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肩袖损伤病因

肩袖损伤病因

1.退变学说

Yamanaka通过尸检标本研究所描述的肌腱退变的组织病理表现为:肩袖内细胞变形,坏死,钙盐沉积,纤维蛋白样增厚,玻璃样变性,部分肌纤维断裂,有原纤维形成和胶原波浪状形态消失,小动脉增殖,肌腱内软骨样细胞出现,肩袖止点(enthesis)退化的表现为潮线的复制和不规则,正常的四层结构(固有肌腱,潮线,矿化的纤维软骨和骨)不规则或消失,或出现肉芽样变,这些变化在40岁以下的成人中很少见,但随年龄增长呈加重的趋势。

Uhtoff等的研究表明了肌腱止点病变(enthesopcethy)的病理特点:肌纤维在止点处排列紊乱,断裂以及有骨赘形成,肱骨头软骨边缘与冈上肌腱止点间的距离——袖沟(sulcus)的退变程度与袖沟宽度成正比,肌腱止点变性降低了肌腱的张力,成为肩袖断裂的重要原因。

肌腱的退化变性,肌腱的部分断裂以及至完全性断裂在老年患者中是常见病因。

2.血运学说

Codman最早描述的“危险区”位于冈上肌腱远端1cm内,这一无血管区域是肩袖撕裂最常发生的部位,尸体标本的灌注研究都证实了危险区的存在,即滑囊面血供比关节面侧好,与关节面撕裂高于滑囊面侧相一致,Brooks发现,冈下肌腱远端1.5cm内也存在乏血管区,但冈上肌的撕裂发生率远高于冈下肌腱,因此除了血供因素外,应当还存在其他因素。

3.撞击学说

肩撞击征(impingement syndrome of the shoulder)的概念首先由NeerⅡ于1972年提出,他认为肩袖损伤是由于肩峰下发生撞击所致,这种撞击大多发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锁关节下面喙肩穹下方,NeerⅡ依据撞击征发生的解剖部位而将其分为冈上肌腱出口撞击征(outlet impingement syndrome)和非出口部撞击征(non-outlet impingement syndrome),他认为95%的肩袖断裂是由于撞击征引起,冈上肌腱在肩峰与大结节之间通过,肱二头肌长头腱位于冈上肌深面,越过肱骨头上方止于顶部或肩盂上粗隆,肩关节运动时,这两个肌腱在喙肩穹下往复移动,肩峰及肩峰下结构的退变或发育异常,或者因动力原因引起的盂肱关节不稳定,均可导致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及肩峰下肌腱的撞击性损伤,早期为滑囊病变,中晚期出现肌腱的退化和断裂。

但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肩袖撕裂的病例中有相当一部分与肩峰下的撞击无关,而是单纯由于损伤或肌腱退化所致,此外,存在肩峰下撞击的解剖异常的病例也并非都会发生肩袖破裂,因此,肩峰下撞击征是肩袖损伤的一个重要病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4.创伤

(1)概况:创伤作为肩袖损伤的重要病因已被广泛接受,劳动作业损伤,运动损伤及交通事故都是肩袖创伤的常见原因,Neviaser等在40岁以上的患者中发现,凡发生盂肱关节前脱位者,若在复位之后患肩仍不能外展,则其肩袖损伤的发生率为100%,而腋神经损伤仅占7.8%,在老年人中,未引起骨折或脱位的外伤也可以引起肩袖撕裂,任何移位的大结节骨折都存在肩袖撕脱性骨折,创伤可根据致伤暴力大小而分为重度暴力创伤与反复的微小创伤,后者在肩袖损伤中比前者更重要,日常生活活动或运动中的反复微小损伤造成肌腱内肌纤维的微断裂(microtear),这种微断裂若无足够的时间修复,将进一步发展为部分或全层肌腱撕裂,这种病理过程在从事投掷运动的职业运动员中较为常见。

(2)暴力作用形式:急性损伤常见的暴力作用形式有:

