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详解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老中医详解鼻子出血怎么回事
一、鼻子出血局部原因
1、原发性:临床上很多病人的鼻出血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多见小儿或青少年,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李氏区,多易自止。
2、外伤性:挖鼻时损伤鼻粘膜是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3、鼻中隔偏曲及穿孔。
4、鼻部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等。
5、肿瘤: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引起鼻出血。
6、环境因素:如空气干燥、气压低,容易引起鼻出血,在空调房间因空气干燥也可引起鼻出血。
二、鼻子出血全身原因
1、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2、静脉压升高。
3、全身出血性疾病:如凝血机制障碍 ,血小板异常或毛细血管病变。
4、内分泌紊乱。
三、鼻子出血中医观点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2、胃热炽盛、胃经素有积热,或因暴饮烈酒,过食辛燥,以致胃热炽盛,火热内燔,循经上炎,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妄行于脉外,而为鼻衄。《寿世保元》卷四说:“衄血者,鼻中出血也,阳热沸郁,致动胃经,胃火上烈,则血妄行,故衄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也说:“病者饮酒过多,及啖炙煿五辛热食,动于血,血随气溢,发为鼻衄,名酒食衄。”
3、肝火上逆、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血随火动,蒸迫鼻窍,脉络受损,血液外溢,发为鼻衄。《疡科心得集》说:“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
4、肝肾阴虚、房劳过度,耗伤肾精,或久病伤阴,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不藏血,虚火上炎,血液升腾,溢于清窍,而为鼻衄。《证因脉治》卷二说:“或房劳伤肾,阴精不足,水中火发,或恼怒伤肝,肝火易动,阴血随火上升,错经妄越,则内伤衄血之症作矣。”《景岳全书》卷三十也说:“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则水不制火,最能动冲任阴分之血。”
5、脾不统血 久病不愈,忧思劳倦,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统血失司,气不摄血,血不循经,脱离脉道,渗溢于鼻,而致鼻衄。
中医详解引起痛经的原因
1.气滞血瘀
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凝胞中
(1)阳虚内寒
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分析:肾阳虚弱,冲任、胞宫先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暗淡;寒得热化,故得热痛减;非实寒凝血,故喜按。余症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2)寒湿凝滞
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3.湿热下注
主证: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4.气血虚弱
主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5.肝肾亏虚
主证,经净后小腹隐痛、腰酸,经血量少而质薄,经色暗淡,或有头晕耳鸣,小腹空坠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分析:肝肾亏虚,冲任俱虚,精血不足,行经之后,血海更虚,胞脉失养,故经净后小腹隐痛;精亏血少,阴损及阳,经量少而色淡质薄,小腹空坠不温;肾虚精亏,清窍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酸。
鼻子出血局部原因
鼻子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人们会认为是上火而引发的,其实鼻子出血的原因有很多。一般来说,流鼻血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有鼻子局部原因导致的出血,另一种是全身疾病影响的局部表现。那么,鼻子出血怎么回事?哪些原因会导致流鼻血?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中医是怎么解析的。
一、鼻子出血局部原因
1、原发性:临床上很多病人的鼻出血找不到明确的原因,多见小儿或青少年,出血部位多在鼻中隔李氏区,多易自止。
2、外伤性:挖鼻时损伤鼻粘膜是鼻出血的常见原因。
3、鼻中隔偏曲及穿孔。
4、鼻部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等。
5、肿瘤:鼻腔、鼻窦或鼻咽部的良性、恶性肿瘤都可引起鼻出血。
