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中医治疗
脑炎中医治疗
1.气营两燔型:清营汤加减
方药组成:水牛角、板蓝根、二花、连翘各30g,生地、玄参各20g、知母、全蝎、竹沥膏各10g,天竺黄、胆南星、橘红、半夏各12g、麦冬15g,生石膏60g,蜈蚣3g,并可服安宫牛黄丸及紫雪丹等。
2.痰气郁结型:涤痰汤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半夏、茯苓、菖蒲、郁金、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川芎各12g,甘草6g,大青叶30g,板蓝根30g,麝香(冲)0.1g。
3.痰阻经络型:涤痰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药组成:陈皮、胆南星、天竺黄、远志、郁金、桃仁各12g、菖蒲各10g,甘草6g,当归、赤芍、地龙各15g,川芎18g,丹参30g。高热加石膏、知母;便秘加大黄;汗多加龙骨、牡蛎;视力障碍加草决明,青箱子;癫痫反复发作的加礞石、全蝎、蜈蚣。
附件炎中医治疗
1、湿热下注型
治以清热利湿。
方用止带方加减:取猪苓、车前子(包)、赤芍,黄柏、牛膝、丹皮、苍术,泽泻、茵陈。
加减:若腹痛明显,加用元胡、川楝子,以行气止痛;若纳差便溏可改苍术为炒白术,加生苡仁,云苓,以健脾祛湿。
2、瘀热互结型
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方用当归元胡汤加减:用败酱草,当归、元胡、酒大黄、赤芍、桃仁,香附。水煎服。
加减:若小腹刺痛明显,加用乳香、没药以化瘀止血;小腹胀痛明显者,加用川楝子、枳壳以行气止痛;若经量少,色暗有块,加用益母草活血化瘀。若白带量多、色黄,加用茵陈15克,泽泻12克以清利湿热。
3、寒湿凝滞型
治以温阳散寒,活血祛湿。
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取云苓,当归、赤芍,没药、艾叶、苍白术、泽兰、红藤,小茴香、川芎、桂枝,干姜。水煎服。
加减:若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加用肉豆蔻、白果以温肾止带。若腰酸痛明显,加川断,杜仲,以益肾强腰。
以上方药口服后,剩余药渣可放入布袋敷于下腹部,每次热敷20--30分钟。
急性胃炎中医治疗
1、暑湿犯胃型急性胃炎
主症: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腹软而痛,纳差食减,口干而腻,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小便黄热,大便滞而不爽,或兼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黄而腻,脉濡细或濡数。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半夏、大腹皮、紫苏、半夏、白芷、陈皮、茯苓、白术、厚朴、生姜、大枣。
治则: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2、寒邪犯胃型急性胃炎
主症:胃痛卒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史,或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
方药:良附丸合桂枝汤加减:高良姜、香附、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姜半夏、荜茇、生姜。
治则: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二、对症治疗
急性胃炎患者必要时可注射止吐药,如肌肉注射氯丙嚓;解痉药,如颠茄;止泻药,如思密达。
三、一般治疗
急性胃炎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口服葡萄糖一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急性胃炎患者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鼓励急性胃炎患者摄入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食,以防止脱水或治疗轻微的脱水。
中医治疗丙肝的方法
1、中医治疗丙肝之寒湿困脾
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证候:身目皆黄,其色较晦暗,呕逆纳少,脘闷腹胀,畏寒肢冷,身体困倦,大便稀溏,小便色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治法:温阳散寒,健脾利湿。