①上臂受暴力直接牵拉,致冈上肌腱损伤。

②上臂受外力作用突然极度内收,使冈上肌腱受到过度牵拉。

③腋部在关节盂下方受到自下向上的对冲性损伤,使冈上肌腱受到相对牵拉,并在喙肩穹下受到冲击而致伤。

④来自肩部外上方的直接暴力对肱骨上端产生向下的冲击力,使肩袖受到牵拉而发生损伤。

此外,较少见的损伤有锐器刺伤及火器伤等。

(3)退变因素。

综上所述,肩袖损伤的内在因素是肩袖肌腱随增龄而出现的组织退化,以及其在解剖结构上存在乏血管区的固有弱点,而创伤与撞击则加速了肩袖退化和促成了断裂的发生,正如Neviaser强调指出的,4种因素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肩袖的退变过程,没有一种因素能单独导致肩袖的损伤,其中的关键性因素应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得出。

肩袖损伤会被误当肩周炎

65岁的王大爷一直把肩痛当做肩周炎治疗,8年来尝试了各种方法,都不奏效,最近来到东南大学中大医院骨科才发现自己的肩痛不是肩周炎的毛病,而是肩袖撕裂,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后,王大爷的肩痛迅速改善,并通过康复科的功能训练于近日康复出院。

据该院骨科李永刚主任医师介绍,临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患者,大约60岁以上的患者中有30%是肩袖损伤,主要是由于急性撕裂损伤和慢性劳损导致,这些患者往往表现为活动时肩关节疼痛僵硬,休息或夜间的时候疼痛明显与肩周炎的表现完全相同,很多患者甚至医生都会把它当做肩周炎的毛病来治,结果疗效很差,患者越治越疼。李永刚主任医师分析说,肩袖损伤和肩周炎虽然症状很相似,但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肩周炎一般有自限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肩部关节活动来加速血液的供应,以改善炎症症状。而肩袖损伤则肌腱纤维撕裂,甚至断裂,需要手术缝合修补。肩袖损伤时需要保持肩部绝对休息,不能活动,注意养护,恢复肌肉的损伤程度。如果误认为“肩周炎”,让肩袖撕裂的患者继续进行“爬墙”等运动锻炼,或人为地强行手法松解肩关节,可能会造成肩袖裂口继续扩大,最后形成巨大的或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失去手术机会。

目前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可以对撕裂的肩袖组织进行缝合,使患者症状和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李永刚主任医师强调说,许多患者只要肩痛就会当肩周炎治疗,其实肩部各部位疾病的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有的需要功能锻炼防止粘连,有的则需要手术治疗。像锁关节脱位、肩关节半脱位、肩关节损伤、肩后部软组织损伤、胸大肌撕裂、滑膜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都可能引起肩部疼痛,此外肺结核、肩部肿瘤及纵膈上下恶性肿瘤也会引起肩痛,因此需要专科医生通过手位姿势和影像资料加以鉴别,以免延误患者最佳治疗时间。建议平时不要过度使用肩关节,尤其是甩膀子运动要注意分寸,最好以不过肩运动为宜,以免对肩部造成损伤。

肩关节损伤的自我检查

“肩关节疼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伤病,肩袖损伤、肩峰撞击症、肩周炎等都可以引起肩关节疼痛。要对症治疗,需要首先区分这些伤病。今天就介绍几个肩关节损伤的自我检查方法,帮助大家弄清到底是什么问题。

1

冈上肌损伤检查

肩关节水平位内收外展80度,前臂旋前使拇指指尖向下。检查者于腕部施以向下的压力。患者感觉疼痛、无力者为阳性,提示冈上肌损伤。

2

冈下肌、小圆肌损伤

患者肘关节屈曲90度,肩关节在肩胛骨平面外展20度。检查者一只手固定肘关节,另一只手使肩关节外旋达最大程度,然后放松,患者自行保持最大外旋。若外旋度数逐渐减少,则为阳性,提示冈下肌、小圆肌损伤。