6、环境因素:如空气干燥、气压低,容易引起鼻出血,在空调房间因空气干燥也可引起鼻出血。
二、鼻子出血全身原因
1、高血压和动脉硬化。
2、静脉压升高。
3、全身出血性疾病:如凝血机制障碍 ,血小板异常或毛细血管病变。
4、内分泌紊乱。
三、鼻子出血中医观点
1、肺经热盛、外感风热或燥热之邪,首先犯肺,邪热循经,上壅鼻窍,热伤脉络,血液妄行,溢于鼻中,故为鼻衄。《外科正宗》卷四说:“鼻中出血,乃肺经火旺,迫血妄行,而从鼻窍出。”
中医详解拔火罐的功用
拔火罐是人们常常听到的一种理疗方式,对其作用也有初步的了解,除了祛风除湿,再往深里说就很少有人能够说清楚了。本文就为大家系统地讲解一下拔火罐的功用。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一、负压作用
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二、温热作用
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三、调节作用
拔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
四、拔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
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五、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不同拔罐罐法不同作用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温馨提示:拔火罐能够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效果显著。缺点是会在背部留下较深的痕迹,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退去,影响患者的外在形象。
鼻炎引起的流鼻涕怎么治疗
1鼻炎引起的流鼻涕不是一般的感冒症状,想要缓解流鼻涕或治疗好流鼻涕的症状就要从治疗鼻炎开始,以前有个老中医告诉我,平时早上睡醒洗脸的时候可以用双手捧些冷水,把鼻子浸入冷水中十多秒,这样可以有效的缓解鼻炎和流鼻涕的症状。
2鼻炎患者平时要注意保暖,不要再次的着凉了,因为患有鼻炎的疾病患者最忌怕的就是着凉了,一旦着凉病情就会加重,患者的流鼻涕症状也会随之加重,平时睡觉的时候可以用热水泡泡脚,这样可以有助于疾病。
3平时还可以是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大蒜捣碎弄成汁,然后用纱布过滤杂质后每天往鼻子中滴两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滴入蒜汁鼻腔内会非常的痛,要注意也不要滴入了眼睛。
一味中药治愈鼻出血不止
藕节是止血良药
藕节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莲藕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中医典籍中记载,藕节性平,味甘、涩,入心、胃、肝三经,具有凉血、止血、化瘀的功效,对于吐血、咯血、尿血、便血、血崩等各种出血症有着良好的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藕节含有独特的天门冬素、鞣质等生物活性成分,能够缩短人体出血的时间,所以在临床上也可用于辅助性的止血。
中医实践表明,藕节对于鼻子出血不止、呕血、咯血等一般性的出血的治疗效果最为突出,一般能够在短期内迅速的止血。
老中医号脉后大概是看我身体没有大毛病,就直接给了藕节止血的方子,也算是对症,从效果上来看,也确实解决了鼻子流血不止的问题。
鼻子出血中医治疗方法
1.肺经热盛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9g,山栀子9g,连翘12g,桑白皮12g,薄荷9g,荆芥6g,赤芍12g,丹皮12g,麦冬9g,白茅根15g,侧柏叶9g,大蓟9g,小蓟9g,甘草6g,咳嗽痰稠者加瓜蒌仁、贝母。
2.胃热炽盛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清胃汤(《脉固症治》)合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芩15g,黄连6g,芦根12g,藕节9g,升麻9g,生石膏(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冲服)2g,大蓟9g,白茅根15g、若失血过多,加黄精、桑椹子等以养血止血。
3.肝火上逆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6g,山栀子9g,黄芩9g,柴胡12g,木通6g,生地15g,车前子18g,泽泻2g,当归12g,甘草6g,羚羊角(冲服)1.5g,代赭石15g,钩藤15g,茜草12g,侧柏叶9g。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仙鹤草、旱莲草等,口干甚者,可加麦冬、元参以养阴生津。
4.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味。熟地黄15g,山萸肉9g,山药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6g,知母6g,黄柏6g,阿胶10g,旱莲草12g,桑椹子9g,仙鹤草9g,白及9g。
5.阴虚肺燥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血。