2、中医治疗丙肝之湿热内蕴
2.1、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热重于湿: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口苦,恶心厌油,纳差,上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治法:清热利湿。
2.2、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湿重于热:身目俱黄,其色较鲜明,口淡或粘,恶心纳呆,胸脘痞满,倦怠乏力,便溏或粘滞不爽,小便黄。舌质淡而润,苔白腻,脉弦滑。
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治法:利湿清热,健脾和中。
咽喉炎中医治疗法
1、蒲公英30克(鲜品量加倍)。用清水450毫升,煎10~15分钟,去渣温服。二煎再作一次服,每日1~2次,同时用淡盐水漱喉,每日3~4次。治咽肿如塞,恶寒发热较轻者。
2、金银花12克、野菊花15克、赤芍10克。用清水500毫升,小火煎5~10分钟。头2煎分2次服,每日1剂。治咽喉肿痛,恶寒发热明显者。
3、金银花、菊花各10克,胖大海3枚。将药放在水瓶中,冲入沸水大半瓶,瓶塞塞严15分钟后,当茶频频饮用,1日内饮完。每日1剂,治慢性咽喉炎经年不愈者。
淋巴炎中医治疗
淋巴炎中医治疗
1、风热痰结(颈痈)
【症状】多发于颈两侧,初起颈淋巴结处肿块,肿胀疼痛。经治疗如不消散,皮色转红,肿势高突,疼痛加重,按之软有波动感即已成脓。溃后脓出呈黄白稠厚状,则肿退痛减,渐至愈合。常伴见恶寒发热、头痛、口干、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散结。
【方药】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牛蒡于、荆芥、白芷、贝母、赤芍、瓜蒌、黄连。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山栀、黄芩。肿块坚硬者,加丹参、皂刺、蒲公英。
2、热毒蕴结肝脉(腋痈)
【症状】多发于腋下淋巴结肿块,皮肤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便,如疼痛加重,皮色转红,按之有波动感,寒热不退,则内已成脓。’一般为脓出稠厚,肿消痛止。常伴见恶寒发热,口干苦,纳呆,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疏肝散结。
【方药】柴胡、黄芩、山栀、半夏、龙胆草、赤芍、金银花、连翘、夏枯草、枳壳。如脓成者,加皂角刺、炮甲片、生大黄。
3、湿热下注(胯腹痈、委中毒)
【症状】多发于腹股沟或胭窝部淋巴结肿块,坚硬疼痛,皮色转红,灼热疼痛。若痛势不减,呈跳痛,则内已成脓,患肢伸屈及行走困难。溃破脓出,则逐渐愈合,常伴见发热恶寒,患肢沉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方药】牛膝、苍术、黄柏、地丁、金银花、车前子(包)、滑石(包)、赤芍、丹皮、通草、赤茯苓、萆薛。如脓成者,加丹参、皂角刺、炮甲片、蒲公英。
4、气营两饬(溃脓后收口期)
【症状】疮口脓水清稀,局部筋脉损伤,新肉难长,伴周身乏力,纳差,舌淡苔偏厚,脉细微数。
【治法】益气和营敛疮。
【方药】生黄芪、白术、太子参、当归、白芍、木香、陈皮、甘草、山萸肉、牛膝、防风、五味子、麦冬。
肾炎中医治疗方法
首先我们中医治疗任何疾病都是靠养,而且中医治疗他可以标本兼治,但是她的治疗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患者朋友们一定要能够长期忍受这种慢性的治疗,树立一个积极的心态,这样对治疗效果才比较明显,
肾炎患者,如果他的热像比较明显,有面红口苦,小便赤涩,大便不爽在中医上面可以使用五位消毒饮合这种治疗方法,可以用一些陈皮,蒲公英,银花,野菊花,桑白皮,姜皮,天葵子,这些进行熬水,
如果病程比较长,还有就是水肿由面部像我们身体的四肢发散出现一些不想饮食,身体越来越重,发生一些恶心呕吐,我们可以用一些生姜,生黄芪,白术,茯苓,怀牛膝,车前子,肉桂来事先熬水饮用,
肾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很多。上面只是一些基本的介绍,患者朋友要注意肾炎的治疗要与生活中护理相结合,多注意护理工作。
腮腺炎中医治疗
1. 去刺仙人掌12克,白矾10克,冰片9克,捣碎调匀后涂于腮腺或颌下腺、舌下腺肿大部位,外敷干净纱布,以胶布固定,每日两次。