3

肩胛下肌损伤检查

4

疼痛弧检查

5

Hawkins 征

检查者站在病人体侧,病人肩关节置于90度前屈位,肘关节屈曲90度,检查者内旋患侧上臂,重现肩峰下撞击导致疼痛。

如何保护肩部健康

人老了感觉好多关节就像锈住了一样,很不好使还经常会出现一些酸痛等症状。许多不明原因的肩痛往往被患者自己武断地认为是肩周炎,盲目地在家里进行功能锻炼、自我康复。事实上,造成肩痛的疾病有很多种,“肩周炎”占其中的六成左右。最易和肩周炎混淆的骨科疾病是“肩袖损伤”。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30%患有不同程度的肩袖损伤。很多人按照肩周炎而“久治不愈”后,才发现肩袖损伤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肩袖损伤一般可分为急性撕裂伤和慢性劳损伤两种。急性撕裂伤常见于猛烈提拉重物、摔倒时肩部支撑、外来暴力牵拉时。撕裂的肩袖会往两边越扩越大,不会自愈。因此一旦肩部有了第一次脱位,就应该及时寻找专业的关节科医生就诊。慢性劳损在长期从事网球、棒球、羽毛球、游泳、登山等需要上肢举过头顶的运动人群中比较常见。如果颈肩部夜间疼痛,上举手臂疼痛,不敢患侧睡,肩关节外展、上举或后伸时无力就要注意。

此外,肩痛还有可能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关节盂唇损伤”、“肩关节骨性关节炎”、“颈椎病”等,甚至“骨肿瘤”、“冠心病”也会造成肩部疼痛,非专业的外科医生也难以准确鉴别。肩部疼痛的治疗,关键在于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

肩膀痛是什么原因 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是肩关节疼痛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对于近期肩膀受过伤或既往有肩关节外伤又没有正规治疗的人以及重体力劳动者。肩袖损伤表现为:常见表现是肩前方疼痛,急性期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慢性期呈自发性钝痛。在肩部活动后或增加负荷后症状加重,夜间症状加重。有时候可能会有程度较轻的肩关节活动受限合并存在。病史超过3周以上者,肩周肌肉有不同程度的萎缩。而且,功能锻炼无助于肩袖撕裂的止痛。如果当成“肩周炎”治疗,让肩袖撕裂的患者继续进行“爬墙”等运动锻炼,或人为地强行手法松解肩关节,可能会造成肩袖裂口继续扩大,最后形成巨大的或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加重伤情。

肩袖损伤如何治疗

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肩袖损伤的类型及损伤时间。肩袖挫伤、部分性断裂或完全性断裂的急性期一般采用非手术疗法。

1、肩袖挫伤的治疗

包括休息、三角巾悬吊、制动2~3周,同时局部施以物理疗法,以消除肿胀及止痛。对疼痛剧烈者可采用1%利多卡因加皮质激素做肩峰下滑囊或盂肱关节腔内注射。疼痛缓解之后即开始做肩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2、肩袖断裂急性期

仰卧位,上肢零位(zeroposition)牵引,即在上肢处于外展及前上举各155°位做皮肤牵引,持续时间3周。牵引的同时做床旁物理治疗,2周后,每天间断解除牵引2~3次,做肩、肘部功能练习,防止关节僵硬。也可在卧床牵引1周后改用零位肩人字石膏或零位支具固定,以便于下地活动。零位牵引有助于肩袖肌腱在低张力下得到修复和愈合,在去除牵引之后也有利于利用肢体重力促进盂肱关节功能的康复。

3、手术治疗适应证

肩袖大型撕裂,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肩袖撕裂,以及合并存在肩峰下撞击因素的病例。大型的肩袖撕裂一般不能自行愈合,影响自行愈合的因素是:

(1)断端分离、缺损。

(2)残端缺血。

(3)关节液漏。

(4)存在肩峰下撞击因素。

经4~6周的非手术治疗,肩袖急性炎症及水肿消退,未能愈合的肌腱残端形成了较坚硬的瘢痕组织,有利于进行肌腱修复和止点重建。

肩袖修复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是Mclaughlin法,即在肩袖原止点部位大结节近侧制一骨槽,于患臂外展位将肩袖近侧断端植入该骨槽内。

此方法适应证广泛,适用于大型、广泛型的肩袖撕裂。为防止术后肩峰下间隙的粘连和撞击,在肩袖修复的同时应切断喙肩韧带,并做肩峰前外侧部分切除成形术。对存在肩峰下撞击征的患者,肩峰成形术是其适应证。