方药: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白芍15g,丹皮9g,玄参12g,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叶9g,甘草6g。
6.脾不统血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人参9g,黄芪15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2g,生地15g,阿胶10g,木香9g,炒枣仁30g,大枣5枚,仙鹤草30g,血余炭9g,桑椹子30g,桂圆肉6g。若大衄不止,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心神恍惚,有阴脱阳亡之危急证候,宜急投独参汤,或加附子以回阳救逆。
老中医详解湿热是怎么回事
看中医时,我们常会听医生说“湿热”。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中医详解贫血症状
中医详解贫血症状
中医学中没有贫血
贫血的名称,但从患者临床所呈现的证候,如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见细象等,则相似于“血虚”、“阴虚”诸疾。
一般可将贫血划入“血虚”或“虚劳亡血”的范畴,而“虚劳”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所致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中医认为,“诸血皆属于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源头在于肾,……精气充足,百脉和畅”。由此可见,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人摄取水谷营养物质,由中焦(脾胃)吸收了饮食物的精微,通过气化作用,变成营气。脾得心火宣降之助,转化为精、津液,精之一部分贮于肾中,以待生化之用,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转化为血,以荣胶末五脏六腑。肾中先天之精得后天水谷之精气,吸收命火之蒸腾,转化为髓。髓得下焦火热之激,分化为髓之精液,精液再为命火的宣蒸转化为血,输之于机体,以为生理之用。
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故中医谓“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而这些脏腑功能的充分发挥,又有赖于肾之命火温照。因此,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而血虚之形成不外乎内外因素。外邪六淫与温热侵入机体,潜而不定期出,深入化血之机,导致新血无生,这一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感染、原虫、毒素发生溶血为病”不谋而合。在内因上,或为七情失节,或为饮食失宜,或为失血而成,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为病后房劳过甚,或为妊娠失调,而引起造血之机受阻;或消化之机紊乱,水谷不化,精微不成,发生血虚之疾。可见在内因方面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缺乏造血原料或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或慢性失血而成贫血”基本上是一致的。
血为有形之物,气属无形之用。血之运行有赖于气,故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的理论。血由气而生,而气也必须有血为依附,才能发挥其生化、运动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气血失和,就会致病。《内经》说:“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这在诊断和治疗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医详解拔火罐的功用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疗法进行治疗。
一、负压作用
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二、温热作用
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三、调节作用
拔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首先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
四、拔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
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五、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此外,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不同拔罐罐法不同作用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
温馨提示:拔火罐能够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效果显著。缺点是会在背部留下较深的痕迹,需要一段时间才会慢慢退去,影响患者的外在形象。
