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正确认识死亡
老年人如何正确认识死亡
1、老人要正确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即使大权在握的秦始皇,曾努力寻找长生药,但终归也未能实现。因此只有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活得愉快而有意义。
2、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不应有任何恐惧心理。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
3、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心理、运动、饮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长寿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开,放得下,胸襟博大,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闯过每一个难关,知足、满足、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酒精肝死亡率预测指标
格拉斯哥的forrest博士称,修订maddrey判别函数(df)可用于判断急性酒精性肝炎(aah)患者的预后。但是,计算时需要将血清胆红素的单位从mg/dl转换为μmol/l,还需校正凝血酶原时间(pt)的延长。因此,df难以用于临床。
为此,研究人员收集了256例aah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资料,利用逐步逻辑回归,判断与死亡率相关的指标。 研究人员确定了与短期(28天)死亡率相关的多项第一天指标,其中包括血尿素、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年龄和脑病。与中期(84天)死亡率相关的第7天指标包括血清胆红素、pt、年龄和白细胞计数。
研究人员指出,通过第1天指标预测短期死亡率的可靠性高于第1天df。第1天指标正确地将49%的患者预测为28天内死亡。这些指标还将28天内存活患者的51%预测为死亡、将5%的死亡患者预测为存活。与其相比,第1天df正确地将16%的患者预测为28天内死亡,却将84%的存活患者预测为死亡、将2%的死亡患者预测为存活。
同时,第7天指标预测84天死亡率的可靠性也高于第7天df。第7天指标正确地将53%患者预测为的84天内死亡,但将47%的存活患者预测为死亡、7%的死亡患者预测为存活。第7天df正确地将32%患者预测为84天内死亡,但将68%的存活患者预测为死亡、将8%的死亡患者预测为存活。
根据上述发现,forrest博士认为,尽管df无法识别多数死亡患者,但研究中发现的指标显著改善了短期或中期预后较差患者的识别率。
正确认识更年期
更年期是什么意思
更年期,对女性来说,是指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对男性来说,是指50~60岁这一阶段。更年期症状,易发生浑身燥热、眩晕,心悸,眼前有黑点或四肢发凉等症状,需要特别注意保养。
更年期无论开始早晚、历时多久,总可分成绝经前期、绝经期(月经停止 更年期往往烦躁不安)和绝经后期(月经停止1年以后),并以卵巢功能的逐渐衰退至完全消失为标志。
更年期是妇女从性成熟期(生育期)逐渐进入老年期的过渡阶段,他是人体衰老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而且生理变化特别明显的阶段。90%以上的妇女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影响个人健康和生活质量。
具体表现:
1、30岁左右:皮肤明显出现色斑,松弛、晦暗无光、毛孔粗大、粗糙、痤疮不断等不正常现象的女性。
2、30-40岁之间:出现内分泌紊乱,如月经不调、乳房下垂、外阴干燥、性欲减退等女性第二性症明显衰退、减弱者以及出现更年期症状的女性。
3、40-55岁之间:出现失眠、多梦、盗汗、潮热、烦躁易怒、精力体力下降、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
4、55岁以上:肾功能大幅下降,卵巢基本萎缩的中老年女性。
女性更年期的四大症状
通常来说,绝经后的妇女在更年期会出现以下四大症状:
一、潮热:潮热是更年期女性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更年期的表现。
二、心悸:也就是心慌,也是更年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三、精神、神经症状表现异常:有时候人到中年就会变得精神很紧张,会乱想,其实这就是更年期的表现。
四、腰酸背痛:我们知道人的身体到达一定的年龄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更年期妇女骨质疏松的早期症状。
正确认识面肌痉挛病因才能降低死亡率
一、传统医学认为
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
二、现代医学认为
1. 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
2.另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发作性抽动。
3.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
老人要如何正确面对死亡
生老病死是人的自然规律,谁也不能避免,很多老年人到老了对死亡有了恐惧感,那么老人要如何正确对待死亡呢?