对于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广泛撕裂造成的肩袖缺损,也可把肩胛下肌上2/3自小结节附着部位游离,形成肩胛下肌肌瓣向上转移,覆盖固定于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的联合缺损部位。此外,Debeyre的冈上肌推移修复法对冈上肌腱巨大缺损也是一种手术治疗方法。即在冈上窝游离冈上肌,保留肩胛上神经冈上肌支及伴行血管束,将整块冈上肌向外侧推移,覆盖肌腱缺损部位,并使冈上肌重新固定在冈上窝内。对大型肩袖缺损还可以利用合成织物移植进行修复。肩袖修复患者经过术后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肩关节功能可以达到大部分恢复,疼痛能得到缓解,日常生活活动能够得到满足。

老人肩膀疼痛怎么办

事实上,造成肩痛的疾病有很多种,“肩周炎”占其中的六成左右。最易和肩周炎混淆的骨科疾病是“肩袖损伤”。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30%患有不同程度的肩袖损伤。很多人按照肩周炎而“久治不愈”后,才发现肩袖损伤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肩袖损伤一般可分为急性撕裂伤和慢性劳损伤两种。急性撕裂伤常见于猛烈提拉重物、摔倒时肩部支撑、外来暴力牵拉时。撕裂的肩袖会往两边越扩越大,不会自愈。因此一旦肩部有了第一次脱位,就应该及时寻找专业的关节科医生就诊。慢性劳损在长期从事网球、棒球、羽毛球、游泳、登山等需要上肢举过头顶的运动人群中比较常见。如果颈肩部夜间疼痛,上举手臂疼痛,不敢患侧睡,肩关节外展、上举或后伸时无力就要注意。

此外,肩痛还有可能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关节盂唇损伤”、“肩关节骨性关节炎”、“颈椎病”等,甚至“骨肿瘤”、“冠心病”也会造成肩部疼痛,非专业的外科医生也难以准确鉴别。肩部疼痛的治疗,关键在于要由专业的医生进行诊断。

肩痛的发生,除了年龄、外伤等因素外,与平时的不良习惯也有密切关系。因此,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保护肩部免于“受伤”。

1.避免露肩睡觉。无论在任何季节,都要保护肩部免于受凉;

2.减轻手提包的重量。当包太沉重时,肩部的肌肉会一直处在紧张状态,容易引起肌肉痉挛。

3.减少单肩背包。单肩包让人往往会不自觉地抬高肩膀以稳住包带。会使肩背部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引起肩背酸痛。

4.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长时间保持某一姿势,容易使颈、肩、背的部分肌肉过度痉挛,从而诱发颈肩部酸痛,甚至肩周炎。

肩膀疼痛是什么原因

很多中老年人出现肩膀疼痛、活动受限,就自认为是肩周炎,然后就开始进行拉吊环、爬墙等针对肩周炎的锻炼,却发现效果并不好。

这是因为中老年人肩膀痛的原因中,肩周炎只占肩膀疼痛患者的10%~20%,更常见的原因是肩袖损伤。

肩袖:肩膀外侧包绕肩关节的四块肌肉,因形似袖口而得名,这四块肌肉收缩,能够使肩关节内旋、外展、外旋等。当各种原因引起肩袖肌腱损伤,就会出现肩膀疼痛无力,活动受限。

损伤原因:肩袖本身退化、特殊职业(教师、乒乓球运动员、油漆工人等)使得肩袖组织过度使用、平时手抓公交车扶手等。

肩周炎主要表现为疼痛、外旋活动受限,不能梳头;肩袖损伤主要是肩关节外展上举无力。

肩袖损伤的锻炼则以练习肩关节外旋、内旋为主,并要尽量避免做过顶及过肩运动,防止肩袖进一步损伤,严重的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肩膀痛未必都是肩周炎

遭遇肩部疼痛时,人们常常会联想到患了肩周炎,尤其是中老年人,觉得年纪大了得肩周炎很正常。事实上,并非所有的肩关节疼痛都是由肩周炎引起的,相反,肩周炎只占一小部分。

在日前举办的“国际肩肘外科峰会”上,专家指出,虽然人们对肩周炎这一疾病耳熟能详,但其发病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随着磁共振检查手段的普及以及对肩关节疾病研究的深入,专家发现,引发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困难的主要“元凶”是:肩袖损伤、肩峰撞击征、肩关节不稳等。据统计,这三者的发病率占肩关节疾病的70%左右,远高于人们熟知的肩周炎,其严重性也远远超过肩周炎。

