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自信有助宣泄坏情绪
让孩子自信有助宣泄坏情绪
家长与孩子对调角色,让他们在游戏中担任强有力的角色,而你自己扮演弱小无能的角色。哪怕每周只有半小时,也要腾出这段“专门时间”,让孩子做做主。这样孩子就会感到有足够的自信,来向你表露他们的想法。你不但做到了很好的倾听,而且在玩耍大笑中,有效地帮孩子解压。
比如孩子想和爸爸玩打针游戏(最近他刚挨过一针)。爸爸就要一反平日的矜持,样子可笑地佯装逃跑,或滑稽地叫喊:“不!不要!求求你!”孩子肯定会大笑,然后追着你一定要打到为止。等他心满意足地打到了,就会特别有成就感,无形中自信心也更强了,也许今后再打针的时候都不会再哭了。
相反,总有家长在游戏中也扮演着强者,孩子给你“打针”,你却非常冷静地说:“一点不疼,没什么害怕的。”想借此让孩子也坚强起来,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家长也明白,打针哪有不疼的,这样等于在欺骗孩子。倒不如“演”出他的真实感受,让他产生共鸣。
也许有家长会问:游戏中让孩子做主,怎么把握这个度呢?度小了达不到效果,度大了又变成了放纵。杨开说,只要在孩子安全的范围内,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在游戏中家长能放松地扮演弱小角色,让孩子扮演强者,孩子很可能会一边起劲地玩,一边放声大笑,他们的所有坏情绪也会随之被抛到九霄云外。
孩子哭闹家长学着见招拆招
哭是一种情感宣泄
不少父母一见孩子哭就心烦,有的制止孩子“不准哭”,有的讽刺挖苦“男孩还有脸哭”,有的斥责“这么娇气,没出息”,有的威胁“再哭就不喜欢你了”……然而,哭泣是人类情感的自然流露,就连成年人遭遇失恋、失业等打击都会哭,更何况弱小的孩子。泪水并非软弱,也不代表无能和退缩。哭泣是孩子的权利,也是他们表达情绪的手段。父母狠心不去拥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出独立,反而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不许哭”这种对孩子情绪的过度抑制,不仅无法帮他们正确认识情绪,也不能学会控制情绪。
父母总是对孩子的哭泣表示不满,会让孩子认为,父母喜欢的是乖巧的自己,而学会隐藏负面情绪,同时形成了父母不可信赖的印象,无法无条件分享内心感受,导致亲子关系疏远。其次,孩子会认为至亲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绪,别人肯定更不喜欢。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压抑,可能导致抑郁。最后,坏情绪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负面情绪压抑久了,孩子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宣泄方式,比如打骂、摔东西等。
因此,家长需要把哭的权利还给孩子。不妨先记住4个原则:孩子哭的时候,第一,不要打断哭泣;第二,不要急于发表意见;第三,用心理解与交流;第四,用行为告诉孩子,你关心他,如递上纸巾、水等。
生理需求型 耐心沟通多学习
灵灵1岁多了,说话只会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一次,妈妈带她到街上玩,灵灵突然指着街角说“要,要”。妈妈顺着她的手指看过去,一串气球正飘在天空中。于是妈妈买了个气球放到灵灵手上。可灵灵却哭了起来,一个劲挥着手。妈妈急了:“你不是要气球吗?还哭什么!”这时,邻居王阿姨路过,连忙帮耐心询问才知道,灵灵是想要一旁的棉花糖。
孩子发脾气是情绪的宣泄
发脾气是孩子达到自我目的的一种手段。
另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发脾气是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绪宣泄——让他充分发泄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有好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孩子从来不发脾气,不见得就有利于他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他将许多不良情绪都闷在心理,将来将会使得他不堪重负,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怕孩子发脾气,甚至还鼓励孩子心中有不满时,适当发发脾气。
面对孩子的发脾气,我们可以利用“不予理睬”的方式。即面对任性的孩子,只说一句警告的话,然后通过以下的几个步骤纠正他。
1)面对孩子的种种理由与各种胡闹行为,采取不解释、不劝说、不争吵的办法,否则就会强化他的争吵、胡闹行为,使他的目的得逞。可以先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做你正在做的事。
2)如果孩子进一步胡闹,且使你难以忍受时,可以暂时离开现场。这时仍然保持不批评、不与之讲道理、不打、不骂的态度。
3)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告诉他:“你刚才胡闹是不对的,现在你情绪稳定了,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去了!以后你再这样,我们仍然不会理你。”
