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不要滥用止泻药 腹泻原因
腹泻不要滥用止泻药 腹泻原因
腹泻是由许多原因造成的,如果只是普通的非细菌性因素引起的腹泻,则可适当使用止泻药来缓解症状。我们平常所见的止泻药也基本上都是针对这种腹泻的;但是,对于感染性腹泻时,这种使用止泻药的做法显然就不合时宜,这种情况下首先应做抗菌治疗,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常规药物的正确服用方式
1、服非处方药不看标签。很多人认为非处方药不会伤身,其实这是很严重的认识误区。由于大量服用非处方药物(如止痛药等)、过量服用泻药或抗酸药、不同药物反应等而导致严重健康问题的人不计其数。服药前要认真阅读药物说明书。
2、胃不好还总吃镇静药。一项大规模调查发现,服用处方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阿普唑仑和三唑仑等)帮助睡眠的人,夜间发生烧心的几率超过普通人群50%。还有研究发现,这些处方类抗焦虑药物会导致食道下段括约肌松弛,引起胃食管反流、烧心。
3、腹泻伴发烧先服止泻药。腹泻伴发烧时,切勿滥用止泻药。这些症状说明体内存在感染,要尽快就医。
拉肚子不能乱吃止泻药
拉肚子吃什么药?腹泻药服得太早妨碍排毒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采用药物治疗的急性胃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患者中,服用止泻药的病例最多(61.4%),其次为抗生素(52.0%),还有很多人将多种药物一起用。其实,腹泻不能急着用药,如果用得不对,还会影响治疗,甚至加重症状。
急着用药影响诊断。急性感染性腹泻的早期,最好不要用止泻药,因为感染导致的腹泻是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借此可排泄掉一部分毒素,对人体有益。早期服用止泻药,会掩盖病情,影响医生诊断。例如细菌性痢疾患者服用止泻剂,会影响肠道对细菌及毒素的排泄,使毒血症状加重,病程延长。在腹泻的急性期,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烧)较明显、脓血便较多时,应视为止泻药的绝对禁忌。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水分较多时,可以遵医嘱短时间服用止泻药。
很多时候不需要用抗生素。由肠炎引起的腹泻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两种,它们在症状表现上往往比其他类型的腹泻更严重,会伴有发烧、呕吐等表现。一般情况下,根据排泄物就可明确引发肠炎的究竟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分别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病毒引起的腹泻如果擅自用抗生素,不但不能缓解病情,还可能扰乱胃肠道正常菌群,加重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应主要治疗原发病,根据腹泻的程度,遵医嘱用双歧杆菌等益生菌进行辅助治疗,以帮助恢复正常的胃肠功能。
腹泻不要滥用止泻药 泻药止泻原理
止泻药的工作原理其实很简单,它是一种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人体将止泻药服下的时候,止泻药会附着在肠壁上,它通过抑制肠胃的蠕动来达到止泻的目的。
秋季腹泻别滥用止泻药
误区:滥用止泻药
用药治病讲究对症,刚开始腹泻就用止泻药看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发病初期,腹泻能将体内的致病菌和病毒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毒素和进入胃肠道的有害物质排出体外,减少其对人体的毒害。此时如果使用强效止泻剂,无疑是闭门留寇。当然,如腹泻频繁,持续时间长且出现脱水症状者,在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前提下,可酌情使用止泻剂。
具体说来,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容易错用的止泻药物有以下几类:
易蒙停(洛哌丁胺)——5岁以下儿童禁用该药为一种极强的长效抗腹泻药物,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腹泻的治疗。但其作用强烈,强度比吗啡还大,能直接作用于肠壁,阻止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的释放,从而抑制肠蠕动和收缩,使肠功能恢复正常,因此能迅速止泻,并很快消除不适感。但该药用于低龄儿童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加之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故国内外均限制用于低龄儿。我国规定,易蒙停5岁以下儿童禁用。
