
2二、父母以身作则,礼貌待人
一个有礼貌的父母才能教出懂礼貌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的影响作用,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在无形中熏陶着孩子。所以,父母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懂礼貌的好榜样。
3三、教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在生活或游戏中,父母都可以抓住一切机会教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例如游戏的时候,让孩子对小伙伴说:“你好,小汽车请给我玩一会,好吗?”;如果小伙伴给了以后,让孩子学会说“谢谢”;玩耍结束后,要跟小伙伴说“再见”。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礼貌用语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不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
4四、孩子有不文明表现时,要及时纠正
孩子接触的环境和事物不一定都是正面的、良好的,由于缺乏判断力,有时也许会沾染上一些不文明的习惯,所以这就要求父母帮助孩子来甄别,摒弃不良言行。
5五、对孩子的礼貌行为要及时表扬鼓励
孩子有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父母需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何受到表扬,并强化自己的礼貌言行,坚持下去。
怎样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一、深有体会法
夏季的一天晚饭后,我们到街上散步,孩子见到西瓜摊的西瓜很大,兴奋地叫我买。我解释说,天气这么热,回家还有两站路,抱个大西瓜太累人了,不买。孩子先是说这说那,弯眉撇嘴,后来怨气连天地说:"我最喜欢吃西瓜,你们不买。你们最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认真学。"我想,我硬压孩子也没用,不如让他体验一下,以后他就不会这样犟了。于是 ,我说:"买瓜可以,你要负责拿回家。"孩子同意了,抱着瓜就走。一会儿就满身大汗累 得抱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大西瓜抱回家。孩子深有体会地说:"吃这个瓜太不划算了!"
二、顺水推舟法
一个星期天,我们计划在家做家务,搞大扫除,孩子叫我野外去玩,我说去不了。他玩 耍心切,很不满意地说:"我叫你做什么你不做,以后,你叫我做什么,我也可以不听。" 我就顺着他说:"你不要我管太好了,我确实不想管你,以后,你的衣裤你洗,你用的文具 你买,你的事情你自己管……"话还说完,孩子变得嬉皮笑脸地说:"爸爸,我要你管,我 听你的,下次到野外去。"
三、将心比己法
孩子称呼长辈直呼其名,以此为乐。这样不尊敬人很不好。一天在路上遇见熟人黄新荣,他抢先招呼道"黄新荣、黄新荣。"事后我教育他,他反而生气地说:"他是叫黄新荣, 你为啥不许我喊?叫名字有啥错嘛?"我说:"如果有个小朋友不尊敬我,在街上见到我叫我唐心贵,你怎么想?你以后长到三四十岁,小朋友不叫你唐叔叔,叫你唐井,你怎么想?"孩子沉思了一会儿。这以后,对长辈直呼其名的缺点改正了。
四、分析说明法
一天,我见孩子做作业时字写得很潦草,不如过去写得好。我叫他把字写好些。他说: "我们班长罗意的字写得那么潦草,老师还表扬他写得好,我比罗意写得好多了,却没得到表扬,我也不好好写了。"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做完作业后,我给他分析:"全班几十个学生,老师一时没注意到你,这没什么。从今天起,你认真写,要不了几天,老师肯定会表扬你。"过了两天,孩子放学回家,高兴地说:"爸爸,就和你说的一样,今天,老师在全班表扬我的字写得好。
宝宝3岁前必须纠正的四种性格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
2.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
3.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而实用。
这5个习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甚至抑郁!再不改就晚了 负面暗示
家长出门在外难免会遇到熟人,但是很多父母都会有口头禅或者是谦词,比如说自己孩子太笨、笨蛋之类,却不知道这样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多大的打击。 有的家长让孩子和别人打招呼,孩子不肯。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就这样,胆小、害羞。”这种对孩子的解释方式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暗示孩子"我胆小、害羞"。再和人打招呼时孩子就真的变成胆小、害羞了。 有些家长在和别的家长交流时,常常羡慕别人的孩子哪儿都好,反过来马上对自己的孩子说:你就不如这个小朋友。这种暗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如何让宝宝从小开始学习尊敬长辈
爸爸妈妈生病了
1、父母扮演家人,躺在床上休息,并对孩子说:“宝贝,我感觉很不舒服,你能帮我把桌子上的水杯端过来吗?”
2、父母可以让孩子摸一摸自己的头,并对孩子说:“我的额头烫不烫?是不是发烧了?”
3、父母还可以对孩子说:“我感觉有些饿,你能帮我拿一些食物过来吗?”
4、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看孩子有哪些表现。如果孩子主动关心父母,那么游戏就算收到效果了。
一般来说,孩子会模仿父母平日里的做法,这表示孩子已经在心中种下了关怀的种子,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就有助于激发孩子的爱心。此外,让孩子自由发挥,父母总会从中发现惊喜。
奶奶累了
1、在屋中准备一把椅子,奶奶和孩子一同站在椅子前,爸爸妈妈问孩子:“只有一把椅子,谁来坐呢?“让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2、爸爸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妈妈年轻不怕累,奶奶年纪大了容易疲劳,我们请奶奶坐椅子好不好?”
3、当奶奶坐下后,爸爸妈妈继续说:“我们给奶奶捶捶肩吧!”然后和孩子一起为奶奶捶肩。
4、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孩子做其他事情,例如,帮奶奶拿水杯、报纸等。
父母要把尊敬长辈的礼貌用语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宝宝习惯这种方式。比如早上起床以后,如果爷爷奶奶准备好了早餐,教育宝贝有礼貌地向老人打招呼:“奶奶,早上好!”“谢谢爷爷!”“再见,爷爷奶奶!”出门在外的时候,给宝贝提一个总的要求: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是你认识的叔叔阿姨,都要有礼貌地说一声“叔叔阿姨好!”
同时还要教育他:如果叔叔阿姨没有朝你这个方向看,可能是他正在忙自己的事情,你就可以不打招呼了;如果这个时候打招呼,反而有可能打扰叔叔阿姨。这不但锻炼宝贝尊敬长辈、讲礼貌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宝贝根据场合灵活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
宝宝不理人怎么办
首先是做为家长,不焦虑,自自然然的接受孩子现在的表现,你要明白这个结果,也是因为和你提供的信息,和你提供的环境成正比的,家长接纳孩子的不爱搭理人的现状,并不是就这么算了,而是依然对孩子好,不让家长的抱怨,唠叨的话让孩子听到,那样不但没用,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困惑,逆反。
其次是家长要起到榜样作用,在家,在外面都积极的和人打招呼,热情的聊上一会儿。这样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怎么和别人打招呼,怎么和别人聊天了。BBunion早教中心的小编觉得,很多人在网上很能聊,可生活中,几乎不和什么人聊天了,在家也说的很少,这样的生活场景,怎么可能起到榜样作用。
再次通过绘本,通过示范,引导孩子和别人打招呼。一旦孩子做到了,就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孩子受到鼓励会对打招呼这件事儿,产生积极的情绪力量。
第四家长要多带孩子到孩子多的地方玩儿,让孩子和孩子去学习。家长应该有这样的经验吧,孩子和孩子学说话特别快。让孩子到人群中,别的爱打招呼的孩子,会主动和他玩儿,这样他就学会了别人怎么做的。这样的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效果最好。
最后要明确告诉孩子,经常遇见的人都怎么称呼。如果孩子对怎么称呼都不知道,那他肯定会遇到挺大障碍的,即便是他鼓起勇气打招呼,也可能会遭到你的打击,你会说,这样直接说话不礼貌,对长辈要有称呼。所以,你需要提前告知孩子,“叔叔""阿姨”“小朋友”等等这些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