给孩子自信
什么是“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信不信由你。
孩子情绪压抑怎么宣泄
一:写出来
能直接说出来固然好,但有些孩子就是不善言辞,他们在同龄人中表现的相对比较腼腆,害羞,不过,这并不影响他情绪的表达,我们可以让他写出来……相信从现在风行的个人博客、微博中,我们已经看出一些端倪:写出来,照样可以起到宣泄自己情绪的作用。
二:画出来
千万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每个孩子从一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的擅长书写、有的擅长表达、有的喜欢画画。情绪的表达和宣泄也是如此,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说出来,也不喜欢写日记,那就让他画画吧。专家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想想我们小时候,弄到点颜料就开始胡乱涂画,到处留印。这是我们的一种天生性情,同样可以用来让孩子处理自己的情绪,用来做情绪管理。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试着让他把自己的心境用一副图画呈现出来,画画的过程和他书写的过程是一样的,透过另一种形式,他也会从另一个视角洞察自己的情绪,平复自己的心境。
三:说出来
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宣泄情绪的方式,如果孩子有情绪,就让他直接表达出来。当然,这里的"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是让孩子不分时间、不分地点、见人就说,而是要有计划、有策略的让孩子说。千万不要压抑孩子的情绪!首先,你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众目睽睽之下肯定不行的。其次,你还要给孩子找到一个他觉得安全的人,再让他说。其实,在孩子的心目中,有时父母并不是最安全的人,这个人也可能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是自己的叔叔、姑姑……最后,待孩子表达完自己情绪后,你可以不认同,但你要接纳,让孩子能感受到他是被理解的,这比你是否认同要重要的多。如此,孩子的情绪才能够得到合理的宣泄……
四:动起来
如果以上都不适合你的孩子,这一种估计就不会不适合了。可能你见过这样的孩子,他就像一个混世魔王一样,无论走到那里,都是乒乒乓乓的声音,见什么捣鼓什么,他走过一遍之后,几乎没什么东西还是完整的。甚至,他还喜欢打架,弄得旁边的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儿。
压力大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
压力大如何宣泄自己的情绪
转移注意力
情绪没有宣泄,对人的身心健康都有影响,但是如果向别人倾诉觉得没有用,心理暗示也觉得没有效果。那么此时你可以转移一下注意力,有些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大吃一餐,我们除了可以借鉴这个,还可以去大自然看看美丽的风景。
心理暗示
不开心了,可以多鼓励自己。心情说到底都是心里在做怪,如果改变心里的想法,或许就没有了情绪。而自我的心理暗示是最快捷的方式,有情绪的时候可以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提示,告诉自己这没有什么的,睡一觉又是新的一天。
向别人倾诉
有了情绪,不要闷在肚里,但也不要随便的撒野,如果我们有一个好的听众的话,那么这是最好不过的,如果感觉不开心,心情低落的时候,可以向好朋友倾诉。好朋友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或者比你看得更清晰,当你讲完之后,可能情绪就没有了。
情绪,每个人都会有,但是每个人掌控它的力度都不一样,有些人任由它放肆,有情绪就发脾气;而有些人则会知道如何宣泄,既不闷在里面,也没有将它发泄在其他人身上,而是想着办法如何宣泄。这是一种健康的人生,一种良好的态度,我们应该也要做到。
育儿心经让孩子学会健康的愤怒
育儿心经:让孩子学会健康的愤怒
愤怒总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不管是看到别人发火还是自己感觉气愤都会不舒服。而看到自己孩子生气则更加令我们难以忍受。为了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父母通常要求孩子“别哭”或者说“没什么好哭的”之类的话。正是这些时候,孩子心中开始种下了不良的宣泄愤怒的种子。
这些要求孩子“别哭”的家长是在传授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他们父母又可能是受到自己父母同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还可往上追溯。事实上让你的孩子“别哭”本身是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孩子可能以后仍然需要人帮助解决抑郁、成瘾以及其他心理问题。但是当我们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学会良性的发怒方式,就能阻断这种恶性循环。