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2岁以下小儿禁用该药也叫止泻宁。该药每片含盐酸地芬诺酯2.5毫克、硫酸阿托品0.025毫克,其中地芬诺酯对肠道的作用类似吗啡,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等,作用亦很强烈。由于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导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且死亡病例集中于两岁以下小儿,又因该药小儿用药剂量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两岁以下小儿禁用,两岁以上小儿应慎重使用并要严格控制用药剂量。
药用炭——禁止长期用于3岁以下小儿腹泻或腹胀该药用于胀气及消化不良性腹泻,能吸附导致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多种有毒及无毒刺激物,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由于该药吸附作用强且无选择性,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物活性均有影响,长期应用可影响肠道的营养吸收,因此禁止长期用于3岁以下小儿腹泻或腹胀的治疗。
小儿夏季腹泻用药要注意
父母,千万别轻易自行用药
为何此时儿童易得感染性腹泻呢?一是因为夏季温度极适宜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有资料报道,在20℃-30℃条件下,痢疾杆菌在米饭、馒头、猪肉、马铃薯、西瓜等食品中8小时可增量1万-2万倍;在黄瓜、萝卜等中也可增长20-200倍,一旦误食被污染的食品便可发病;其次,儿童在夏季好进生冷食品而此阶段胃酸分泌减少,杀菌功能减弱;第三,儿童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局部抗感染能力差,加上儿童生长发育迅速,需要的营养物质相对较多,胃肠道的负担较重,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患上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另外,夏季苍蝇密度增加,也是导致感染性腹泻致病菌传播的重要媒介,有研究发现,苍蝇密度与细菌性痢疾发病曲线变动相互平行。
一旦孩子出现感染性腹泻,父母千万别自行用药,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防止和纠正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进行必要的对症处理。
不要滥用抗生素
目前小儿腹泻,应用各种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而实际上小儿腹泻约一半以上为病毒所致,或者由于饮食不当引起。对这些原因引起的腹泻,抗菌药物不但无效,反而会杀死肠道中的正常菌群,引起菌群紊乱,加重腹泻。近年来出现了许多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制剂、整肠生、培菲康、乳酸菌素片等。这类药物是以扶植肠道正常菌群为目的,通过生物拮抗作用,抑制病菌的生长,间接达到杀死病菌的效果的,而且无副作用的。当然对于严重的痢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也是必要的。
不轻易使用止泻药
小儿发生腹泻,适当用点止泻药,对防止体液过多损失是有益的,但由于腹泻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该针对病因用药,不要一见腹泻就立即用止泻药,更不能将抗生素作为常规止泻药。滥用止泻药,不仅不能治愈某些腹泻,相反,对小儿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小婴儿。
吃柚子拉肚子怎么回事 吃柚子拉肚子怎么办
1.在吃柚子之后出现腹泻等不适反应时第一件事就是不再食用柚子,等腹泻好了之后再可尝试食用柚子。
2.腹泻之后第一反应都是食用止泻药,但是柚子引起的腹泻不能食用止泻药,柚子和很多药物都表现出副作用,这时候食用药物会加重腹泻,还可能带来其他身体危害。等腹泻结束后方可适当的食用调节肠胃的药物。