在排名前三位的肩关节疾病中,肩袖损伤位列第一。年龄的增长、劳累过度、外伤以及肩部外展活动频繁等原因,都容易引起肩袖损伤。其主要表现是:肩部疼痛、压痛,活动时加重、弹响,肩关节功能明显受限,时间久了甚至会出现肩袖肌肉萎缩,并会引起肘关节疼痛等。肩袖损伤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且往往是在没有明显的外伤下发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肩袖损伤患者并没有听说过这一名词,因而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如果把肩袖损伤错当做肩周炎来治疗,不仅对症状的缓解于事无补,还有可能越治越严重,甚至会造成肩关节功能的严重损伤。

肩膀酸又疼不一定是肩周炎

肩袖损伤常发人群为中老年人,一些都市女白领单肩包里总会有很多杂物,让一侧肩膀担负着这样的重量,这种非正常状态下的受力持续时间太长,关节之间会逐渐产生炎症,有的就会出现肩袖损伤;一些长期进行羽毛球、网球、游泳等过肩运动的人,也是高发人群;很多长期跳广场舞、经常玩微信“摇一摇”的市民也可能会造成肩袖损伤。

“一些疾病,如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颈椎病等,都会造成肩关节疼痛,很容易让人与肩周炎混淆。”王智明说,50-60岁人群中有一半曾有过肩痛的情况,以往这些常常被认为是肩周炎,然而,随着肩关节研究的不断深入,真正的肩周炎患者只占肩痛人群的1/4,大量的肩痛患者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他认为,二者区别其实很明显:肩周炎可自愈,大部分肩周炎1年左右会自行缓解,一般不会超过1年半。相反,肩袖损伤者则无法自愈,且越动疼痛会越明显。最佳治疗时间为3个月以内。肩周炎患者一般会出现患肢各个方向都受限,还会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进入冰冻期,手臂抬不高转不动;肩袖损伤者活动受限程度不及肩周炎,主要表现为,上举无力,需要对侧手帮助才能完成上抬动作。此外,还有一个典型的特点为夜间疼痛。

“肩周炎”和“肩袖损伤”的治疗不尽相同。“肩周炎”越是痛越要动,医生会建议患者适当进行爬墙、伸展运动等锻炼,也可在专业医院做理疗。而“肩袖损伤”则截然相反,病人通常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保守治疗,如休息和限制过顶运动。如果将肩袖损伤误认为是肩周炎,让肩袖撕裂的患者继续进行“爬墙”等运动锻炼,或人为松解肩关节,可能会造成肩袖裂口继续扩大,最后形成巨大的或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失去手术机会。

确诊“肩周炎”或“肩袖损伤”,一般需要通过专科的体格检查及磁共振等检查。如经非手术治疗4—6周后效果不佳,或症状严重,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应进行手术治疗。否则肩袖撕裂会逐渐增大,肌腱回缩固定,从而给治疗带来困难甚至丧失最佳的治疗机会,引起长期慢性疼痛及关节功能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怎么治疗肩关节疼痛方法

肩关节疼痛一旦发作,常常会使患者连生活中最基本的动作都难以完成,“举手之劳”成了“举手之痛”。

眼下,肩周炎似乎成了肩关节疼痛的代名词。对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中心主任陈世益教授提醒,肩关节疼痛未必都是肩周炎惹的祸。

肩关节病误诊多

肩周炎是人们最为熟知的肩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活动受限或肩关节僵硬。其实,肩周炎较为准确的专业名称应该是“冻结肩”或“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由于多发于50岁上下的中老年人,又俗称为“五十肩”。

在普通骨科或伤科门诊,不明原因的肩痛患者绝大多数都被诊断为肩周炎或所谓的“五十肩”,服用止痛药、按摩推拿和功能锻炼成为治疗肩痛的基本手段。而事实上,肩关节疾病多种多样,除了肩周炎之外,还包括冻结肩、肩部撞击症、肩袖损伤、盂唇损伤等等,非专业的肩关节外科医生常难以准确鉴别。

陈世益教授告诉记者,在上海某大型社区开展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真正的冻结肩,也就是肩周炎患者,在中老年肩痛人群中仅占20%,而导致肩痛最常见的病因包括肩部撞击症和肩袖损伤等。

