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老人的性需求怎么解决
丧偶老人的性需求怎么解决
1、丧偶老人的性需求怎么解决
自慰或者再婚。
2、老男人需要性生活吗?
中国许多人的观念中,“性”是避而不谈的事情。因为,他们大都认为,人老了,性功能就衰退了,没有性生活很正常。一旦老年人对性表现出兴趣,就很容易被当作“不正常”甚至“变态”。其实,老年人有性的要求和性行为都是正常生理、心理现象。
老人再婚 九成不能如愿
老龄化社会到来,丧偶或离异老人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我国丧偶老人占老年人口的27%左右(约4748万人),对他们来说,是勇敢再婚,还是孤独终老,关乎晚年幸福。
一项调查表明,80%的丧偶老人有再婚愿望,但其中婚姻登记的不足一成,九成不能如愿。为何再婚这么少,丧偶老人该怎么把握住自己的幸福?
从法律角度来说,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生活。然而现实中老年人婚姻,往往需要面对子女的阻挠和舆论的压力。
综合来看,子女干涉老人再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怕老人给自己丢脸,二是财产问题。很多子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干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这不但在法律上找不到支持,在伦理上也是不孝顺的。
除了子女的干涉,还有出于对舆论、情感等方面的顾虑,使得不少想要再婚的老人最后无奈地选择了隐婚,也就是“搭伙住”,而不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但这种情况有隐患存在,在一些财产的分割上很容易发生纠纷,尤其在老年人突然离世时。
即便不能领取结婚证,老人在隐婚时也应尽量对各自的财产和婚后的财产归属做出明确的约定,对一些家庭事务也做好约定,并到公证处进行公证,以防万一。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想要再婚的老人都该大胆迈出这一步,自己把握晚年的幸福。只要有再婚的愿望,就勇敢地面对自己真实的感情,和子女沟通。在这些方面和儿女达成共识,再婚的好处一是对自己身心健康有益,二是可以减轻儿女的经济及陪伴负担。
对大多数想隐婚的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需要一个互相照顾、陪伴、说话的人。所以建议决定再婚的老人,在伴侣的选择上要理智和慎重,健康状况是需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如果自己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就尽量找一个身体状况比自己好一点的人;二是生活习惯不能差异太大。如果对方能够和自己志趣相投,有共同的话题和爱好,更适宜走到一起。事实上,很多再婚老人走到一起以后,不仅精神更好了,日子也过得甜甜蜜蜜。
老年人再婚时,要慎重对待两个问题,首先明确权利和义务,将双方抚养未成年子女的责任和双方子女的赡养义务明确。其次是财产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决:一是进行财产约定,书面约定各自财产的归属,如各自婚前财产及各自婚后个人名下的财产,在老人去世后,由各自子女继承,双方均不继承对方财产等;第二,通过立遗嘱的方式合法处理个人遗产。
谁说老年性下降人老性不老
古稀也是好年华
一般人认为,谈情说性是年轻男女才会做的事情,然而世事无绝对——恋爱没有分年龄界限。曾在康城影展大获好评的韩国电影《七十好年华》,正好解释了“爱情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这套专门讲述老年人恋爱的影片,与其他老年人恋爱片种不同之处,在于导演用纪录片的方式,大胆反映老年人所需要的情与性。
影片开头,丧偶多年的老人朴祖圭用眼神告诉观众,孤独老人生活是十分凄凉的,直至有一天,当朴爷爷遇上可爱的老妇李善艺后,生活从此得到大解放,两人一见钟情,决定结为夫妇。
影片集中描述朴老先生及老太太婚后的生活,两人作鸳鸯戏水,甚至有一幕长达七分钟的性爱场面。
影片推出后,旋即成为韩国人热门话题。影片平实地反映老年人性需要,打破长久以来性爱讨论范围只集中于年轻人的现象。当地性学会名誉会长金元晞表示,老年人也需要性生活,由于生理周期已不同于年轻人,因此性爱方式应作出相应调整。电影中朴爷爷表现,正好教导老年人如何解决个人性需要。
人老性不老
虽然性需要会随年纪渐长而不断改变,不过,年纪渐大不等于性功能完全衰退。相反,老人一样可以有重质不重量的性生活。重点在于如何保持性生活之余,又不会因性事过于频密而影响健康。以下有一些健康老人的性生活贴士,可供参考。
相信自己的性能力:性功能强弱,除受生理因素影响外,心理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不要一味怀疑性功能出现大问题,因而缅怀壮年时的性能力。须知道,年老的你不能与壮年相比,否则只会令你永远得不到满足。故此,只要能够正常进行性事,就算一个月一次也好,性能力已算OK。
适度增加营养:不要胡乱相信坊间壮阳药物,日常食物营养才是最重要的。老年人可多进食含锌(生蚝、虾、蟹)、锰(香蕉、核桃)及硒(贝壳类海产)等增进性功能的食物,有助促进性生活质素。保持适量性生活:过度压抑性欲,只会令性功能提早衰退,相反,适量性生活有助性激素分泌,保持性器官正常运作,避免因极少运作而出现早衰的现象。
(责任编辑:张阳 实习编
老人丧偶后的心理过程有五个阶段