要了解强行压制情绪为什么不健康,你可以可以把情绪想象成是身体上的伤口。当你切到自己的手指,你的身体会立即反应,收缩血管,释放白细胞。为了让受伤的手指复原,你得让身体的自然机制进行工作。与身体一样,心理也知道如何治愈情绪创伤。要让心灵痊愈,你也需要让自己经历一段修复过程。如果你不经历这一过程,当生活中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这些旧情绪又会重新出现,带来痛苦。如果你不学会怎么检查自己的情绪,读取其中的信息然后再发泄掉,这些情绪就会像永不闭合的伤口一样永远存在。
当我们发觉自己的愤怒太强烈,无法自我修复并发泄出来时,那时我们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他/她的父母表达愤怒,那父母实际上就在教育孩子也决不能表达愤怒。或者,如果有家长总是以大声、有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又或是父母之间存在暴力行为,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觉得发怒十分可怕。
要让孩子形成良性的愤怒情绪,你自己应该率先实践。在生气时尝试正念法让自己觉得更舒服。对愤怒的抗拒往往只会加剧我们的怒气。一旦你能更好地体验愤怒并且以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没有消极抵抗或者大发雷霆,那你就为你的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愤怒的榜样。
有些孩子处理愤怒情绪时会创造一个“虚假自我”: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如果长大后,你还用这种方式应对愤怒的话,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因为在虚假自我中,你会把自己真正的情绪剥离开来。当你永远无法坦率地表达愤怒情绪时,隐藏在心中的“真你”就不得不处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建立了虚假自我的人往往表现出消极抵抗的状态,并且显得比较肤浅,因为他们将所有能拓宽深度和塑造品格的情绪都隐藏起来了。
阻止孩子表达愤怒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羞耻感。当你觉得自己做了错事,你会感到内疚,而当你相信自己有错时,你会感到羞耻。孩子还不能把个人情绪与自我形象分割开来,因此当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却被告知这“没什么好哭的”,他们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
怎样让孩子学会控制愤怒
愤怒总是令我们感到不舒服,不管是看到别人发火还是自己感觉气愤都会不舒服。而看到自己孩子生气则更加令我们难以忍受。为了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觉,父母通常要求孩子"别哭"或者说"没什么好哭的"之类的话。正是这些时候,孩子心中开始种下了不良的宣泄愤怒的种子。
这些要求孩子"别哭"的家长是在传授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而他们父母又可能是受到自己父母同样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还可往上追溯。事实上让你的孩子"别哭"本身是对孩子的一种冷暴力,孩子可能以后仍然需要人帮助解决抑郁、成瘾以及其他心理问题。但是当我们让孩子和我们自己都学会良性的发怒方式,就能阻断这种恶性循环。
要了解强行压制情绪为什么不健康,你可以可以把情绪想象成是身体上的伤口。当你切到自己的手指,你的身体会立即反应,收缩血管,释放白细胞。为了让受伤的手指复原,你得让身体的自然机制进行工作。与身体一样,心理也知道如何治愈情绪创伤。要让心灵痊愈,你也需要让自己经历一段修复过程。如果你不经历这一过程,当生活中又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这些旧情绪又会重新出现,带来痛苦。如果你不学会怎么检查自己的情绪,读取其中的信息然后再发泄掉,这些情绪就会像永不闭合的伤口一样永远存在。
当我们发觉自己的愤怒太强烈,无法自我修复并发泄出来时,那时我们也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模板。如果一个孩子从来没见过他/她的父母表达愤怒,那父母实际上就在教育孩子也决不能表达愤怒。或者,如果有家长总是以大声、有害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又或是父母之间存在暴力行为,那么他们的孩子往往会觉得发怒十分可怕。
要让孩子形成良性的愤怒情绪,你自己应该率先实践。在生气时尝试正念法让自己觉得更舒服。对愤怒的抗拒往往只会加剧我们的怒气。一旦你能更好地体验愤怒并且以健康的方式发泄出来--没有消极抵抗或者大发雷霆--那么你就为你的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解决愤怒的榜样。