2.鲜仙人掌200克,青黛50克,生大黄、赤小豆各100克,冰片5克,食用米醋适量。先将生大黄、赤小豆、冰片碾碎成细粉过筛,再拌入青黛,再将鲜仙人掌捣成糊状,与上药拌匀放入适量米醋。根据腮腺肿胀范围大小,均匀涂抹一层药物,盖上纱布,用绷带固定,每隔3小时换药一次。
3.鲜仙人掌适量,制泥敷在腮腺上, 每次2~3小时,每日2~3次,连用一周。包有仙人掌的纱布要始终处于潮湿状态。
4.鲜仙人掌加入少许石膏捣烂,外敷患处,连敷3~5日。
5.仙人掌加食盐捣烂外敷患处,并配以金银花、连翘各10克,黄芩、柴胡、大青叶、桔梗、夏枯草、七叶一枝花各9克,赤芍6克,甘草3克。清水煎后内服,每日一剂。
胰腺炎中医治疗方法
急性胰腺炎
(1)肝郁气滞: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里。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合清胰汤1号加减。柴胡疏肝散重在疏肝理气,主治肝郁气滞。方中柴胡疏肝,枳实、香附理气,三药同用共奏疏肝理气之功;白芍养血柔肝,并助柴胡解郁清热,与甘草配合缓急止痛和胃;川芎活血,加郁金行气解郁并祛瘀,二药共起止痛之效。清胰汤1号重在清胰通里,主治郁热内结、腑气不降。方中黄芩、黄连。(或胡黄连)清热和胃,木香、元胡理气活血止痛,生大黄(后下)泻热通腑,甘草调和诸药,白芍功效同上。如恶心呕吐重,加半夏、陈皮,或并用生姜汁滴舌。如大便秘结重,加芒硝冲服。
(2)脾胃实热:治法: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方药:大承气汤加味合清胰汤1号。大承气汤加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合清胰汤1号重在清热解毒、通腑攻下,主治热盛于里,腑气不通。方中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祛除里热;大黄、芒硝泻阳明实热,通便存阴;枳实、厚朴下气除满,辅助泻热;柴胡、黄芩清疏肝胆;白芍敛阴止痛并助以清肝胆;黄连清胃除烦,配木香、元胡调理气机,加半夏和胃降浊止呕并以生姜助之,加甘草调和诸药并增加和胃之力。本证型常常兼有较明显血瘀之征象,可选加丹参、丹皮、当归等。口渴重加花粉、芦根。
(3)肝脾湿热:治法:清利肝脾,内泻热结。方药:大柴胡汤加味。大柴胡汤加茵陈、栀子、虎杖、公英、厚朴、郁金重在清利肝脾湿热并泻阳明之热;主治肝脾湿热,阳明热结。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黄芩、茵陈、栀子、虎杖、公英清热燥湿、清热利湿解毒,并以白芍、元胡相助共奏清利肝胆之功;大黄、枳实、厚朴泻阳明热结;半夏和胃降浊以治呕逆,更以生姜、大枣助半夏和胃止呕并调和诸药。如大便溏而不畅、腹胀纳差等湿热兼脾虚征象明显者加茯苓、白术、陈皮、木香;血瘀征象明显加丹参、郁金、赤芍。
慢性胰腺炎
1.肠胃积热
外邪入里化热,或过食辛辣厚味,湿热食滞交阻,结聚于里,气机不和,腑气不通。临床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胃脘部痞塞不通,恶心呕吐,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通里攻下。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柴胡10g,枳壳10g,黄芩12g,黄连6g,白芍12g,木香6g,银花30g,玄胡12g,生大黄(后下)10g,芒硝(冲服)10g,厚朴12g。
2.肝胆湿热
外邪内侵或饮食不调,以致湿热蕴结于肝胆,使其失于疏泄条达。临床症见胃脘、两胁疼痛,厌食油腻,发热,恶心,身重倦怠或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肝泄胆、清热利湿。方用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5g,茵陈30g,生山栀15g,柴胡15g,黄芩12g,胡黄连10g,白芍12g,木香6g,生大黄(后下)10g,金钱草30g,苡仁30g,苍术10g,焦三仙各10g。
3.脾虚食滞
素体脾胃虚弱,复因暴饮暴食,脾运不及,肠胃受伤,食积停滞,气机失畅。临床症见脘闷纳呆,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泄泻,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食物,面黄肌瘦,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脉弱。治宜健脾化积,调畅气机。方用清胰汤合枳实化滞丸加减:焦白术20g,焦三仙各15g,茯苓20g,枳实 10g,银花30g,黄芩10g,柴胡10g,泽泻20g,陈皮10g,苡仁30g,木香6g。
4.瘀血内结