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通常比较剧烈,其心理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葬。
第二阶段,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这时,死者已离开身边,存留者常常会对着照片中的他(她)生闷气,又迁怒于其他人,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
第三阶段,要求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配偶失去,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第四阶段,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
第五阶段,他们开始从绝望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
上述五个阶段也可分别概括为震惊阶段,情绪波动阶段,孤独感产生阶段,宽慰自我阶段、重建新模式阶段。各阶段长短,因人而异。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是消极的。
盘点对老年生活的错误认识
1.人不宜过性生活:无可否认,老人的性器官有所萎缩,性激素分泌也大为减少,性欲减退,性反应迟缓。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老人不能享受性生活,那种认为老人过性生活是“老不正经“的观点更是错误的。现代医学认为,老人只要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适当的性生活不仅可以增添心理上的愉悦,而且还可推迟人体的衰老过程,防止老人的“脑老化”,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肥胖。
2.人睡眠应该少些:古人曾把眠食二者视为养生之要务,认为“能睡者,能食,能长生”。但一般人总认为人老了,就该少睡,实际上,“少乃老人之大患”,老人更应该有充足睡眠。60~70岁,每天应该睡8个小时;70~90岁,每天应该睡9个小时;90岁以上每天应睡10~12小时。女性比男性的睡眠时间要更多一些。除正常的夜间睡眠外,老人最好能有1~2小时的午睡时间。
3.退休就应彻底休息:人体的生理器官,遵循着“用则灵,不用则废”的原则。如果一个人经常用脑,大脑细胞就是易出现退行性变化;身体经常锻炼,器官系统就能健康地发挥其功能,不易生病。大量的调查证实,一个人即使到了退休年龄,仍然需要工作。希腊60岁以上退休老人中,有一半以上仍然坚持工作,他们退休后坚持工作绝非为了挣钱,而是为了健康长寿。统计表明,这些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的老人比呆在家中无所事是、彻底休息的老人寿命长,心理稳定。
3.丧偶老人何苦再婚:丧偶,对老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老人身心的摧残很大。有人通过40年的研究发现,丧偶老人在半年内的死亡率达5%,比未丧偶组高出40%。现实生活中,多数丧偶老人为陈旧观念束缚,而不愿再婚。实际上,再婚可帮助老人摆脱孤寂,延缓衰老,减少疾病,身心健康。
丧偶老人有哪些消极心态
过度悲伤型
失去亲人悲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过度悲伤、长期悲伤,将悲伤作为一种稳定的心态持续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不能自拔者,就成为一种不健康的病态心理了。
例如:有对老夫妻感情甚笃,不幸的是,丈夫在一次外出中意外身亡。妻子毫无思想准备,听说后悲伤得晕了过去,醒后哭得死去活来。丈夫的丧事办完了,妻子却长期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解脱。身体很快就垮下来了,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中医的“七情”学说认为,“悲伤肺”。老年人的机体功能本来就处于退行之中,老年人丧偶,过度悲伤可使老年人肺气郁闷,上焦不通。不但会降低老人适应生活的能力,还会使人体的代谢功能减低,免疫功能削弱,促使迅速衰老、疾病丛生,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怀念恋旧型
老年夫妻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是老年爱情生活的调味剂。老年人丧偶会使未亡人强烈地感到死亡在不可抗拒地逼近。一些缺乏健康生死观的老年人感到无助、焦虑,缺乏生存的美好希望。这时,留恋追忆过去就会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有一对七十多岁的老夫妻,丈夫身体不好,内外都非常依赖妻子。不幸的是,妻子患病先他而去。常年在生活中养成的对妻子的依赖性,在妻子去世之后马上转化为强烈地无助感和孤独感。悲伤之后,他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变得感情脆弱,回忆过去成了他主要的生活内容。
当人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时,死亡就会迅速逼近。因此,对过去的追忆和怀恋绝对不应成为自己勇敢生活的障碍。
后悔自责型
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丧偶之人自责地讲这类的话,例如:“都怨我,当时如果我能及时注意,他(她)就不会走得这么快了。”把亲人的死归结为自己的责任。不过有的 人只是说说而已。但是,如果真的过敏地把那种自责与亲人的去世等同起来,使悲伤之情长期萦绕心头就成为问题了。