3.有急慢性肠炎的人群在腹泻结束后需要对肠炎进行治疗,否者下次吃柚子还会出现腹泻现象。
腹泻的药物治疗
1、感染性腹泻,用抗生素
感染性腹泻,切勿急着用止泻药。感染性腹泻服用止泻剂,可掩盖病情,影响医生诊断。如细菌性痢疾病人服用止泻剂会影响肠道对细菌及毒素的排泄,使毒血症状加重,病程延长。尤其是在腹泻的急性期,炎症及中毒症状(如高烧)较明显、脓血便较多时,应视为止泻剂的绝对禁忌。到了恢复期,病情明显好转,大便不带脓血,仅水分较多时,可以短时间服用止泻剂。常见的药物有:黄连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
2、非感染性腹泻,不要用抗生素
非感染性腹泻不需要用抗生素治疗,这些病人如用抗生素可能会有三大害处:1)促使耐药菌株增加;2)有毒副作用(如药源性耳聋);3)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调,致使腹泻迁延不愈。在我国,只有约30%的腹泻需用抗生素治疗。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可以服用蒙脱石散、妈咪爱、整肠生等等进行对症治疗。
柚子不能和什么药一起吃 吃柚子拉肚子怎么办
1、在吃柚子之后出现腹泻等不适反应时第一件事就是不再食用柚子,等腹泻好了之后再可尝试食用柚子。
2、腹泻之后第一反应都是食用止泻药,但是柚子引起的腹泻不能食用止泻药,柚子和很多药物都表现出副作用,这时候食用药物会加重腹泻,还可能带来其他身体危害。等腹泻结束后方可适当的食用调节肠胃的药物。
3、有急慢性肠炎的人群在腹泻结束后需要对肠炎进行治疗,否者下次吃柚子还会出现腹泻现象。
小儿腹泻不能滥用止泻药和抗生素
小儿秋季腹泻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家长不要以为腹泻止住就好了,如果擅自给吃止泻药,如易蒙停、洛哌丁醇等,风险很大。
“宝宝得了秋季腹泻,除了适当补液外,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肠道黏膜保护剂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的药,止泻药和抗生素万万不能乱用。止泻药会抑制肠道蠕动,以减少腹泻的次数和频率,这样容易增加毒素吸收,引起不良反应。止泻药的机理是抑制肠蠕动,小孩子腹泻是因为肠子里面有病毒,如果人为止泻,有毒有害沉积在肠道内,被身体吸收,可能引起全身感染,甚至引发败血症导致死亡。”
应爱娟说,孩子拉肚子拉一两周,的确很伤身体,首先要补足体液,秋季腹泻病程很长,很容易脱水。可以适当吃一些帮助肠黏膜恢复的药物,还可以补充点益生菌,帮助肠道菌群恢复平衡。
应爱娟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儿童腹泻的治疗指南中也写到,小儿腹泻不管是哪种原因的腹泻,都不能吃止泻药。即使是大人患了急性腹泻也最好慎用止泻药。而滥用抗生素不仅会使肠道内微生态遭到破坏,还会引发如霉菌性肠炎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延长腹泻时间。
腹泻吃止泻药须对症下药
误区一:滥用止泻药
止泻药属于对症治疗腹泻的药物,其通过减少肠蠕动或保护肠道免受刺激而达到止泻效果,能够防止机体过度脱水,但主要适用于剧烈腹泻。对于一般的腹泻,不建议使用止泻药,它会使致病因子以及细菌毒素在体内滞留,加大风险。
而且,止泻药的主要缺点是刺激消化系统,对肝肾副作用大,易导致胃部不适、恶心、头晕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对于发生腹泻的老年或者小儿患者,要慎重使用。
误区二:过度使用静脉补液
在腹泻患者的治疗中,静脉补液也常常被过度使用。实际上,只有当腹泻患者出现重度脱水或者不能口服补液的情况下才需要使用静脉补液。对于大多数没有出现脱水症状或者是仅仅出现了轻、中度脱水症状的腹泻患者,使用低渗型口服补液盐跟静脉补液是同样有效的,而且治疗更为迅速简单。而这也符合我们日常的用药原则,那就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补液。
同时,静脉补液带来的风险与成本比较大,比如可能发生过敏、静脉炎、感染等状况,患者还要忍受扎针的痛苦,治疗费用高,花费时间又多,相比之下,口服补液则要安全经济很多。
误区三: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可以是感染性、非感染性的。非感染性腹泻一般是由饮食不当、吸收不良、食物过敏等因素导致,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而大部分感染性腹泻,如病毒感染或者产肠毒素细菌感染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只有细菌性腹泻,或者腹泻与另一种急性感染有关时(比如肺炎、尿道感染),才需要使用抗生素。