久病入络,导致瘀血内结,气机不通。临床症见脘腹疼痛加剧,部位固定不移,脘腹或左胁下痞块,x线片或b超发现胰腺有钙化或囊肿形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香附10g,元胡15g,没药1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蒲黄 15g,五灵脂10g,柴胡10g,苡仁30g,黄芩10g,丹参30g。
小儿肺炎中医治疗
一、主证
1、风寒袭肺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不渴,咳嗽气急,痰稀色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三拗汤加减。苏梗、苏子、杏仁、甘草、炙麻黄。痰多加陈皮、半夏;咳嗽重加前胡、百部;喘重加炒白果、白芥子
2、风热犯肺
【症状】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口渴欲饮,咳嗽,痰稠色黄,呼吸急促,咽红,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化痰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生石膏、前胡、百部、杏仁、桔梗、甘草、炙麻黄。咳重痰多加款冬花、黛蛤散、浙贝;咽痛加射干、连翘;热重加黄芩
3、痰热壅肺
【症状】壮热烦躁,喉间痰鸣,痰稠色黄,气促喘憋,鼻翼煽动,或口唇青紫,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定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生石膏、葶苈子、黄芩、杏仁、生甘草、炙麻黄、大枣。痰多加天竺黄、浙贝母;大便秘结加焦军;口唇紫绀明显加桃仁、丹参。
4、阴虚肺热
【症状】病程迁延,低热汗出,面色潮红,干咳无痰,舌质红而干,苔光剥,脉数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枇杷叶、桑叶、炙甘草。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口干而渴加石斛;低热起伏加青蒿、地骨皮
5、肺脾气虚
【症状】低热起伏,气短多汗,咳嗽无力,纳差,便溏,面色淡白,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调和营卫
【方药】人参五味汤加减。太子参、白术、茯苓各、五味子、炙甘草、生姜、,大枣。动则汗出加黄芪、防风;痰多加陈皮、半夏;大便溏加诃子、山药
(二)变证
1、心阳虚衰
【症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绀,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神萎淡漠或虚烦不安,右胁下可见症块。舌质略紫,舌苔薄白,脉微弱而数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人参、龙骨、牡蛎各、赤白芍、附子、甘草、面色青紫加丹参、鸡血藤;右胁下肿块加莪术、红花
2、内陷厥阴
【症状】壮热神昏,烦躁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降,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水牛角、鲜生地、钩藤、川贝母、白芍、茯神、竹茹、菊花、甘草。惊厥不止加天麻、石决明;热重加黄连、炒栀子;痰多加天竺黄、远志。
牙龈炎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齿为肾所主,肾虚精亏血少,齿失濡养,引起骨质痿软,兼以阴虚火旺,虚火上炎于龈肉,久则牙齿动摇、根露;或由于素体虚弱,或久病耗伤正气,气血不足,牙龈失于滋养而病邪乘虚而入,以致龈肉萎缩,血不循经,齿龈出血,故成此病。
1、胃火炽盛
牙龈作痛、出血、口气热臭,渴喜冷饮,大便于结。牙龈红肿疼痛,溢出脓血。舌红,苔黄,脉数。
【制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方药】:清胃散加味:黄连7克,生地6克,丹皮12克,当归12克,升麻7克,生石膏35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12克。
2、肾阴亏虚
牙龈萎缩、牙根松动,牙龈粘膜微红肿。或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
【制法】:滋补肾阴
【发药】: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山茱萸、淮山药、丹皮、茯苓、泽泻、首乌、枸杞、肉桂4克。