肩袖损伤更多见

不少中老年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肩关节疼痛或僵硬,当肩关节活动到某一角度时会觉得疼痛或无力,胳臂抬不起来,夜间睡觉经常会痛醒,不能侧卧,疼痛往往持续一年以上。推拿、理疗、中药、针灸、封闭都尝试过,还遵照医嘱每天坚持锻炼,爬墙、拉吊环、棍棒操、绳操,一一尝试却不见好转,每次运动后疼痛还会加重。经仔细的专业检查后,他们都被告知患了同一种病——肩袖损伤。

陈世益教授指出,肩袖损伤在60岁以上由于肩痛前来就诊的老年人中非常多见,甚至远远多于肩周炎。肩袖损伤一般可分为急性撕裂伤和慢性劳损伤两种,且并不局限于中老年人。急性撕裂伤常见于猛烈提拉重物、摔倒时肩部支撑、外来暴力牵拉等,比如公共汽车上手扶拉杆站立的乘客,突然遇到急刹车时身体失去平衡等,就有可能造成肩袖撕裂伤。慢性劳损伤常见于曾经摔伤并用上肢撑地或用力提拉重物、过度使用上肢后引起。在长期从事网球、棒球、羽毛球、游泳、登山等需要上肢举过头顶的运动人群中也比较多见。

肩关节疼痛和僵硬的治疗关键在于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的疼痛原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功能锻炼无助于肩袖损伤的止痛,不合理的治疗很容易造成病变的加重,因此,患者应该尽快去专业医院请有经验的医生进行诊断。

走出治疗四大误区

【误区一】依赖止痛药

有统计发现,在曾发生过急性肩痛的被访者中,多数人选择自己贴药膏、用跌打酒,或者随意服用止痛药。殊不知,止痛药或膏药只起到局部暂时缓解或控制疼痛的作用,引起疼痛的根源仍然不能得到适当处理,治标不治本,反而会引发慢性肩痛。

【误区二】见好就收

许多患者只要疼痛稍有缓解,就会立即停止物理康复治疗或者药物治疗。如果不遵循医嘱,凭感觉行事,病灶处的炎症或损伤可能只恢复了部分,很容易在短期内反复发作。

【误区三】按摩等于治疗

肩痛时,不少人习惯借助按摩来舒缓疼痛。专业的按摩的确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并不能除根。需要提醒的是,不恰当的手法只会弄巧成拙,容易加重病情,甚至造成损伤。

【误区四】小毛病犯不着手术

虽然多数肩关节疾病可以通过各种保守治疗或康复训练来缓解或者治愈,但仍有部分肩部疼痛需要通过手术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目前,肩部手术大多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与传统手术相比,创伤少、恢复快。

肩关节疼痛可不一定就是得了肩周炎

肩周炎目前医学上称为“冻结肩”,俗称“五十肩”,其主要症状是肩关节活动受限,不能抬起上肢,即使他人帮助也不能抬起上肢,特别是手不能触摸到后脑勺,影响梳头动作。另外,可伴有疼痛,特别是活动到最大角度是疼痛明显,夜间疼痛明显,可痛醒。但是,肩周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经过治疗,经过数月或1年以上时间后,多数病人疼痛可消失,关节功能可恢复。

肩关节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肩袖损伤和肩峰下撞击综合症

肩关节是人体最复杂、最灵活的关节,也是活动范围最广的关节,由于肩关节运动,可使手能触摸到人体自身的任何部位。正是由于它的复杂性和灵活性,受损伤的病症也具有多样性。肩关节的解剖结构是头大底小,骨性结构非常不稳定,而要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就需要周围的韧带、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支持和保护,在这些组织结构中,肩峰可以阻挡肩关节向上方移位,而肩袖可以有效地稳定肩关节,所以这些部位容易受到损伤。

当肩关节外展时,特别是在肩关节外展平举时,肱骨头会和肩峰发生碰撞,从而影响肩关节部位的滑囊,出现炎症反应,在肩关节处出现疼痛,疼痛主要是慢性钝痛,在肩关节上举或外展活动时疼痛会加重。