滥用抗生素对患者有害无益,还白白增加了许多治疗费用。
误区四:禁食
以往患儿及成年患者发生腹泻时,为了让胃肠道得以休息,医生比较强调限制饮食,或干脆禁食。近年来,专家们发现禁食有害无益;特别是在腹泻大量丢失水分的情况下,禁食会加重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进食太少,患者处于饥饿状态,会增加肠壁消化液的分泌,加重腹泻。
腹泻用药的五个“不宜”
第一,腹痛不宜立即吃止痛片
腹泻时也会伴随着肚子痛,有人干脆用平时治头痛、胃痛的止痛片来对付腹泻疼痛。吃止痛片能暂时缓解腹痛,但由于阑尾炎和腹泻的初期症状很相似,这样做容易掩盖病情,耽误阑尾炎的治疗。
第二,腹泻不宜盲目服用抗炎药
很多人认为,腹泻药是由病毒、细菌引起的,吃消炎片消消毒就可以止泻了。对此,专家介绍,消炎药就是抗生素类药,人体只有在感染时才能服用。如果用消炎药来治疗腹泻,人很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如损害肝肾功能、过敏、加重腹泻等副作用。
第三,腹泻不宜立即服用止泻药
人拉肚子后,往往马上就吃止泻药,这种错误做法不但不能止泻反而会延误病情,急诊科经常有腹泻病人服用止泻药三五天后仍不见好转才来就医的。因为过早服用止泻药会打破人体排泄平衡,把腹泻排出的毒素都“堵”住了,不能及时排出体内“垃圾”就会破坏肠胃道功能,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耽误病情。所以人们在腹泻持续三天后应去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
第四,止泻后不宜立即停药
由于引起腹泻的一大原因是食物中的细菌,如果随意停药会让肠胃道中的细菌在没有完全被“杀死”的情况下继续存活,从而导致人体“耐药”以及多次腹泻。所以徐主任指出,一般腹泻症状缓解三四天后才能完全停药。
第五,腹泻期间不宜饮用过多白开水
腹泻期间也应坚持进食,因为及时补充营养有利于肠胃道恢复正常。
一般腹泻早期可以吃些加咸菜的清淡米汤,中期好转后最好吃面条等流质食品,少喝牛奶、忌生冷、大蒜。无须饮用过多的白开水,可在1000毫升的白开水中加入1小勺盐、4小勺糖,这样更能补充人体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营养成分。
腹泻护理必须注意什么
1、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正确应用抗生素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感染是主要原因,其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等,需要抗感染治疗,但是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腹泻加重或迁延不愈。所以,需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足量、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2、不要轻易使用止泻药不轻易使用止泻药小儿发生腹泻,适当用点止泻药,对防止体液过多损失是有益的,但由于腹泻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因此,在治疗时应该针对病因用药,不要一见腹泻就立即用止泻药,滥用止泻药,不仅不能治愈某些腹泻,相反,对小儿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尤其是小婴儿。
3、及时补充水分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严重脱水小儿腹泻大多起病很急,频繁腹泻会使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素迅速丢失,造成急性脱水。而水是维系生命的重要物质,年龄愈小,水分占体重的比例愈大。患儿丢失相当于体重5%的水分,即可出现脱水症状(精神委靡、口渴,烦躁、无力、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超过15%就会出现抽搐、昏迷,危及生命。由此可见,家长此时应该继续让孩子进食,特别要注意摄入液体。只有早期预防并及时纠正脱水,才能使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腹泻不要滥用止泻药 止泻药
可以这么说,有时候过早地止泻可能会加重病情。如果你的腹泻属于感染性腹泻,那么我们身体进行”腹泻“就是一种保护机制,可以将一些对人体不利的病菌排出体外,有利于人体的身体健康。如果硬是强行食用止泻药,那么,这些病毒就会留在人体内,反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如果这种病毒毒性较强的话,还会加重病情。