3、气血亏虚
牙龈萎缩,颜色淡白,牙根宣露,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牙龈时有渗血。面白或萎黄,倦怠无力.舌淡,苔白,脉弱。
【制法】:补益气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川芎、白芍、陈皮、木香。
针刺穴位疗法
体穴:常取合谷、颊车、下关、地仓、曲池、内庭、太冲耳穴:常取肺、脾、胃、肝、口腔、肾上腺。
中医是如何治疗紫癜性肾炎的
其实紫癜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其原理也是比较复杂的,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紫癜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是有效果的。不吃激素能治肾病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的是,找中医治疗也要到正规的医院去。
紫癜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文献中对皮肤出现紫色斑点等,一般归属于“斑疹”门中,由于过敏性紫癜在病初常有外感,因过敏引起,故其病因多与风、湿、热、毒邪有关。本病中医一般归于“斑疹”、“瘀斑”类进行辨证。
具体的紫癜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下面会有详细的解释:紫癜性肾炎其病机可以认为是患者素有血热内蕴,外感风邪或食物有动风之品,风热相搏或热毒炽盛,如灼伤血络,以致迫血妄行,外溢肌朕,内迫胃肠,甚则及肾,不吃激素能治肾病故有下肢皮肤紫痈、腹痛频作,甚则便血、尿血。如属虫咬后,局部红肿水泡,为虫毒浸淫所致,湿毒化热,阻于络脉,气血循行不畅,迫血妄行,故亦可出现紫癜,甚则尿血。如寒邪外侵,内滞于血络,亦可发为紫癜,气不摄血或虚火灼络,均可出现尿血。
骨髓炎中医治疗方法
采用扶正祛邪、内外同治的治疗原则。
一、辨证选方:
1.血虚寒凝:治法:温经散寒、养血通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g,细辛3g,桂枝10g,桑寄生15g,牛膝g,茯苓12g,防已10g,当归12g,川芎12g,白术12g,生甘草6g。体虚者加党参12g,杜仲12g;病在上肢加羌洽9g,姜黄10g。
2.气血两虚: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十全大补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9g,黄芪15g,肉桂1g(冲服),炙甘草6g。
3.肝肾不足:治法:阴虚者,养阴清热;阳虚者,温阳散寒。方药:阴虚者:秦艽鳖甲汤加减。地骨皮、柴胡各30g,秦艽、知母各15g,鳖甲30g,当归15g,玄参9g。阳虚者:阳和汤加减。熟地30g,白芥子6g,炮姜3g,麻黄3g,甘草3g,肉桂3g,鹿角胶9g(烊化冲服),补骨脂10g,白术10g,茯苓12g。
4.热毒蕴结: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方药:五味消毒饮合托里透脓散加减。金银花15g,连翘15g,野菊花15g,地丁15g,党参12g,白术12g,生黄芪12g,当归15g,山甲10g,角刺15g。热盛者加黄连9g,黄芩9g,栀子9g,去党参、白术、黄芪。
二、专方验方:
(一)独角莲膏药组成及制法:鲜独角莲2份,樟丹1份,香油2份。先将独角莲切成片,将香油熬开后下独角莲炸其成黄褐色,后取出弃之。炼药油至滴水成珠后,加入樟丹、搅拌、成黑色后、倒入冷水中拔火毒即成膏药。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上或布上备用。用法:加热局部外贴。适应症:急、慢性骨髓炎(选自《千家妙方》下册)。
(二)黄升丹组成及制法:水银30g,白矾24g,火硝21g,将上述三药用升华方法制成,色黄者为黄升丹,色红者为红升丹。药用久存者为佳。用法:以75%酒精浸泡过的细棉绳沾药适量后,插入窦道到底端。初次用药量可稍多,后逐次减少,毒尽腐脱停用。对汞过敏者禁用。适应证:慢性骨髓炎窦道形成、腐肉未脱之时。(选自《千家妙方》下册)。
四、其他疗法外治法:皮肤窦道有大量脓液者,可用中药外洗(黄柏30g,苍术20g,公英30g,地丁30%,苦参30g);窦道久不愈合者,用八二丹或九一丹药捻提脓祛腐,外用太乙膏或拔毒膏;触及有死骨松动者,用镊子夹出;疮口大小时可采用扩创,以利于死骨外出;脓液腐肉已尽,新肉将生之时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