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应学会13种喂药小方法
每个家长都应学会13种喂药小方法
1、苦药变美食。
良药苦口,让长在蜜罐里的宝宝“吃苦”,真是让人心疼啊!不过,我们可以变个小魔术,如果药是液体,可以加一点糖或果汁,在甜甜的吮吸中,大功告成!如果是固体药品,可以将药片研成碎末,拌入果泥或者奶粉中,让宝宝在不知不觉中乖乖吃药!
2、喷射型喂药。
口腔注射器可以有效地帮助小宝宝吃药。喷射位置最好在两颊内侧,不要伸到太里面,以防宝宝窒息或者咳嗽。注射时不用一次性喷进去,每次一点,让宝宝慢慢消化。
3、奶嘴巧喂药。
把药剂冲入奶嘴中,让宝宝像吮安抚奶嘴一样把药吸进去。当宝宝意识到吃的东西苦苦的时候,药已经吃进去了。然后在奶嘴里加点糖水,帮助药物稀释,同时缓解苦涩。
4、宝贝,向上看。
让宝宝竖直坐起,然后在头部垂直上方悬挂玩具,吸引宝宝抬头观看,当宝宝注意力集中在一点时,小嘴会微微张开,迅速滴一滴药进去,如果动作熟练的话,可以达到“神不知,宝不觉”的效果。
5、包包好,吹吹气。
用小毯子把宝宝包裹起来,防止他用双手抵抗药物;药入口之后,可以轻轻地在宝宝脸上吹气,从生理反射角度来看,可以帮助宝宝有效吞咽。
6、爱心传递。
让宝宝在你的微笑和富有节奏的语调中轻松服药。你可以表现出很好吃的样子,吸引宝宝来尝试,很快把药喝掉。我们提到“药”这个词时,要像提到糖果或者巧克力一样开心。
7、冰藏药物。
向医生咨询一下,是否可以把药物放在冰箱里冷藏。一般来说,冷藏过的药物,味道不会太重。事先用冰水“麻痹”一下宝宝的小舌头,也能有效地降低药的味道。
8、药物巧隐藏。
巧克力汁是掩饰难闻药味最好的宝贝。把药和一匙巧克力混合在一起,就像一匙糖一样,很容易下咽。不过,这种方法不要用在六个月以下的宝宝身上,同时也不能用蜂蜜(一岁以下的宝宝食用会引起肉毒杆菌中毒)和花生酱(很容易引起食物过敏)掺服。
TIP:咨询医生,确定药物是否可以与食物相掺和。最好不要把药物掺在乳汁中,因为如果宝宝发现其中有药物,可能会拒绝下一次的哺乳。
9、释放权限。
两三岁的宝宝总想着自己做主——自己拿勺子吃东西。给他们一些选择空间,但是都要围绕着吃药为主题:例如,你是用勺子吃药还是用杯子吃?你是在玩游戏之前吃药,还是之后吃?让宝宝自己选择吃药的方式,会让他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宝宝往往会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而勇敢地把药吃下去。
10、笨熊先吃!