这种病症在老年人,经常需要上举上肢工作的人群和体育爱好者中容易出现。在平常的运动中,如打羽毛球、练健身操、游泳等运动中,如果方法不正确,可导致肩峰下撞击症的发生。

在肩峰和肱骨头之间,还有包绕肱骨头的4条肌腱组成的肩袖,在肩关节的运动和稳定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在反复的肩峰和肱骨头的撞击中,肩袖逐渐退变,严重时发生肩袖组织断裂,使疼痛加重,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肩袖损伤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在60岁以上“肩痛”的老年人中非常常见,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肩关节退行性病变,患病率高达60%,远远高于所谓的“肩周炎”。此外,运动员、有肩部外伤史者及经常提拉重物的人也容易发生肩袖损伤。

肩袖损伤主要的表现是肩关节疼痛,半夜痛醒或因疼痛不能入睡,上肢上举疼痛,特别是在上举后放下的过程中会出现疼痛加重,疼痛部位主要是在肩关节的前外侧,疼痛可以向上臂放射。另一个症状是上肢上举时无力,但是可以依靠另一上肢帮助上举。

肩峰下撞击症和肩袖损伤是逐渐发展的过程,如果出现肩关节疼痛,早期很可能只是肩峰下撞击,经过保守治疗和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愈合,如果没有治疗或者不适当的功能锻炼,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很有可能出现肩袖损伤,而出现肩袖损伤后继续进行不适当的锻炼,有可能使损伤进一步扩大。

相关推荐

肩周炎治疗的4个误区

误区一:肩痛就是肩周炎。在门诊中我发现很多人一有肩痛症状就以为得了肩周炎。事实上,真正的肩周炎发病率仅占肩痛病人的2%~5%,而肩袖损伤和肩峰撞击症的发病率高达85%。很多上肢运动,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易导致肩袖损伤,常被误认为肩周炎,患者常希望通过按摩、理疗来减轻症状,却久久无法康复,甚至病情加重。 由于肩袖损伤和肩周炎都有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鉴别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如果出现患肢上举无力,高举过头顶时疼痛明显,被动活动范围大于主动活动范围等情况,就需要高度怀疑肩袖损伤,需到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 误区

肩痛不等于肩周炎 肩袖损伤

肩袖,又叫旋转袖,是包在肱骨头周围的一组肌腱复合体。当一次急性的外伤或多次的慢性损伤时,肩袖就会出现破裂,如果是急性损伤,患者一般会听到撕裂声,肩关节会出现肿胀、淤血等情况。 自我诊断:肩关节外侧有明显的按压痛,肩关节不能自己上抬,有时肩关节会有“咯噔、咯噔”的响声。如果外人把患肢抬起来,一旦撤手,上肢迅速下落,无力支撑。

肩袖损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临床表现 (1)外伤史:急性损伤史,以及重复性或累积性损伤史,对本病的诊断有参考意义。 (2)疼痛与压痛:常见部位是肩前方痛,位于三角肌前方及外侧。急性期疼痛剧烈,呈持续性;慢性期呈自发性钝痛。在肩部活动后或增加负荷后症状加重。被动外旋肩关节也使疼痛加重。夜间症状加重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压痛多见于肱骨大结节近侧,或肩峰下间隙部位。 (3)功能障碍:肩袖大型断裂者,主动肩上举及外展功能均受限。外展与前举范围均小于45°。但被动活动范围无明显受限。 (4)肌肉萎缩:病史超过3周以上者,肩周肌肉有不同程度

肩周炎治疗的4大误区

误区一:肩痛就是肩周炎 真正的肩周炎发病率仅占肩痛病人的2%~5%,而肩袖损伤和肩峰撞击症的发病率高达85%。由于肩袖损伤和肩周炎都有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鉴别存在一定困难。譬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易导致肩袖损伤,常被误认为肩周炎,患者常希望通过按摩、理疗来减轻症状,却久久无法康复,甚至病情加重。 医生建议如果出现患肢上举无力,高举过头顶时疼痛明显,被动活动范围大于主动活动范围等情况,就需要高度怀疑肩袖损伤,需到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 误区二:早期症状不在意 肩周炎早期症状为经常性肩关节疼痛、活动不利、有