姜大妈57岁了,初中文化程度,退休前是商店营业员。姜大妈患乙肝已经有两年,到处求医,看过西医和中医,吃过各种中西药,甚至还去求过菩萨,但都无济于事,病情始终未见好转。
姜大妈开始怀疑自己已经转为肝癌,死亡的威胁日趋严重,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总是觉得死神在向自己招手。晚上也经常梦见两年前因病去世的老伴,造成情绪烦躁不安,经常怨天尤人,埋怨自己的命为什么这样不好,而且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
近来她开始向上帝乞求宽容,希望多给她一段时间,让她有幸看到29岁的儿子成婚。
案例分析:
姜大妈患上了典型的“死亡恐惧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心理障碍。人近黄昏容易想到死。许多老年人照镜子,发现自己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老态龙钟,便仰天长叹不中用了,死亡濒临感日趋严重。老年人群经常遭遇老伴或亲朋好友去世,非常容易触景生情,特别是年老父母的去世,更令人产生“下一个该轮到我了”之感。更多的是老年人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容易一蹶不振想到死亡。
老年人对待死亡有不同的态度。有些老年人清楚地意识到死亡迫近,能够从容不迫地面对死亡,向医生询问究竟还有多久,据此做好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后事。有些老年人相信死亡是去另外一个世界过宁静的生活,应该为死亡的降临而祈祷。也有些老年人将死亡视为解脱,产生“我累了,我该休息了”的感觉,因而能平静地面对死亡的威胁。
专家建议:
面对死亡问题不考虑是不可能的,但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专家就此提出了建议:1、老人要正确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要明白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无不遵循这个自然规律。世上没有长生不老药,即使大权在握的秦始皇,曾努力寻找长生药,但终归也未能实现。因此只有正确地面对死亡,顺其自然,晚年生活才会活得愉快而有意义。2、从恐惧心理中解脱出来,认识到死亡是自然规律,那就应该泰然处之,不应有任何恐惧心理。一个老人只要自认为度过了有意义的一生,就能坦然地面对死亡,比较容易承受死亡,根本不会产生什么恐惧心理。3、愉快地活好每一天,老年人在平常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心理、运动、饮食三方面。尤其是心理因素非常重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长寿老人都是心情愉快,想得开,放得下,胸襟博大,乐观开朗,无忧虑,无怨气,善于调节情绪,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闯过每一个难关,知足、满足、愉快地度过晚年的。
面对死亡不怕是不可能的,但老人们一定要学会科学的对待这个问题,毕竟有些事是不能自己决定的。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开心的过好每一天了。
孩子为何怕死亡
1、孩子的生活经验所致。在日常生活里,孩子接触到死亡的最直接经验,往往是自己饲养的心爱的小动物死了,他会感到很伤心、难过,进而产生对死亡的畏惧感。
2、教育不当所致。(1)当孩子刚接触“死亡”这个概念,并向成人提出“死亡”是怎么回事时,成人常常表面化地用令人可怕的言辞来描述“死亡”的含义,如说人死了,就没有这个人了,他就再也看不到、吃不到许多好东西了,使孩子一开始就不能正确认识“死亡”。(2)当孩子不听话时,成人常有意无意地以“死”来压制、恐吓孩子。(3)成人常常讲些迷信色彩甚浓的恐怖的神鬼故事给给孩子听,使孩子把魔鬼与死亡连在一起,这也会导致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害怕。
3、不良的环境影响所致。孩子在看了一些不宜看的恐惧的影视片或参观了一些宣扬迷信的有关阴曹地府、“幻宫”展览以后,也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感。
4、成人对亲人死亡的极端悲痛反应所致。孩子生病或受到创伤时成人的焦虑、紧张的表情,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孩子,促使孩子惧怕死亡。
怎样教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呢?
1、充分利用“死亡教材”教育孩子。当孩子看到饲养的小动物死掉了,成人可以告诉孩子:“它死了!”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会自然地与我们分开”;平日若看到送葬的行列经过,就抓住这个机会,用平和的态度和最浅显的语言告诉孩子:“就像花开过一段时间,花累了,想休息,花就谢了。其他的动物是这样,我们人也是这样,人老了就会死,像睡着了一样。”使孩子认识到“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是自然现象,这样他就不害怕了。
2、成人面对“死亡”的现实要为孩子做出表率。成人在孩子面前要深藏内心的悲痛,要节哀,要表现得比较平静、自然,切不可悲痛欲绝,甚至歇斯底里,以免使孩子觉得死是可怕的。
3、平时,家长不要以“死”来吓唬孩子,要经常给孩子讲些英雄为革命献身的故事,让他们初步懂得英雄们牺牲了,就像花谢了,但树还活着,以后它还会再开新的花,英雄们的精神永远活着,为孩子今后形成正确的生死观打好基础。
4、严禁让孩子看暴力凶杀影视片和戏剧,不让孩子参与迷信活动,不要在孩子面前渲染一些非正常死亡的恐怖情景和场面,更不要让孩子直接去观看这类现场,以免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上布下恐惧死亡的阴影。
怎样治疗老年人失眠
一、正确认识
老年人朋友们要对睡眠有一定的正确认识。态度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中老年人患有失眠的话,可以采用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害怕、不对抗,也不控制,相信采用这种治疗老年人失眠常用的方法,可以减少该病所带来的影响。
二、睡眠环境
要让老年人尽量避免失眠,还要保证老年人有良好的睡眠环境。适合老年人睡眠的环境是:卧室内要明暗适宜、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光线柔和,避免各种噪音,床上被褥要清洁柔软。
三、规律作息
老年人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如果经常失眠的话,平常的饮食要以清淡滋补为主,最好每天能坚持晨炼,像晨起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等,下午可以进行阳光浴和户外活动。千万不要嗜烟酒,下午和晚上不要喝浓茶或咖啡,晚餐不要吃的过饱,也不要看情节火爆的电视剧。在睡前可以用温水浸泡双脚,听听轻松音乐等。
癔症可以治好吗
癔症西医治疗
一、心理治疗: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解释本病完全可以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残疾,并应做好病人家属、同事等人的工作,避免周围人造成的紧张及过分关心等不良气氛所造成的影响。
1、暗示疗法:可觉醒暗示或催眠暗示。主要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的理疗、针刺或按摩,以取得疗效。
2、心理疗法:解释性心理疗法或分析性心理疗法,目的在于:引导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克服个性缺陷,认识无意识动机对健康的影响并加以消除。
3、行为疗法: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适用于暗示治疗无效肢体或言语有障碍病例。
二、药物治疗:
对癔症性朦胧状态,精神病状态或痉挛发作,很难接受正规精神治疗时,可采用盐酸氯丙嗪25~50mg IM;或安定10~20mg IV,促使患者入睡。急性期后,精神症状仍然明显者,可采用盐酸氯丙嗪口服25~50mg 1~3次/d。头痛、失眠等可给予阿普唑仑0.4mg 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