中医详解五脏盛衰时间表
人体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人的一生中,生命力的盛衰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就是
所谓“生命周期”。关于生命周期,《黄帝内经》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10岁为周期;一种是以7岁(女)和8岁(男)为周期。前者是从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
来观察人的生命周期;后者是从肾气和天癸(维持性机能的物质)的盛衰来观察。
10岁时
五脏(心肝脾肺肾)之气已经稳定了。血气、血脉都畅通了,气血也流动了,流动之气主要活动在人体下部,所以10岁小孩子喜欢“走”。这个“走”不是现代汉语中“走”的意思,而是小跑。
20岁时
是人生第二个阶段,血气开始强盛,肌肉开始长得结实了,这个阶段的人“好趋”。“趋”是快步走的意思,要比小跑慢一些。
30岁时
五脏之气更稳定,肌肉更坚固,血脉也盛满了,所以“好步”,就是喜欢行走,比“好趋”又慢了一些。
40岁时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强盛到了极点,随即开始衰落,但主要表现在外在,比如,皮肤日渐疏松,面部光泽慢慢减退,头发也变得斑白。虽然这个阶段走路还比较平稳,没到摇晃的地步,但已经“好坐”,不喜欢走动了。
50岁时
肝气开始衰落,人就表现出容易疲倦、头晕目涩、两胁不适、脉弱无力等症状。由于“肝胆相照”,胆汁分泌物也慢慢减少;“肝开窍于目”,眼睛开始看不清楚。养肝最好多吃青色、酸味食品;常吃蒿子秆,能疏肝利胆。
60岁时
心开始衰落,血气也逐渐松懈、外散,血气不足人就变得“好卧”。这一阶段,还容易心慌气短、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烦口干等。养心可以采用一些
食疗的办法。茯神15克、桂圆肉10克、冰糖适量泡水饮,适用于心阴虚导致的心神不宁。人参5~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炖乌鸡,可缓解心气阴两虚
所致的脉弱无力。
鼻子出血与鼻炎有关的处理
鼻子出血对很多朋友来说想必不再陌生,鼻子出血的原因复杂,除我们熟悉鼻炎造成的鼻子出血外,另外其他因素导致鼻子出血的情形也不容忽视。对于有鼻炎病史的人群往往会认为是鼻炎引起,殊不知鼻炎出血与其他因素引起的鼻子出血相对发生的概率较少,所以要排除其他原因。
鼻子出血与鼻炎有关的处理
鼻炎鼻子出血怎么办首先要了解鼻子出血与鼻炎是否有必然的联系,临床鼻炎引起的出血的情形相对较少,相对干燥性鼻炎和鼻窦炎部分患者有鼻子出血的情形。在处理治疗方面要积极治疗这两类鼻炎,对于鼻子出血厉害的患者,要通过对症处理的方式改善缓解出血症状。
鼻子出血与鼻炎无关的处理
鼻炎鼻子出血怎么办要排除其他疾病造成的鼻子出血,特备是要通过检查确定是否有鼻粘膜溃疡、糜烂、外伤、肿瘤、头颈部静脉压力增高、血管壁脆性增加、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血液凝血机制障碍、风湿热、急性高热性传染病、气压急速变化等因素,要消除致病因是根本。
广告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很多朋友对鼻炎鼻子出血怎么办的问题有所了解,有关方面的专家指出,鼻子出血是临床容易被误诊的疾病,所以在治疗方面要注意结合科学的检查,为更好的确保治疗效果,要注意选择正规医院治疗,进而更好的确保其治疗效果,避免盲目或不规范治疗造成的各种危害。
鼻子最近总流血怎么回事呢
造成鼻子流血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鼻子流血的原因就是上火引起的,鼻子流血。而上火是长时间的睡眠不足而导致的,这时就要求鼻子流血者多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缓解鼻子流血的症状。那鼻子最近总流血怎么回事呢,除上火引起鼻子流血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引起的鼻子流血。
1.外力创伤鼻子出血
外部尖锐物或硬物撞击,比如习惯用力挖鼻流鼻血、鼻腔异物、鼻甲手术、鼻腔活检、颅底骨折引起颈内动脉破裂(借鼻道出血)。
2.理化因素导致鼻子出血
化学药剂中毒,磷、汞、砷、苯等物质中毒,或长期服用水杨酸类药物,致使凝血功能异常。而出现鼻子流血。
3.气候因素导致出鼻血
气压低的时候容易导致鼻腔毛细血管破裂导致流鼻血,而天气干燥、气候骤冷骤热等情况下也极容易对鼻腔内毛细血管造成刺激,导致血管破裂而流鼻血。
4.疾病因素
无论是鼻腔局部疾病或者全身性的疾病都有可能引发鼻子出血。如患有鼻窦炎、鼻内长有血管瘤或者是其他鼻子疾病,也容易造成流鼻血;全身性的血液病或者是急性发热性的传染病、高血压、白血病等也会造成血管出现损害,鼻粘膜处于强烈充血状态,很容易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引发流鼻血
鼻子是最先接触空气的一个器官,所以不好的空气是导致鼻子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现在空气的不断恶化,空气中含有的有害物体越来越多,对鼻子的损伤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在外出的时候尽量带些口罩,来防止有害物质对鼻子的伤害。那鼻子最近总流血怎么回事呢,鼻子最近流血有可能是户外运动过多而导致的,户外运动过多鼻子接触的杂质就越多。长时间鼻子就会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