不论是检查身体,还是打针吃药,先让宝宝的小宠物来打头阵。比如,先让护士给毛毛熊量体温,测心跳。当着宝宝的面,先给玩具熊吃药,刺激小宝宝当“熊”不让,也来勇敢一下。
11、药物多花样。
除了液体之外,药物还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比如咀嚼片和即溶片。2岁左右的宝宝比较能接受咀嚼片,但家长一定要细心指导,帮助安全咀嚼吞咽。即溶药片也是不错的选择,一旦遇到宝宝的唾液,药片立刻融化。根据宝宝的个体差异,选择恰当的药物。
12、巧用“溺爱”。
宝宝不舒服的时候,鼓励赞赏是非常有效的,不要担心会惯坏他,这只是暂时的安慰手段。你可以给宝宝一块糖,一杯果汁,随他的意,看动画片,但前提就是乖乖地吃药。比如让女儿穿着最喜爱的公主裙吃药,让她在大大的满足感中实现你的小愿望。
13、讲事实,摆道理。
让宝宝知道,药虽然苦,但是会让他们身体健康,有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讲实话。和宝宝面对面的坐着,面前摆着一匙药,告诉宝宝,吃了药,就会变成健壮的小勇士。与其费劲周折,还不如让宝宝明明白白药为何物,让他了解,吃药也是自己勇敢的表现。
考后焦虑症会引发四种心理
每年高考后,因成绩欠佳、压力过大所引发的考生心理问题时常见诸报端,有的地方还发生了考生自杀的悲剧事件。中华医学会会员、辽宁省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邢淑美表示,高考、中考是人生的大考,产生考后焦虑的学生不在少数,有些孩子觉得考得不理想,整日为未来忧心忡忡,始终处于焦虑状态,情绪不稳定。同时,不愿和家长、亲戚朋友、老师等交流,把自己常封闭起来,这都不是一个好迹象。
对于上述现象,邢淑美将其归纳为“考后焦虑症”。“考后焦虑症”具体会引发四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前途、拒绝交流是其典型表现;二是失落心理,终日等待、企盼,六神无主;三是内疚心理,突出表现为愧对家长与老师;四是孤独心理,心灵的孤寂感异常强烈。“这类焦虑可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如果达到了重度标准,就要到心理咨询中心让专家疏导心理,否则容易引发极端恶性事件。”邢淑美说。
针对“考后焦虑症”频繁出现的现象,邢淑美等专业人士建议最重要的是从家长做起,家长应学会给孩子减压,提供更加积极的心理暗示,切忌一味埋怨和责备。在帮助规划好未来的基础上,引导孩子通过健身、听音乐、旅游等方式分散注意力,缓解情绪,养成豁达心态。一旦发现孩子心理焦虑的症状较重,要及时到心理门诊疏导,防止悲剧出现。
亲子游戏的特点
1.能够启发孩子的智慧。这就要求游戏活动既能够利用和发挥孩子现有的能力,又能够引导和发展他们新的能力。
2.家长要能和孩子平等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做亲子游戏不是上课,家长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而应当是游戏的参与者,并且跟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
3.游戏的形式应该注重相互配合,家长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孩子智能的发展。设计的游戏应让宝宝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这样家长就能顺理成章地教给宝宝一些知识和技巧。
4.游戏的整个过程要能够给孩子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要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而家长则能够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只有特定的亲子游戏才适合于进行比赛,家长应学会更多的游戏,并将具有特定功能的亲子游戏同日常的育儿生活相互交融起来,这样就可以在丰富而快乐的育儿生活中,使宝宝的潜能不断地开发出来。
宝宝喂药妙招 侧边滴药法
让宝竖直坐起,然后在头部垂直上方悬挂玩具,吸引宝宝抬头观看,当宝宝注意力集中在一点时,小嘴会微微张开,这时大人迅速地往舌头的侧边滴一滴药进去,如果动作熟练的话,可以达到“神不知,宝不觉”的效果。网上也有各种喂药神器,家长可酌情使用。
让宝宝吃药有哪些妙招呢
方法1:从“下颌部”喂药不会呛咳
给孩子喂药,成人都是参照自己吃药的方式———张口、灌药、吞下。但半岁以下的孩子吞咽功能不完善,灌药虽然简单,却难免太急引起呛咳和呕吐,并不是好方法。要让小宝宝比较轻松地吃药,姿势一定要正确。先把宝宝的头抬高,让脸侧偏,然后将勺或吸管从下颌部(口腔靠下牙的一侧)伸进去慢慢喂药,勺或吸管不要急着拿出来,等孩子把药吞下了再拿出来。
