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癌的临床分期 Ⅲ期
外阴癌的临床分期 Ⅲ期
Ⅲ期的外阴癌已经接近了晚期,随着肿瘤的不断扩大,病变部位不仅仅限制于外阴部,还可能出现腹股沟淋巴结的转移。
阴道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及分类
未完全明确,常并发于VIN。与发病相关的因素有:性百播疾病,如尖锐湿疣、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一Ⅱ)感染、淋病、梅毒等;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尤其是其高危型,如HPV-16型,巨细胞病毒感染;外阴慢性皮肤疾病,如外阴上皮内非瘤样病变。上述因素均与该病发生有关。
2分类外阴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标准目前有两种,一种是国际妇产科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FIGO)分期法,另一种是国际抗癌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against cancer,UICC)分期法。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目前国内多采用FIGO分期法(表29-1)。
表29-1 外阴癌分期(FIGO,2000年)
FIGO肿瘤范围
O期原位癌
I期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肿瘤最大直径≤2cm
IA期肿瘤直径≤2cm伴间质浸润≤1cm
IB期肿瘤直径≤2cm伴间质浸润>1cm
Ⅱ期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肿瘤最大直径>2cm
Ⅲ期肿瘤浸润尿道下端,或阴道,或肛门
ⅣA期肿瘤浸润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或尿道上段黏膜;或固定于盆骨
ⅣB期任何远处转移,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
注:浸润深度措肿瘤临近最表浅真皮乳头的表皮一间质连接处至浸润最深点
乳腺癌分期 实用的临床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可以组成临床不同分期,也是临床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最常用的分期。
外阴癌分期 Ⅳ期
Ⅳ期外阴癌患者已经属于晚期,注意有下列情况者都属于Ⅳ期外阴癌。
1、腹股沟淋巴结固定或破溃,临床肯定为转移者;
2、病变侵犯直肠,膀胱或尿道的粘膜,或癌瘤已与骨骼固定。
3、远处转移或触及深盆腔淋巴结。
子宫间质肉瘤怎么分期
(1)临床分期(FIGO 1971,表1):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规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之规定进行临床分期,对无法手术而行单纯放疗者,或先放疗后手术者仍用1971年临床分期。(2)手术病理分期:FIGO于1988年10月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法(表2)。有关分期的规定:①由于子宫内膜癌现已采用手术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诊刮来区分Ⅰ期或Ⅱ期方法不再应用。②少数病人开始选用放疗,仍使用1971年FIGO通过的临床分期,但应注明。③肌层厚度应和癌侵犯的深度一起测量。
心肌梗塞临床分期
一,疼痛
这种疾病最突出的症状。有没有明显的诱因,往往发生在安静、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相同的疼痛,但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很长,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硝酸甘油无效。病人经常烦躁、出汗、恐惧或即将死亡的感觉。少数患者无疼痛,起病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二、休克
20%例患者可伴有休克,超过几个小时后发病,发病数小时内至1周。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低于10.7kPa(80mmHg),甚至晕厥。
三、心律失常
约75-95%在1-2周内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对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4小时,大部分患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并不少见,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频率较低。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在心房梗塞患者中更为常见。
四、心力衰竭
对心肌梗塞和不协调的收缩力明显减弱,因此急性左心衰发作,最初的几天,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安等症状的发生,不能躺下。急性肺水肿的发生严重,发绀和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后以右心衰竭,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发生。
五、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增加白细胞和红细胞沉降率等。这主要是由于组织坏死引起的吸收,通常在梗死发生后1-2天,体温一般在38摄氏度左右,很少超过39摄氏度左右,约一个星期左右。
外阴癌分期 Ⅱ期
Ⅱ期的外阴癌患者病变部位仍然在外阴,不过肿瘤的直径有所扩大,甚至超过2cm,但是腹股沟淋巴结仍然没有转移。
发烧临床分期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至伴有皮肤温度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枢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brtlcell()sis)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 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1)骤降(crisis):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2)渐降(1ysis):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