因为过去夫妻间的磕碰,妻子死后,他在悲伤之余产生了强烈的自责、罪恶感。他因为无法补偿过去,就用这种持续的悲伤不断地责备自己,以求得到良心上的安慰。
独身老人的性心理特征有些什么
(一)丧偶老年人的心理活动特征
丧偶老人的心理变化通常比较剧烈,其心理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所有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新近的死者。许多人往往痛不欲生,简直到了欲死不能的地步,他们整天涕哭,甚至拒绝死者火化或下葬。
第二阶段,对死者和其他人发怒或带有敌意。这时,死者已离开身边,存留者常常会对着照片中的他(她)生闷气,又迁怒于其他人,很容易无缘无故地和别人争吵。
第三阶段,要求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由于配偶失去,旧的依恋关系已不复存在,悲伤的情绪开始向他人发泄。他们常常会不顾别人是否愿意听,对一切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第四阶段,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配偶已永远地失去了,正常的生活已彻底打乱了,整个心被绝望占据。
第五阶段,他们开始从绝望中撤退,向往正常的生活并开始重新组织新的生活。这一阶段,他们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其他人或其它事上去,主动地压抑悲痛的情绪,从表面上看,情绪上完全恢复正常。
上述五个阶段也可分别概括为震惊阶段,情绪波动阶段,孤独感产生阶段,宽慰自我阶段、重建新模式阶段。各阶段长短,因人而异。
总的来说,丧偶的老年人的心理是消极的。
(二)独身老年人的性心理
传统的看法是,人到了老年似乎不应再有性的要求了,性功能也必然一落千丈,尤其是独身丧偶的老年人;很少有人关心他们的性心理状态,从而使许多老人丧偶后,性兴趣,性活动受到严重的压抑。
其实,性是自然本能的表现,无论是什么阶段都存在性的问题。老年人性功能较中年人有所下降,但并不是消失。老年人丧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适和恢复,这种本能的,又高于本能的情感(性爱和情爱)也会随之恢复。他们渴望性活动,有性兴趣,这是自然的,正常的事,无需大惊小怪。
老年人适当性生活有利健康
古稀也是好年华
一般人认为,谈情说性是年轻男女才会做的事情,然而世事无绝对——恋爱没有分年龄界限。
曾在康城影展大获好评的韩国电影《七十好年华》,正好解释了“爱情对老年人来说也是一种生活必需品”。这套专门讲述老年人恋爱的影片,与其他老年人恋爱片种不同之处,在于导演用纪录片的方式,大胆反映老年人所需要的情与性。
影片开头,丧偶多年的老人朴祖圭用眼神告诉观众,孤独老人生活是十分凄凉的,直至有一天,当朴爷爷遇上可爱的老妇李善艺后,生活从此得到大解放,两人一见钟情,决定结为夫妇。
影片集中描述朴老先生及老太太婚后的生活,两人作鸳鸯戏水,甚至有一幕长达七分钟的性爱场面。老太太由于年纪过大,下体干涸。朴爷爷为求重燃她的性欲,轻轻抚摸老妻每一寸肌肤,甚至在事后大胆讨论做爱细节,以便改善性爱质素。
影片推出后,旋即成为韩国人热门话题。影片平实地反映老年人性需要,打破长久以来性爱讨论范围只集中于年轻人的现象。当地性学会名誉会长金元表示,老年人也需要性生活,由于生理周期已不同于年轻人,因此性爱方式应作出相应调整。电影中朴爷爷表现,正好教导老年人如何解决个人性需要。
人老性不老
虽然性需要会随年纪渐长而不断改变,不过,年纪渐大不等于性功能完全衰退。相反,老人一样可以有重质不重量的性生活。重点在于如何保持性生活之余,又不会因性事过于频密而影响健康。以下有一些健康老人的性生活贴士,可供参考。
相信自己的性能力,除受生理因素影响外,心理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不要一味怀疑性功能出现大问题,因而缅怀壮年时的性能力。须知道,年老的你不能与壮年相比,否则只会令你永远得不到满足。故此,只要能够正常进行性事,就算一个月一次也好,性能力已算OK。
适度增加营养,日常食物营养才是最重要的。老年人可多进食含锌(生蚝、虾、蟹)、锰(香蕉、核桃)及硒(贝壳类海产)等增进性功能的食物,有助促进性生活质素。
保持适量性生活,只会令性功能提早衰退,相反,适量性生活有助性激素分泌,保持性器官正常运作,避免因极少运作而出现早衰的现象。
丧偶老人怎样调适心理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两个人正相携安度晚年之时,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使其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据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一个剧烈悲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一、自责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为什么过去常常对他(她)发脾气?为什么没有坚持让他(她)去医院检查?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生者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二、怀念 老伴逝世,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地凄凉和孤寂。