方法2:孩子吃药呕吐咋办
孩子小时吞咽功能不好,吃奶都会吐,吃药更是如此。这种呕吐是无意识的,只要是喂药后不久,吐掉的药量都要及时补回,否则达不到药效。但3岁以上的孩子吃药呕吐常常是家长惯的,孩子不愿意吃,吃药就觉得恶心,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所以也要从小引导,方法和上面讲的差不多。有的孩子实在不肯吃药,嫌药苦,特别是片剂的药,可以用孩子爱喝的果汁、蜜糖水、葡萄糖水兑着吃,但果汁或糖水的量一定要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量来控制,否则也会失效。牛奶可能和药物起反应,不建议和药物掺在一起。
方法3:鼓励大孩子自己吃药
孩子到了2岁,多半已经学会自己用勺。这时孩子生病,除非身体很虚弱,如果精神和食欲还不错,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吃药并给予赞扬。一旦孩子觉得自己吃药是很勇敢的事,今后就不害怕吃药了。不过,这有赖于从小的潜移默化。譬如孩子小时,不愿意吃药,家长不忍心强迫,想着孩子不吃就算了,生病可以打针,结果强化了孩子不吃药的想法,毕竟打针的副作用和风险性要比吃药高很多。有的家长则把吃药当成惩罚手段,孩子不听话就吓唬说要吃药,还强调是苦药,孩子当然更加不愿吃药。小孩3至6个月时,要适当给他们喝多种口味的果汁和汤水。像苦瓜汁、番茄汁、西洋菜汤、芥菜汤(汤要是滚汤,里边不加盐)等,略略有些酸或苦味,让孩子慢慢适应不同食物的味道,等到生病吃药的时候,自然就不怕苦了。另外,家长什么东西都带头吃,对孩子也有很好的影响。
让宝宝乖乖吃药的方法
喂药准备
清洁喂药工具
低龄宝宝大多不能直接吞咽药物,家长需要借助各种工具,比如药杯、勺子、滴管、奶瓶或专门的喂药器。
这些工具在使用前后,都要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免细菌侵染宝宝和残留的药物变质。
家长最好专门为宝宝准备一套喂药工具,不要和宝宝吃饭的餐具混用,更不能直接使用大人的勺子、杯子。
合理取量药物
药物的剂量和人的年龄、体重有直接关系,宝宝用药的剂量和成年人差别较大。过量服用药物可能会出现头晕、呕吐、腹泻、嗜睡等毒副反应。
因此家长在取量药物时要计算清楚,或根据医嘱给宝宝喂药,不要认为吃得多就会好得快。
喂药技巧
糖浆·水剂类
糖浆是含有药物的浓糖水溶液,口感较甜,性状黏稠。大多数糖浆带有水果香味,掩盖了药物的苦味,即便是怕吃药的宝宝也能把糖浆当做饮料来喝。
宝宝5岁之前服用的大多为这类药物,常见的有止咳糖浆、生血糖浆等。
水剂类药物有多种喂食方法,家长可以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勺子:取正确的剂量,把糖浆倒在小勺子上,将小勺子轻轻放入宝宝口中,让他(她)喝下,但不要放得太深。
滴管:用滴管吸取糖浆,轻轻伸入宝宝口中,一滴一滴地进行滴喂。注意滴管不要碰到宝宝的口腔。
奶瓶:家长可以把糖浆倒入奶瓶,让宝宝像喝奶一样服药。但这种方法通常只适用于新生儿,稍大的宝宝容易因此对奶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拒绝喝奶。
药杯:1岁以上的宝宝大多已经学会吞咽,家长可以用药杯给他喂药。要注意不能让他直接从药瓶中喝药,不但容易过量,还可能使糖浆变质。
手指:如果宝宝对以上方法都比较抗拒,家长还可以用手指给宝宝喂药。喂药前,要先仔细地把手清洗干净,然后蘸一些药剂,让宝宝吮吸手指。
特别提醒:糖浆的量取
糖浆一般会有配套的药杯,药杯和瓶身上都标有刻度,家长查看刻度时,目光要与刻度处在同个平面,否则容易产生误差。
蔗糖的比重大于水,所以糖浆浓度一般是下层高于上层。所以家长在取量糖浆前,要先把瓶子摇一摇,让药物分布均匀,以免出现取量不准确的问题。
药粉·颗粒类
粉状、颗粒状的药物一般都比较苦,让宝宝难以下咽。因此,家长需要多花些工夫,采取和饮料、食物混合的方法提升口感,让宝宝顺利服药。
家长取出适合宝宝服用剂量的药粉,加入少量糖水,调制成稀糊状,然后用勺子慢慢地喂宝宝。也可以多加一些糖水,把药粉稀释成液体,采取和喂糖浆一样的方法,用勺子、吸管或杯子给宝宝喂药。
需要注意的是,药粉溶于糖水后,会随着放置时间越变越苦,药效也会降低。家长用温开水调好药之后,要尽快让宝宝服下。
特别提醒:不适合和药粉混合的饮品
开水:热水会破坏药物的有效成分,调和药粉应该使用温开水。
牛奶:牛奶中含有钙、铁、磷等多种无机盐,会和某些药物发生作用,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也会对某些药物产生影响。