有些孩子处理愤怒情绪时会创造一个"虚假自我":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如果长大后,你还用这种方式应对愤怒的话,结果将会是毁灭性的。因为在虚假自我中,你会把自己真正的情绪剥离开来。当你永远无法坦率地表达愤怒情绪时,隐藏在心中的"真你"就不得不处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那些建立了虚假自我的人往往表现出消极抵抗的状态,并且显得比较肤浅,因为他们将所有能拓宽深度和塑造品格的情绪都隐藏起来了。
阻止孩子表达愤怒也会导致孩子产生羞耻感。当你觉得自己做了错事,你会感到内疚,而当你相信自己有错时,你会感到羞耻。孩子还不能把个人情绪与自我形象分割开来,因此当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却被告知这"没什么好哭的",他们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
那么我们怎么能防止孩子建立虚假自我或是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呢?我们应该在抚养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可以大胆表达情绪的环境。当你自己能适应自己的愤怒情绪时,你就能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愤怒是一种有益的情绪。当你的孩子表达愤怒时,帮助他们检查愤怒的原因。为什么他们对此感到愤怒?该原因是怎么让他们生气的?然后,你再告诉他们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它们的产生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可以控制情绪的表达。
父母让孩子压制愤怒情绪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长大成人后因为这些被压抑的情绪而爆发。害怕自己愤怒的人永远也学不会倾听愤怒所要传递的信息。与其告诉我们的孩子愤怒是不对的,"幸福的家庭"从不会发火,或者怒火最终将导致暴力与恐惧,不如教育我们的孩子愤怒没有错。愤怒是自然的,是普通的,并且我们能以健康的方式体验它、表现它。
大多时候愤怒会导致我们失去理智,所以总会极力的去避免愤怒的发生。但其实,愤怒并不是错误的,如果遇事只会一味的忍耐,久而久之也是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关于愤怒的问题。
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哭泣
哭是孩子发泄自己情感的一种形式。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哭会上火,对孩子百依百顺,滋长了孩子的任性;有的家长干脆厉声呵斥或打骂,试图使孩子终止哭泣,但孩子的情感不能宣泄和表达,会造成心理上更多的伤害。幼儿的哭闹常常使年轻的父母感到十分棘手,对孩子的哭闹即不能听之任之,又不能过分的管,怎样掌握合适的分寸呢?可以从幼儿哭泣常见的表现形式来分析。
胆怯的哭
孩子因为胆怯或害怕而不由自主地哭,大人应给予正面的鼓励,使之停止哭泣。如孩子走路摔倒,不小心碰到桌椅,如情况不严重,应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不必赶忙又抱又哄,甚至于嫁祸于绊倒孩子的桌椅板凳,这样只会强化孩子的胆怯心理,使其变得缺乏自信和不愿承担责任。过多的呵护,会造成孩子遇到类似情景时更多、更严重的哭泣。
任性的哭
有的孩子抓住家长溺爱心理,用哭来威胁家长以达到满足自己欲望的目的。对孩子这种任性的哭泣,不要姑息迁就,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做父母的坚决不能妥协让步,否则容易使孩子混肴是非。家长随意的妥协,会使孩子变本加厉地以哭闹来要挟父母以满足其无理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应该给孩子简单明了地讲清道理,使孩子明白他的任性是不对的,如果强迫孩子执行大人的命令,可能会引起更剧烈的哭闹和反抗心理。如果不奏效,就给予“冷处理”,任其哭闹、不哄不管,持续一段时间,孩子意识到用哭闹威胁父母行不通,自然会停止哭闹。也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提出一个孩子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带他到一个喜欢去的地方去玩,给他一个新鲜的玩具等,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停止了哭泣。
宣泄的哭
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如心爱的彩色气球突然爆裂了,积木搭起的高楼倒塌了,被小朋友推倒了等,任何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的哭泣。婴幼儿的心理与成人有极大的差别,他们往往把玩具拟人化,会把气球或积木当成自己亲近的朋友,投入极大的感情,当心爱之物遭到破坏时会感到十分伤心。婴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受限,当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图或感情时,就会用哭来宣泄。大人应该充分理解孩子的心情,允许孩子哭泣,把内心的委屈都发泄出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给予及时的安慰,如搂抱孩子,帮助他整理好玩具。小儿的情绪容易转移,用其他的物品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也是常用且有效的方法。
