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形糖尿病
什么是隐形糖尿病
什么是隐形糖尿病?隐形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症状,其主要症状并没有普通糖尿病明显的症状。隐性糖尿病不能让糖尿病患者从简单的三多一少上判断自己的病情,所以隐性糖尿病更加有危险。有的人由于症状隐匿,直到发生了心肌梗死、中风等,才得知是糖尿病作崇。该病人听从外科医师的嘱咐,来到内科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这即是隐形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的常见原因其实隐性糖尿病平时并非无蛛丝马迹可寻,如果能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早期作出诊断,经过正确、适当的治疗,则可以推迟并发症的发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研究表明,当前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多达十几种,包括遗传、年龄、肥胖、生活方式、高经济收入等。糖尿病的基本损害是微血管病变,同时还累及神经、组织的营养,造成代谢紊乱。患者可以表现出很多症状,如胸闷、心悸、头晕、四肢酸痛或麻木、腰痛、阳痿、性欲减退、月经紊乱、便秘等,以及不明原因的视力迅速减退,莫名其妙的腹泻,反复发作的下肢感染或尿路感染,迁延难愈的肺结核,并常合并胆石症、胆囊炎,或者尿中出现葡萄糖。
女性外阴瘙痒也是糖尿病的信号之一。
如果中老年人有以上表现,应该考虑到自己是否患了隐性糖尿病,及时到医院检查,切不可等到发展为严重的心脏病、肾功能损害、脑梗塞、重度白内障或下肢坏疽,方去就医。倘若曲线比常人高,但还未达到诊断标准者,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可称“糖耐量减低”。糖耐量减低属于生理现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相当常见。不过,糖耐量减低的人,10年后有半数可发展为糖尿病,不可轻视。
因此,糖耐量减低的人,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要时复查糖耐量试验;(2)控制主食的量,以减轻胰岛的负担,避免发展为糖尿病;(3)避免服用利尿药双氢氯噻嗪,因为其有降低糖耐量的不良作用。国内有多种复方降压药含有这种成分。
如果您年过四旬,且具备一种以上高危因素者,要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查。确诊糖尿病以后,一定要注意早期治疗,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饮食控制、控制体重或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1.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病人应按医生指导的食谱进食,并保证按时进餐。饮食控制主要是米、面或其他淀粉类食品,禁忌吃糖,对副食品则可保持原来的习惯。
2.学会自测尿糖,并把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测尿糖的结果记录在案,以供医生参考。
3.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有发热、咳嗽、尿频、疖疮等情况,更应及时就诊。
4.不可随意停用或改变降糖药、胰岛素的用量;注意防止低血糖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悸、出泠汗等,应立即饮服糖水。
5.讲究人个卫生,注意皮肤清洁,保持良好的情绪,戒烟禁酒,适当参加活动。
6.病程较长者出现皮肤感觉障碍,微血管病变时,鞋袜不宜过紧,经常活动肢体,防止外伤、烫伤、冻伤等。
什么是隐形糖尿病?以上给出了相关的介绍,同时对于隐形糖尿病的治疗和生活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对隐性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些帮助。
突然出现心脏房颤是怎么回事
1、高血压引起房颤。通常情况下,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发生房颤,这种几率要比普通人高出2倍左右,所以高血压患者要通过降低血压来改善房颤的情况。
2、左心室功能不全引起房颤。房颤发生的另一个因素是左心室功能不全,很多心肌梗死和心肌病容易引起左心室功能障碍,造成房颤。
3、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房颤。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情况的患者中一部分会同时有房颤的政治,而且就算是隐形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他们出现房颤的几率也是比较高的,一般这种情况,只要甲状腺功能亢进得到治疗的话,房颤就可以得到恢复。
4、糖尿病引起房颤。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不仅高,而且会两种疾病会互相影响,糖尿病患者并发房颤的时候一般预后的效果都不是特别好,要特别引起重视,只有在早期的时候控制糖尿病才能改善房颤的情况。
5、创伤造成的炎症引起房颤。很多患者在手术之后会并发房颤的情况,很大程度是和炎症有关系,因此在手术之后一定要使用有效药物来进行抗炎。
不宜服用避孕药的9种女性
1,患肝炎和肾炎的女性不能吃,吃了会增加肝肾功能的负担。
2,避孕药中的雌性激素会使得体内的水,钠等物质滞留,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心脏病及心功能不良的女性不宜服用。