蜂蜜:如果宝宝未满1岁,家长最好不要用蜂蜜水稀释药粉。蜂蜜在酿制过程中可能会感染土壤和灰尘中的肉毒杆菌。而低龄宝宝抵抗力弱,肠道微生物生态不稳定,肝脏的解毒能力又差,极微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就会使他中毒,出现迟缓性瘫痪、哭声微弱、吸奶无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药丸·片剂类
对还不具备吞咽能力的宝宝来说,吞药片比较困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宝宝需要服用药丸、片剂类的药物,家长应该用碎药机把药片碾碎后,采用和药粉同样的方法喂宝宝喝下。
小贴士
喂完药后,家长要多给宝宝喝些温开水,冲淡他(她)口中的药味。然后,让宝宝保持站立或坐着的姿势2分钟左右。也可以将宝宝竖直抱起,轻轻拍打他的背部,排出胃里的空气,以免打嗝时将药液吐出。
如果宝宝吐药,家长不要慌张。宝宝吐的量不多,或服用后30分钟才吐,说明药物大部分已被吸收,家长不必给宝宝补吃;如果服药后很快就吐出,说明药物没被吸收,家长应该过10~20分钟再让宝宝补吃一剂;如果宝宝每次吃药都会吐,最好去医院请医生诊断原因。
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放手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遇到孩子的提问,家长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们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从而失去独立性。所以,家长应该启发孩子自己动脑筋去考虑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理。很多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怕孩子不小心磕着碰着,另一方面是怕麻烦。殊不知,孩子的自理能力与责任心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家长在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时,没有给予适当的教育和训练,那么孩子就不能意识到做这些事情的难处,也就无法建立起对他人的体谅和责任心。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适当地让孩子学做家务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比如,可以让孩子自己做早点、洗袜子、拿牛奶、买东西等,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做起,逐渐让孩子能够料理自己的生活。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应该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碰到困难,就会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因为遭遇困难时而哭闹时,就会立即“心软”而“妥协”,替孩子完成事情。其实,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让他们去做一些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小事,并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家长应该意识到,自己不能永远为孩子遮风挡雨,为了孩子的将来,要下定决心,让孩子学会独立地面对困难。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作为家长,应该“放开手”去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独立,从而让他们能够自主地生活和处理问题,并拥有健康向上的人格,成长为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新生儿喂药小技巧
1、给新生儿最好的喂药方法是:研磨成粉状
把丸、片剂研成粉状溶于糖水或温水中倒入奶瓶,让小儿像吸奶一样服药。但要把沾在奶瓶上的药液加少许开水涮净服用干净,否则无法保证足够的药量。
2、可以将溶好的药液用小勺直接喂进宝宝嘴里
喂药时,最好把宝宝的半卧头偏向一侧,把小勺紧贴宝宝嘴角慢慢灌入。等宝宝把药全部咽下去,再用勺喂少量糖水。
3、喂汤剂中药时,掌握药量有技巧
要把药量煎得少一些,以半茶盅为宜。每天分3-6次喂完,可加糖调匀后倒入奶瓶喂用。
4、滴管滴灌法