三、恢复 在亲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首先,欲使自己尽快地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渲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已的注意力,可以到亲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
最后,所谓“老两口到另一个世界再团聚”的企盼,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高龄老人养生的禁忌
禁忌一:孤独带来绝望
在我们周围,常可以看到,高龄老人突然遇到丧偶事件,会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导致不久也亡故了。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人是群居动物,尤其是老年相伴的伴侣一旦丧失,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人到了老年阶段,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
禁忌二:“折腾”引发惨痛
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机体各器官功能明显衰退,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可是,常常遇到的是,高龄阶段还去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甚至参加旅游、观光、会议等带有明显“折腾”性质的活动。什么“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理由很多。其结果是“力不从心”,突发严重健康事件。“生命在于运动”是对的,但对于高龄老人来说,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平安地幸福生活着。
禁忌三:倔强导致意外
现实中,最多见的是老人性格刚烈、脾气倔强,平常生小病从来不去医院治病,病情加重时就自己买点药吃,按自己多年的“经验”生活着。一旦遇到又一次生病,家人、子女力劝他到医院去看病,可是老人始终不肯,还会进一步发生争执,最后,走了“不治而终”的不归路。
老人要跨越5道坎
清晨多危险 行动宜缓慢 许多老年人本来就患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夜晚经过七八个小时的呼吸、排汗、排尿等消耗,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血液黏稠度增高,清晨极易出现心脑血管血流不畅或停滞,引起心肌梗死或脑梗塞,乃至猝死。统计资料显示:老年人在黎明或清晨(4~7时)去世的人数,高过死亡总人数的60%以上;其间的心脑血管病猝发率,高达70%~80%,是老人性命攸关的重要时刻。防备的办法是:入睡前及“起夜”时适量地喝些水,以降低血液浓度;清晨起床时动作宜缓慢,不可过分急快和猛烈;醒后最好呈平卧姿式躺半分钟,起来后坐半分钟,再在床边两腿下垂半分钟,再站立行走。
月中防潮汐 情绪宜稳定 医学家研究发现,在农历每个月的月中(农历15日前后),心脏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都比平时要高许多。过去不明其因,现已获知它是一种天体引潮力作用产生的周期性波动现象。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约为体重的70%~80%,宛如一个奔流不息的微型海洋。每至农历的月中,受月亮和太阳弓,力的影响,必出现定时涨落的潮汐反应,引起体液、血液等的起伏波动与变化,导致心脏及血管病的发展与加剧。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老年人,在农历每月月中的那一两天,无论何因何事,都应力戒急躁,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静,并避免剧烈的运动与强烈的精神刺激,以防受潮汐反应的影响,加剧旧病或诱发新病。
岁末天寒冷 起居重保暖 岁末年初,天气寒冷,老年人由于元气不足,体温调节功能减退,受到寒冷的刺激,极易引起机体代谢与免疫功能障碍,稍有不慎,便会旧病复发或罹患新的疾病,甚至导致突然死亡。老年人岁末养生,重在生活调理,一要保持生态平衡,做到起居有常。居室及日常生活环境温度不可过低或过高,以免外感风寒,内伤元气。二要注重膳食安排,做到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多吃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的食物,增强体质。三要加强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活动。但锻炼的项目和强度要慎重选择,以全身性运动为佳。四是穿着忌厚重,宜松软、轻便。衣料宜用纯绵、纯毛、纯丝织品,外套宜穿羽绒服,并注意头部及足部的保暖。
丧偶多悲哀 罹难接踵来 医学专家对2500名老年丧偶者的调查显示:因极度悲痛与难以排解的情感依恋,在丧偶后的半年时间里,许多老人一厥不振、罹患疾病并快速死亡。科学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丧偶老人的免疫功能竟然下降了90%;其所患病症,心脏病和中风居于首位。对于此现象,丧偶老人及其子女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子女应多给予老人以体贴、温暖与关照。