3,少数的女性在服用后会导致血压升高,所以患有高血压的女性朋友是不宜服用的。
4,糖尿病或者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女性。避孕药会使人体血糖有轻度的升高,或可使得隐形糖尿病变显性,所以这类女性不能吃。
5,甲状腺功能亢进女性,未治愈之前不能吃。
6,有过血管栓塞疾病,比如脑血栓,心肌梗塞等女性不能吃,因为避孕药中的雌性激素会增加血液的凝固性,从而加重心血疾病的病情。
7,患有偏头疼的女性不宜使用,否则会加重病情。
8,月经量少女性最好不要吃,更不要长期服用,否则会使得子宫内膜呈萎缩状态,使得月经量减少。
9,患有恶性肿瘤患者(乳房良性肿瘤,子宫肌瘤等)不宜,以免对肿瘤产生不良的影响。
正常人血糖指标
正常人血糖的参考值为:空腹血糖:3.9--6.2mmoL/L;餐后血糖:7.1--11.1mmoL/L。
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饭后1小时,血糖可上升到10毫摩尔/升(于餐后2小时恢复至7.8~8.9毫摩尔/升。所以人们每天三顿饭后,各有2小时血糖升高(共6小时),其余18小时都在空腹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值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1.1,可诊断为2形糖尿病。
空腹血糖值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在 7.8-11.1之间,为糖耐量减低阶段,既糖尿病前期。
无糖食品什么意思 无糖食品怎么选
选购无糖食品时,应注意观察产品成分表和营养成分表,产品成分中有一些“隐形糖”如淀粉、糊精、麦芽糖、玉米糖浆等,都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所以糖尿病人应特别注意。而营养成分表中如果热量和脂肪含量高,那么减肥人士也应谨慎选购。
糖尿病的原因有什么
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比较多,对于这种疾病最好的方式就是预防他的发生,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就需要终生靠药物来控制血糖,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疾病,下面就详细的为大家讲解一下糖尿病的原因有哪些?
1、遗传因素,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在有糖尿病家族中患病的机率要高于正常的家庭5倍,在糖尿病1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占了一半以上,在二型糖尿病中占了90%以上,由此可见糖尿病的发病和异常是有直接的关系的。
2、精神因素,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和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比如生长激素,这些都是会造成血糖的升高。
3、长期摄取过剩的营养,饮食过多不节制,营养过剩,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细胞负担过重,诱发糖尿病,
4、感染,幼年型糖尿病和病毒感染有着明显的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可以使得隐形糖尿病外显。
通过上述的讲解,大家对于糖尿病的病因也有了更好的认识,希望能对大家有用,我们要从糖尿病的病因来做好预防工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
十天不吃糖
糖在营养学上又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近年来,糖逐渐成为“甜蜜的负担”,因摄入过多糖导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美国专家曾在《自然》杂志上公开提出,糖是历史上最大的公共健康危机;它好比另一种烟草,摄入多了如同慢性自杀。值得欣喜的是,美国医学专家近日发表在《肥胖》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只要10天不吃糖,人体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
戒糖十天,血压、胆固醇都好转
美国加州大学儿童内分泌科教授罗伯特•拉斯汀博士选取了43名肥胖儿童,进行了一项持续10天的试验。在这段时间里,研究者尽可能地去除了受试儿童饮食中添加的糖(包括有甜味的蔗糖和面食中的淀粉等多糖),比如用酸奶代替甜面包和点心、用水果代替薯条等。试验结束后,孩子们的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降低了,糖耐量(人体分解糖的能力)则有所升高。这说明,糖对人体的害处是可以逆转的。
大量证据表明,糖摄入多了,会导致“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诱发心脏病,招来糖尿病,还会增加患脂肪肝、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等疾病风险。这项新研究无疑给人们带来希望。拉斯汀博士指出,尽管目前还没有研究证据,但相信这一效应在成年人身上同样会显现。不过,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儿童医院的一位专家也指出,减少糖摄入仅仅是改善健康的一部分,控制脂肪摄入、多吃植物性食物、坚持锻炼等同样重要。
三类隐形糖不得不防