如病情较重,可用滴管或塑料软管吸满药液后,将管口放在宝宝口腔颊粘膜和牙床间慢慢滴入,并要咽一口再喂一口,第一管药服完后再滴第二管。如果发生呛咳,应立即停止挤滴药液,并抱起宝宝轻轻拍后背,以免药液呛入气管。
5、喂药时间有讲究
宜在两餐奶之间,喂药前不宜喂饱奶,以免饱后小儿拒绝服药。
6、新生儿服药有禁忌
给新生儿服药时应注意不可将药和乳汁混在一起喂,因为两者混合后可能出现凝结现象,或者降低药物的治疗作用,甚至影响新生儿的食欲。
小儿先心病饮食注意事项
1、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均衡饮食为主,切忌暴饮暴食。尽量避免摄取过多的盐分以及味精。
2、多服用含钾量较高的食物,如菠菜、苦瓜、木瓜、香蕉等,预防低钾血症。如无医生指导,不需要单独服用钾剂。
3、家长应学会记录出入量,维持每天出入量的均衡。
4、饮食要新鲜,以防腹泻加重病情。小儿要控制零食、饮料,不要食用不清洁、过期或含色素及添加剂较多的零食。
5、如病情需要应用利尿剂、洋地黄制剂时,也要限制水的摄入,避免出现水肿,导致心功能不全。
6、有心衰病儿,饮食严格限盐,不要吃放碱的馒头和苏打饼干。
帮家长支招让孩子走出开学恐惧症
家长可在开学前适当帮助孩子加以调节,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尤其是长假最后几天,对孩子的心理状态、生活内容等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家长应该帮助学生在开学初期做好以下五方面:
1、家长应抱乐观的态度,多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从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学期,给孩子以信心,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语。家长不要把老师描绘成严厉凶狠的人,也不要把学校描绘成痛苦难受的地方,应给孩子以幸福感,让孩子对上学感兴趣,期待上学。
2、放假时,许多孩子的生活秩序打乱了,常常是看电视或上网到很晚,而早上又贪睡不能按时起床。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孩子的心理就还在“放假”,对上学会有一定的抗拒心理。家长应及时地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家长应该帮年纪较小的孩子订好作息时间表,每天督促孩子按时起床、饮食,保证孩子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3、如果孩子有“教室焦虑症”,最好不要先让孩子吃抗焦虑药,应先从调整心态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与同龄人的交往。
4、跟孩子多谈谈学校生活,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从日常娱乐、游玩等话题转向有关学习的话题如作业、同学关系等。
5、开学后的假日里,家长应该尽量少带孩子上公园等游乐场所,多带孩子去书店看看书,或者一起去购买学习用品,给孩子营造学习氛围,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喜欢上读书。
小儿癫痫的预防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由于癫痫病的病程很长,因此治疗起来所花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小儿癫痫的护理方法是定期到医院做复查。治疗癫痫的药物所含的副作用是对儿童非常大的,因此家长还应定期带孩子去医院做一些验血、肝和肾的检查。
2、目前我国的儿童学习压力非常的大,因此家长应合理的安排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除了这些,小儿癫痫的护理方法还包括饮食问题,儿童不论是在吃饭还是喝水时都不应过量,这样可以避免孩子在睡眠不时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3、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家长应注意孩子的及,不要让他独自去游泳和攀高。在孩子的癫痫病发作时,切忌强行给孩子喂药、进食和进水。不要按住孩子抽搐的身体,以免发生骨折和其它的意外伤害。
4、在孩子的癫痫发作时,家长应让孩子侧躺着之后将下颌托起,这样可以防止患者的舌头进去气管中导致窒息。家长还可以用牙垫放入患者口中,以免患者将舌头和嘴皮咬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