健康七八九 百岁不是梦 医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处在70~79岁的年龄段和50~59岁的年龄段身体状况几乎一样,平均每个月都有两次健康波动,若平安度过这个“坎”,8岁以后健康状态便明显稳定。专家认为,老人欲获高寿,保健诸事须精心对待与安排。这里借用我国著名养生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的话作回答:“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按照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用健康卫生知识来充实自己,那么,我们每一个人一定会按照自然规律,健康七八九,百岁不是梦。”也就是说人到70岁、80岁、90岁很健康,那么活到100岁都是很普通的事。
高龄长寿老人养生四大禁忌
禁忌一:倔强导致意外
现实中,最多见的是老人性格刚烈、脾气倔强,平常生小病从来不去医院治病,病情加重时就自己买点药吃,按自己多年的“经验”生活着。一旦遇到又一次生病,家人、子女力劝他到医院去看病,可是老人始终不肯,还会进一步发生争执,最后,走了“不治而终”的不归路。
禁忌二:“折腾”引发惨痛
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机体各器官功能明显衰退,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可是,常常遇到的是,高龄阶段还去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甚至参加旅游、观光、会议等带有明显“折腾”性质的活动。什么“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理由很多。其结果是“力不从心”,突发严重健康事件。“生命在于运动”是对的,但对于高龄老人来说,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平安地幸福生活着。
禁忌三:孤独带来绝望
在我们周围,常可以看到,高龄老人突然遇到丧偶事件,会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导致不久也亡故了。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人是群居动物,尤其是老年相伴的伴侣一旦丧失,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人到了老年阶段,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
禁忌四:恐惧造成末路
高龄老人,尤其是90岁以上,他们同龄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他们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于人世,于是想到死亡要降临在自己身上了,结果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统观世间的高龄老人,虽然长寿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已经证实,那就是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高龄老人想到死亡的来临是非常自然的,可以理解的。但关键是要想到以后,想到自己应抱什么态度。概括起来,最正确的态度是顺其自然,泰然处之也。
如何关爱丧偶老人
1、子女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对于丧偶老人,子女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对生活的依恋,从而减轻其丧偶的痛苦。
2、避免老人的过度自责
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住自己的老伴儿。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好,就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疾病,导致早衰。
3、转移老人的注意力
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睹物恩人,会不断地强化思念之情,加深精神上的痛苦。因此,不妨把一些遗物暂时收起来,将注意力转移到现实和未来的生活中。
4、帮助老人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老伴离开以后,原来的一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老人很容易陷入孤独寂寞之中。因此,丧偶老人要积极地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减少对旧生活的眷恋。
5、鼓励老人扩大活动圈
与人多交往,子女可带着老人去旅游,去访亲探友;培养老人新的业余爱好,如养花、种草、集邮、喂养家禽等。还可指导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主动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若老人有再婚之念,应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其余生之年重添乐趣,切勿用封建意识横加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