世卫组织曾就糖摄入量指南草案公开征询意见,草案建议成年人每天糖摄入量应控制在当日摄入总能量的5%左右,约25克。但一项调查显示,每个中国人每年会吃下19.6千克的糖,相当于每天吃50克,是世卫组织推荐量的两倍。
如今,许多人会有意识地减少糖果、甜点和甜饮料等的摄入。然而,生活中有许多“隐形糖”,吃起来并不甜,但更加值得警惕。其一,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以及速溶咖啡、芝麻糊等调制饮品,是“添加糖”最大的藏匿者。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糖,却不含膳食纤维,无法抑制血糖上升。其二,饼干、面包以及蛋糕中,也含有糖。比如每百克面包中约含10~20克糖,还不算本身的淀粉含量。其三,在中国饮食中,糖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调料。比如红烧排骨、红烧鱼、鱼香肉丝大概含糖25~30克,一份红烧肉约含40~50克,而加工肉制品和番茄沙司、烧烤汁等调味酱里,也藏着不少糖。
控糖,不同人群各有侧重
健康的成年人。要对“隐形糖”加以防范。学会看加工食品的标签,看看每百克含糖量有多少。如果白糖、砂糖、蔗糖、果糖、糊精等含量较高,最好不要买。
特别爱吃甜食的人。应该从转变观念开始,主动减糖,每天少吃一种含糖食物,或者选择替代品,比如用水果代替甜点、用蜂蜜代替白糖,同时做菜时少放或不放糖,享受菜的原味。
糖尿病患者或糖耐量异常的人群。除了科学吃主食、减少糖摄入外,还要避免一些误区,比如随意用瓜子等零食充饥,过分迷信无糖食品等。不少宣称“无蔗糖”的产品中,可能含有淀粉、糊精、油脂等配料,吃完后同样会升高血糖。
儿童。家长要限制他们吃糖的次数和数量,包括巧克力和烘焙食品;让孩子少喝果汁、可乐等甜饮料。
什么是隐形糖尿病
隐形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比较特殊的一种症状,其主要症状并没有普通糖尿病明显的症状。隐性糖尿病不能让糖尿病患者从简单的三多一少上判断自己的病情,所以隐性糖尿病更加有危险。有的人由于症状隐匿,直到发生了心肌梗死、中风等,才得知是糖尿病作崇。该病人听从外科医师的嘱咐,来到内科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这即是隐形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的常见原因其实隐性糖尿病平时并非无蛛丝马迹可寻,如果能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早期作出诊断,经过正确、适当的治疗,则可以推迟并发症的发生,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研究表明,当前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多达十几种,包括遗传、年龄、肥胖、生活方式、高经济收入等。糖尿病的基本损害是微血管病变,同时还累及神经、组织的营养,造成代谢紊乱。患者可以表现出很多症状,如胸闷、心悸、头晕、四肢酸痛或麻木、腰痛、阳痿、性欲减退、月经紊乱、便秘等,以及不明原因的视力迅速减退,莫名其妙的腹泻,反复发作的下肢感染或尿路感染,迁延难愈的肺结核,并常合并胆石症、胆囊炎,或者尿中出现葡萄糖。
女性外阴瘙痒也是糖尿病的信号之一。
如果中老年人有以上表现,应该考虑到自己是否患了隐性糖尿病,及时到医院检查,切不可等到发展为严重的心脏病、肾功能损害、脑梗塞、重度白内障或下肢坏疽,方去就医。倘若曲线比常人高,但还未达到诊断标准者,不能诊断为糖尿病,可称“糖耐量减低”。糖耐量减低属于生理现象,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相当常见。不过,糖耐量减低的人,10年后有半数可发展为糖尿病,不可轻视。
因此,糖耐量减低的人,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要时复查糖耐量试验;(2)控制主食的量,以减轻胰岛的负担,避免发展为糖尿病;(3)避免服用利尿药双氢氯噻嗪,因为其有降低糖耐量的不良作用。国内有多种复方降压药含有这种成分。
如果您年过四旬,且具备一种以上高危因素者,要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检查。确诊糖尿病以后,一定要注意早期治疗,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饮食控制、控制体重或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隐性糖尿病患者如何预防1.控制饮食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病人应按医生指导的食谱进食,并保证按时进餐。饮食控制主要是米、面或其他淀粉类食品,禁忌吃糖,对副食品则可保持原来的习惯。
2.学会自测尿糖,并把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和测尿糖的结果记录在案,以供医生参考。
3.定期到医院随访,如有发热、咳嗽、尿频、疖疮等情况,更应及时就诊。
4.不可随意停用或改变降糖药、胰岛素的用量;注意防止低血糖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悸、出泠汗等,应立即饮服糖水。
5.讲究人个卫生,注意皮肤清洁,保持良好的情绪,戒烟禁酒,适当参加活动。
6.病程较长者出现皮肤感觉障碍,微血管病变时,鞋袜不宜过紧,经常活动肢体,防止外伤、烫伤、冻伤等。
正常人的血糖指标有哪些
正常人血糖的参考值为:空腹血糖:3.9--6.2mmoL/L;餐后血糖:7.1--11.1mmoL/L。
一般空腹全血血糖为3.9~6.1毫摩尔/升,血浆血糖为3.9~6.9毫摩尔/升。饭后1小时,血糖可上升到10毫摩尔/升(于餐后2小时恢复至7.8~8.9毫摩尔/升。所以人们每天三顿饭后,各有2小时血糖升高(共6小时),其余18小时都在空腹血糖水平。
空腹血糖值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大于或等于11.1,可诊断为2形糖尿病。