肩膀痛不一定就是肩周炎

肩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碰”到的骨科疾病,其发病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肩周炎”最被人们所熟知,且症状“涵盖面广”,所以许多不明原因的肩痛往往被患者自己武断地认为是肩周炎,盲目地在家里进行功能锻炼、自我康复。 肩膀痛不一定就是肩周炎 事实上,造成肩痛的疾病有很多种,“肩周炎”占其中的六成左右。最易和肩周炎混淆的骨科疾病是“肩袖损伤”。60岁以上老年人,约有30%患有不同程度的肩袖损伤。很多人按照肩周炎而“久治不愈”后,才发现肩袖损伤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此外,肩痛还有可能是“肩峰下撞击综合

做完平板支撑膝盖疼

平板支撑(Plank)是一种类似于俯卧撑的肌肉训练方法,在锻炼时主要呈俯卧姿势,可以有效的锻炼腹横肌,被公认为训练核心肌群的有效方法。 锻炼效果 这个动作主要塑造腰部、腹部和臀部的线条,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维持肩胛骨的平衡,让你的背部线条更迷人。 注意事项 ·任何时候都保持身体挺直,并尽可能最长时间保持这个位置。若要增加难度,手臂或腿可以提高。 ·需要一个比较合适的平板,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肩膀在肘部上方,保持腹肌的持续收缩发力(控制)。 标准动作 肘支撑平板:按照顺序完成/检查动作 ·双肘在双肩落点下

肩周炎治疗的4个误区

误区一:肩痛就是肩周炎。在门诊中我发现很多人一有肩痛症状就以为得了肩周炎。事实上,真正的肩周炎发病率仅占肩痛病人的2%~5%,而肩袖损伤和肩峰撞击症的发病率高达85%。很多上肢运动,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易导致肩袖损伤,常被误认为肩周炎,患者常希望通过按摩、理疗来减轻症状,却久久无法康复,甚至病情加重。由于肩袖损伤和肩周炎都有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鉴别存在一定困难。建议如果出现患肢上举无力,高举过头顶时疼痛明显,被动活动范围大于主动活动范围等情况,就需要高度怀疑肩袖损伤,需到骨科或运动医学科就诊。 误区二

全肩关节置换手术适用哪些人

主要适应证为涉及肱骨头及关节盂两侧病变所致疼痛,其次为功能和运动障碍。包括: 1.骨性关节炎 包括原发及继发性二类。因为89%~95%病人的肩袖保持完好,是人工肩关节置换的较理想适应证。 2.类风湿关节炎 当肩袖病变发展至不可逆及伴有骨质缺损时,尽管人工肩关节置换仍可有效地缓解疼痛,但功能恢复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应鼓励病人早期手术。 3.创伤性关节炎 晚期具有与骨关节炎类似的病理变化,唯其常伴有肌肉、关节囊的损伤及瘢痕,有时还合并有血管、神经损伤,应对患者的软组织结构条件进行仔细的评价。 4.肩袖损伤性关节

什么是"肩袖"?

隔壁李大爷运动时不慎受伤,右肩肿胀、疼 痛、活动受限,到医院做磁共振检查后,医生说 是"肩袖损伤"。肩袖是覆盖于肩关节前、上、后 方的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等肌腱 组织的总称,位于肩峰和三角肌下方,与关节囊 紧密相连。肩袖的功能是上臂 外展过程中使肱骨头向关节盂 方向拉近,维持肱骨头与关节 盂的正常支点关节。

肩周炎做什么检查才能确诊 肩关节造影

肩关节造影是向肩关节腔注入造影剂后摄X线片,以定位确诊肩部疾病的辅助检查方法。造影摄片可显示: (1)关节囊缩小,表现如下: ①关节容量减少。 ②腋隐窝缩小或闭塞。 ③肩峰下滑液囊或肱二头肌长头腱鞘不显影。 (2)关节囊破裂,造影剂自破裂处溢出,在关节外腋窝内呈现不规则片状或袋状影。 (3)肩胛下滑液囊破裂,溢出的造影剂主要积于肩胛下窝内,不超过关节盂缘之外。 (4)肩峰下滑液囊的形态、容量、滑囊壁下冈上肌的表面形态,以及肩袖损伤的情况。能可靠地反映肩袖破裂情况以及断端回缩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