哭是孩子表达情感和体验的一种方式,孩子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感表现,他们有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但是,如果他们把哭当做解决问题的惟一手段,遇到困难就哭,并在心理上对哭产生依赖的话,会对孩子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首先,经常处于消极情绪状态的孩子,他们的身体各器官都会受到抑制,影响正常发育。其次,哭不利于孩子形成积极有效的人际交往方式。如果和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不知道怎么和别人商量,遇到困难就会哭的话,长大后也很难学会和别人交往、和他人友好相处。这种交往方式会发展成为退缩的个性倾向或以极端的行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冲突,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再次,孩子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使他们产生自责和无力感。
以自信的情绪照料孩子
毋庸置疑,每个宝宝都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宝宝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许多情况下,当婴儿哭闹时,妈妈最常见的反应是忙不迭地抱起宝宝,并用力快速地晃动,连声说:“好、好、好,乖宝宝,妈妈抱、妈妈抱!”情绪激动,语调高尖,动作快速。其实,这种搂抱和声调会加重宝宝的不安和哭闹。
出生后不久,婴儿就能分辨出母亲的声音和情绪,并与之产生共鸣。当妈妈用愉快的心情怀抱孩子时,小婴儿也产生愉悦的感受;而当母亲心情焦虑、心绪不宁时,这种紧张情绪会通过肌体传给孩子,婴儿同样会烦躁不安。研究发现,婴儿对低音的反应比高音显得安定,因此宝宝喜欢妈妈轻柔的声音和柔和的音乐。此外,因为胎儿在母体内羊水中浮动时,一直处于一种慢悠悠地蠕动状态,对婴儿而言,慢悠悠的节奏是最适合的,以每分钟约60次的节拍摇动宝宝最能使宝宝获得心情上的安定感。
母亲以稳定自信的情绪去照料自己的孩子,肯定会给婴儿心理带来良好的反应。当母子的心情都放松的时候,母子之间爱的传递和交流也能顺利进行。因此,当宝宝哭闹时,妈妈要轻轻地将之抱起,心情放松、面带微笑、轻言慢语地逗引宝宝或播放动听柔和的音乐,可以很快使宝宝停止哭闹。千万不要以气急败坏的样子、火烧眉毛般的动作搂抱宝宝。
宝宝打人怎样引导 帮助孩子宣泄情绪
在孩子焦躁想袭击他人的时刻,可为孩子提供其他选择,如给他一个枕头,让他随意处置,还可以教他用力跺脚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或者告诉孩子要是下次他生气了可以到你身旁寻求帮助。
孩子哭泣的时候
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会心烦。在我们看来,孩子的哭声意味着我们做父母的无能。我们以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声麻烦就会过去。
在孩子开始哭的时候,也许我们换一种做法可以起到直接调整孩子情绪的作用。只要我们留在孩子身边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他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原因是:哭泣能愈合创伤。由于你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
倾听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通过它把孩子的烦恼转化为他们获得自信的机会。倾听,要求你与孩子合作。他努力消除自己的坏情绪的时候,你要留在他身边,提供他所需的支持,使他在整个过程结束时,重新充满信心和希望。所以在孩子开始哭泣时,我们应当停下手边的事去倾听他,不打断他的哭泣,这样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伤害的感情。
倾听孩子,既不意味着你认可他的情绪,也不意味着你纵容他。你只是在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孩子只在烦恼得不能正常思考时才会哭闹。你的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倾听过程,孩子自己的良好判断力就会得到恢复。
倾听一个哭闹的孩子本身并不复杂,对孩子的成长极为有益,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