空腹血糖值正常,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在 7.8-11.1之间,为糖耐量减低阶段,既糖尿病前期。
如何预防糖尿病结核病
对于糖尿病患者要警惕并发肺结核:
1、糖尿病患者结核菌素实验阴性时,应接种卡介苗,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糖尿病,更应当接种。结素实验强阳性者,应进行化学预防治疗。
2、糖尿病患者,应定期作胸部X线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肺结核,早期治疗。
3、糖尿病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作胸部X线检查:①血糖不稳定或者控制不满意者②消瘦体重下降者③出现结核中毒症状、呼吸道症状者。
4、老年糖尿病、青少年糖尿病,更应注意并发肺结核。
对肺结核患者要警惕并发糖尿病:
1、诊断为肺结核的患者,应常规做血糖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无症状的隐形糖尿病。
2、肺结核患者食欲或体重明显增加、化疗中症状好转不理想,应及时查血糖和尿糖,血糖可疑者,应做糖耐量实验或糖基化血红蛋白测定,以便早期发现隐形糖尿病。
3、肺结核患者反复出现皮肤疖肿,阴部瘙痒,肺部病变呈现干酪渗出为主,柱蚀状空洞,正规化疗出现恶化或复发者,应警惕并发糖尿病。
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据权威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肥胖的人容易患糖尿病,有的糖尿病是遗传来的,还有可能是饮食不健康造成的。
一、遗传因素
举世公认,糖尿病是遗传性疾病,遗传学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在血统亲属中与非血统亲属中有显著差异,前者较后者高出5倍。在糖尿病Ⅰ型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为50%,而在糖尿病Ⅱ型中其重要性达90%以上,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因此引起糖尿病Ⅱ型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糖尿病Ⅰ型
二、精神因素
近十年来,中、外学者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及各种应激状态,会引起升高血糖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肥胖因素
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呈正比,有基础研究材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体力活动逐渐减少时,人体肌肉与脂肪的比例也在改变。自25岁至75岁,肌肉组织逐渐减少,由占体重的47%减少到36%,而脂肪由20%增加到36%,此系老年人,特别是肥胖多脂肪的老年人中糖尿病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长期摄食过多
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原已潜在有功能低下的胰岛素β细胞负担过重,而诱发糖尿病。现在国内外亦形成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概念。
近年来,随着对糖尿病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从分子生物学、电镜超微结构、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多角度进行控索,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
五、感染
幼年型糖尿病与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仅可以使隐形糖尿病得以外显。
六、妊娠
有关专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易使遗传因素转弱诱发糖尿病。
七、基因因素
目前科学认为糖尿病是由几种基因受损所造成的:Ⅰ型糖尿病———人类第六对染色体短臂上的HLA-D基因损伤;Ⅱ型糖尿病—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溶酶基因和线粒体基因损伤。
白领男人要常做哪些体检
眼睛
眼睛的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30岁以后,当身体各个器官都开始老化的时候,眼部疾病的发生率会随之增高。很多眼病在没有经过专业检查前都不容易被发现,所以眼睛的健康和定期的检查更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
可能出现的症状:视力减退,眼睛容易疲劳、疼痛、干涩,看物体模糊,怕光,甚至有头痛、恶心的症状同时出现。
检查内容:近视,远视,弱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老花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果你平时戴眼镜或是隐形眼镜,更需要周期性地检查视力,以避免眼镜不适所带来的头痛及眼睛疲劳等问题。
何时检查:正常情况下,每两年需做一次眼部检查。有糖尿病、高血压或家族眼疾史的男性,至少每年需检查一次眼睛。看医生前,先摘掉眼镜,让眼睛休息10—20分钟后,再进行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